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一家叫做青雲QingCloud的企業公有雲上線,在彼時的雲計算領域,這個新秀一出場就有些與眾不同。技術上更勝一籌的他們深信只要能讓客戶信任你的產品和技術,他們就可能做到中國雲計算領域的「QingCloud Inside」。五年後的今天,這個企業憑藉其核心技術能力成為了的中國雲服務領域的標杆企業。
在中國,雲計算的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而那些行業領頭羊、技術超前的企業,在完成上雲的基礎階段後,他們希望能夠在整個行業輸出自己的IT能力,用這樣的方式把同行業、生態圈裡的企業進行聚合,從而形成區域優勢或者行業優勢。
「當有了這樣的行業平臺後,這些企業會把重要的經驗或者能力放在這個平臺上,同時在自己的生態裡構建相關的能力,產生新的創新。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很多相關企業開始做1+1大於2的事情。企業的數據、流程可以在平臺上進行整合,企業可以做很多技術孵化的工作,創新的源泉便有了。「這是來自青雲QingCloud解決方案與架構部總經理沈鷗的觀察。
當前企業在構建行業雲上的主要技術挑戰來自於:第一、完整的交付能力;第二、規模化運營的技術支撐;第三,行業領導者提供的行業經驗、行業的最佳實踐或者服務能力;第四、技術和成本的平衡。
也正是看到這樣的變化趨勢和挑戰,青雲開始啟發和引導市場去構建行業雲和集團雲。而青雲構建的行業雲也基於以下四個維度:集團雲、行業全棧雲、行業應用雲、品牌定製雲。
B2B2B的「嫁接」能力
「在中國,雲計算發展歷程相對較短,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把大量原始積累的經驗和技術,與雲計算嫁接在一起,提供給相關使用者或者需求方。「沈鷗如此談到。
基於對中國企業在行業雲方面的理解,青雲QingCloud要打造的正是一個B2B2B的新模式。青雲QingCloud的服務對象是企業級客戶,這類客戶把服務藉由青雲的平臺構建行業雲後,再支持他的客戶。這就是青雲QingCloud面向企業級客戶兩層的服務體系。
青雲認為整個行業雲應該具備的要素並非是單純的軟體平臺,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青雲針對行業雲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軟體,而是一套完整的、被驗證過的、可落地的技術方案和運營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是核心技術,這個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根據客戶的要求隨需應變。
在青雲構建的行業雲中,全棧雲的基礎也正是青雲在公有雲上的積累。青雲已經和多家CDN廠商,包括分布式CDN的廠商完成了集成,可以直接交付給客戶。如果今天的行業雲客戶要做CDN服務,它則不需要做整合開發。
同樣,應用雲的核心是應用。應用如何上雲,用到青雲什麼特性?那就是青雲的AppCenter。青雲的AppCenter之所以被客戶廣泛認可,正是因為今天的雲計算是把IaaS變得越來越透明。如果把IaaS比作是地基,那麼地基之上的每一層樓、每個房間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應用。應用怎麼入駐?必須有相應的標準,青雲有一套自己的規範。
那麼青雲憑什麼可以做標準的提供者呢?
2015年做AppCenter 1.0時,青雲就渴望做企業級應用領域裡的AppStore,對應用程式的開發和管理實現標準化,希望藉此將企業應用程式開發的門檻大幅降低。在AppCenter 2.0推出之後,2018年青雲又跨出了重要的一步——開源了OpenPitrix,可以理解為AppCenter 3.0,也正是OpenPitrix可以讓企業的應用中心在異構的環境中落地。
現在企業正面臨多雲的環境,他們希望應用中心可以橫跨多個雲環境,這就是青雲開源OpenPitrix平臺的能力所在。通過這樣的技術,企業在做技術架構的選型時將變得更加靈活。
創新的核心:用一套架構適應各類應用環境
現在回過頭來再去看「QingCloud Inside」,相信大家都會有了更好的理解。在青雲的雲裡,企業可以有自己的界面和平臺,青雲的核心就是把這些界面、平臺和應用銜接起來。
在這個銜接上,青雲作為技術提供方,通過與行業領導者或者具備相應技術、運營能力的企業合作,嫁接他們的行業經驗、對行業的理解,同時嫁接其生態環境。以新能源服務平臺為例,企業工業大數據平臺構建在青雲標準架構的平臺上,青雲的AppCenter、技術底層與很多第三方API的整合,企業可以嫁接這些服務能力、分析方法,變成能源領域平臺雲的提供者。
「青雲的創新點在於用一套標準的、統一的架構,去適合各種類型的集群應用環境,並且讓應用中心裡的各相關企業可以快速便捷地使用青雲被封裝好的底層能力。「沈鷗這樣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