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又見磨剪子戧菜刀的手工匠人,舊行當已經漸行漸遠了

2020-12-17 聲宏紫閣

江湖百態,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一十八匠,是我國自古就有的神秘王國。隨著現代工業的出現,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舊有的行當受到衝擊或被淘汰,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各種匠人如鐵匠、紙紮匠、攢筲匠、錮露鍋匠、籠籮匠、鋦碗匠、銑木匠、修稱匠、磨剪子戧菜刀匠等已經漸行漸遠了。

昨日,我在趙縣自強路金穗家園門口,遇到一位磨剪子戧菜刀匠人。老人在攝氏38度的高溫下一絲不苟地磨刀,這情景已經多少年沒有見到過了,看上去很親切。

過去,磨剪子戧菜刀是城鄉常見的手工藝匠。他們扛一條長板凳,板凳面的一頭用小木條鑲裝一塊磨刀石。板凳面下邊和板凳腿間掛一個布兜或小木箱,裡面裝有小錘、鉗子、小鐵砧搶刀弓等工具。板凳外側還掛有一個盛水的水瓶及一些破布條。拖著長腔吆喝「磨剪子唻,戧菜刀——」招招徠生意。

磨剪刀這一行是無本生意,不需要什麼投資,也不需要多高深的技術,技術雖然簡單,但也需要懂行。需懂得剪與刀的種類和用途,還要懂得怎麼開磨,這是一個有經驗的磨刀工所必須具備的,否則刀不僅磨不光亮,而且又不具備鋒利性,以後也就難掙飯吃了。

磨刀人幹起活來煞有架子:他劈腿呈騎馬狀跨在凳子上,自詡騎的是日行千裡的赤兔馬,磨的便是青龍偃月刀,手捏捏刀背,眼咪看刀刃,在那裡計劃著從何處起磨。一般磨刀有粗磨和細磨兩道工序,粗磨在砂磚上進行,細磨則在油石進行,一邊磨一邊還有用綁著布條的木棒在桶裡蘸水降溫。磨好後還要看看刀柄的鉚釘是否鬆動,若是鬆動活絡了,他一定幫顧客用小榔頭敲緊牢固了。

磨剪子。磨剪刀還是挺有難度的,至少比磨刀要難些。剪刀是兩片,磨時剪刃與磨石的角度、剪刀中軸的鬆緊,都有相當的關係。購刃兩片合在一起後,刀尖對齊,鬆緊適度。用破布條試驗刃口,腕臂不叫勁,輕輕一剪,布條迎刃而斷,方合規格。一般人自己磨菜刀,也能磨快,但磨起剪刀來,則多少要有點竅門。磨刀人磨出的剪刀,雖達不到小說用寫的「吹毛立斷』的神奇效果,但將刃口放在指甲上,只需輕輕推一下,定能削下一小片指甲來。

戧菜刀。家用菜刀時間長了刃部即鈍,就需要戧薄,說句文話叫鋒利,俗話就叫「快」了。戧菜刀很講究,先要看刀口,鋼是軟還是硬,硬的要用砂輪打,軟的用戧刀戧,然後完了再用磨刀石磨。戧刀的工具是根尺把長的鐵桿,兩頭有橫扶手,鐵桿中間鑲一把優質鋼的戧刀,用它將刀的兩刃刮薄,再磨鋒利。說得通俗些,這把戧刀,就是個鐵刨子。

也有的工匠用手搖砂輪代替戧刀,省力,薄厚均勻。但內行人說,用砂輪磨刀刃,刀身遇熱退火,會減弱鋼性。刀鏟削完了就在磨刀石上磨,面磨一面往刀上淋上清水。磨刀人磨一陣,就用手指在刀刃上輕輕刮下,又眯著眼看看刀鋒。一把鈍口的菜刀,在磨刀人的手裡,只需一根煙功夫,就改變了面貌。他還把鬆動的刀把重新箍緊,將刀身上的鏽跡全部清除乾淨。一把磨得好的刀,刀口是一條直線,刀口上面有條黑線。

