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

2021-01-09 新華社新媒體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我們要在促進原創性成果更多湧現、破除「卡脖子」關鍵技術上擔負更重要的使命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科技競爭力,我們辦頂級科技期刊就是要「造船」出海,把科技創新話語權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

學校始終把賡續紅色基因作為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為新時代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提供養分和力量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姚玉潔 吳振東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

地處上海,具有鮮明紅色印記的上海大學,在新時代吹響了「追卓越、創一流」的衝鋒號,向著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鮮明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堅定前行。

這一雄心壯志如何實現?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昌勝。

培養一流人才 賡續紅色基因

《瞭望》:培養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學的基本使命和核心職責,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向內涵發展的核心標準,上海大學近年來在培養一流人才尤其是一流本科生上有哪些關鍵舉措?

劉昌勝:上海大學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努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一流人才。

在立德方面,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2014年,上海大學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用全國首創的「項鍊模式」率先創設大國方略通識課,給學生一雙眼睛看懂中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培養學生堅定大國自信,受到學生喜愛,思政課因此成為網紅課,上大也被譽為「中國系列」思政課的策源地。在2016年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時任校長金東寒院士還就上大經驗作了主題匯報。

六年多來,大國方略系列課程不斷推陳出新,創新中國、時代音畫、經國濟民、中國記憶、體育中國等課程使黨的創新理論第一時間進入課堂主渠道。大國方略系列課程的成功,不僅帶動更多專業課教師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還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在育才方面,早在1994年,新上海大學合併組建之初就按錢偉長老校長的教育思想,在全國率先探索本科生導師制。經過20多年發展,我校有本科生的25個院系都實施了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導師制,包括學業導師、學術導師、科創導師、職業生涯導師、人生導師等多種類型。目前,學校正在深入推進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改革,使這項制度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近年,學校又聚焦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制定了《關於推進上海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指導意見》,深入實施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還建立起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機制創新。

為樹牢鞏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今年10月底我們還召開了本科教育大會,深入分析了新時代學校本科教育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明確了相關任務、舉措和保障措施,同時配套制定了推進學校本科教育的一攬子政策。

《瞭望》:上海是黨的誕生地,上海大學也有鮮明的紅色印記,學校如何將紅色基因深植師生心中,使之成為學校爭創一流的內生動力?

劉昌勝:無論是老上大「養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的辦學宗旨,還是新上大「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校訓精神,紅色基因都是跨越時空、一脈相承的,學校也始終把賡續紅色基因作為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近年來,學校聚焦「中國共產黨與百年上大」「紅色學府與紅色文化」等主題,全面挖掘校史中的紅色資源,以及學校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厚重底蘊,增強師生光榮感、使命感。與此同時還發起成立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全國紅色文化戰略聯盟等,為師生搭建研究紅色基因和革命歷史的重要平臺。

學校為激發師生把愛國熱情轉化為服務國家和社會的精神動力,還圍繞「愛國的情懷、高遠的志向、創新的銳氣」,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方案,探索形成了具有上大特色的「四史」學習教育機制。這一機制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貫穿到「講述中國,見證歷史」、《紅色傳承》創作、講述「上大故事」等文化育人工程中,讓學生感受和汲取紅色基因中的養分和力量。

五年來,學校共有62名學生參加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及研究生支教團,435名學生應徵入伍,其中湧現出上海高校基層就業典型人物吳勝男、山東省臨沂市十佳大學生村官邵珠學等楷模,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奔赴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關鍵領域就業,或投身更加需要優秀人才的邊遠艱苦地區發光發熱。

9月22日,上海大學面向2020級新生新開的「大國方略」系列思政課《體育中國》開講 劉穎攝/本刊  

促動產出原創性成果 搶佔科技創新話語權

《瞭望》:放眼世界一流大學,都有一個重要標誌,那就是擁有一流的學科和研究成果,上大要攀登世界一流大學,在促進原創性科研成果產出方面有何思路和實踐?

劉昌勝:我們強烈感受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高校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尤其要在促進原創性成果更多湧現、破除「卡脖子」關鍵技術上擔負更重要的使命。

我們站在戰略高度優化原有的學科和科研布局,同時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提供良好制度保障。

比如,學校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建設了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基層治理創新研究院等交叉學科研究平臺,同時建立交叉學科學位分委員會和交叉學科評議組,為聚力形成相關領域學科「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

再比如,學校構建起多元多層次人才評價體系,讓各類人才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賽道」。早在十年前,學校就明確實驗室的高級實驗總監崗位等同於正高級職稱,如今這一人才分類評價已覆蓋更多方面。同時,學校明確卓越導向,對高產出實行強激勵;突出包括代表性成果等在內的貢獻度評價,讓有貢獻、有成就的人真正有榮譽感、獲得感,破除高校評價人才的唯論文、唯帽子問題。

通過這些改革,上海大學近年湧現出一批亮眼的科技成果。比如孫晉良院士團隊研發的碳/碳複合材料配套多個型號的國防裝備,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接受檢閱;吳明紅教授團隊的石墨烯材料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Nature),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並成功應用於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河道修復、大氣汙染治理示範工程;無人艇團隊研製的「精海系列」無人艇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和國防建設,近五年獲得四項國家科學技術獎等等。

《瞭望》:我們知道,科技期刊是呈現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早在2003年上海大學就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期刊社,近年還提出「要為一流學術高地打造一流期刊」,這背後有著怎樣的考慮?

