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2020-12-27 大道知行知行堂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他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和實踐方法,對於我們今天也有很大的啟發。

圖為陽明洞。

陽明洞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龍崗山上,因王陽明被貶謫為貴州龍場驛驛丞時,謫居此地而得名。該處是王陽明學術思想最初的萌生地和傳播地,有「王學聖地」的美譽。

王陽明一生的重要節點

王陽明的一生是傳奇瑰麗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詩來概括,第一首:「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自成人後,王陽明就一直處在這樣的處境中,遍地荊棘,到處陷阱,他從中殺出一條路來,而且還是無往不勝。那麼在這樣的處境下,他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這就是第二首詩所表現的:「青山清我目,流水靜我耳。琴瑟在我御,經書滿我幾。措足踐坦道,悅心有妙理……悠哉天地內,不知老將至。」

王陽明的兩首詩描繪的是同一個場景。上一首是他現實的經歷和處境,後一首是他自己的感受和應對,特別像《維摩詰經》和《壇經》裡寫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看《壇經》《維摩詰經》都有類似的意思。《壇經》說得更生動,腳往下使勁一踏,你就看著都是荊棘叢生,垃圾遍地,我把腳一抬,立刻是一種光明清淨的世界。這是帶有比喻的說法,就是境由心生,環境和人的關係,關鍵在於你怎麼來應對它。

01

鯤 鵬 之 志

王陽明的一生有幾大節點。第一個節點可以概括為「頭等事業,鯤鵬之志」。

王陽明從青年時代就不同凡眾。他的祖父叫王倫,對他影響特別大。他父親叫王華,是個狀元。王陽明十幾歲歲時,祖父帶著他跟朋友一起去北京,過金山寺時朋友們聚會。酒過三巡,大伙兒提議就金山寺寫首詩,王陽明在旁邊張口就來,說道:「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這首詩的境界和氣魄非同尋常。「打破維揚水底天」,這是何等氣魄,大家都很驚訝。有人不服氣,認為他可能提前有草稿,於是當場另命題,讓他就身後的蔽月山房再作一首,王陽明不假思索:「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可見王陽明很小的時候,氣魄、眼界都和別人不一樣。

還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件,王陽明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當然考狀元是第一等事。王陽明說,「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讀書學做聖賢。」科舉考試中選是讀書人的首要目標,是整個社會都企盼的事,王陽明卻放到一旁,要做虛無縹緲的聖賢。他父親知曉後有點不以為然,但是祖父非常欣賞他。

王陽明曾自己跑到北部邊境考察地形地貌,考察軍事形勢,甚至還出邊到蒙古(當時叫「瓦剌」)的軍人中去。26 歲的時候,北部邊境很緊張,他和朋友聚會時,就拿桌子上的碗盤之類東西擺戰陣,講兵法。當時北京文壇很活躍,王陽明文採好,大家都來追捧他,就開始有了文名。有一天,他忽然說,這些東西都是很虛的事情,我不參與了,還是要回到讀書做聖賢的初心。這期間,他讀孔孟,學佛,也讀老莊學道,而目的是領悟聖賢大道。這就是王陽明的青年時代。

龍場悟道

02

龍 場 悟 道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人生的重要節點,可以說是「破繭成蝶」。

王陽明立志學做聖賢,在當時要按照流行的程朱理學來做、來修。程朱理學講,人學做聖賢,就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的方式是格物致知。按照朱熹的解釋,這個世界有最高的真理——天理,天理存在於任何一件事情裡面,每一個人都要從具體事物中去體會、體認這個天理,這就叫「格物」。體認得多了,豁然貫通,就是「物格」。通過格物、物格,修身達到一定程度後,再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內聖外王。

