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消失的匠人行當,替人量體裁衣的裁縫

2020-12-16 喜歡分享快樂的我

裁縫是指以替人裁剪布料、縫製衣服為生的匠人。過去市場上很少有賣成衣,因此人們都是從布店、綢緞莊買來現成的布料,再送到裁縫那裡將布料縫製成合適的衣物,於是,各式各樣的裁縫店便應運而生,而裁縫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匠人。

在我國,裁縫的歷史十分悠久,古時人們曾稱其為「縫人」、「縫子」或者「縫工等,在西周時期的史料中就有記載提到當時的朝廷已經開始設有專門負責掌管宮中衣物製作的匠人了,這些匠人就是裁縫的前身;到了漢代,民間衣物製作的水平已經相當高了;到了明清時期,民間的裁縫鋪和裁縫匠人已經發展得十分興盛,一直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市場上還經常能看到裁縫鋪。

在古代,裁縫的工作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開設專門的店鋪在店中從業,另一種就是沒有自己的店鋪,靠上門服務來維持生活,其中有自己店鋪的裁縫為主流,在裁縫行業興盛的時期,城市裡的主要街道上總是分布著許許多多大小規模不一的裁縫鋪,他們大多掛著自己的招牌,店裡老闆通常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裁縫,他再僱上幾個小裁縫或者學徒,就可以開始營業了。

裁縫鋪的主要經營業務是替客人進行來料加工,縫製客人指定樣式的服裝,如旗袍、長袍等,些裁縫店也兼賣布料,客人可以直接在店裡挑選布料之後委託店家進行加工製作。裁縫店的裝備十分簡單,只需針線、尺子、剪刀就可以了,所有的工序都由裁縫全手工製作,後來隨著縫紉機的出現,縫紉機也漸漸成了裁縫鋪必備的工具。

裁縫行業也有其自己特殊的規矩,由於相傳黃帝軒轅氏曾教百姓用骨頭做的針來縫製獸皮,因此他們便奉黃帝為行業的祖師,並且將常用的量布用的尺叫作「軒轅尺」。在裁縫行業中,每個裁縫在出師之前都至少要先當好幾年的學徒,頭三年當學徒要從釘扣子、熨衣服之類的小事先做起,一些學徒還要負責替師傅處理日常的瑣事,例如幫師傅帶孩子,替師傅的裁縫鋪做些打掃衛生之類雜活等,過一段時間之後,學徒才可以開始練習做衣服的滾邊以及做盤扣,只有等三年滿了才可以真正開始獨立製作衣物。

一個好的裁縫需要精通量體裁衣、針線縫紉,若是學藝不精,做出的衣服就有可能多一寸或者少半分,不符合客人的要求,甚至有可能導致客人退錢退貨,遇上厲害的客人還可能要求裁縫倒賠料子錢,因此裁縫在自身技術的要求上必須精益求精,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裁縫的學徒生涯才分外艱辛。

裁縫製作衣物的過程一般有選布料、量體、畫線、裁布料、鎖邊、縫合、訂扣、熨燙等工序,當顧客拿著面料前來時,裁縫就要先對客人進行尺寸測量,這個測量必須非常精密,否則就有可能導致最後製作的衣物不合身,測量後裁縫便會把尺寸記下來,一些經驗老道的裁縫甚至練就了一番用眼來量身的本領,只需一打眼就能夠將客人的尺寸說個八九不離十。

此外,若是相熟的老顧客,裁縫就會將他的尺寸記錄在店中以方便使用。量好尺寸之後,客人就會將布料放在店中開始製作,這時裁縫就要按照尺寸將布料裁剪縫合好,熨燙整齊乾淨,再通知客人來取。一些裁縫師傅為了招攬生意,還會負責縫補,若是自家做的衣服穿爛了,他就會免費替客人打上補丁,精心地縫補好。除了製作新衣物之外,以舊翻新也是裁縫店的一項主要業務,經過裁縫的巧手翻新之後,衣服不但長短大小合適,而且完全重獲新生,這個業務方便了眾多買不起新衣服的窮苦百姓,因此很受歡迎。

翻新時,若是舊褲子,裁縫就會將其上下反轉一下,把容易磨損的臀部的布料換到褲腳處不起眼的地方,如此翻新之後只要不是把頭湊近仔細觀看,就決不會看出任何不妥來,若是上衣翻新,裁縫就要把內外翻個身,將原本的反面變成正面,再將有些磨損的正面換到反面,這樣看上去就像是一套新的衣服了。這時裁縫只需要將上衣的扣眼再變換個方向,重新換上紐扣,就可以交給客人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直接購買現成的成衣,裁縫鋪的生意也大不如前了,雖然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在城市裡還能看見裁縫鋪,但是裁縫鋪的主要業務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原先替客人製作衣服變成了一些小打小鬧的小活計,例如裁個邊、縫個褲腳、補個褲子等,收入也大不如前。在這種情況下,手工製衣的裁縫店也越開越少,漸漸地從大眾的行業變成了小眾的專業。

