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地方高校如何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

2020-12-11 新華社新媒體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我們要在促進原創性成果更多湧現、破除「卡脖子」關鍵技術上擔負更重要的使命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科技競爭力,我們辦頂級科技期刊就是要「造船」出海,把科技創新話語權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

學校始終把賡續紅色基因作為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為新時代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提供養分和力量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姚玉潔 吳振東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

地處上海,具有鮮明紅色印記的上海大學,在新時代吹響了「追卓越、創一流」的衝鋒號,向著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鮮明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堅定前行。

這一雄心壯志如何實現?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昌勝。

培養一流人才 賡續紅色基因

《瞭望》:培養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學的基本使命和核心職責,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向內涵發展的核心標準,上海大學近年來在培養一流人才尤其是一流本科生上有哪些關鍵舉措?

劉昌勝:上海大學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努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一流人才。

在立德方面,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2014年,上海大學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用全國首創的「項鍊模式」率先創設大國方略通識課,給學生一雙眼睛看懂中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培養學生堅定大國自信,受到學生喜愛,思政課因此成為網紅課,上大也被譽為「中國系列」思政課的策源地。在2016年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時任校長金東寒院士還就上大經驗作了主題匯報。

六年多來,大國方略系列課程不斷推陳出新,創新中國、時代音畫、經國濟民、中國記憶、體育中國等課程使黨的創新理論第一時間進入課堂主渠道。大國方略系列課程的成功,不僅帶動更多專業課教師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還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在育才方面,早在1994年,新上海大學合併組建之初就按錢偉長老校長的教育思想,在全國率先探索本科生導師制。經過20多年發展,我校有本科生的25個院系都實施了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導師制,包括學業導師、學術導師、科創導師、職業生涯導師、人生導師等多種類型。目前,學校正在深入推進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改革,使這項制度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近年,學校又聚焦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制定了《關於推進上海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指導意見》,深入實施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還建立起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機制創新。

為樹牢鞏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今年10月底我們還召開了本科教育大會,深入分析了新時代學校本科教育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明確了相關任務、舉措和保障措施,同時配套制定了推進學校本科教育的一攬子政策。

《瞭望》:上海是黨的誕生地,上海大學也有鮮明的紅色印記,學校如何將紅色基因深植師生心中,使之成為學校爭創一流的內生動力?

劉昌勝:無論是老上大「養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的辦學宗旨,還是新上大「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校訓精神,紅色基因都是跨越時空、一脈相承的,學校也始終把賡續紅色基因作為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近年來,學校聚焦「中國共產黨與百年上大」「紅色學府與紅色文化」等主題,全面挖掘校史中的紅色資源,以及學校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厚重底蘊,增強師生光榮感、使命感。與此同時還發起成立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全國紅色文化戰略聯盟等,為師生搭建研究紅色基因和革命歷史的重要平臺。

學校為激發師生把愛國熱情轉化為服務國家和社會的精神動力,還圍繞「愛國的情懷、高遠的志向、創新的銳氣」,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方案,探索形成了具有上大特色的「四史」學習教育機制。這一機制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貫穿到「講述中國,見證歷史」、《紅色傳承》創作、講述「上大故事」等文化育人工程中,讓學生感受和汲取紅色基因中的養分和力量。

五年來,學校共有62名學生參加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及研究生支教團,435名學生應徵入伍,其中湧現出上海高校基層就業典型人物吳勝男、山東省臨沂市十佳大學生村官邵珠學等楷模,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奔赴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關鍵領域就業,或投身更加需要優秀人才的邊遠艱苦地區發光發熱。

9月22日,上海大學面向2020級新生新開的「大國方略」系列思政課《體育中國》開講 劉穎攝/本刊  

促動產出原創性成果 搶佔科技創新話語權

《瞭望》:放眼世界一流大學,都有一個重要標誌,那就是擁有一流的學科和研究成果,上大要攀登世界一流大學,在促進原創性科研成果產出方面有何思路和實踐?