王陽明少年立志做聖賢就從格物開始。他回紹興後,想從竹子裡看出天理,就對著竹子看,靜坐、默想。想來想去,想得頭暈眼花,昏倒在竹子面前。他覺得這個方法不靈,怎麼能從每個具體事物裡面看出天理?什麼時候才能做聖賢呢?經過親身實踐,王陽明認為程朱理學的方法不對,是支離破碎的「支離之學」。他認為通過格物來體認外在的絕對權威天理,這個方法行不通。此後王陽明被貶謫到了貴州龍場做龍場驛,龍場驛相當於龍場縣城招待所的所長。王陽明到了龍場驛,沒有住的地方,而驛所是給來往官員住的,他便搭了個草棚子,但是漏雨,於是他又找了一個山洞,就是後來的「陽明小洞天」。可是就在這麼一個險惡、困頓的環境裡,他還出來講學悟道。有一天半夜,他忽然把道理想通了,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心即理」。就是每個人的內心,不假外求,自己的內心就是天理。他把這層想通之後,覺得一切事情都能解釋了。這時,王陽明實現了他理論上的第一個突破。

王陽明理論第一個階段的兩個核心點,一是「心即理」,二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切行為準則,都不是外在的,是我自身的主體精神本身所具有的。這就是「龍場悟道」。

君子亭

03

知 行 合 一

王陽明的理論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心即理」,第二個階段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提出是王陽明人生中的第三個節點。宦官劉瑾被殺後,王陽明的命運就發生了轉折,被派到江西廬陵做知縣。王陽明既抓教化又有行政能力、刑偵能力,把廬陵治理得很好。

除了殲滅悍匪外,王陽明還做了很多制度建設。比如「十家牌法」,就是保甲連坐。他還舉辦講學團,以喚醒人心中的「良知」。在剿匪過程中,王陽明就把他青年時代學的兵法,讀的兵書戰策,到邊境去巡視等那些心得全用上了。這時候他的理論就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提出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呢?他認為知和行是一回事,求知的時候,實際就已經開始了行動。知的目的一定是行動,行動最重要,不能把知和行分開。知行合一,強調行動,強調實踐。

04

致 良 知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的時候提出了「心即理」。進一步講,心就是「良知」。那為什麼叫「致良知」呢?朱熹講格物致知,格物指從這個物體裡去體認外在的天理。王陽明卻認為,「格者,正也」,格物的意思是端正它,糾正它,是要去接觸各種的外物和外事,但每一次都是把我的「良知」(純粹的、端正的本心)投射出去來改正、匡正它,把良知投射到外部世界,給它以價值和標準,而不是通過觀察外在物體去體悟天理。

「致良知」就是進一步強調主體性。無論是對待人、對待親情、對待事物,都是用我這樣一種心態,把我主體的意志、主體的價值投射出去,賦予外在事物的價值,這樣我這個人就與天地合體合流。我的觀念、意志、價值,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實現。這就是「致良知」。

象山並峙

05

天 泉 證 道

「天泉證道」是王陽明一生中的第五大節點。王陽明平定寧王之後就回老家講學了。在講學的過程中,王陽明在天泉和他的兩大弟子錢德洪和王畿討論心學理論體系,這兩位學生的理解完全不一樣,爭論很厲害。王陽明提出了「天泉證道」四句話,實質就是老師和學生切磋過程中,老師對心學理論體系的闡發。

「天泉證道」就是這樣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通過這四句話把心學理論整合到了一起。

怎麼來解釋「天泉證道」?錢德洪和王畿兩個人在討論心學體系時,錢德洪就強調:「要在日常切切實實地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把個人的修養提升上去。」王畿說:「不對,既然天理就在心裡,你只要突然地把自己的心的最澄明的這一面有了自覺,你就證道了,用不著一點一滴地積累。」王陽明說:「你們倆的見解正好可以相互補充。我教學是因材施教,學生可以分為兩類人,一種是錢德洪這樣的很紮實的人,我就會給他證道需要踏踏實實積累這個解釋。王畿屬於很有靈性的人,我會給他另一種解釋。這兩種解釋看著表面不一樣,實際上都是對的,是因為你們資質不一樣。」

06

廣 西 平 叛

王陽明一生最後的功業,就是在廣西平定思田和斷藤峽的叛亂,這是他人生第六大節點,也是他軍事奇才的又一次體現。王陽明就在廣西把他生命裡最後的一點油給耗光了。這又一次體現了他兩個特點:一方面打仗,是真的有方法有計謀;另一方面他用人心感動,完全靠「致良知」,和平地解決了大叛亂。臨死他留下一句話:「此心光明」。

