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校的工作特別多,大家都非常辛苦。在繁忙的同時,仍有必要提醒:忙,但是不要亂。
對於忙的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恰當的認識。因為我們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工作就需要細緻、緊張。有的老師對於一些工作不太理解,在認識上產生了偏差。有的老師認為,我們上好課就行了,怎麼這麼多的事情呢?一位教師真的上好課就行了嗎?我想,這裡面值得推敲。上課,必然涉及到學生的管理,沒有好的習慣培養,沒有好的課堂紀律你能夠安心地上課嗎?
學校的衛生、安全等問題是不是教育的內容,如果我們不去強調,這些會危及學生的健康甚至是生命,一旦問題出現之後會不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我們課上得如何,學生的學習怎麼樣,是不是得需要上級的檢查,或者進行質量檢測從而確保辦學的規範性?為了保證教師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是不是需要組織一些研究活動或者學習活動?
作為校長,我常常反思,為什麼我們面臨著這麼多的工作,哪些工作是不需要的,哪些工作是可有可無的,當用一個聯繫的、系統的觀點看我們現在面臨的工作,就容易接受了。
忙,不要亂了心境。工作強度大,繁雜,很容易讓人心態發生變化。一點兒不順心的小事不該生氣的生氣了,本應該做好的事情變得一團糟,從而形成連鎖反應,讓身邊的同事,班級的學生,家裡的親人受到我們不良情緒的影響。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而防止這種惡劣情緒的影響,就是從其中的我自身去中斷。
其實,有些壞心情是可以改變的。當你用一種陽光的心態看待問題,認真地做事心情就發生改變。享受工作,享受學習,享受盡職,享受助人,用魏書生老師的這種心態看待周圍的一切,天地就會變得寬廣。同時,我們要養成對自己工作的一種反思習慣,經常找到內心的自我賞識。(沒有人喜歡,自己也要喜歡自己。變換眼光看問題,可能會覺得多做工作是一種鍛鍊,是一種歷練,是一種享受。)
忙,不要忘了思考。一位發明家和他學生的對話。一日,發明家看到自己的學生在實驗室裡,他問:「你上午幹什麼」「做實驗。」「下午呢?」「做實驗。」晚上呢?」「做實驗。」發明家不悅,「你這麼做實驗有什麼意義?如果不去思考,做再多的實驗也沒有什麼意義。」仔細分析箇中原因,就在於缺少了思考。不思考人就會把自己變成工具。機械地勞作,心裡沒有感覺。比如,教學模式或策略的問題。比如,有的班級管理特別輕鬆。多問為什麼,多思考還沒有改進的辦法。當你的能力能夠輕鬆應對各種事務的時候,人就不會產生疲勞感了,壓力也會減少。
有人說:「持之以恆邊思考邊反思的教師,他們『不成功都難』」。因為他們的思想在磨礪,他們的行動在矯正,他們的經驗在積累,他們的人格在提升。
我們不僅要善於思考,還要注意隨時地記錄。我們時常會有教育教學的思想火花,但因捕捉不及時,而成為過眼煙雲,等到了想要記錄時,卻已經失去了激情與情趣。有的教師說,我們也想寫點兒東西,但苦於沒有什麼可寫。這就需要養成習慣,逼著自己寫點東西。人越懶越懶,沒有了思考,大腦便會越來越遲鈍,越來越怕寫東西。我見到許多老師,年終連自己的工作總結都寫不出來。這種情況下,就要注意了,要有一顆不服輸的年輕之心,逼著自己學習,否則,就會退化得很厲害。及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記下來,是一種快樂。當你把多年前寫的東西拿出來讀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曾如此美麗。
當一個人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工作時,當一個人不斷地思考改進工作時,就是離「忙」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