劉昌勝:我們強烈感受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高校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尤其要在促進原創性成果更多湧現、破除「卡脖子」關鍵技術上擔負更重要的使命。

我們站在戰略高度優化原有的學科和科研布局,同時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提供良好制度保障。

比如,學校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建設了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基層治理創新研究院等交叉學科研究平臺,同時建立交叉學科學位分委員會和交叉學科評議組,為聚力形成相關領域學科「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

再比如,學校構建起多元多層次人才評價體系,讓各類人才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賽道」。早在十年前,學校就明確實驗室的高級實驗總監崗位等同於正高級職稱,如今這一人才分類評價已覆蓋更多方面。同時,學校明確卓越導向,對高產出實行強激勵;突出包括代表性成果等在內的貢獻度評價,讓有貢獻、有成就的人真正有榮譽感、獲得感,破除高校評價人才的唯論文、唯帽子問題。

通過這些改革,上海大學近年湧現出一批亮眼的科技成果。比如孫晉良院士團隊研發的碳/碳複合材料配套多個型號的國防裝備,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接受檢閱;吳明紅教授團隊的石墨烯材料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Nature),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並成功應用於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河道修復、大氣汙染治理示範工程;無人艇團隊研製的「精海系列」無人艇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和國防建設,近五年獲得四項國家科學技術獎等等。

《瞭望》:我們知道,科技期刊是呈現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早在2003年上海大學就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期刊社,近年還提出「要為一流學術高地打造一流期刊」,這背後有著怎樣的考慮?

劉昌勝:我們認為,頂級科研期刊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術話語權,也會影響科研人員對國際學術前沿的認知。可以說,一本重要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國家科技競爭力。一個科技強國必然要擁有一批頂級科技期刊,我們必須「造船」出海,把科技創新話語權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

《瞭望》:高校辦學術期刊普遍存在定位重疊、同質化嚴重、高成本、低效率和小、散、弱等問題,上海大學卻能在裡面脫穎而出,有5種期刊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2種進入影響因子最高的Q1區,其中的秘訣是什麼?

劉昌勝:誠然,高校要辦好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個很大的挑戰,但是我們通過集約化管理克服小、散、弱的弊端,在做大中逐漸做強、做特、做優,走出了一條高校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具體而言有三大突出措施。一是推進國際化建設,如建設國際化編委會,制定編委會章程,創辦具有國際一流學術價值的新刊等;二是加強專業化建設,將部分大眾型、綜合型、應用型期刊轉型為學術型、專業型期刊,提升專業辦刊水平和能力;三是實施數位化建設,研發期刊集群化智能管理系統,對各類刊物進行多元融合富媒體出版,按需出版等。

我們認為,當越來越多優秀科研成果率先在中國本土期刊發表,就必然會增強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這也將有助於本土期刊發展形成良性生態。

《瞭望》:未來在打造頂級科技期刊上上大有什麼打算?

劉昌勝:下一步,上海大學將在提高現有期刊國際影響力、能見度的同時,搶抓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的戰略機遇,在科技期刊尚未覆蓋的空白領域率先搶佔制高點,做到人無我有,形成先發優勢。

打造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的優質「外腦」

《瞭望》:一流大學往往連接著一流的社會服務,2017年1月教育部等部門就把社會服務作為一流大學的遴選維度之一,上海大學攀登一流大學中打算在社會服務方面有哪些突出作為?

 劉昌勝: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雙一流」建設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天然承擔著服務上海,輻射長三角的職能。學校在推進長三角合作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基礎,有一批科研人才、研究項目、人才培養基地。

比如,近年來,學校對接區域需求,協同打造了一些創新創業與成果轉化特色平臺,目前已在溫州、紹興、無錫等地建立11個地方研究院/研究基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再比如,溫州市屬的溫州市中心醫院、溫州市人民醫院、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三家三級甲等醫院成為上海大學附屬醫院,是校地深度合作打造高水平區域醫學中心的重要舉措。