磨剪子匠後來都改為騎自行車,長板凳橫在後衣架上。這樣的匠人已經不多了。

相關焦點

  • 「磨剪子嘞,戧菜刀」傳統磨刀老行當重現南京街頭
    播放暫停進入全屏退出全屏00:0000:00 重播 請刷新試試揚子晚報網1月4日訊(通訊員 徐福庚 記者 薄雲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富有腔調的「磨剪子戧菜刀」吆喝聲成為大街小巷裡獨特的音符,也承載著一代代人對於傳統生活方式的親切回憶。
  • 興平漸漸消失的老行當——磨剪子來戧菜刀
    文/朱海東記得小時候,隔三差五,總能聽到濃重的鄉音:「磨剪子來戧菜刀……」吆喝的聲音很悠長,很洪亮,又富有節奏感,聽了竟有入戲入夢般的感覺。聽到磨刀匠的吆喝聲,鄉民們紛紛找出自家的菜刀、剪刀,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圍過來。磨刀匠們坐在板凳上,先用那雙粗糙而布滿傷痕的手,捏著舊剪刀在磨刀石上來回「嘶嘶」移動,時不時騰出一隻手輕輕地在磨刀石上灑點水,一會兒看看刀鋒,一會兒調整一下磨刀手勢,那手中剪刀的刃部就慢慢變亮,他的腦門也隨之慢慢滲出細密的汗珠。
  • 「磨剪子來戧菜刀」漸成記憶 青島志願者義務磨菜刀走紅
    」居民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多數時間都在家中自己做飯,菜刀使用率明顯增加,刀口已經有些卷刃了。可找遍了周邊多個小區,都找不到磨菜刀人員。 「以前不時就能聽到磨剪子、戧菜刀的喊聲,如今已經好幾年聽不見了。 」居民王女士說。此前,社區下發通知,4日將聯合公交市北公司「紅葉紅」志願者團隊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 戧菜刀,怎麼戧?很多滑縣人沒見過
    「磨剪子,戧菜刀」,也許是職業的關係,這句走街串巷時的吆喝聲,總感覺比其他行業要鏗鏘有力很多,所以印象也十分深刻。很巧今天小區樓下來了一個磨刀師傅,熟悉的音調讓我立刻提著自家的菜刀就出了門。菜刀的刃口要求是薄而光滑的(無厚才能入有間),所以要用工具剷平削薄,由於以前的菜刀是手工打制,表面坑坑窪窪,刃口斜面不平,用刀時不方便,所以要剷平或磨光。
  • 還記得家鄉「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嗎?回家吧城市漂泊的孤兒...
    手工鏈條槍姥爺是村裡唯一的磨刀匠。寨村有兩千多人,八成人都姓陳,那個年代,農民安土重遷,結婚嫁娶也不會太遠,因此很多人家多多少少都能攀上點親。「磨剪子嘞~戧菜刀~」他一邊抑揚頓挫地吆喝,一邊伸手把車把上的鐵片撥弄地咣啷作響,不多一會兒,就有人圍上來:駝背老太太從針線簍裡掏出幾把舊剪刀,中年婦女手裡拿著幾把暗黑的菜刀,交到姥爺手裡。上午集市上人多的時候,磨菜刀還得排隊。
  • 「磨剪子來,戧菜刀」從這句經典臺詞,說說當年鄉村的吆喝聲
    同一行當的吆喝是約定俗成的,而不同的行當,就會有不同的方式。小時候,冰棍兒可是稀罕物,只有縣城國營食品廠生產。賣冰棍的用自行車託著一對鋼筋焊接成的鐵筐,裡面是泡沫製成的保溫箱,再包一層棉被,防止冰棍兒融化。一進村就扯著嗓子吆喝:「冰棍兒——,國營的冰棍兒,——奶油小豆兒的冰棍兒——,五分錢一根兒!」
  •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起刀磨剪子
    (三)起刀磨剪子起刀磨剪子,這是一個古老而日漸沒落的行當,關於「起刀磨剪子」的書寫是否正確,一直是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因為「起刀」極有可能是一個方言,也有人寫作「啟刀」,而且提出了「啟者,開也!啟刀,開刃也!」
  • 磨剪子鏹菜刀……
    磨剪子鏹菜刀這一行業就是其中之一。一個古老的行當正在逐漸萎縮,這也許是工業時代與傳統手藝不可調和的矛盾吧。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不斷有新事物出現,也不斷有舊事物消亡。那逝去的事物構成了記憶中的「過去」。
  • 紹興人還記得磨剪刀嘞戧菜刀嗎 老手藝面臨失傳
    「磨剪刀嘞戧菜刀……」那拖著悠長鄉音,走街串巷的高亢吆喝,伴隨著幾代人走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經典得令人無法釋懷。然而,你知道這個「戧」是什麼意思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磨刀這個行當的生意相當紅火,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劇,走街串巷磨剪刀戧菜刀這個傳統行業,卻像它的吆喝聲一樣漸行漸遠,甚至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和生活。30多年磨剪刀的「老手藝」今日,在紹興柯橋區華舍街道農貿市場前,一位磨剪刀的師傅正在一店門口磨剪刀。
