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道德經》:老子關於如何成事的幾個觀點,對我們的四個啟示

2020-12-13 張不才讀書

老子在《道德經》中,不僅詮釋了「道法自然」的大道理,對於如何做事,怎麼把事情做好,做成功,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講述。

這些論述,仔細研讀,可以給我們以啟發和指導。

一、做事之前,平靜應對,戰略上淡然視之,戰術上重視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無為而無不為,要用有為的態度,去做自然之道的事情,要把事情看淡,就像沒有事情一樣,但在具體處理的時候又要認真執行,要追求清淨之味,並認真去體味這種特別的味道。

這段話告訴我們,做一件事之前,在戰略上大的方向要對,並且應該淡化它,而在戰術層面,則要強調認真、細緻的執行舉措,細心對待,用心處之,方可成事。

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解決比較難的事情時,要從容易之處切入,處理大事情時,要從細節處著手。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意思很明顯,老子給出了自己的方法論,從「易」處、「細」處著手,事情比較容易做成功。

道理很淺顯,內涵很深刻。很多時候,我們面對難事複雜事總會無所適從而不知所措,要麼胡亂切入,要麼緊張慌亂而貽誤時機,要麼覺得先把最難的搞定,其他部分也會自動解決,卻不知結果可能會是難以推進,亦或難上加難,最後不得不放棄,導致半途而廢,尤為可惜。

試舉一例,比如當年荊軻刺秦王之時,在大殿之上,追著秦始皇跑,秦始皇半天撥不出劍來,原來那劍太長,從側面很難拔出,此時有人大喊「王負劍,王負劍」,秦始皇終於反應過來,手上舉而拔出背上的長劍,制止並反擊了荊軻。

此例只是一個具體事件,但也能看出難事於易處著手,就能找出迅速見效的捷徑

而「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例子就更多了,任何細節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共同建構了一個整體,細處,既是事情的構成部分,也是保證整體完美的必要條件,從細節處入手,既是方法論,更是實際的需要。

三、「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太簡單,事情麻痺大意者,做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高明的人總是事前估計各種困難,充分準備,真正做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在此,老子強調了事前認真準備、謹慎視之的重要性,那些沾沾自喜、輕慢驕傲者,事前很容易,事情真的來臨時,做起來則很難。

於事前把各種困難局面都估計到,並作出各種預案,當情況發生時才可以泰然處之,應對有據,否則只能倉促應戰,失敗收場。

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一抱粗細的大樹,是從小樹苗長起來的;九層之高臺,是一筐一筐的土累積起來的;千裡遠足,從腳下開始。

老子在此強調了兩個要點,一是積累,二是堅持。

積累與堅持,是一個事情成功的兩個維度,積累是逐漸增加,而堅持則是把逐漸增加的過程,儘量拉長一些。

很多時候,時間和過程是無法省略的,比如從小苗到大樹,每天積累一點點,假以年月,方顯巨大變化。

一抔抔土,越積越多,才得九層樓臺之高。

而「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則都是堅持與積累的最好詮釋。

總結:

