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獻裁縫處女秀:踩縫紉機拿熨鬥體驗製衣

2021-01-08 人民日報海外網

蔡英文裁縫處女秀

蔡英文親自操作裁縫車,拿起熨鬥整燙衣服,體驗成衣製作過程。

海外網7月30日電 據臺灣媒體報導,蔡英文29日上午在黨發言人鄭運鵬、臺北市黨部主委黃承國及臺北市議員顏若芳、黃向群陪同參訪黛安娜成衣工廠,聽取蔡承璋總經理導覽介紹,她也親自操作裁縫車,拿起熨鬥整燙衣服,體驗成衣製作過程。蔡英文坦言,沒有做過裁縫,但以前曾上過家政課,師傅們在旁熱心指導。蔡英文也認為,企業家選擇根留臺灣,卻找不到接續的工藝人才,這是傳統產業的困境。

臺北後車站附近曾經是臺灣早期成服飾聚落與批發商的集散地,隨著產業外移,很多成衣廠外移或歇業,少數生存下來的商家靠著老師傅的巧手與完全臺灣制,反而得到口碑。後火車站一帶,儘管,沒有以前的繁華,但透過後火車站批發商圈、華陰街在地商圈乃至不遠處的寧夏小吃商圈的連結,讓臺北西區更有生機活力。 

「黛安娜」是後火車站商圈現存較具規模,而且完全手工裁製的本土服裝公司,隨著民進黨主席暨2016參選人蔡英文造訪,大批媒體湧入,外界窺知,本土服裝公司如何生存,因為做工細膩,並努力經營品牌,業績甚至逆境成長。 

10多位老師傅在各自裁縫機前埋頭苦幹,其中一位看起來像60多歲婦人的美雪阿姨,其實已經75、6歲了,做裁縫超過半世紀,年輕時一直做到現在還沒退休。她說,我們都是真材實料,每位師傅都要會剪裁、打板、縫製、燙邊,一件衣服的每一個工作細節都要會。 

