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如一日,金山這個土裁縫裁剪美好生活!

2020-12-27 澎湃新聞

40年如一日,金山這個土裁縫裁剪美好生活!

2020-07-31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盛夏,天花板上的風扇慵懶地轉動著,房間裡隨處可見的布料,一位頭頂有幾絲白髮的裁縫正在對土布進行裁剪,左手壓扶面料,用力均勻柔和,右手推刀自如,節奏快慢有序。她是馬英,40年如一日守在縫紉機旁,在時代的洪流中,用一雙巧手奮鬥出彩人生。

高中和服裝廠的通知書同一天到了

1982年,16歲的她進入服裝廠。「手藝人餓不死」,父母不同意她繼續讀書,想讓她學門手藝吃飽飯。「那時候到了年紀都要去幹活,可我還是想讀書」,沒能「書包翻身」的馬英如父母所願成為了女工。

裁縫裁縫,先裁後縫。把布料縫起來並不稀奇,裁得合身才被稱為手藝。角度和比例不對,出來的衣服就不合身。服裝廠裡工人們分工明確流水做工,「既然選擇了一門手藝,我就得把它學精」,馬英便主動跟著有經驗的阿姨學習裁縫活。

白天做些包縫拷邊等基礎性工作,晚上就照著書上教的裁剪方法,做好了讓師傅檢查「家庭作業」。日復一日,從按照尺寸公式裁剪到跟著感覺自己發揮,馬英終於可以搞起「副業」,靠手藝吃飯了。

從腳踏縫紉機到全自動電腦縫紉機

這門手藝,馬英堅持了40年。做一條男褲從20塊漲到了50塊,紐扣從一針一線縫上去到腳一蹬機器幾秒一個,廠裡的人工費從時薪8塊漲到了15塊,廊下也從「穿在廊下」的服裝之鄉轉變成「吃在廊下」的健康食品產業園。40年很長,也很快。

「我師傅當年有一臺腳踏縫紉機,走到哪家機器就跟到哪家,到了我做活的時候,家家戶戶已經有了縫紉機,一把剪刀和尺子『走天下』」。馬英指著面前的全自動電腦縫紉機回憶道,這是陪伴她的第三臺縫紉機。

在服裝廠工作了4年工藝繡品廠工作了6年後,借著改革開放大潮中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的東風,她開起了裁縫店。「365天中有364天都會做活」,除了吃飯睡覺每天都在縫紉機周圍忙前忙後。沒有轟轟烈烈,唯有細水長流。

土布旗袍「首席裁縫」14年不漲價

不到一上午的功夫,馬英手中的旗袍已初具雛形。從「聚焦廊下」土布元素被挖掘起,她便結緣古樸時尚,收購土布製作旗袍,14年前150元一件的款式現在還是150元。「生意從沒斷過,不愁沒有衣服做」。馬英笑著說。

夏寧辛是她十幾年的老客戶,不同於從前會把想做的衣服樣式帶過來,現在則是微信上發來幾張圖片,「想做幾件這樣的衣服」。這對馬英的手藝有了更高的要求,不過也難不倒她。

一直給別人「做嫁衣」的馬英很少穿土布旗袍,「一般穿有彈力的衣服,幹活的時候怎麼舒服怎麼來。」每天,她可以做兩件。裁剪、手法、款式不斷地重複著,但也會融入時代元素於不變中尋求改變,創新出土布禮服,土布貼畫,土布漢服……土布被列為非遺,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少,但她的手藝則經得起時間的打磨,愈久愈精。

一臺縫紉機、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塊劃粉和一個熨鬥,方寸之間見證改革開放,見證了從吃飽到吃好,也見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像衣服一樣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資料:廊下生活

