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28歲,放棄成功了」:找到自我、接納自我的人生同樣精彩

2020-12-20 阿亞說情感

這是一個關於朋友的朋友的故事。

故事裡的主角叫李敏,從小就是典型的別人家裡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小姑娘。 家裡人都對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在大城市裡立足,然而,對於她來講,她最想要做的事情卻是回老家種一片果園。

後來,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出國留學了。學業歸來,她在一家知名企業上班,公司競爭很激烈,每個人都想著往上爬,那時的李敏同樣渴望成功,渴望證明自己的實力。

每天工作到半夜對她來講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她的付出並沒有換來想要的結果,跟她一起進來的那些人都陸陸續續升職了,就她一個人還在原地踏步,她開始變得非常焦慮和不安。

沒有升職加薪,對於她來講,就是非常徹底的失敗。她甚至不敢回家,害怕父母望女成鳳的眼神,害怕鄰居街坊對她的評論。為此,她只能加倍努力。

仔細想想,曾經大家眼中的天之驕女,現在混得人模狗樣的,其中的落差,讓她難以承受得住實屬正常。

某次,參加同學聚會,跟那些過去的同學聊天,才知道大家早已有了立足之地,不是公司裡的管理層,就是自己開了一家小公司,反正都是混得風生水起,小有成就。反觀自己,工作四年,依舊一事無成,她甚至難以開口說出自己的情況。

再後來,她還是每天拼命工作,終於成為了部門裡的副經理。

這個職稱的背後,卻讓她陷入了更大的焦慮中,她對每一件事都追求過分的完美,而一旦事與願違,她就會變得異常焦慮不安。同時,每日高度緊張的狀態讓身體產生抗議,神經衰弱,失眠多夢,過勞肥等等,集於一身。

在那座大城市裡,跟成千上萬人一樣,每日擠進擁擠的地鐵,夜深才回到自己的小窩,逼著她不斷前進的是那個在大城市裡安居的期待,然而,她卻沒有收穫絲毫的快樂。

28歲那年,在即將成為經理的時候,她卻遞交了辭職信。她在朋友圈裡寫下這麼一句感言:「今年我28歲,放棄成功了,想要找回自己。」

身邊人一致用「荒唐」去形容她的行為,但她這一次並沒有聽大家的勸誡。她帶著這些年的積蓄回到老家,承包了一座山,在那裡經營起她的果園。

每天依舊很累,她也依舊對每件事都追求完美,但至少她是快樂的。鋤地,澆水,施肥,採摘,每一個過程都讓她很享受,因為那是她從小一直都想做的事情。

幸運的是,上天並沒有辜負她,她的果園經營得越來越好,父母也慢慢接受了她這個「荒唐」的行為。

看似在困難面前卸甲投降的行為,看似被成功拋棄的人,實際上,她不過是找到了自我,並接納了自我,走上了另一條道路而已,這樣的人生或許沒有那些輕易被看見、被認可的成就,但同樣精彩。

並非所有的人都能複製李敏的人生,但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裡找到自我,並接納自我。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害怕失敗,於是,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中,因為大家都在那條路上你追我趕,仿佛也只有通過那條路獲得的成功才能被認可,在他們眼中,那才是正確的人生。

這樣的結果往往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失去自我,或者說是放棄尋找自我,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失去人生的樂趣,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想要往上爬得越高,必定要經歷越多的困難,承受越多的苦難,但並非人人都能在困難面前,像勇士一樣堅強勇敢,能夠壓垮我們的,也許僅僅是一根稻草。

成功不可以複製,人生也不可以複製,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不必走上相似的道路。別人美好的人生固然令人羨慕,但找到自我並接納自我的人生,同樣可以很精彩。

選擇一條與他人不同的道路,這並非是在困難面前落荒而逃的表現,而是,你開始學會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人生的意義。

找到自我,並接納自我,即使當一個普通人,也能讓生活變得熱氣騰騰,也能在平凡的日子裡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我是阿亞,暖心情感寫作者,這一生能與你相遇,何其有幸!點個關注,我們一起長知識吧!

