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縫是指以替人裁剪布料、縫製衣服為生的匠人。過去市場上很少有賣成衣,因此人們都是從布店、綢緞莊買來現成的布料,再送到裁縫那裡將布料縫製成合適的衣物,於是,各式各樣的裁縫店便應運而生,而裁縫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匠人。
在我國,裁縫的歷史十分悠久,古時人們曾稱其為「縫人」、「縫子」或者「縫工等,在西周時期的史料中就有記載提到當時的朝廷已經開始設有專門負責掌管宮中衣物製作的匠人了,這些匠人就是裁縫的前身;到了漢代,民間衣物製作的水平已經相當高了;到了明清時期,民間的裁縫鋪和裁縫匠人已經發展得十分興盛,一直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市場上還經常能看到裁縫鋪。
在古代,裁縫的工作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開設專門的店鋪在店中從業,另一種就是沒有自己的店鋪,靠上門服務來維持生活,其中有自己店鋪的裁縫為主流,在裁縫行業興盛的時期,城市裡的主要街道上總是分布著許許多多大小規模不一的裁縫鋪,他們大多掛著自己的招牌,店裡老闆通常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裁縫,他再僱上幾個小裁縫或者學徒,就可以開始營業了。
裁縫鋪的主要經營業務是替客人進行來料加工,縫製客人指定樣式的服裝,如旗袍、長袍等,些裁縫店也兼賣布料,客人可以直接在店裡挑選布料之後委託店家進行加工製作。裁縫店的裝備十分簡單,只需針線、尺子、剪刀就可以了,所有的工序都由裁縫全手工製作,後來隨著縫紉機的出現,縫紉機也漸漸成了裁縫鋪必備的工具。
裁縫行業也有其自己特殊的規矩,由於相傳黃帝軒轅氏曾教百姓用骨頭做的針來縫製獸皮,因此他們便奉黃帝為行業的祖師,並且將常用的量布用的尺叫作「軒轅尺」。在裁縫行業中,每個裁縫在出師之前都至少要先當好幾年的學徒,頭三年當學徒要從釘扣子、熨衣服之類的小事先做起,一些學徒還要負責替師傅處理日常的瑣事,例如幫師傅帶孩子,替師傅的裁縫鋪做些打掃衛生之類雜活等,過一段時間之後,學徒才可以開始練習做衣服的滾邊以及做盤扣,只有等三年滿了才可以真正開始獨立製作衣物。
一個好的裁縫需要精通量體裁衣、針線縫紉,若是學藝不精,做出的衣服就有可能多一寸或者少半分,不符合客人的要求,甚至有可能導致客人退錢退貨,遇上厲害的客人還可能要求裁縫倒賠料子錢,因此裁縫在自身技術的要求上必須精益求精,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裁縫的學徒生涯才分外艱辛。
裁縫製作衣物的過程一般有選布料、量體、畫線、裁布料、鎖邊、縫合、訂扣、熨燙等工序,當顧客拿著面料前來時,裁縫就要先對客人進行尺寸測量,這個測量必須非常精密,否則就有可能導致最後製作的衣物不合身,測量後裁縫便會把尺寸記下來,一些經驗老道的裁縫甚至練就了一番用眼來量身的本領,只需一打眼就能夠將客人的尺寸說個八九不離十。
此外,若是相熟的老顧客,裁縫就會將他的尺寸記錄在店中以方便使用。量好尺寸之後,客人就會將布料放在店中開始製作,這時裁縫就要按照尺寸將布料裁剪縫合好,熨燙整齊乾淨,再通知客人來取。一些裁縫師傅為了招攬生意,還會負責縫補,若是自家做的衣服穿爛了,他就會免費替客人打上補丁,精心地縫補好。除了製作新衣物之外,以舊翻新也是裁縫店的一項主要業務,經過裁縫的巧手翻新之後,衣服不但長短大小合適,而且完全重獲新生,這個業務方便了眾多買不起新衣服的窮苦百姓,因此很受歡迎。
翻新時,若是舊褲子,裁縫就會將其上下反轉一下,把容易磨損的臀部的布料換到褲腳處不起眼的地方,如此翻新之後只要不是把頭湊近仔細觀看,就決不會看出任何不妥來,若是上衣翻新,裁縫就要把內外翻個身,將原本的反面變成正面,再將有些磨損的正面換到反面,這樣看上去就像是一套新的衣服了。這時裁縫只需要將上衣的扣眼再變換個方向,重新換上紐扣,就可以交給客人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直接購買現成的成衣,裁縫鋪的生意也大不如前了,雖然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在城市裡還能看見裁縫鋪,但是裁縫鋪的主要業務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原先替客人製作衣服變成了一些小打小鬧的小活計,例如裁個邊、縫個褲腳、補個褲子等,收入也大不如前。在這種情況下,手工製衣的裁縫店也越開越少,漸漸地從大眾的行業變成了小眾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