其他師傅則擔憂說,現在年輕人都不做裁縫,工作時間長,加上,學起來費工,幾乎沒有新血加入,等我們退休時會出現人才斷層危機。 


責編:劉凌

相關焦點

  • 殘疾女裁縫見證服裝「芳華」:練就製衣絕活 從鋪子開到加工廠
    不知道的人或許想不到,這間小鋪的主人竟是一位拄著雙拐的女裁縫。從小裁縫鋪到服裝設計工作室再到服裝加工廠,丁寶明用親身經歷見證了個體戶和服裝行業在改革開放40年中的發展全程。上世紀80年代——10平方米小屋開起裁縫鋪 父親手書36字服務公約丁寶明的裁縫小鋪不好找,因為位置不臨街,但隨便問個院裡的居民,都能給指出準確位置。「30多年了吧,這院裡的住戶搬來又搬走的,就這間小鋪沒變過。」
  • 重慶彭水:裁縫李萬濤堅守「量體裁衣」的技藝36年
    (攝影:蔡秀)兩間10平米左右的店面裝修簡陋、牆面斑駁。一面牆上掛滿了各種花色、材質的布料,一位中年男人正踩著縫紉機認真地給客人縫衣服。他叫李萬濤,是這間店的主人。18歲學藝 三個月自立門戶上個世紀80年代是裁縫最「吃香」的時期,家家戶戶都自己買布料,請裁縫上門縫製衣服。裁縫上門,就意味著有新衣服穿,大家都非常高興,村民都會好生款待,將裁縫安排在「堂屋」做活。
  • 大學四年,她開了一家裁縫店賺到了一套商品房
    #走進華元電影大世界二樓轉角一家十平米左右的店鋪,如同走進了老式的裁縫店,兩米高的鏡子牆、各色花紋的領結、掛在衣架上的成衣……  出乎意料的是,裁縫師傅是剛剛從浙江計量學院畢業的女生,自我介紹叫點點。她說,這裡的衣服、包包、帽子都是手工裁剪的。  四年前,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點點單槍匹馬來到下沙,馬上開起這家店。
  • 特寫:雲南七旬裁縫為防疫戰重組「縫紉機樂隊」
    (抗擊新型肺炎)特寫:雲南七旬裁縫為防疫戰重組「縫紉機樂隊」中新網昆明2月3日電年近八旬的褚樹東怎麼也沒想到,再一次操起縫紉機竟然為的是口罩。初來乍到,他被分配到生產隊主要負責裁縫。褚樹東告訴記者,其實那時我也不會,但隊裡面安排了任務,我就開始自學,學著學著手藝就好起來了。那個時候,我可是村裡的大紅人,一是因為我用這個手藝換取工分(當時計算勞動報酬的形式),二是誰家衣服被褥有破舊的都會拿來給我修改。褚樹東正在操作縫紉機製作口罩。
  • 40年如一日,金山這個土裁縫裁剪美好生活!
    40年如一日,金山這個土裁縫裁剪美好生活!裁縫裁縫,先裁後縫。把布料縫起來並不稀奇,裁得合身才被稱為手藝。角度和比例不對,出來的衣服就不合身。服裝廠裡工人們分工明確流水做工,「既然選擇了一門手藝,我就得把它學精」,馬英便主動跟著有經驗的阿姨學習裁縫活。白天做些包縫拷邊等基礎性工作,晚上就照著書上教的裁剪方法,做好了讓師傅檢查「家庭作業」。
  • 一個熨鬥就可以輕鬆搞定無痕內褲
    今天會介紹無痕內褲的幾種做法,真是腦洞大開,不需要針線和縫紉機就可以做!!!全是摸索的,步驟比較詳細,圖片也挺多,請拿個小板凳慢慢看哦!先來看看成品圖,一口氣做了四條,因為前面的成了試驗品!花色布料是給寶寶做衣服的純棉針織棉,純色的是彩棉,都是超級舒服的面料,布料是30元一米的,比一般的針織棉質量好,偏厚實,不易變形。
  • 為什麼有人會高價收購70年代的縫紉機?老裁縫偷偷告訴你實情
    為什麼有人會高價收購70年代的縫紉機?老裁縫偷偷告訴你實情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生產發展,我們現在穿的衣服大多於出自於工廠的批量生產,都是由比較高級的縫紉機器生產出來的。現在的人們也很少縫縫補補了,不像以前家家戶戶都會有一臺老式的縫紉機,一旦需要穿什麼東西的話,家庭主婦們都會在縫紉機上製作。不管是床單,被套,還是衣服,70年代流行的縫紉機都可以做出來。現在這種老式縫紉機早就被大家淘汰了,市面上售賣的衣服也是工廠電動縫紉機製作的了。但是很多人家裡可能還存放著這種縫紉機,我們會發現有些人會願意用高價的回收它們,這是為什麼呢?
  • 縫紉機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那時的縫紉機對於老百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件兒」,大到衣服褲子,小到鞋墊尿片,都離不開縫紉機。改革開放初的上世紀80年代,一輛自行車,一塊手錶,一臺縫紉機便是上乘的嫁妝。1890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第一臺縫紉機。1905年到1949年,我國的縫紉機械行業從零配件開始,1928年在上海先後生產出第一臺工業用縫紉機、家用縫紉機。但當時的市場主要被美國企業壟斷。
  • 縫紉機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改革開放後,縫紉機也開始升級蛻變,老式縫紉機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市場上開始流行電動縫紉機、電腦自動縫紉機等「新模樣」。與此同時,工業用縫紉機不斷崛起並踏上「走出去」的新時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老北京人都知道,買縫紉機要買「燕牌」的,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可謂「一機難求」。
