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就有清明節期間有放風箏的習俗,這裡頭有什麼說法嗎?

2020-12-20 老衲侃春秋
清明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每當清明來臨之際,祭祖的人流不斷,他們陸陸續續來到墳上,或者給墳塋培土,或者燒紙,或者插花。總之是以各種形式寄託對先祖的哀思。

宋朝詩人高菊卿曾有一詩就生動的描寫了這時的場景: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其實,清明節的活動並不僅限於祭祖這一項。人們除了掃墓祭祖,過一個肅穆的節日外;還是大家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這些活動包括踏青插柳、牽鉤(拔河)、蕩鞦韆、鬥雞、蹴鞠和植樹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放風箏,也是其中的一項。

祭祖

風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關於風箏的記載,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魯問》中的記錄:「公輸子削竹木為鳶,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墨子提到公輸子(魯班)發明了一種竹鵲,可以飛三天三夜。

然而到了韓非子那裡,風箏的發明權,又轉移到了墨子手中。《韓非子》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不管是墨子還是魯班他們誰應該擁有這項發明權,但至少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風箏。人們嚮往藍天,探索天空的奧秘這個欲望造就有了。

飛鳥

而後來到了唐人,描寫就更豐富了。張鷟在他的《朝野僉載》中補輯了一則關於木匠祖師爺魯班的趣聞。

魯班,又叫魯般或公輸般,自然是魯國人了。他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能工巧匠。

他曾經製作了一木製大飛鳥,每次只要把鳥翼上的機關拍打三下,木鳥就負著他展翅飛翔。

魯班乘著他周遊列國,神龍見首不見尾,好不愜意。

有一次,他的妻子懷孕了,魯班只好呆在家中陪伴待產的妻子。

他的父親很奇怪,院子中怎麼停放著如此大一隻飛鳥?魯班的妻子就如實相告其中的秘密。老父懷著一顆探索科學事業的好奇心,爬上飛鳥,胡亂對著鳥翼擊打了數十下,大鳥沖天而飛。

可惜好奇心過甚的老父卻沒學會怎樣讓大鳥停靠下來,就這樣飛啊飛,飛到了吳國。吳國人看到空中飛來了一隻很奇怪的大鳥,以為是妖怪,於是就萬箭齊發,結果這位想當中國第一代飛行員的老人就這樣壯志未酬,從鳥身人像變成了刺蝟。

飛人

魯班聞訊大怒,乘著飛鳥搶回了父親屍體。

因為怨恨吳人不分青紅皂白射殺了他的父親,於是又製造了一木製仙人,手指吳地方位,不料吳國因此真的大旱三年,吳人不明就裡,佔卜得知原是魯班所為,於是就趕緊聚集財物上門請求魯班寬恕。

魯班手持大斧,砍掉了仙人的一條手臂,吳國頓時天降大雨。

時人皆以魯班為仙人。

這則故事說明,人類不光是嚮往藍天,還要實現飛天的夢想。

但是真正命名「風箏」這個正式名字,已經是晚唐時期了。這時候的人們對過去簡易的風箏也進行了改進,不光是過去單純的紙鷂,人們在風箏上,掛上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等風箏飛上天的時候,風吹聲鳴,鳴響聲可以傳出去很遠,因而才有了今天這個正式名稱。

到了宋朝,風箏更有發展,不光是品種在增加,性能也在提高。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繫。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描述放風箏的畫面。

放風箏

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之一的徐渭,曾專門寫過很多有關風箏的詩:

其一

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鴦。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

其二

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駐遊春馬,閒看兒童斷線時。

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這種流行的娛樂不光在民間傳播,也深入到豪門大戶,甚至皇宮裡頭。曹雪芹在「紅樓夢」70 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 各種風箏的情景。

慈禧老佛爺曾經叫太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的風箏玩,也是難得的找回了一次童趣。

現在故宮裡還藏著三隻傅儀玩過的大風箏。

皇宮

古時候的放風箏,除了正常的娛樂之外,其實還有一種特別的意思——除災避禍。

「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清嘉錄》)

古人在放風箏時,都隨身帶上一把小剪刀,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高高飛起後,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從而達到消災避禍的目的。

除了那些玄虛的東西,其實古人早就意識到這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宋代李石在《續博物志》一書中寫道:「春回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仰視,可以洩內熱。」

民間

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在春暖花開的季節,人們踏青放風箏,沐浴陽光,舒展筋骨,引頸遠眺,極目雲天,伴以徐步疾行,使冬天久居室內、內熱積聚、氣血積鬱的人,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改善血液循環和加強肺呼吸容量,可起到清除「內熱」和吐故納新的功效。

放風箏不光是我們中國人玩的一項娛樂活動,從唐宋開始,也開始向世界輸出,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