這就是王陽明傳奇的一生。王陽明這樣形容自己的一生,「我總是在各種艱難困苦當中,在猜疑當中,在迫害當中,我是怎麼保持此心光明呢?這就是一個心態的問題。我要是憂讒畏譏、小肚雞腸,那我一天也活不了。可是我把自己心態給調整好了,這一切外在的橫逆反而不能加害於我。」

王陽明文化陳列館

關於心學思想的幾點感悟

王陽明的思想不是憑空來的,其源頭是孟子。孟子強調主體精神,這和孔子有很大的不同。孔子講溫良恭儉讓,做謙退的君子,而孟子講「吾善養我浩然之氣」,要做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孟子又講人性善,天然就是善的,性善在於「四端」,這些都是王陽明思想的源頭。

禪宗也是王陽明思想的又一個重要源頭。佛教裡有他力成佛和自力成佛之分。淨土宗就是他力成佛,禪宗就是自力成佛。自力成佛就是相信自己,自己覺悟了就是佛。這也是王陽明思想的重要源頭。

朱熹同時代的重要論敵——陸象山也講心學。王陽明學說的近源是陸象山。另外當時還有陳亮,講文人要重實踐、講功業,也影響了王陽明。到了明朝還有陳白沙、湛若水,則是王陽明的思想前驅。

實際上,從思想史的維度來看王陽明,可以說王陽明心學是理學的自我救贖。儒家講日常的行為倫理,很少追究生命的根底、本源。所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活著還沒了解清楚,管那些死後彼岸世界做什麼呢?佛教傳進來之後,儒家受到極大的衝擊,唐朝有一句話就說「儒門淡薄,收拾不住」。才智之士不再滿足於儒家只講目前的理論體系了,儒家需要有一個重生,理學便由此誕生了。理學借鑑了儒家本來的理論,把《周易》的地位提升,又從佛教和道教吸收了一些內容,最後綜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理學提出了天理,無極而太極,就是世界的本源、道德的本源。

但是這個解釋有兩大問題,一個是朱熹說的格物;另一個過於強調天理對於人的指導,人的主體性受到壓制。王陽明實際上是對這個殼、這個繭的突破,是理學的一個自我救贖,就是由支離到易簡。從支離之學到易簡之學,就是說很簡單,不用一個一個地去做,你只要把心裡的這個良知、正能量,自覺地發揮出來就可以了。

了解王陽明可以由三個層次來講。第一個層次最簡單,講心、講良知,良知就是道德,人內心的道德自律。

第二個層次,就是歷史文化的層次。作為當時思想解放的潮流,王陽明心學強調人的主體性,把人的進取心、執行力釋放出來。王陽明心學是在特定的歷史潮流之下,順應潮流產生的,並影響了當時的社會和歷史。

第三個層次,是思想對話的層次。王陽明心學可以和佛學來對話。《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心」要超越於具體的事物、現象,既要隨時應對這些事物、現象,可是又不要執著、痴迷在任何一個具體的物相上。「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一種內在的相通。

王陽明可以與蘇格拉底對話。因為蘇格拉底特別強調「要認識你自己」。認識世界首先是要認識自己,認識你的內心和精神。康德說,世界上有兩個永遠不會窮盡的東西,一個是浩瀚無邊的宇宙,一個就是你自己的內心,就是道德律。為什麼你的道德是如此規定的,你行為準則是如此?這是永遠不可窮盡的一個領域。王陽明的學說跟這個恰好有一個對接的可能性。

王陽明還可以與黑格爾對話。黑格爾的理論核心就是絕對精神,絕對精神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本來它是客觀的,但是在它發展過程中,演化成了人的精神。人的精神,每一個人的心,人的知識自覺,都是絕對精神的呈現。然後再倒過去通過你的心和絕對精神溝通,這就是所謂的黑格爾辯證法。這和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也存在著一個理論上的呼應。

還有,尼採說「哪裡缺乏意志,哪裡就急不可待地需要信仰」「意志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的標誌」,王陽明的心學和尼採的對話可能更接近、更直接。