相關焦點

  • 從量體裁衣到量體改衣 老行當的「裁縫」們迎來新市場
    ……日前,朋友圈關于越城區府橫街改衣一條街要整改的消息,引起一大批網購達人對裁縫這個行當的關注。曾經風靡一時的職業,一度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為什麼又備受關注?電商催熱老行當 改衣業由冷轉熱家住越城區銀都花園的徐琪是一位網購達人,不僅自己的衣服從網上買,兩個孩子的衣服也基本是網購。
  • 長沙一裁縫量體裁衣20年 沒人比他更懂男人的尺寸
    原標題:長沙匠人 量體裁衣20年,他說沒人比他更懂男人的尺寸長沙晚報6月17日訊 杜祥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16歲就入行做裁縫,從最開始的學徒、小工做起,憑著一把剪刀、一卷皮尺,一做就是20多年。一年多前,因為一個長沙妹子的執著相邀,杜祥龍告別生活了幾十年的大都會,來到了長沙,成為一名「量體師」。
  • 重慶彭水:裁縫李萬濤堅守「量體裁衣」的技藝36年
    18歲學藝 三個月自立門戶上個世紀80年代是裁縫最「吃香」的時期,家家戶戶都自己買布料,請裁縫上門縫製衣服。裁縫上門,就意味著有新衣服穿,大家都非常高興,村民都會好生款待,將裁縫安排在「堂屋」做活。李師傅說,18歲才初中畢業的他,就一心想學個手藝營生,學裁縫便是最佳選擇。1984年,18歲的李師傅找到了當地的一位老裁縫,跟著他拜師學藝。「只學了3個月自己就出師了,背著工具下鄉上門給人家做衣服。」
  • 裁縫江湖|從陳家寧的「執著」,看 W.W. CHAN 的紅幫傳承
    眼見西服的需求猛增,於是,一部分移民上海的本幫裁縫(做中式服裝的裁縫)為了生計不得不卸下長袍、馬褂的行當,紛紛改做西服。當時為洋人服務的行業普遍會加上「紅幫」的前綴,而這些裁縫也憑藉著熱情和聰慧率先掌握了製作西服的技術,開始給「紅毛」搗鼓起西裝,所以他們被稱之為「紅幫裁縫」。
  • 紅幫裁縫傳承人杜祥龍:眼睛如尺 量體裁衣23年
    在上海空軍政治學院的大院裡認識了打太極的師傅,久而久之,他在師傅的裁縫工作室樂此不疲,這也改變了他一生。杜祥龍後來才知道,師傅是上海知名紅幫裁縫,給不少社會名流定製過衣服。  量體、下工廠跟班製版、裁衣、做坯、縫製……兩年多的傳統師徒學習,讓杜祥龍深得紅幫裁縫基本功與精髓。不到20歲,他便開始獨立門戶,並逐漸聲名鵲起。  紅幫裁縫是一群怎樣的人?
  • 日本昭和年間那些消失的行當(連載1)
    編者按:《消失的行當》描繪了一百一十五種如今已消失,或瀕臨消失的老行當,如鐵匠、桶匠、豆腐匠、燒炭人、雜耍藝人、澡堂搓背人……在那個沒有選擇的時代,工作就是為了吃飯。人們常常說「可惜」,東西壞了就修修再用,絕不簡簡單單換一個。這種樸實的生活中傳遞出濃濃的人情味道。
  • 幌子,帶你認識老北京那些消失的行當
    曾居廣州,替外國油畫家經營油畫作品銷售。此冊共繪18幅,有近百種行當的幌子,如:當鋪、酒鋪、藥鋪、首飾鋪、點心鋪,甚至還有奶茶鋪、影像鋪等等,給你描繪出清代北京的市井模樣。1、金店幌子、席鋪幌子、澡堂子幌子、藥酒幌子、當鋪幌子2、官車鋪幌子、燒酒幌子、姜店幌子、鞍鋪幌子、首飾樓幌子3、牛角作房幌子、腰刀鋪幌子(附實景圖)、糕乾鋪幌子、裁縫鋪幌子、估衣鋪幌子(收售舊衣服)、草料鋪幌子
  • 傳統裁縫鋪迎來發展新機遇 一針一線「縫」出新時尚
    ■融媒體記者 胡適之以前,男女老少逢年過節習慣扯塊布料去裁縫店量體裁衣做件新衣裳。但自從「成衣」概念逐步進入市場,昔日門庭若市的裁縫鋪、製衣店不是關門就是轉型改衣鋪,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雙手的主人叫朱招娣,在32年的裁縫生涯裡,她的傳統製衣匠心始終不變,手裡卻總能「走」出千變萬化的時尚。據了解,幾十年的老店無論在手藝還是質量方面都有保障,口口相傳,積累了大量的客戶,尤其是中老年群體。「商場裡的成衣確實有不少好牌子,但對於有些老年人來說不一定合身,特別是旗袍、禮服這樣的服裝還是量體裁衣來得好。」
  • 「裁縫夫婦」手藝精湛引來「洋客人」願做一生「裁縫人」
    而在揚州市廣陵區荷花池路附近安墩新寓步行街,有一對「裁縫夫婦」堅守了裁縫鋪33年,他們憑藉精湛手藝,不僅留住了老顧客,還吸引來了「洋客人」。裁縫鋪的男店主毛正海笑著說,雖然他不會說英語,但從外國客人豎起的大拇指能看出,他的手藝得到了認可。
