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響,去年幾部春節檔電影都沒有上映,大多選擇十一國慶檔扎推上映。而奪冠選擇搶在國慶前的周末上映,大抵是因為防疫需要間隔影響上座率,提前上映可以多搶2億左右的票房。與其說奪冠是一部電影,不說是排球普及紀錄片比較合理。當然敘事穿插、情感共鳴以及笑點和廣告植入等元素,一個都不少。這也導致這部電影毀譽參半,口碑比較兩極化的主要原因。
對於目前屬於小眾的排球愛好者來說,作為排球普及和體育競技觀賞還是不錯的。今天主要講講電影裡提到的討論激烈話題,也是社會對中國體育批評最多的話題:金牌體育與競技精神!
電影裡面有兩個地方比較突出中國的金牌體育,一個是郎平受的傷以及對後續生活的影響,另一個是巴西觀眾在中巴比賽前喊得this is not ping-pong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體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小球厲害,大球不行。尤其是三大球(籃球、足球、排球),當然主要是男的不行,女的普遍在世界前列!甚至因為桌球太強,改了許多規則。很多人甚至看不起桌球,覺得中國妨礙這項運動發展,女排可以說是三大球裡成績最好的,也是一代傳奇。
影片開篇講述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急需改變在世界面前的新形象,爭奪金牌是國家的任務,女排成了第一批被選召的孩子,史無前例的五連冠激勵一代人。08年以前社會對於金牌都比較看中,用電影的話說就是內心不夠強大,需要用金牌證明自己。08年以後,也許是生活和觀念的改善,社會對於金牌的要求沒有那麼苛刻。也許在現在看待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但不要忘記其歷史背景。這也是為何後來會有人拒絕籤字覺得污衊女排精神,任何事物如果除去時代背景單獨來看,都是不太客觀的。
開場達康書記的話和訓練手段用現在的眼光,都覺得不太人道。因為當時的環境,急需一些力量和精神來鼓舞我們不被先發展的外國人所看不起。在積貧積弱的新中國,我們照樣可以戰勝日本、平視美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娛樂、商品都比不過的時候,體育幾乎就是中國唯一有希望快速趕超發達國家,弘揚民族自信!電影裡的第一場長比賽就是中國對日本的決賽也是鐵榔頭的成名之作,在戰勝日本後,特意給了美國運動員致敬的畫面,這也是當時女排五連冠的精神意義和政治意義。雖然體育競技一直避免政治意義,但始終無法避免。
最為經典莫過於德羅巴通過象牙海岸電視臺的鏡頭與隊友一同單膝跪地,祈禱懇求象牙海岸人民互相諒解,和平共存,最終通過體育結束內戰!
而當時女排在沒有科學和科技的輔助,經受的訓練堪稱魔鬼,為此許多人都落下病根。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在體育界的應用,人們開始重視傷病和職業生涯發展這塊。也就有了體育改革和後面的故事。
但體改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家都知道運動員的生涯比較短暫,黃金一代落寞,往往會進入一個低谷期。這個時候教練就是一個背鍋俠,成績差就會背鍋。競技體育並不是單純的追求快樂運動,在天賦平等的情況下,肯定比不過刻苦訓練的人。這就是競技體育的殘酷!站在賽場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渴望勝利的,勝利往往都是帶著傷病和後遺症的。沒有哪位的球員沒有受過傷病,單純指責某個組織其實毫無意義。
競技體育的魅力就在於不確定性,例如最後片段16年巴西奧運會中巴之戰,巴西女排排名世界第一,本土作戰,前期佔盡優勢。但拖到第五局,15分制,雙方都有機會。最終中國女排笑到最後,經過淬鍊的她們最後也獲得金牌!
除開可以煽情的片段以及有些不合時宜的畫面,因為這些在刻畫郎平這個人物的時候會顯得自相矛盾以及格格不入。整體都比較流暢,也比較深刻的展現競技體育的魅力以及觀眾的感受!
最後說下獲勝規則,很多人可能不懂排球獲勝規則。五局三勝制:前四局,先達到25分(之前是15分),同時至少領先對手2分,贏得一局。如比分是25:24,還需繼續比賽,直到領先2分,分出勝負。
第五局,同樣的規則,只是先達到15分,即贏得此局,同樣至少要領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