王陽明的學說和他的實踐,對於我們今天,所能給予的啟發是什麼呢?第一,強調主體,獨立思考,發揚主體的自尊、自信和自強。第二,廣胸懷,高境界,敢於承擔,善於承擔。第三,思想和能力並重,既有執行力,又有思辨力。王陽明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寫過這麼一首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意思是說,這些外在的環境,我從來不把它當回事。我相信自己內心的力量和內心的澄明,浮雲飄過去了,海闊天空。這就是王陽明內心世界的寫照。

本文原載於《人民政協報》(作者陳洪),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生須立志,立志當高遠
    王陽明卻並不認同,認為「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讀書學聖賢」如何才能實現?王陽明給出的方法是:先立志。在寫給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說》中,王陽明提出:「夫學,莫先於立志。」「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通觀王陽明的著作,君子之學,又叫聖學、聖人之學、聖賢之學或正學,就是學為聖人或君子的學問。
  • 王陽明最常和弟子們說的「立志」是什麼?
    王陽明和其他大儒不同,他還能領兵打仗,用了3年時間平定了困擾大明王朝數十年的贛南匪患,後又遇寧王朱宸濠叛亂,王陽明僅用35天就平定了寧王計劃多年的叛亂。成為歷史上少有的立言 立德 立功三不朽聖人,被成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王陽明弟子眾多,獲得巨大成就的也很多。他給弟子們講得最多的就是:「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簡單講就是「立志」。
  • 立志營結營時,孩子們又收到一份禮物:做志存高遠的追光少年
    在結營典禮的最後,岐山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王玉芳女士為孩子們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勉勵孩子們「做志存高遠的追光少年」。學聖賢、學智者,學習志願者們在無私奉獻中的身教言傳,你們將會體證到一種可貴的品質與精神!
  • 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王陽明曾多次強調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名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總結,也是做人、做事的指導。我們都想做成有意義的事情或事業,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想要成就事業,首先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即與我們的立志有關。
  • 王陽明的4個人生頓悟: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為什麼立志如此重要?王陽明舉例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麼就好像船沒有舵木、馬沒有銜環,於是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會一盤散沙。 用現在的話說,志向就如同定盤星、指南針,關係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則,人就會是無頭蒼蠅,人生就會是一團漿糊。
  • 費勇《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心存良知,立志賢士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王陽明閱讀完費勇《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內心久久不能平復,特別是讀到《告諭浰頭巢賊》一文,感觸良多。我深處在這個曾經無人監管,土匪當道的浰頭邊界,深知王陽明那封勸誡書,不一紙書文說服土匪放下屠刀,立志從良向善,這種做法也得到了當地百姓擁護,深受好評。幾百年過去的今天,王陽明依舊受到人民尊重,許多道路,山、水,博物館都以陽明二字來命名的,如:陽明湖,陽明山等。「知行合一」是我高中的校訓,意在鼓勵人們做人應有良知。
  • 王陽明:修行之道,必有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王陽明曾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為什麼立志如此重要?
  • 立志當高遠—青年勵志
    一個人,從小就要有志氣,如果沒有志氣,註定一生平淡庸祿無為,人只有一生,要想一生過得有意義,過的美好,過的有價值,過的精彩,就要立志。立志要高遠,馬克思中學時就立志選擇一生為人類工做,為人類謀福利,這一理想成就了他偉大的事業—為人類社會指明了發展方向。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2個字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在王陽明看來,志向是完成一件事情的第一要務。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第一件事就是要立志,沒有志向的人,成不了事。就像王陽明雖然在會試中兩次落榜,但他並不因此氣餒,因為他從小的志向就是成為聖賢,而成為聖賢必然要經歷磨難。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人的行動總是被意志、理想所決定和支配,成大事者需先立大志,意志一旦樹立,就會變成行動的方向和動力。
