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不僅詮釋了「道法自然」的大道理,對於如何做事,怎麼把事情做好,做成功,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講述。
這些論述,仔細研讀,可以給我們以啟發和指導。
一、做事之前,平靜應對,戰略上淡然視之,戰術上重視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無為而無不為,要用有為的態度,去做自然之道的事情,要把事情看淡,就像沒有事情一樣,但在具體處理的時候又要認真執行,要追求清淨之味,並認真去體味這種特別的味道。
這段話告訴我們,做一件事之前,在戰略上大的方向要對,並且應該淡化它,而在戰術層面,則要強調認真、細緻的執行舉措,細心對待,用心處之,方可成事。
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解決比較難的事情時,要從容易之處切入,處理大事情時,要從細節處著手。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意思很明顯,老子給出了自己的方法論,從「易」處、「細」處著手,事情比較容易做成功。
道理很淺顯,內涵很深刻。很多時候,我們面對難事複雜事總會無所適從而不知所措,要麼胡亂切入,要麼緊張慌亂而貽誤時機,要麼覺得先把最難的搞定,其他部分也會自動解決,卻不知結果可能會是難以推進,亦或難上加難,最後不得不放棄,導致半途而廢,尤為可惜。
試舉一例,比如當年荊軻刺秦王之時,在大殿之上,追著秦始皇跑,秦始皇半天撥不出劍來,原來那劍太長,從側面很難拔出,此時有人大喊「王負劍,王負劍」,秦始皇終於反應過來,手上舉而拔出背上的長劍,制止並反擊了荊軻。
此例只是一個具體事件,但也能看出難事於易處著手,就能找出迅速見效的捷徑。
而「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例子就更多了,任何細節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共同建構了一個整體,細處,既是事情的構成部分,也是保證整體完美的必要條件,從細節處入手,既是方法論,更是實際的需要。
三、「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太簡單,事情麻痺大意者,做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高明的人總是事前估計各種困難,充分準備,真正做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在此,老子強調了事前認真準備、謹慎視之的重要性,那些沾沾自喜、輕慢驕傲者,事前很容易,事情真的來臨時,做起來則很難。
於事前把各種困難局面都估計到,並作出各種預案,當情況發生時才可以泰然處之,應對有據,否則只能倉促應戰,失敗收場。
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一抱粗細的大樹,是從小樹苗長起來的;九層之高臺,是一筐一筐的土累積起來的;千裡遠足,從腳下開始。
老子在此強調了兩個要點,一是積累,二是堅持。
積累與堅持,是一個事情成功的兩個維度,積累是逐漸增加,而堅持則是把逐漸增加的過程,儘量拉長一些。
很多時候,時間和過程是無法省略的,比如從小苗到大樹,每天積累一點點,假以年月,方顯巨大變化。
一抔抔土,越積越多,才得九層樓臺之高。
而「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則都是堅持與積累的最好詮釋。
總結:
所以,在老子看來,要成事,事情開始前,應該平靜應對,不慌亂,事中認真執行,把握好細節,難事於易處切入,大事的細節處尤為重要,事前充分預估各種困難,遊刃有餘,泰然處之,再加上積累與堅持,把事情做好的概率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