此外,由學校牽頭的工業汙染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關鍵材料研製及工程應用相關核心技術,已成為相關企業的標誌性示範工程。同時,由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性能結構功能材料超常冶金與製備」團隊研製的高強高導銅鉻鋯合金技術已完成轉讓,並投入實際使用,打破了國外對此技術的長期壟斷。

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持續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進一步發揮人才集聚的優勢,營造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體系,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近年來,學校還發揮高校幹部人才資源優勢,鼓勵幹部走出去、幹起來。過去五年間,我們先後向蘇浙等地輸送掛職幹部近50名,他們在當地推動建設產業研究院和技術轉移中心,對接地方需求,為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一些幹部在掛職結束後還主動與當地建立長期產學研合作關係,成為服務地方發展的「外腦」。

學校也主動打開大門,先後吸引蘇浙等地幹部在學校科技園區、高等研究院等單位掛職,搭建起地方和高校順暢交流的橋梁,助力長三角地區的幹部人才成長。□

相關焦點

  • ...如何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
    地處上海,具有鮮明紅色印記的上海大學,在新時代吹響了「追卓越、創一流」的衝鋒號,向著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鮮明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堅定前行。這一雄心壯志如何實現?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昌勝。
  • ...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
    地處上海,具有鮮明紅色印記的上海大學,在新時代吹響了「追卓越、創一流」的衝鋒號,向著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鮮明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堅定前行。這一雄心壯志如何實現?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昌勝。
  • 比「雙一流」還牛的地方高校——上海科技大學
    某些地方大學受地理位置、師資力量、優勢專業等多方面的影響有時候看起來比一些地處偏遠地區的「雙一流」高校更加受到考生們的青睞。比如下面這所既非「985工程「也不是」211工程的「高校,但從地方錄取分數線即可窺見一斑。
  • ...院士的解答來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薛其坤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獲獎當日,他履新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下稱「南科大」)才20多天。履新之前,他是清華大學副校長,領銜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也是當年唯一的一等獎。這項重大基礎物理學成果被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稱為「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第一次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雙一流高校雲南招生】南昌大學2020年雲南招生專訪
    近日,南昌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雲南招生宣傳組組長談振興接受了雙一流高校雲南招生公益平臺的獨家專訪,就大家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以下為專訪實錄:農業科學進入ESI學科世界排名前1.79‰,臨床醫學進入ESI學科世界排名前3.7‰,化學進入ESI學科世界排名前4.8‰。材料科學入選國家「雙一流」計劃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評估等級為A,位列全國第三名。
  • 《瞭望》新聞周刊專訪高松校長 探究華南理工辦學理念和育人模式
    一所高校對區域發展支撐如此之強,在全國都不多見。這背後藏著怎樣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經驗?為此,《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華工,深度專訪該校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高松表示,世界上不少著名城市總是活躍著一批一流大學,一流大學也總能對城市發展起到極大的支撐引領作用,比如史丹福大學與矽谷,加利福尼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與舊金山,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波士頓等。華南理工大學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思路就是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生同進。
  • 科學網—楊福家院士專訪:中國需要一流的民辦大學
    近日,他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專訪時表示:「20年來,我一直在做一流大學夢,從國內做到國外,再做『中外合作大學』的夢,最近又有了一流民辦大學的夢。今年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這更堅定了我的信念。」
  • 地方高校排名:上海科技大學、揚州大學進前十,鄭州大學排第十六
    很多考生在填報志願之前都會參考各類大學排名資料來了解理想院校的有關情況。在2020最新地方高校排名上,上海科技大學、揚州大學都進入了前十,而鄭州大學排在了第十六。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簡稱上海科大、上科大,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共同建設,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試點高校。
  • 瞭望|科研真問題從何而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
    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說到底是基礎理論研究沒跟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無論是集體做項目還是個人搞科研,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絕不意味著「湊熱鬧」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實習生 關鬱凡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處於生產力大變革、大發展、大躍升的新階段。
  • 瞭望|科技創新從0到1怎麼突破?權威院士的解答來了——專訪中國...
