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盛夏,天花板上的風扇慵懶地轉動著,房間裡隨處可見的布料,一位頭頂有幾絲白髮的裁縫正在對土布進行裁剪,左手壓扶面料,用力均勻柔和,右手推刀自如,節奏快慢有序。她是馬英,40年如一日守在縫紉機旁,在時代的洪流中,用一雙巧手奮鬥出彩人生。
●
●
●
●
●
高中和服裝廠的通知書同一天到了
1982年,16歲的她進入服裝廠。「手藝人餓不死」,父母不同意她繼續讀書,想讓她學門手藝吃飽飯。「那時候到了年紀都要去幹活,可我還是想讀書」,沒能「書包翻身」的馬英如父母所願成為了女工。
裁縫裁縫,先裁後縫。把布料縫起來並不稀奇,裁得合身才被稱為手藝。角度和比例不對,出來的衣服就不合身。服裝廠裡工人們分工明確流水做工,「既然選擇了一門手藝,我就得把它學精」,馬英便主動跟著有經驗的阿姨學習裁縫活。
白天做些包縫拷邊等基礎性工作,晚上就照著書上教的裁剪方法,做好了讓師傅檢查「家庭作業」。日復一日,從按照尺寸公式裁剪到跟著感覺自己發揮,馬英終於可以搞起「副業」,靠手藝吃飯了。
從腳踏縫紉機到全自動電腦縫紉機
這門手藝,馬英堅持了40年。做一條男褲從20塊漲到了50塊,紐扣從一針一線縫上去到腳一蹬機器幾秒一個,廠裡的人工費從時薪8塊漲到了15塊,廊下也從「穿在廊下」的服裝之鄉轉變成「吃在廊下」的健康食品產業園。40年很長,也很快。
「我師傅當年有一臺腳踏縫紉機,走到哪家機器就跟到哪家,到了我做活的時候,家家戶戶已經有了縫紉機,一把剪刀和尺子『走天下』」。馬英指著面前的全自動電腦縫紉機回憶道,這是陪伴她的第三臺縫紉機。
在服裝廠工作了4年工藝繡品廠工作了6年後,借著改革開放大潮中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的東風,她開起了裁縫店。「365天中有364天都會做活」,除了吃飯睡覺每天都在縫紉機周圍忙前忙後。沒有轟轟烈烈,唯有細水長流。
土布旗袍「首席裁縫」14年不漲價
不到一上午的功夫,馬英手中的旗袍已初具雛形。從「聚焦廊下」土布元素被挖掘起,她便結緣古樸時尚,收購土布製作旗袍,14年前150元一件的款式現在還是150元。「生意從沒斷過,不愁沒有衣服做」。馬英笑著說。
夏寧辛是她十幾年的老客戶,不同於從前會把想做的衣服樣式帶過來,現在則是微信上發來幾張圖片,「想做幾件這樣的衣服」。這對馬英的手藝有了更高的要求,不過也難不倒她。
一直給別人「做嫁衣」的馬英很少穿土布旗袍,「一般穿有彈力的衣服,幹活的時候怎麼舒服怎麼來。」每天,她可以做兩件。裁剪、手法、款式不斷地重複著,但也會融入時代元素於不變中尋求改變,創新出土布禮服,土布貼畫,土布漢服……土布被列為非遺,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少,但她的手藝則經得起時間的打磨,愈久愈精。
●
一臺縫紉機、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塊劃粉和一個熨鬥,方寸之間見證改革開放,見證了從吃飽到吃好,也見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像衣服一樣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資料:廊下生活
編輯丨林堃
責編丨林旭祥
原標題:《40年如一日,金山這個土裁縫裁剪美好生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