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言語交際中,不少地區存在著萬能動詞,即這個詞可以用來描述大多數動作、行為。有些地方的萬能動詞是「弄」,有些地方是「做」。
我的家鄉湖南和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其萬能動詞大約是「搞」吧。一個動作一個行為找不到更合適的動詞描述,用一「搞」字大約沒錯。我高中有一位語文老師,其用「搞」字的頻率實在太高,譬如批評早戀的同學:「小小年紀就搞對象,學習成績卻搞不上去。」「你的數學搞好了,語文沒搞好,這是偏科,不行的。」「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搞不出來,高考如何搞呀?」
許多年前,我去廣西百色地區的平果縣採訪。百色地區是總設計師鄧公年輕時戰鬥過的地方,他對這塊土地感情很深。我坐在車上看到大道旁立著總設計師一個巨幅畫像,上面還寫了一行字:「平果的鋁要搞」。向當地人細問原委,得知平果縣鋁礦資源非常發達,但受制於技術、資金,未能進行很好的開發。有一年縣領導到北京拜見了總設計師,提及開發當地鋁資源的事,鄧公作出了這樣一句指示。
鄧公是川人,喜歡用「搞」這個萬能動詞。如:「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搞四化,搞改革開放,關鍵是穩定。」1978年他復出後,提出一個沉重的問題:「社會主義要表現出它的優越性,哪能像現在這樣,搞了20多年還這麼窮,那要社會主義幹什麼?」他對上海的希望是:「「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他對深圳特區人的囑託是:「你們要搞快一點。」
清末民初的第一號政治人物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古代對有聲望的人往往以其籍貫指代,如「曾湘鄉」指曾國藩,「張南皮」指張之洞,「翁常熟」指翁同龢。不知道項城當地人說話,萬能動詞是不是「辦」字,反正袁氏說話,喜歡用「辦」字。
如開展洋務運動,袁氏說成「辦洋務」,與洋人交涉斡旋,則是「辦交涉」。他曾言:「我同日本人辦交涉數十年,他們的性情,我知之熟矣。」自主修鐵路,他名之為「自辦鐵路」。連清室遜位,他就任大總統,實行共和制,也說成「辦共和」。他在會見多年的朋友、英國公使朱爾典時說過一番話:「眼下所謂總統權力,其實尚不如當年我做直隸總督的權力便宜,辦起事來處處掣肘,因此這些年辦共和,也沒有辦出什麼名堂來。」
袁項城有十個妻妾。他年輕時,娶了正妻于氏。大姨太沈氏是他年少時逛青樓時結識的,二姨太李氏、三姨太金氏、四姨太吳氏是他朝鮮就任宗主國大清全權代表時所納的。老袁他將娶姨太太稱為「置辦」,就像置辦一樣家具或是日常用品。他每到人生的重要時刻,就要「辦一房」,就如今天的一些富人到一個新城市買一套房子。
各位看官,您老家的「萬能動詞」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