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史與海關文獻國際研究中心27日在復旦大學正式揭牌成立。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2月27日電 (記者 陳靜)中國海關史與海關文獻國際研究中心27日在復旦大學正式揭牌成立。在同日起舉行的「海關文獻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上,《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第二批新書正式發布,為研究中國近代經濟進一步提供可靠而系統的資料。
據悉,近代舊海關是中國較早實現現代化的部門之一,其業務範圍不僅限於海關,還延及經濟調查、海事航運、對外交往、郵政通信等方面,一直為近代中國史研究者所聚焦。尤其重要的是,舊海關是當時最早引入近代式數據記錄、整理、出版工作的單位之一,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近代社會經濟數據,已被公認為是近代中國唯一最系統、最科學的資料文獻寶藏。
該中心主任吳松弟介紹,1859年1月,英國人李泰國首任中國海關領導人——總稅務司,開始按照西方國家做法,建立包括統計和出版在內的海關管理制度。1863年冬,英國人赫德接任李泰國職務,開始擔任長達近半個世紀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他逐步建立全面而系統的海關管理制度,留下大量海關文獻。
據了解,最近十餘年來,以復旦大學為中心的學術團隊,已系統整理出舊海關的內部出版物,迄今為止出版了283冊舊海關內部出版物、另有60冊正在整理中;在整理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完成了一系列文獻編目、校對、考據等整理研究,還利用這些文獻進行相關的海關史研究、近代中國經濟地理研究、海關與近代中國研究,其中填補空白式的九卷本《近代中國經濟地理》,即將全部完成,並出版上市。
吳松弟表示,2001年,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第二歷史檔案館彙編的《中國舊海關史料》170冊出版,揭開大規模出版舊海關出版物的序幕。他在哈佛大學訪問期間,發現該校圖書館在此方面有著海量收藏,此後,便著手整理出版《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283冊。2014年8月29日,《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第一批199冊新書已經發布。
這位學者表示,利用舊海關內部出版物可從港口——腹地等方面研究近代經濟史,還可以研究中國參加早期世界博覽會的歷史。他指出,由於1905年以前,中國加入世界博覽會均通過海關組織和布展,海關關於歷次博覽會的文件無疑是研究中國加入世博會歷史的最完整最全面資料;並認為,只有閱讀海關發表的加入歷次博覽會的報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早期走向世界的步伐。
據悉,由復旦大學批准建立的中國海關史與海關文獻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tudies,CCMCS),將聯合世界各地從事中國海關史和海關文獻研究的學者,拓展海關史研究範圍,突破以往海關研究的範疇,加速海關文獻的整理、研究以及資料庫的建設,將海關文獻、海關史與近代中國相關的問題融合起來,從深度全球化的視角,重新解讀近代中國的經濟與社會。該中心方面表示,期待成為新的橋梁,從前近代至後明天、從舊文獻到新學識、從舊海關到新生活,貫通歷史、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