鄰居家有個叫晨晨的小朋友,聽著名字是個活潑開朗的小朋友,實際上卻是個遠近聞名的「小魔王」,小區裡的小朋友都不怎麼敢和他玩。
小區附近有個小公園,只要是他想玩的運動器械,別人就要讓給他,稍微有點不開心,就對別的小朋友拳打腳踢的,並且毫無悔意。他的家長也總是說這些只是小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不值一提,更別說去給被打的小孩賠禮道歉。
每次去別人家裡做客,晨晨還喜歡翻箱倒櫃,有時候看中了什麼就一定要帶回家,上次還看中了小寶最喜歡的汽車模型,我告訴他這是小寶最喜歡的不能帶走,但他可以從其他的模型裡選一個他偏不要,後來看帶不走就摔門而去。
晨晨的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給與了孩子寬容和理解,但是這種沒有底線的寬容就變成了孩子的肆無忌憚。沒有讓孩子清晰認識到自己錯在了哪裡,孩子就會一犯再犯,沒有讓孩子為自己的錯失道歉,他就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所以,在晨晨的觀念裡,他並不認為對其他小朋友拳打腳踢是一件錯事,亂翻別人的家是一件錯事,他的是非觀念是模糊的。時間長了,小區裡的鄰居都看不慣這一家子,慢慢的,晨晨也就成了孤單一人。
要讓孩子明辨是非,知曉對錯,我們就先來看看有哪些因素對孩子的是非觀造成了影響——
心理髮育尚未達到成熟水平
這一點主要針對的是三歲內的孩子,畢竟他們所處的時期比較稚嫩,成熟的是非觀尚未形成,很難自己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這時父母要適當引導和教育,讓孩子形成正面的是非觀,這樣才會為日後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家長沒有正確地示範
有些家長受社會風氣的影響,習慣了愛面子、愛鋪張的生活,或者是信奉&34;,認為金錢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家長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這些生活習慣的表現,造就了孩子形成不健康的是非觀。
家長沒有及時糾正
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溺愛和保護,在孩子犯錯後,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如何教育,而是為孩子開脫,最終在讓孩子在庇護中失去了改正的機會。比如自家孩子和別的小夥伴發生衝突,父母不想著開導孩子和謙讓,而是想著該如何多揍別的孩子一拳,那麼孩子也會變得很糟糕,蠻橫不講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其實每個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並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大多數父母都會給予孩子最正面的教育,也不乏一些父母,只會給孩子無底線的縱容。我們作為家長,要怎麼樣才能夠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呢?
讓孩子知道「是非不分」的後果
公眾場合不能喧譁
到別人家不能亂翻亂鬧
地鐵公交上不能吃東西、隨地吐痰
公共物品不能因為喜歡就要佔為己有
......
這些普通的社會守則,儘管聽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實踐卻需要自覺和自律。
我常常會告訴小寶,我們做這些事情不是因為誰讓我們做的,而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你在公眾場合喧譁,就打擾了別人的安靜;你亂翻別人家裡的東西,就觸犯了別人的隱私;你在公眾場合隨地吐痰,就破壞了環境的衛生。更重要的是如果今天不遵守這些守則,明天就會有破壞這些規則的人,來打擾我們的生活。
對人不對事,父母要往正確方向引導
在孩子犯錯之後你會怎麼做呢?狠狠斥責他?打罵他讓他長長教訓?還是縱容他不問過錯?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在小寶三四歲的時候,他有時會因為玩具和別的小朋友吵架打架,我都是先讓他冷靜下來,把他帶回家,然後再跟他說,他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如果有一天遇到比自己更強壯的人,豈不是要遭殃?而且如果玩具是我們的,那借小朋友玩一會兒之後我們就可以拿回家的,如果玩具時其他小朋友的,那我們有什麼權利可以跟小朋友爭呢?
家長要言行合一,成為孩子的榜樣
如果今天父母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守公德,明天自己就隨地扔垃圾,那麼孩子只會覺得你是個表裡不一的人,也會在口頭上答應得好好的,然後行為上跟著你學習。這樣根本沒有起到教育的目的,也不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細節往往能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如果孩子連這些小事都做不好,又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呢?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要經常自省,要時刻對自己嚴格要求,不管是在語言表達還是在處理問題時,都能向外界和孩子傳遞正確的是非觀,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與其在孩子犯了錯誤,反過來怨惱自己的時候思考怎麼做,不如從小就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讓他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在心裡種下善果,才會讓孩子長成一個三觀正確的人。
(圖片來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