劉昌勝:我們認為,頂級科研期刊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術話語權,也會影響科研人員對國際學術前沿的認知。可以說,一本重要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國家科技競爭力。一個科技強國必然要擁有一批頂級科技期刊,我們必須「造船」出海,把科技創新話語權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

《瞭望》:高校辦學術期刊普遍存在定位重疊、同質化嚴重、高成本、低效率和小、散、弱等問題,上海大學卻能在裡面脫穎而出,有5種期刊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2種進入影響因子最高的Q1區,其中的秘訣是什麼?

劉昌勝:誠然,高校要辦好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個很大的挑戰,但是我們通過集約化管理克服小、散、弱的弊端,在做大中逐漸做強、做特、做優,走出了一條高校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具體而言有三大突出措施。一是推進國際化建設,如建設國際化編委會,制定編委會章程,創辦具有國際一流學術價值的新刊等;二是加強專業化建設,將部分大眾型、綜合型、應用型期刊轉型為學術型、專業型期刊,提升專業辦刊水平和能力;三是實施數位化建設,研發期刊集群化智能管理系統,對各類刊物進行多元融合富媒體出版,按需出版等。

我們認為,當越來越多優秀科研成果率先在中國本土期刊發表,就必然會增強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這也將有助於本土期刊發展形成良性生態。

《瞭望》:未來在打造頂級科技期刊上上大有什麼打算?

劉昌勝:下一步,上海大學將在提高現有期刊國際影響力、能見度的同時,搶抓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的戰略機遇,在科技期刊尚未覆蓋的空白領域率先搶佔制高點,做到人無我有,形成先發優勢。

打造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的優質「外腦」

《瞭望》:一流大學往往連接著一流的社會服務,2017年1月教育部等部門就把社會服務作為一流大學的遴選維度之一,上海大學攀登一流大學中打算在社會服務方面有哪些突出作為?

 劉昌勝: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雙一流」建設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天然承擔著服務上海,輻射長三角的職能。學校在推進長三角合作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基礎,有一批科研人才、研究項目、人才培養基地。

比如,近年來,學校對接區域需求,協同打造了一些創新創業與成果轉化特色平臺,目前已在溫州、紹興、無錫等地建立11個地方研究院/研究基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再比如,溫州市屬的溫州市中心醫院、溫州市人民醫院、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三家三級甲等醫院成為上海大學附屬醫院,是校地深度合作打造高水平區域醫學中心的重要舉措。

此外,由學校牽頭的工業汙染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關鍵材料研製及工程應用相關核心技術,已成為相關企業的標誌性示範工程。同時,由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性能結構功能材料超常冶金與製備」團隊研製的高強高導銅鉻鋯合金技術已完成轉讓,並投入實際使用,打破了國外對此技術的長期壟斷。

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持續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進一步發揮人才集聚的優勢,營造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體系,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近年來,學校還發揮高校幹部人才資源優勢,鼓勵幹部走出去、幹起來。過去五年間,我們先後向蘇浙等地輸送掛職幹部近50名,他們在當地推動建設產業研究院和技術轉移中心,對接地方需求,為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一些幹部在掛職結束後還主動與當地建立長期產學研合作關係,成為服務地方發展的「外腦」。

