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記錄
一次只做一件事
從上往下做
每周回顧一次
能不能完成任務全看你自己
由於紙筆記錄法不能很好地按場景(家裡、辦公室、外面等)分類任務,故而推薦按「天」去規劃自己的任務,結合「子彈筆記法」對任務屬性做一個形式上的區分。想嘗試用紙筆記錄的朋友,需要完全靠自覺去查看每天的任務,還要記憶任務的時間節點。那麼,具體應該這麼操作。1. 以「周」為整體,以「天」為單位,將一周任務分配到每天去!:挑出當天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的事情,分別在任務前面畫上 3 個、2 個和 1 個感嘆號,可以用顏色作區分
@:在每項任務後面用「@」寫出相關責任人,比如寫完活動策劃後要交給領導看就在任務後方補一個「@ 領導」
→:對於一些需要交接給其他人做的工作,可在任務後方寫上「→ 某人」
其次,準備一個日曆,用來寫一些有固定日期的任務,比如「周三要跟老王開會」。最後,每頁任務下方可以補多一個模塊是「KPT 日報」。1. 將任務分配到每天,每天不超過 5 個任務調整任務順序、延後任務會讓記錄本變得很雜亂
無法主動提醒,無論是按時、按地點、重複
接到新任務後必須立刻補充任務信息、分配任務
以上三個問題,用軟體 + GTD 的收集箱即可解決,方法是 to-do List,就是一張待辦清單。因為軟體中的任務可以隨時修改、調整順序,所以待辦清單法推薦以場景分配任務。假設 A 君是一個兩點一線的可愛的小哥哥(啥?我就是!),那麼就只有「在家裡」、「在公司」、「在外面」這三種場景,接下來要這麼做。在公司:專門填寫需要或者只能在公司完成的任務
在家裡:專門填寫需要或者只能在家裡完成的任務
在外面:專門填寫需要或者只能在外面完成的任務
Inbox:專門用來收集新任務
1. 快速填寫任務到 Inbox 列表,比如「完成活動策劃」任務標題:填入具體可執行「動作」;若為一個項目,則在下方拆分成多個子動作,且在任務後方添加該項任務的工作方向或對個人能力的提升方向,如任務「完成活動方案」
Optional Due Date: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添加任務截止日期和提醒時間。如一項任務(需要與他人協作)需要在周一做,周五截止,我會將任務拖到「周一」看板,將截止日期設為周五,並設置提前一天提醒。完成自己的部分後,將任務拖到後面的看板待提醒他人
Tags:按照重要緊急程度劃分為四類「重要且緊急」、「精力充沛長時間」、「緊急」、「最後做」。因為在規劃任務時已經考慮了任務場景、近期安排,所以按照緊急重要程度劃分,實際工作中只需按照任務順序執行即可
🔥🔥🔥重要且緊急:當日最重要的任務,只有一項
🔥🔥精力充沛長時間:能夠有大塊時間去完成的任務
⚡️⚡️緊急:突發任務
⚡️最後做:可以被滯後的任務
Team:Assignees 所在部門或團隊
Assignee:該任務相關負責人
KPI:任務屬性,比如活動、文案
Time Consuming:任務預估耗時,以番茄鍾記錄,1 個=25 分鐘
當完成任務後,在 Time Consuming 預估耗時後方添加「實際耗時」,並在評論中寫出跟該項任務相關的細節,比如超時原因、存在問題,方便回顧時的自我改進,而後移入「已完成」。最後,回顧任務,梳理工作成果時,只需要篩選分類即可。1.每周日晚:根據下周主要規劃,將「Inbox」中符合的工作內容分配到「周一到周」,並補充完整信息,如事項的重要緊急程度、責任人、預估耗時等。2.每天 10 點:打開 Notion,將今日工作內容拉入「今」看板。5.每周日 20 點前:可從多角度寫周報總結本周成果。如此,雖然跟 GTD 作者提供的方法有細微的差別,但卻減少了 GTDer 常犯的一個錯誤 —— 在翻看任務信息時被工具吸引,專注地「玩」工具,而忘記工作。另外,信息展示得很完善,一目了然,無需思考,所以在查閱任務的耗時上也急劇減少。文章到這裡就要結束了,無論你是打算嘗試 A 君上面提供的方法,還是繼續自己的方法,務必要記住一個重要原則 —— 時間不可管理,可管理的是你自己。只有認識到這個原則,你才能堅持「時間管理」。管理你自己可不止包括管理任務,還包括管理你的內心,如果你是一個沒有計劃的人,單單對於工作這件事來說,計劃比隨心更有效率。關注 AppSo,回復「GTD」
看看這 20 款待辦 app 對比,哪個最適合你
看到這篇文章你還在工作嗎?點個讚讓 A 君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