編輯丨林堃

責編丨林旭祥

原標題:《40年如一日,金山這個土裁縫裁剪美好生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這個金山元素不僅走向時尚界,更打造成了民宿主題...
    這個金山元素不僅走向時尚界,更打造成了民宿主題...到了八九十年代,隨著「的確良」等面料的逐漸普及,身著土布衣服的人逐漸少了起來,款式也日益豐富了起來,喇叭褲、連衣裙等新穎款式逐漸走進市民的生活。在曹月芳的記憶裡,那時候大家有點羞於穿土布衣服出門了,感覺穿土布是有點「土」的。「不過啊,那時候我們都喜歡拿土布做床單,乾淨的舊床單還能用來做孩子的尿布,柔軟乾燥還環保呢。」
  • 圖文:江城有群巧手女自學裁縫自製衣
    然而,在武漢,卻有這樣一群巧手女子,自己淘布裁剪縫紉,大衣、風衣、連衣裙、短袖、旗袍等樣樣行。她們皆是從零開始學,建立「武漢幫」QQ群相互切磋,為的就是能以專業裁縫的手藝做出屬於自己風格的衣服。「想吃魚直接買就得了,為何有些人願意靜坐一天垂釣?」對於有些人的不理解,學習縫紉3年的張女士作了這般形象解釋。
  • 漸漸消失的匠人行當,替人量體裁衣的裁縫
    裁縫是指以替人裁剪布料、縫製衣服為生的匠人。過去市場上很少有賣成衣,因此人們都是從布店、綢緞莊買來現成的布料,再送到裁縫那裡將布料縫製成合適的衣物,於是,各式各樣的裁縫店便應運而生,而裁縫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匠人。
  • 河南裁縫大叔巧手做衣40年,三分鐘剪一件褲子,顧客遍布全城
    裁縫是個古老的職業,可如今會這個手藝的人已經很少了,徐師傅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的這十年,是生意最好的時候,那時候天天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再往後人們的衣服都是去商場買了,很少有人再選布料來量身定做。雖然年輕人已經幾乎沒有人再來定做衣服,但很多中老年人還是會選擇挑選一塊布料,讓徐師傅量好後做成衣服。
  • 大學四年,她開了一家裁縫店賺到了一套商品房
    #走進華元電影大世界二樓轉角一家十平米左右的店鋪,如同走進了老式的裁縫店,兩米高的鏡子牆、各色花紋的領結、掛在衣架上的成衣……  出乎意料的是,裁縫師傅是剛剛從浙江計量學院畢業的女生,自我介紹叫點點。她說,這裡的衣服、包包、帽子都是手工裁剪的。  四年前,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點點單槍匹馬來到下沙,馬上開起這家店。
  • 服裝裁剪特殊體型裁剪方法,窄肩體型中老年女士襯衣裁剪圖
    服裝裁剪特殊體型裁剪方法,窄肩體型中老年女士襯衣裁剪圖,視頻教材已經發表過來,在我的主頁。裁縫老楊工作記
  • 開啟美好生活丨金山壹號二期201 -203 樓盛大交付!
    業主們用準備好的金剪,為自己的新家剪彩,寓意開啟美好生活。每一個環節都為業主營造了溫暖貼心的歸家儀式感,讓業主真切的感受到了精細體貼的服務。工程師傅們陪同業主測試水、電、氣,門窗等等幾十項內容,同時也提醒業主,新房裝修的相關規定,避免違規裝修。
  • 上海「紅幫裁縫」和培羅蒙西服店
    成衣、土木名之曰紅幫裁縫、紅幫作頭。」由此可見,「寧幫裁縫」即甬籍裁縫的發展趨向與「紅幫裁縫」的演變同源同流。因此,關於「紅幫裁縫」名稱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是與寧波人有關的。因寧波奉化籍裁縫人數眾多,技藝高超,實力不可小覷,其開設的西服店在「寧幫洋廣衣業」,同時也在上海西服業界具有顯著的影響和重要的地位。
  • 枕上書:帝君心中有一個裁縫夢,被拉入十丈紅塵,蒼何劍笑了
    枕上書:帝君心中有一個裁縫夢,帝君優雅的人生,看似是在經歷情劫,其實很多細節可以看出,東華是被劫難耽誤了的王牌裁縫。首先,帝君自己的衣裳,就剪裁得很合身,不胖不瘦,給人絲毫不多餘的黃金比例感覺,而且帝君的性格,也是屬於利索幹練的類型,很適合幹裁縫這行,一剪刀下去,就是要乾乾淨淨,不拖泥帶水。
  • 殘疾女裁縫見證服裝「芳華」:練就製衣絕活 從鋪子開到加工廠
    不知道的人或許想不到,這間小鋪的主人竟是一位拄著雙拐的女裁縫。從小裁縫鋪到服裝設計工作室再到服裝加工廠,丁寶明用親身經歷見證了個體戶和服裝行業在改革開放40年中的發展全程。上世紀80年代——10平方米小屋開起裁縫鋪 父親手書36字服務公約丁寶明的裁縫小鋪不好找,因為位置不臨街,但隨便問個院裡的居民,都能給指出準確位置。「30多年了吧,這院裡的住戶搬來又搬走的,就這間小鋪沒變過。」