其實我們的古人發明的許多東西,在我們眼裡不當回事,但是到了國外,讓外國人一研究,就發現了它的重大價值。

煙花

火藥,這個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的東西,當年在我們這裡只是燃放煙花這種純娛樂的項目,但是傳到歐洲,經過他們再次改進,就給了它賦予了實用價值——可以用它來造殺人的槍炮。

同樣,我們這古老風箏傳到了歐洲,在歐洲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他們開始研究著向飛行器方向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不懈的研究改進,最後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飛機

這時候,國際上對來自中國的這麼個小玩意,又進行了重新的評價,它不光是一種玩具,而是一種科學的探索工具了。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就是來自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這恐怕是國人沒有想到的,一個本來就是遊戲的玩具,還具有這麼重大的科學貢獻吧?

相關焦點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由來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2019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清明節簡介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2020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 人文齊魯|放風箏、蕩鞦韆……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描寫了一群兒童在明媚的春天裡放風箏的快樂情景。風箏,古時稱「鳶」,當時為木材所造,發明者為墨子。墨子為滕國(今山東滕州)人,古代思想家、科學家。《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墨子的學生、魯國工匠魯班在墨子設計的基礎上,又進行創新和發展。
  • 插柳蕩鞦韆放風箏,清明節的民俗活動您知道多少?
    清明節除了有掃墓祭祖的習俗外,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掃墓祭祖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成為 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 清明節的習俗不止踏青!蕩鞦韆放風箏更多耍事在等你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只能吃冷食嗎?有啥習俗?
    那麼,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呢?據說,人類最原始有兩大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而清明節,正是源自於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還有一種說法,寒食節是沿襲了上古時期的改火習俗。後來,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鞦韆、蹴鞠、放風箏、鬥雞等風俗。清明節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中國,還有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過清明節。
  • 清明為什麼要吃冷食,祭祖踏青與放風箏有何寓意
    今天是清明節,讓我們來說說清明那些事! 清明節是由寒食節和上巳節演變而來的。清明節有一些節俗活動為大家所熟知,比方說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會吃青團,這期間很多人會去掃墓,有些人還會去踏青旅遊。此外,有些地方還有放風箏的習俗。這些節俗為什麼都發生在清明時節?其中是有深刻道理的。
  • 2018年4月5日4時13分清明節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2.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候,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
  • 清明節的由來及清明節來歷及意義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一覽
    2019年清明節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清明節簡介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 寒食節與清明節,有什麼區別
    寒食節與清明節,有什麼區別文/@成長新視點寒食節和清明節,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兩個節日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時間、來源、功能和活動等四個方面。1.寒食節,是民俗節日,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置,有懷舊悼亡之意。2.清明節,是農耕節氣,這時雨水明顯增多,大地呈春和景明之象,有求新護生之意。三、來源。1.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置的節日。傳說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
  • 清明節由來及習俗
    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祭祖有什麼講究 清明詩歌賞析
    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掃墓祭祖掃墓,原是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或前三天)的習俗,至唐代逐漸合併於清明,成為清明節的重要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 古代清明節:青春作伴、共享春遊?蕩鞦韆、蹴鞠、拔河、放風箏?
    除了祭祖掃墓這種習俗,古來的清明節,也是洋溢著春天活力,青春作伴喜春遊的時節。你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節時,如何享受清潔、明淨的時空,舒放、伸展身心,暢快、盡興度春光?回一回首,看一看清明節充滿活力的節俗體育活動。
  •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拔河。     放風箏。春天是放風箏的好時節,清朝詩人高鼎在《春居》一詩中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紙鳶就是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習俗之一。清朝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是這樣記述北京清明節民俗的:「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
  • 2020清明節放假通知_清明節是幾月幾日?放幾天假?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來歷: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習俗:清明節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你知道清明節折柳、放風箏、掃墓的含義嗎
    我們先看下清明節的起源:公元前655年,晉國公子重耳由於遭到其父王寵妃驪姬的陷害,被迫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重耳飢病交加,氣息奄奄。介子推見狀毅然拔刀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湯給重耳充飢,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
  • 清明節習俗風俗 清明節掃墓祭掃祭拜的禁忌與忌諱
    3.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등롱),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 清明節習俗盤點,除了祭祖剩下的全在這了
    清明這天,人們除了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外,還有些習俗不被人們所熟知。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清明節除了祭祖還有哪些習俗活動?蕩鞦韆:蕩鞦韆是古代清明節習俗,五代時期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曾這樣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蝶戀花·春景》中這樣描述「牆裡鞦韆牆外道。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 《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節嗎? 清明節掃墓有哪些禁忌
    ­  清明節來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也是民間極為重視的以親情為主題的民俗節日。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清明只是一個用來掃墓的日子,就連它的英文名字都是「Tomb-Sweeping Day」(掃墓日)……­  對於清明節,其實我們有很深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