  • 王陽明:如果不給自己立一個志向,這輩子或許一事無成
    他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覺得一個人一生不管做什麼事要先立志,你如果想做一番事業,一定要立志,否則你將一事無成。很多人聽到這裡就誤以為做大事的時候一定要立志,其實做一些小事同樣要立志。比如說,在生活中想學一門獨到的手藝,需要靠著堅定的意志才能夠完成。
  •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讓孩子從小樹立聖賢之志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即使博學強識,學富五車,也可能一生一事無成。「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舵是船控制方向的裝置;銜,是馬嚼子,是控制馬匹的活動的。不立志,沒有志向,人生就如同無舵之舟、無銜之馬,如同大海中飄蕩的浮萍,隨波逐流。
  • 文化視野|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這是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的一句話。當時王陽明九死一生被貶到貴州一個窮荒之地做驛丞,但他依然講學不輟,無論來的是學者官員,還是漢苗貧民,王陽明都真誠相待。其中,圍繞「立志做聖賢」展開的一次次傳授、交流,常常令來者樂而忘返。
  • 周公故裡的青少年拜謁聖賢: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8月14日上午九時整,天緣致良知心學院「立鴻鵠志,做奮鬥者」2019年青少年暑期立志營全體志願者和學員,一起在心學院負責人的帶領下趕赴坐落於「周公故裡,鳳鳴岐山」的遊覽勝地----周公廟,拜謁聖賢周公並開展「志為聖賢」的遊學活動。
  • 從少年王陽明的格「竹」致知反觀今天的教育
    這個期間提出了人生的頭等大事是什麼的問題,對於老師給出的讀書、考科舉、取得功名、做大官的答案給予了否定,立志要做聖賢為了要從歷史中找一個聖賢的模版,他找到了理學大師朱熹,決定以朱熹的思想為指導,圍繞朱子學說的核心主題:理。既然理代表一切,找到這個「理」就是他成為聖人的必要條件。
  • 王陽明:向人學習,就不要輕易質疑對方
    1515年,弟弟守文前來王陽明問學,王陽明告訴他先要立志,並寫了一篇淺顯易懂的文辭給他,以便時時觀看。這篇文章便是《示弟立志說》,文中有這麼一句話:「言有不合,不得棄置,必從而思之;思之不得,又從而辯之;務求了釋,不敢輒生疑惑。」
  • 反叛理學,王陽明發展出人人皆可為聖賢的人民主權思想
    才導致了宋朝孕育出的程朱理學,把扶正皇帝的行為,做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先決條件。但是宋朝政治中,皇帝開明的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傳統,到了明朝就不適用了。明朝與宋朝最大的區別在於明朝初年廢除了宰相制度。文官政治傳統失去了宰相制度的保障以後。皇權及其僕從太監們的權力,就失去了制衡。
  • 《菜根譚》智慧:立志當高遠
    《菜根譚》智慧:立志當高遠《菜根譚》是一本隱藏著人生大智慧的書,無論你是處於人生的低谷期還是在一個比較成功的階段,都能產生啟示。年輕人立志當高遠,一個人的目標往往決定了他能走多遠,能夠取得什麼樣的發展,眼界往往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人生都是有波折的,當你被生活拍到谷底的時候,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雄心的崛起,人最怕的就是心中沒有希望,沒有想去追逐的東西。遠大的目標就是指引你走出絕望境地的明燈。
  • 王陽明心學精華:這4件事是人生根本,現在知道還不晚!
    比如:他告訴我們事業如何更成功,而他本人就是一個文治武功冠絕一時的成功者;他告訴我們如何修身養性,脫離低級趣味,而他本人也被公認為五百年一出的「聖賢」。這一點,王陽明跟他之前某些只擅長說教的大師就很不一樣。
  • 王陽明與儒學革新
    尹敏志據錢德洪、王汝中所編的《王陽明年譜》記載,在他們的老師十一歲時,便早已流露出異於常人的志向。當時還在餘姚讀私塾的王陽明,有一天這麼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塾師回答:「惟讀書登第耳。」但少年王陽明對這個答案似乎並不滿意,他沉思一會,說道:「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大儒王陽明的成功學雞湯
    今天,我們再上碗王陽明的成功學雞湯。 500年前,大儒王陽明認為,要想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如是說。這句話的大意是:做人首先要立志,不立志將一事無成,就算是各種工匠技術,也都是依靠堅定的志向才完成的。王陽明之所以成為一代聖賢,就是因為他從小立志要做聖人,儘管父親的不斷打擊,而且尋求成為聖人的道路崎嶇,但他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在求聖的路上不拋棄、不放棄,最終創立「心學」,圓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追聖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