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些收尾的細節處理才是讓初學者最為糾結的。由於我做這個處理,需要裡子露出一點用作裝飾,所以只能使用貼邊而不是包邊,包邊的技術,後面做領子的部分會闡述。先按照之前的預算,裁好一條紅布。再取一張邊緣平齊的硬卡紙做熨燙模板。我做的貼邊是2。
(七)做貼邊
本樓主要闡述底緣的貼邊。
其實這些收尾的細節處理才是讓初學者最為糾結的。
由於我做這個處理,需要裡子露出一點用作裝飾,所以只能使用貼邊而不是包邊,包邊的技術,後面做領子的部分會闡述。
先按照之前的預算,裁好一條紅布。再取一張邊緣平齊的硬卡紙做熨燙模板。我做的貼邊是2.5釐米寬。
先對齊邊緣,在壓緊卡紙,使用熨鬥由外向內掃動進行中溫熨燙,操作的時候左手不要動,應小心操作,避免燙傷手指。
燙好的折邊。
效果。
由於我這次使用的做貼邊的布料比較薄,所以需要在中間嵌入一條布條。
嵌入的布條寬度應稍小於貼邊寬度。
上機輯縫(注意邊緣縫線的顏色)
最後拆除當初固定裡子的疏縫線。
最後是貼邊部分的橫截面,黑布表示面料,黃色表示裡子,紅色表示貼邊,藍色表示嵌條,綠色表示輯縫線。
接著是做袖口的貼邊,至於袖口為何要做一條曲線,這個留在後面講,反正這條曲線很重要。
袖口的貼邊和底緣的貼邊在工藝和結構上一致,所以這裡只講不同的地方。
首先介紹下,紅色的是已經裁好的貼邊裁片,灰黃色是貼邊的版(含縫頭)版的使用,前面已經講過了,紅色的裁片就是用這個版做出來的。白色的是熨燙用的淨版。因為袖口是一條明顯的曲線,所以貼邊不能使用長條矩形貼邊。
將淨版置於貼邊裁片之上,調整好個邊緣的距離。
由外向裡掃動熨燙。
與燙直條不同的是,一邊需要折,一邊需要打剪口。
凹面打剪口,凸面打折。不然這個地方會彎不過來的。
熨燙完畢
這裡可以利用淨版,畫出嵌條,並裁好,置入,和前者貼邊一樣操作。
小心輯縫,因為這是一條曲線,注意邊緣留出2-3毫米的裡子。和前者的處理一致。
置於曲面上熨燙。袖口貼邊完成。
(八)做領子
其實做領子也沒有說明特別的難度,很多操作基本上和前面的貼邊一樣。例如燙版的流程一致,所以這裡只講不同之處。
領子不是貼邊而是包邊,不同之處就是燙好兩側的這邊之後,要對摺熨燙,但是在燙的時候要注意,有一邊要多出2毫米。輯縫的時候注意,多的這一邊向裡面,因為側縫線是從外側進入的,這樣是避免因微小位移造成機針扎不到底層邊緣。
做好領襯,我是採用的兩層布料摺疊,並在上部側縫兩道線,這樣是為了讓領子更加跟家硬挺不易變形。之前有種叫膠襯的東西,但是我覺得這個東西不是很好,貼膠襯的好處是好輯縫領子,但是部分人在製作時,乾脆就不做領襯了。這樣會出現一個問題,做出來當時還是很硬挺的,但是水洗幾次就不行了。相信很多人的漢服都遇到過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偷工減料造成的。
將領子的側縫線對齊衣片的側縫線,先進行輯縫。注意對位的方向,領子的裁片是翻折過來的。
還有一個難點就出處理領子的收尾處。
方法如下
將領子的裁片先翻折過來,然後使用直尺,通過衣片的延長線,在領子上畫出一條直線。然後沿此線側縫。
剪除多餘部分 然後翻折過來。
這個時候將領襯放入。
然後側縫,領子製作完畢。
另外,白色護領的製作工藝一致,看後面的截面圖即可,就不貼照片了。
黑色的是面料,黃色的是裡子,藍色的是領襯,紅色的是領子,紫色的是護領,綠色的是輯縫線。
現在開始揭秘袖子。
這是第一次製作的,袖口線是一條直線,這個做法確實省事,工藝也簡單很多。這樣的處理方法在處理長袖時問題不大,但如果用在半袖上,就會出問題。由於漢服採用的不是西式裁剪(西式的是要接袖並做袖山曲線的),這樣的處理會造成雙臂自然下垂之後,有很多的量被強行擠壓在肘部內側,造成手肘內側不舒適,整體衣袖的結構發生變形。
對比2次外觀和透視面都發生了變化
下面用一張白紙模型演示一下這個原理。
這這個模擬一下第一次的效果
展開之後,其實在一側也會出現一個不明顯的凹角,但是這個可以忽略。
剛才不是說,有一側多餘的量會影響手肘的舒適性嗎?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剪掉這個多餘的量,是的,這個沒錯,但是這個剪法卻有講究。如果直接用一條直線分割的話。
問題卻是確實了,但展開後會發展出現了兩個尖角一凹一凸,很不美觀
但如果使用曲線分割,表面看上去起伏很大。
但首尾對接後,卻是一條平滑的曲線。
款式參考,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銅鎏金屏風承坐。
關於衣領,可能看多了明朝的文物,會不習慣窄緣,但實際上在秦漢時期,窄緣的漢服很多,秦始皇兵馬俑,楊家灣兵馬俑,均有反映。我做的是4釐米的寬度。
其實主要還是考慮到夏天,寬的衣領,穿用者自己會很熱,旁觀者心理上也會覺得熱,所以衣領的夏窄冬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現實意義。
漢服裋褐製作詳細教程(共四課):
第一課:製版與裁剪
第二課:衣料預處理與彩繪
第三課:縫紉與上裡子
第四課:貼邊與領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