    因為絕大多數時候,沒人知道該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但這就是科學家的工作,也是所有關鍵技術突破的基礎,更是最優秀的科學家之所以優秀的原因。我們還期待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促進國內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攀登,培育更多具有科研精神的拔尖創新人才,實現人才的接力。畢竟,基礎研究的興起與高等教育的發展相輔相成。
  • 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 百年南開允公能 追求卓越創一流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建新   ◇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知中國,服務中國」的一流人才,是南開人的興學強國夢    ◇針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重點難點問題,南開大學從十個方面提出40條創新舉措,即「南開40條」,打出了南開本科教育改革「組合拳」
  • 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大學引領社會的創新
    張杰 中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共產黨第17屆、18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上海交通大學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路,各項改革措施都圍繞著「創新」——不論是人事制度改革還是教育綜合改革,無一不是率先進行。因為,上海交大的發展目標就是成為創新型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是一位物理學家,對於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以及創新型大學的建設,有著深刻的認識。
  • 瞭望丨吉林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希 心有大我為國育才
    今日,後繼者們正擎起燃燒的火炬,誓將老一代大師、大家留下的精神傳承下去,矢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爭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瞭望》新聞周刊就此採訪了吉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    掌舵母校繼往開來    《瞭望》:吉大是你的母校。在母校做校長,你有怎樣的體會?    張希:我1982年考入吉林大學化學系,在這裡學習了十年,工作了十年,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歲月。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
    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都是近幾年才正式成立的大學,起點比較高,中國科學院大學於2017年正式入選了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由於建校時間晚於評「雙一流」的時間,故此,沒能成為「雙一流「建設高校,不過,該校最近也在部署推進「雙一流」建設相關工作了
  • 「雙一流」大學評估收官,7所高校有望入圍,西科大眾望所歸
    「雙一流」大學評估收官,7所高校有望逆襲翻盤,首醫大表現不俗 臨近年底,對於國內3000所大學來說,有一件事比寒假更受關注,這就是萬眾期待的每五年一次的「雙一流」大學評估。
  • 瞭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薛其坤:腳踏中國大地...
    因為絕大多數時候,沒人知道該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但這就是科學家的工作,也是所有關鍵技術突破的基礎,更是最優秀的科學家之所以優秀的原因。    我們還期待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促進國內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攀登,培育更多具有科研精神的拔尖創新人才,實現人才的接力。畢竟,基礎研究的興起與高等教育的發展相輔相成。
  • 河南將迎來世界一流大學,直屬中國科學院,畢業證含金量高
    文/旅行狂魔小七(原創文章) 歡迎轉載分享旅行就是,即使是同一個世界,你們發現的卻是不一樣的世界。這所大學就是中科院UCLA(河南)大學,這所大學的建校基礎還是相當雄厚的,學校計劃依託中科院和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學術資源進行建造,可見學校的發展潛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大的,對城市的綜合實力很大的提升作用,有望建成「世界雙一流」大學,這所大學也是為了緩解當地高考錄取率比較低的一個現狀,希望能夠得到很大的程度上的緩解,進而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 瞭望丨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 以三大建設 瞄準世界一流
    2014年,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提出了天琴計劃,用以探測空間引力波。    日前,羅俊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天琴計劃是中山大學面向學術前沿發起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山大學還將著力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大項目、大團隊、大平臺建設,實現學校「讓國家首先想到、讓社會首先想到、讓學界首先想到」的目標。
  • 五院士轉會西南石油大學,校長放言把學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在成都啟動。在啟動儀式上,西南石油大學與5名兩院院士進行了人才引進籤約,分別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擔任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鐵崗擔任工程安全評估與防護研究院院長。
  • 瞭望|未來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
    「雙一流」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還有7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這些都是建設新農科的底氣所在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偉「宏農學,揚國光」,華中農業大學(下稱「華中農大」)因農而生,視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和研發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初心和本分,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正加快建設新農科,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一流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