-END-

相關焦點

  • 自我接納,會不會導致自我放棄?
    不完美的的做完總是比完美的半途而廢好。本周末我會講講「升級你的作業系統——人人都要懂一點的經濟學」。經濟學運用範圍的廣泛絕對超乎你的預料,大到國家發行貨幣,小到日常購物技巧,都需要經濟學的背景支撐,經濟學裡的概念比如「複利」「沉沒成本」也不僅僅只在經濟學領域有用,更多的是在這個底層思維模型裡帶給你的思考。我會在本周末的語音裡講講有什麼一定要知道的經濟學底層模型和他們可以作用的地方。
  • 《雲娃娃》:以童趣的角度,探究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意義
    二、 《雲娃娃》繪本的現實意義——教會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我繪本主要通過雲娃娃的視角,讓幼兒通過觀察雲娃娃從自我懷疑到實現自我認同的過程,學會認識自己,接納自我。同時,正確認識自己意味著接受了自己的優缺點,這便有利於他在做事情時揚長補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並確立合理的目標,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最後獲得成功。繪本中的雲娃娃在一開始的時候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慢慢的,在嘗試了更多的變化之後,它認識了自己:原來沒有形狀就是自己的形狀。
  • 真正成功的人生,在於努力地去實現自我
    似乎只有權力、財富和名聲才是衡量成功的標準,沒有這些的人生就是不成功的。人生是一個圓,有的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畫出的圓圈,他不知道,圓上的每一個點都有一條騰飛的切線。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成就的大小,而在於你是否努力地去實現自我,喊出自己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 寶媽最容易犯的錯:放棄自我,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沒有一個孩子,能夠承受媽媽放棄自我的壓力媽媽放棄的那一部分自我,會潛意識裡想在孩子身上獲得「彌補」。這種缺失心理,是人性中最隱晦最狠毒的一面,卻常不容易被自我發現,臺灣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悲劇。一位碩士海歸的媽媽,結婚後為了孩子,停止了繼續深造,放棄了教授職位。
  • 學會「自我覺察」和「自我接納」,你將前往人生巔峰(上)
    學習九型人格的精髓,我個人認為其實就是要學會:「自我覺察」和「自我接納」!我們很多人沒有體會到「覺察」和「接納」到底是什麼?更別說因此作出改變了!人到中年,有時候我們會問自己那個靈魂三問,看看周圍的那些人一天到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忙忙碌碌大半輩子,工作和生活依然過不好,家庭依然一團糟。深層次原因就是因為沒有「自我覺察」!
  • 職場人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否定、自我封閉、自我放棄
    自卑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它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開端。自我否定的人遇事第一反應是我不行、我不會、我不能、我不懂。自我否定的人喜歡拿自己與優秀的人比較,他只看到了別人比他優秀,卻從來不去思考為什麼別人比他優秀,嚴重的甚至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搪塞他人、安慰自己。別人都在想辦法成為優秀的人,而自我否定的人卻開始讓自己變成一個垃圾。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發現四十歲左右年齡的人,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麼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要麼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讀來讓人倍感悽涼。當然,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也不是錯誤。不過,人生的議題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迴避而遠離。
  • 10月碎碎念-談談『自我放棄』
    總第247篇/張俊紅每月一篇的碎碎念又來了,這一篇談談『自我放棄』,這裡的自我放棄是一種比較積極的放棄,而非表面意思。
  •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34;,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34;,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 克服自卑從接納自我開始
    ,他擔心所有的人都在把他當作失敗者暗自嘲笑,就在他陷入自卑情緒中時,他看到另一群人:同樣是項目挑戰失敗,但他們卻沒有像自己一樣陷入自卑的情緒中,而是坦然自若的繼續嬉戲玩耍。這正是自卑者的最大「愛好」:自我否定,尤其是否定自己的一切消極感受。
  • 無法接納自己「不夠好」的星座,常常自我譴責,自我施壓
    害怕跌出別人的期待,害怕看到別人眼中對自己的失望,害怕暴露自己「糟糕」的一面,害怕被人評價「還不夠好」……很多時候,正是因為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夠好」,所以,有些人常常忍不住自我譴責,甚至自我攻擊,把自己貶得一無是處,焦慮一直來、負面情緒也一直纏身。
  • 希望孩子快樂,要促進孩子的「自我接納」,父母把握這三點即可
    當然在這些人當中,或許有些人是真的充滿了說不出的苦難,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因為不會自我接納,從而產生了各種痛苦。我的人生實在是太失敗了小王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在朋友們看來,他簡直就是「喪」的代名詞。第一,挫敗感太強不會自我接納的人在遇到問題,遇到挫折的時候,很容易就會想要放棄,在困難的事上會感到很強的挫敗感,不利於學習和工作的進步。
  • 接納永不完美的自我——與自我愉悅相處的起點
    接納他吧,包含接納自我的一切缺點與不足,當然同時也接納一切優點與長處 接納自我吧,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充滿耐心,認知自我,關愛自我,培養自我,與之愉悅的相處,去品嘗酸甜苦辣世間百味,我們雖永遠不會完美,但正是這些不完美點,要麼成了增長點,要麼成了自我的特點,只要他們不傷害自我與他人,帶上它們一起又何妨?
  • 《我的隱藏人生》:女性自我實現的艱難之路
    女性題材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程度上反映著當下女性對表達自我的需求,公共的環境下,有關女性權利的問題也不斷引發社會各界的激烈討論。最近在國內出版的小說《我的隱藏人生》(文匯出版社,2019年10月)也是其中之一。《我的隱藏人生》由巴西作家瑪莎·巴塔莉婭所寫,由龔沁伊翻譯。
  • 28歲不為難自己:我們都有自己的人生進度條
    時間過得太快了,一轉眼2020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一還多一點,而我也過完了自己28歲的生日。28歲,離30歲越來越近,父母的期待,社會的壓力,自己的迷茫,這些東西一時間全向我拋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接得住?有時候想想,我都28歲了,就感到好焦慮。
  • 傾訴成功體驗自我價值
    傾訴成功體驗自我價值正視挫折全面接納自己 ■北京建工學院心理諮詢中心 王偉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9-15    [列印] [關閉]    實際上,任何人都有傾訴自己成功經歷的願望。如果我們能夠比較客觀地去看待自己的成功,這個傾訴的過程也是整理自己的過程——一方面,可以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的力量、我們的勇氣、我們的能力,這些同樣可以給別人以激勵;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我們可以在別人欣賞的眼神中體驗到自我價值。
  • 家長課堂|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 探索心靈之旅——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
    找到真正的自我——這個也正是我自己想了解的課題。在尋找真正的自我之前,要先了解「心智成熟」這個詞。何為心智成熟呢?心智成熟就是敢於直面問題,積極主動去解決,有擔當。當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 真正的徹底接納自己,並不是自我的放任和放縱!
    作者:塔拉布萊克當我們談及「徹底接納」,經常會有許多的誤解。由於「徹底接納」跟我們「不接納」的主流文化南轅北轍,因此我們很難理解它的真義。下文試圖從一個當代靈性的探索者和實修者的視角,談一談「徹底接納」在人生中的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