  • 興平漸漸消失的老行當——磨剪子來戧菜刀
    由於這些原因,他的生意就特別地好,找他磨刀磨剪子的人就特別多。母親就是他的老主顧之一,她常誇磨刀匠的手藝好,這些年來家裡的刀都習慣交給他來磨。他也經常到我們這一片來做生意,隔個月把二十天就能見到他的身影。
  • 畫中的這25種老行當,補碗補水缸刨土菸絲釘秤,有多少你見識過?
    「陳洪標寫字說畫」給你更精彩這是畫家王永潮筆下的25種老行當,他把每種老行當的特徵,都畫在了每個人的臉上。看一眼每張臉,你就能知道他是幹什麼行當的。現在,這25種老行當,有的已成記憶,有的行將消失。也有一些老行當,80後90後00後見都沒見過。
  • 英語成語故事:量體裁衣(中英文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英語成語故事:量體裁衣(中英文對照) 2020-03-11 12:01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對話《匠人》作者申賦漁:手藝曾經的存在與消失
    說這話時,45歲的他帶著新書出現在上海書展的現場。《匠人》寫了15個不同的手藝人,「我有時候跟朋友們講,我們70後這一代,可能是最後一批見證農耕文明的人。」 申賦漁感概,匠人們過去賴以生存的手藝和生活方式都已經消失。
  • 年度書單《匠人》:記憶中的故鄉,你回不去也忘不掉
    我想,只要看過申賦漁的這本《匠人》,大概每個思鄉的人都會有許多陳舊卻珍貴的往事要傾訴。是他帶著我們穿過時間的長河,一起回到了記憶中遙遠的故鄉。《匠人》不能太過於設計和精緻,過於精緻的時候反而會沒有力量。」
  • 街頭又見磨剪子戧菜刀的手工匠人,舊行當已經漸行漸遠了
    舊有的行當受到衝擊或被淘汰,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各種匠人如鐵匠、紙紮匠、攢筲匠、錮露鍋匠、籠籮匠、鋦碗匠、銑木匠、修稱匠、磨剪子戧菜刀匠等已經漸行漸遠了。昨日,我在趙縣自強路金穗家園門口,遇到一位磨剪子戧菜刀匠人。老人在攝氏38度的高溫下一絲不苟地磨刀,這情景已經多少年沒有見到過了,看上去很親切。
  • 裁縫鋪開到家門口
    裁縫鋪具有可推廣性記者注意到,在裁縫鋪的牆上張貼著修衣改衣的服務價格表,針對上衣、褲子半裙、外套大衣、針織和專業熨燙等5方面、27項具體服務明碼標價,包括普通褲子改短15元、上衣移貼兜40元、針織上衣改短50元、西褲改腰80元等。「想改改西褲的腰,再改大點西裝的尺寸。」
  • 成語每日一薦|書本中常說的量體裁衣,來自哪一個歷史故事?
    1.量體裁衣 [liàng tǐ cái yī]基本釋義: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出處:臥閒草堂本《儒林外史》評:「非子長之才長於寫秦漢;短於寫三代;正是其量體裁衣;相題立格;有不得不如此者耳。」典故: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裁縫名氣很響,他裁製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裁製一件朝服。
  • 殘疾女裁縫見證服裝「芳華」:練就製衣絕活 從鋪子開到加工廠
    不知道的人或許想不到,這間小鋪的主人竟是一位拄著雙拐的女裁縫。丁寶明翻出幾張小鋪剛剛開張時的老照片,當時的這間裁縫小鋪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兩臺最老式的縫紉機和包縫機是當時的幹活「主力」。「我的雙腳不能踩踏板,特意買了一個小馬達,接在縫紉機上代替雙腳。」照片上年輕的丁寶明燙著利落的短髮,即使架著雙拐給客人量體裁衣,也始終保持著微笑。在其中一張照片裡,斑駁的牆上掛著營業執照、各種獎狀和一張服務公約。
  • 北京這鋪子開了35年,店主是個殘疾女裁縫,靠針線改變了命運
    在改革開放40年的浪潮中,這間裁縫小鋪憑藉著好手藝、好口碑和好服務,歷經35年風雨,屹立不倒。不知道的人或許想不到,這間小鋪的主人竟是一位拄著雙拐的女裁縫。作為北京首批殘疾個體戶之一,丁寶明35年來自力更生,為不計其數的普通市民、明星政要、殘疾朋友甚至航天工作人員設計製作精美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