  • 縫紉機的往日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改革開放初的上世紀80年代,一輛自行車,一塊手錶,一臺縫紉機便是上乘的嫁妝。1890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第一臺縫紉機。1905年到1949年,我國的縫紉機械行業從零配件開始,1928年在上海先後生產出第一臺工業用縫紉機、家用縫紉機。但當時的市場主要被美國企業壟斷。改革開放後,縫紉機也開始升級蛻變,老式縫紉機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市場上開始流行電動縫紉機、電腦自動縫紉機等「新模樣」。
  • 傳統縫紉機老掉牙了,今年火爆的迷你縫紉機,美觀好用還賊便宜
    小型縫紉機家用多功能迷你電動臺式裁縫機簡易家用的一款可攜式迷你小型手持縫紉機,多功能十分的有用小型縫紉機家用多功能迷你電動臺式裁縫機可攜式的一款雙線雙速電動縫紉機,有快,慢兩檔可選,還帶有繞線功用,複雜又易操作縫紉機臺式家用電動多功能縫紉機迷你
  • 漸漸消失的匠人行當,替人量體裁衣的裁縫
    裁縫是指以替人裁剪布料、縫製衣服為生的匠人。過去市場上很少有賣成衣,因此人們都是從布店、綢緞莊買來現成的布料,再送到裁縫那裡將布料縫製成合適的衣物,於是,各式各樣的裁縫店便應運而生,而裁縫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匠人。
  • 艾薩克·梅裡特·辛格:單靠縫紉機,建起了美國第一家跨國公司|我們...
    鎖式縫紉法示意圖(來源:wikipedia)不過當時人們懼怕縫紉機可能導致裁縫全體失業的情緒,使杭特放棄了專利申請。多年後,波士頓商人小伊萊亞斯·豪(Elias Howe Jr.)在獨立研發的情況下,製造出了與杭特的機器十分相似的縫紉機,並在 1846 年拿到了雙線鎖式縫紉機的專利。不過,他的成果卻未能投入批量製造。
  • 北京這鋪子開了35年,店主是個殘疾女裁縫,靠針線改變了命運
    在改革開放40年的浪潮中,這間裁縫小鋪憑藉著好手藝、好口碑和好服務,歷經35年風雨,屹立不倒。不知道的人或許想不到,這間小鋪的主人竟是一位拄著雙拐的女裁縫。作為北京首批殘疾個體戶之一,丁寶明35年來自力更生,為不計其數的普通市民、明星政要、殘疾朋友甚至航天工作人員設計製作精美服裝。
  • 縫紉機價格多少電動縫紉機多少錢一臺
    縫紉機是很多家庭或者是一些服裝廠的必備啊,因為一臺縫紉機的出現,大大的方便了很多人工製衣的快速,那麼縫紉機分腳踏式的和電動的,縫紉機價格多少,電動縫紉機多少錢一臺?電動縫紉機多少錢縫紉機是用一根或多根縫紉線,在縫料上形成一種或多種線跡,使一層或多層縫料交織或縫合起來的機器,縫紉機能縫製棉、麻、絲、毛、人造纖維等織物和皮革、塑料、紙張等製品,縫出的線跡整齊美觀、平整牢固,縫紉速度快、使用簡便,那麼縫紉機價格多少呢?
  • 縫紉機與晚清民國女性身份的建構
    這臺機器實則為婉容的御用裁縫李春芳所用,曾為趕製婉容生辰當日穿著的品月緞繡玉蘭飛蝶氅衣提供了便利。鮑德裡亞(Jean Baudrillard)提到,貴族或資產階級女性不從事生產,但擁有相關的家用技術物品卻可以彰顯其家庭伴侶的資產實力與社會地位。婉容雖擁有縫紉機,是縫紉機的消費者,但卻不是其真正的使用者。這臺縫紉機的出現和使用的方式,同樣顯示了她的特殊身份。
  • 「裁縫夫婦」手藝精湛引來「洋客人」願做一生「裁縫人」
    「裁縫夫婦」正在趕工。陳晨攝時光流轉,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昔日風光的裁縫店如今變得冷淡起來。而在揚州市廣陵區荷花池路附近安墩新寓步行街,有一對「裁縫夫婦」堅守了裁縫鋪33年,他們憑藉精湛手藝,不僅留住了老顧客,還吸引來了「洋客人」。裁縫鋪的男店主毛正海笑著說,雖然他不會說英語,但從外國客人豎起的大拇指能看出,他的手藝得到了認可。
  • 河南裁縫大叔巧手做衣40年,三分鐘剪一件褲子,顧客遍布全城
    2019年5月15日,在河南鄭州國棉四廠中街一家老裁縫店裡,今年57歲的徐桂華正在攤位上做衣服。徐師傅從1994年開始就在這一帶做衣服,二十多年來已經記不清做過多少件衣服,反正附近的居民都知道他手藝精湛、待人熱情,每天慕名來這裡找他做衣服的人很多。
  • 2013廣州國際服裝節暨縫製製衣設備展展後報告
    製衣設備館內吸引了80餘家企業參展,包括加拿大衣拿吊掛系統、日馬縫紉機、叄洋縫紉機、環宇縫紉機、廣州鴻田數碼、廣州福睿、深圳日東、廣州鑫風勝、香港藝維電子、廣州豐瑋、廣州日馬、東莞合力雷射、廣州慶幸、潤歧針車、環宇服裝機械、雄粵縫紉設備、鳳陽長信針車、叄洋縫紉機、旋興針車、豐帆縫紉設備、華宇針車、南天針車、江南兄弟針車、廣州鑫寶、廣州索爾、常熟百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