  • 三代裁縫 「穿」越百年說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在東北地區工作的葛接調常和家人提起:「真想回老家開裁縫鋪去,老鄉們現在穿得還暖和不?」老人惦念的事,葛家的孫輩葛九長接著幹。上世紀90年代初,城鄉家庭大多從過去「請裁縫上家裡做衣服」過渡到「市場上隨時隨處買時裝」。時代變化催生了30萬「於都裁縫」大軍湧入沿海服裝業。
  • 初學縫紉的我們,需要用到的裁縫工具有哪些呢?
    如今,手作風潮再次興起,裁縫仿佛又得到了一些人的關注,當你看到服裝雜誌上一些流行女裝的DIY時,你是否也有欲望自己創作屬於自己的服裝呢?要想時尚就要動起來,這將不再是空想了,我們首先從裁縫工具入手,作為初學者的我們,需要用到的裁縫工具有哪些呢?一一為大家詳述。
  • 裁縫江湖|從陳家寧的「執著」,看 W.W. CHAN 的紅幫傳承
    CHAN這裡不得不提一句,與紅幫裁縫相關的細枝末節還流傳著一些說法。 國內的裁縫流派有很多,像上面提到紅幫裁縫泛指那些替洋人做西服的裁縫,而這是相對於「本幫」,即專門做傳統中式服裝的土裁縫而言,行當不同。
  • 佬裁縫:高級定製行業裡不變的匠心
    恰到好處的裁剪,精挑細選的材料,更能展現男性的理性與睿智。佬裁縫高端服裝定製秉承著定製服裝追求完美的態度,也把這份對高端定製服裝事業的熱愛貫穿始終。「佬裁縫創始人蘇海勇先生如是說。蘇先生還說,「在國內服裝定製行業起步較晚,亂象叢生,以次充好,亂收費還不成熟的背景下,要想做到真正的匠心產品,真的需要整個行業聯起手來好好整頓,佬裁縫要做的就是從自我做起,爭取做到讓每一個客戶都滿意而歸,讓天下沒有不合體的服裝」那我們就從以上看看深圳匠心佬裁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怎麼改革國內高端服裝定製市場,從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
  • 記憶博物館丨一把裁縫剪刀,裁出50多年精彩歲月
    彼時,公公曾是杭州頂尖的「紅幫裁縫」,有著牢靠的技藝,和令顧客稱讚的手藝;彼時,我對服裝設計一腔熱愛,無意間在他那兒看到這把裁縫剪刀,一眼就相中了。拿在手裡掂量一番,剪刀大小正合適我的手,握在手心剛剛好的感覺。愛不釋手的我,立刻向公公討要了這把剪刀。
  • 服裝40年變化:以款式雷同為榮到量身定做(多圖)
    在饒城文博路經營成衣店的桂師傅,他幹這行已經有55個年頭,完整見證了上饒人40年間的服飾變化。上個世紀70年代末,人們的衣著款式多為襯衫褲子,腳踏布鞋、解放鞋或塑料涼鞋,比較樸素單調,普通人家的衣服用料幾乎都是灰藍色的粗棉布、的確良。
  • 探秘畲家最美的鳳凰裝:傳承人蘭曲釵和他的裁縫店
    為了傳承父輩技藝,他從13歲起學習繡制畲族服飾,15歲學成出師,如今已經做了40多年。  【同期】畲族服飾製作技藝傳承人 蘭曲釵  以前就是手工是麻布,自己種麻出來做衣服,我們以前畲族都是在那個山頭啊,山頭那個種田,布也沒地方來,就是種那個麻布,麻布種出來自己織,以前沒有什麼縫紉機是這樣,後來才慢慢慢慢改變。
  • 服裝設計繪畫教程製版裁縫電腦打版裁剪自學縫紉做衣服教材
    課程介紹----服裝設計繪畫教程製版裁縫電腦打版裁剪自學縫紉做衣服教材小學二年級 語文+數學(下冊)人教版同步視頻教程光碟16VCD跟著古詩詞學地理全4冊便攜版小學生語文知識部統編教材送視頻課
  • 北京這鋪子開了35年,店主是個殘疾女裁縫,靠針線改變了命運
    在改革開放40年的浪潮中,這間裁縫小鋪憑藉著好手藝、好口碑和好服務,歷經35年風雨,屹立不倒。不知道的人或許想不到,這間小鋪的主人竟是一位拄著雙拐的女裁縫。作為北京首批殘疾個體戶之一,丁寶明35年來自力更生,為不計其數的普通市民、明星政要、殘疾朋友甚至航天工作人員設計製作精美服裝。
  • 【金山舊照】上海最古老的鄉愁
    「出生在虹口、成長到金山、中學來徐匯、大學往楊浦、工作在黃浦、置業選閔行、事業轉長寧、舉家遷靜安……」如今三十八歲的我,在金山真正生活的時間不過佔人生的六分之一,但是我卻一直把那裡當做自己的家鄉。這不僅是因為我父母是地道的金山人,更因為每當踏上那一片土地,我就有一種「放空」的感覺,似乎把一切都忘記了,只有童年的記憶伴隨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