所以,在老子看來,要成事,事情開始前,應該平靜應對,不慌亂,事中認真執行,把握好細節,難事於易處切入,大事的細節處尤為重要,事前充分預估各種困難,遊刃有餘,泰然處之,再加上積累與堅持,把事情做好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讀了受益終生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道德經》中蘊藏著很多做人的根本智慧,認真在生活中體悟它,運用它,便可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生躍遷機會!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今天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老子道德經中關於「道」的幾個道,道到底是個什麼道?道德經是怎麼來的?老子看到尹喜準備好的一屋子竹簡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臨走前交給了尹喜一篇五千言的竹簡大作,隨後騎著青牛緩緩消失在廣谷之中,尹喜得到著作後也棄絕人世歸隱深山。這堆竹簡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老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德經》。德道經是怎樣被人熟知的?
  • 《道德經》五千文,精髓盡在9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老子
    《道德經》這本書很薄,只有五千文,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感到如獲珍寶。後來反覆讀,寫過一百多篇文章,專門分享《道德經》。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道德經》版本繁多,各家關於原文文本確認及斷句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 老子時代,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的書面語言到底是怎樣的,老子的原文原意到底是怎樣的,後人並沒有一個十分精準的認定。
  • 老子七律與唯物論,《道德經》中的辯證法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綜合各種學說,窮其畢生精力和智慧,終撰成國學名著《道德經》,而老子七律正是出自這本書。《道德經》主要有三個版本,王弼本、河上公本以及帛書本,三個版本以王弼本影響最為久遠。相較於其他兩個版本,王弼本詳實全面,也就是說沒有殘缺遺漏,另外王弼本《道德經》去掉了很多無意義的虛詞,行文變得簡潔,讀來郎朗上口,易於傳播和記憶,這是其成為後世將其視為通行本的主要原因。老子七律作為道家哲學的精髓,其七律思想和現代觀念中的「唯物論」以及「辯證法」相吻合。它早於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黑格爾的「辯證法」自然也不在話下。
  •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動畫領讀版》和《道德經》有什麼區別幼兒讀經使用的是帛書老子版本;帛書老子,出土於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和文本研究證明,下葬在漢文帝時期的《帛書老子》,下葬時已是舊物或古董,下葬時間比成書於漢昭帝時期的《道德經》更早。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老子》應該怎樣讀?道德經解讀方式的比較與說明
    一:老子譯解的現代權威版本二:陳鼓應先生——西方學術思維方式對老子的研究代表三:任繼愈先生——唯物辯證法的批判精神來研究老子的代表四:如何讀出真正的老子——少林教練可以當武當內家拳裁判嗎?但是以校方正統派的觀點來看,他們並不認為我是真正的學者,倒是像個學術異端,而且我多年來一直拒絕成為一個標準的學者:二十多年前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就強烈地有一種「自古無用是書生」的悲情,覺得再這樣讀死書下去,這一生是沒有出路的。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我們由經典知老子,由老子知道學,由道學知無為,為無則無不治,小則治身,大則治天下。學以致用,是建立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的,大道並不像小術那樣「唯手熟耳」,而是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學習,《道德經》這本書要麼就不要讀,要讀必然是有下一番工夫的。
  •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有什麼意義?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並不是因為它產生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失去了價值。老子《道德經》深刻的心靈像太陽和月亮一樣,總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時至今日,老子《道德經》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共同的精神遺產。老子《道德經》可以是現代人的知識、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藝術,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靜藥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慰藉。在現代人的解讀之下,老子《道德經》在當代中國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經》對我們現實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保護,和諧文化、現代管理等。這裡重點學習老子《道德經》對我們個人自身修養的提高。
  • 不讀(道德經)後悔終生
    中國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李耳所注的(道德經)就是一本指引人們樹立客觀正確人生觀的燈塔級奇書,可以不過分的講,不讀(道德經)你會後悔終生! 給各位舉幾個現實的例子,大家就知道這位中國偉大的思想教育家是多麼的崇高而偉大!
  • 「安徽省渦陽縣老子研究會「道家智慧」徵文大賽」16號作品:讀《道德經》,做道德人|(重慶)徐崇仁
    ……白須飄飄的爺爺,四歲就領著我晨讀晦澀難懂的《道德經》。爺爺告誡我:讀《道德經》,做道德人!爺爺在我讀中學時就跨河西去了,他培養了我熱愛讀書的良習;他留給我的《道德經》,讓我終生受益。沒有爺爺的日子裡,我對《道德經》一知半解。讀史明志。然而,讀史是需要心境的。沒有那份特定的心境,硬著頭皮讀下去也只不過是浮光掠影,淺涉皮毛。中學的時光,一切皆為高考。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老子《道德經》解析、導讀和譯文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道德經》裡面有些地方容易產生歧義,但圍繞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去理解,有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麼是「國之利器」,學者解釋不一,大多理解為治國方略、法令制度等。例如張松如認為:「『利器』雲者,乃指人君賞罰之權,所以控制臣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