學校也主動打開大門,先後吸引蘇浙等地幹部在學校科技園區、高等研究院等單位掛職,搭建起地方和高校順暢交流的橋梁,助力長三角地區的幹部人才成長。□

相關焦點

  • ...如何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我們要在促進原創性成果更多湧現、破除「卡脖子」關鍵技術上擔負更重要的使命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科技競爭力,我們辦頂級科技期刊就是要「造船」出海,把科技創新話語權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學校始終把賡續紅色基因作為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為新時代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提供養分和力量
  • 瞭望|地方高校如何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我們要在促進原創性成果更多湧現、破除「卡脖子」關鍵技術上擔負更重要的使命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科技競爭力,我們辦頂級科技期刊就是要「造船」出海,把科技創新話語權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
  • 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做晨曦中的趕路人
    解放周末:在您的成長過程中,上海這座城市給予了怎樣的呵護?劉昌勝:從學生到老師,從講師到教授,從院長到校長,我是在上海逐步成長起來的。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營造了比學趕超、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有益於催生「幹就幹成一流、做就做到極致」的志氣,也讓人養成了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銳氣以及甘坐冷板凳、苦下十年功的靜氣。
  • 上海大學迎來新書記和新校長!
    6月1日上午,上海大學召開中層幹部大會,宣布市委、市政府關於上海大學黨政領導班子任免的決定:成旦紅同志任中共上海大學委員會書記,劉昌勝同志任中共上海大學委員會副書記、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同志不再擔任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此前,上海大學原黨委書記兼校長金東寒出任天津大學校長。
  • 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院士來訪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創新中心
    近日,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院士應邀來訪生命科學學院河南大學-麥考瑞大學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聯合中心」)。聯合中心主要負責同志對劉院士到訪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聯合中心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特色。
  • 昨天上海大學迎來新校長,是湖北黃石的他……
    剛剛,上海大學迎來了新校長系湖北黃石人劉昌勝!6月1日召開的學校領導班子調整宣布會議宣布:成旦紅任上海大學黨委書記,劉昌勝任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昌勝,男,1967年6月出生,漢族,籍貫湖北黃石,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研究員,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9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任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的金東寒已出任天津大學校長。
  • 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南大學董紹明1962年10月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宮聲凱1956年07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賀軍1957年12月西北工業大學劉正東1966年10月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彭  壽1960年08>出生年月工作單位郭旭升1965年04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黃  震1960年08月上海交通大學李  寧1958年07月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林
  • 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大學引領社會的創新
    張杰 中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共產黨第17屆、18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上海交通大學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路,各項改革措施都圍繞著「創新」——不論是人事制度改革還是教育綜合改革,無一不是率先進行。因為,上海交大的發展目標就是成為創新型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是一位物理學家,對於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以及創新型大學的建設,有著深刻的認識。
  • 這15位兩院院士,都任職於上海同一所大學,其中一位還是校長!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獲得者,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國家&34;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教育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15位兩院院士,本期推送,就讓我們一睹上大院士的風採。
  • 科學網—楊福家院士專訪:中國需要一流的民辦大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是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核物理學家,20年前任復旦大學校長。12年前,他創造了歷史,成為首個被任命為英國大學校長的中國人,並4次連任。
  •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專訪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當選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並作為代表之一受邀參加了慶祝大會。在會上,徐揚生教授仔細聆聽了習總書記的發言,並作出以下感悟與思考: 第一點,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對外要有吸引力,對外也要有競爭力」,包括人才的吸引。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到位。
  • 上海大學同時迎來新書記、校長
    6月1日上午,上海大學召開中層幹部大會,宣布市委關於上海大學黨政領導班子任免的決定:成旦紅同志任中共上海大學委員會書記,劉昌勝同志任中共上海大學委員會副書記、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同志不再擔任中共上海大學委員會書記、上海大學校長。
  • 河北大學校長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資料圖:河北大學校長康樂近日,從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獲悉,我校校長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成為該機構有機體和進化生物學(Organismic &康樂院士長期從事生態基因組學研究,是國際上生態基因學研究的領銜科學家,在飛蝗基因組學、表型可塑性和行為遺傳和表觀遺傳調控領域做出了突出成績。康樂院士最新發表的文章「4-Vinylanisole is an aggregation phenomone in locusts」在當期Nature雜誌的News & Views板塊被重點推薦。
  • 上海大學召開「雙一流」建設周期總結報告專家評審會
    會議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邀請機械、材料、通信、力學等領域的9位院士和3位傑青專家,對學校總體建設和機械工程學科建設成效進行評審。校黨委書記成旦紅、校長劉昌勝等校領導班子成員及相關職能部處及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負責人、學科帶頭人出席會議。會議由韓傑才院士主持。
  • 十八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簡介
    張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共產黨第17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上海市十三屆人大代表。他曾因其學術成就榮獲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物理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獎、世界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等獎項。 張杰教授是建國以來學校最年輕的校長。
  • ...院士的解答來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讓科學家潛心科研,把精力放到從0到1的研究上,做最具挑戰性的科學探索工作,不急於求成,不突擊成才終有一天,我們能夠用這些實驗室和大學創造的「深圳技術」定義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發展方式我國科技創新總體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正從整體追趕向部分引領過渡
  • 上海交大校長張杰:從"第一等大學"到"世界一流大學"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建設「雙一流」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這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又一個關鍵時刻,關乎高等教育能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更關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大學能否在世界高等教育之林中展露實力與自信。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
    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都是近幾年才正式成立的大學,起點比較高,中國科學院大學於2017年正式入選了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由於建校時間晚於評「雙一流」的時間,故此,沒能成為「雙一流「建設高校,不過,該校最近也在部署推進「雙一流」建設相關工作了
  • 南方科技大學迎來新校長 曾為中科院最年輕院士之一|中國科學院...
    11月19日晚,南方科技大學官方網站「現任領導」欄目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已經出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據深圳衛視報導,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任期屆滿離任。前兩任校長也都是高等教育圈風雲人物作為南科大的「掌門人」,兩任校長都是高等教育圈的風雲人物。2009年6月,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被聘任為南方科技大學(籌)創校校長。
  • 江綿恆:上海科技大學不提世界一流大學目標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方面,全國大於30%、上海大於60%,分別進入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如此格局和背景下,上海紐大校長俞立中不止一次告訴記者,在上海辦上海紐大,如果只是再多開一所大學、再多招一批學生,「那真是沒有什麼意義」。這位新中國的同齡人,在卸任華東師大校長後,全身心投入上紐大建設。他明白,在中國辦這麼一所國際化大學,是試驗一條新路、創新一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