  • 素質教育已經漸行漸遠
    我們的考試型技能人才為什麼那麼突出,就是因為方法簡單,成績看的見。只要兩耳不聞窗外事,背,抄,記,做。不停的重複,不停的練習。再花上大量的時間,都不是多難得事情。但是素質教育不一樣,他不能迅速的看到什麼耀眼的分數,甚至他的效果展現可能玩幾年甚至幾十年以後。但是這才是每個人必備的東西,他是無形的,是根植於一個人的內心的東西。
  • 漸行漸遠的修行
    孩子之於我們是漸行漸遠的修行 早上送兒子上學,快到學校門口時,兒子說:「媽媽,你不用送到門口了,我現在都六年級了「,我一想就十幾米了 聽到這一句話,突然發現兒子又長大了,其實想一想,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場與父母漸行漸遠的修行,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總有一天會展開有力的翅膀飛上更向更遠的藍天。 記得你第一次去幼兒園,不放開我的手,更不願意離開我的懷抱,但做為你的媽媽,我知道對你好就是讓你開始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狠心推開你,聽著裡面的你哭著找媽媽,你可知道,媽媽也正在垂淚。
  • 父母與子女是漸行漸遠的緣分
    父母,尤其是中國式的父母,最見不得孩子受苦,最害怕他有個三長兩短,是恨不得一切都能給他。在孩子面前,中國父母是堅不可摧的堅強戰士,孩子是他們最脆弱的軟肋和最強悍的盔甲。可以為了孩子去拼命,也會因為孩子戰戰兢兢,盼他健康,盼他平安,盼他快樂,盼他有所成。父母與子女相遇,就是世間最隆重的緣分,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也會漸行漸遠。
  • 磨剪子來戧菜刀,誰的作業還沒交
    一大早,班級微信群準確報時,打開信息一看,是班主任發的視頻,聲音洪亮,嗓門高亢:磨剪子來戧菜刀,誰的作業還沒交!趕緊催孩子吧,誰讓咱的身份是學習督導員呢,這可是國家安排的。進屋送水時,正在做第九課時,一小時後送水果,還是第九課時,催得緊了,孩子也急,「我已經做的夠快了,不信你做做試試。」小兔崽子,咱要能看懂你的作業,咱就不著急了。
  • 「磨剪子戧刀嘍」,教你一張紙就能使鈍刀變鋒利
    小時候經常聽到街上有喊到「磨剪子戧刀嘍」吆喝聲,抑揚頓挫,亢悠長,成為農村獨特的音符,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回到了農村也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了,以至於"磨剪子戧菜刀"被創作了一首音樂,以此來回憶童年的時光。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1.相隔的不是歲月,而是漸行漸遠的價值觀。從年少到現在還能保持三觀一致太難太難了。
  • 我們已經漸行漸遠,是該分道揚鑣了,這就是人生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著不同的圈子,無論怎麼去迎合,始終難得找到共同的話題了,僅存的哪點回憶,已經無法支撐這脆弱的關係繼續下去。我們沒有刪除,更沒有拉黑,畢竟那是曾經的一段歲月,一抹青春。我們只是這樣默默地保存在對方的通訊錄裡,然後隨著通訊工具的更新換代,淹沒在歷史的進程中,漸行漸遠,沉默是彼此之間最大的默契,你沒有打擾我,我也不會去驚動你。剛開始的那幾年,還依稀收到對方發來的各種問候,如今這些年,就連朋友圈的一個點讚都變得那麼奢侈。或許我們並不是在乎那個贊,只是想知道對方是否還活著,僅此而已。
  • 所謂母子父女一場真的是漸行漸遠嗎?
    看過龍應臺的一篇文章《目送》,裡面有句話非常觸動我:「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高中畢業,孩子去了離家千裡之外的大學讀書,半年見一次了,回家來有些話不和父母說了,今天見初中同學,明天見高中同學,活動一個接一個,沒幾天又要回學校了,看著比父母高出半頭的孩子,多想還像他小時候一樣親他抱他,但抱不動也親不著了,火車站送行,隨著擁擠的人群他踏上了列車沒有回頭看父母一眼,前方有他的同學、老師,有他喜歡的學業都在等著他,漸漸老去的父母目送他消失在通往站臺的玻璃門外。
  • 漸行漸遠,才是友誼的常態
    高考以後,以前天天見的人,再見一次的難度突然增加了無數倍。2在《嚮往的生活4》中,有一期任嘉倫問何炅:「何老師,你遇到過那樣的朋友沒有?就是你們小時候關係很好,但是因為你事業越來越好,他覺得你們倆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然後他就自己疏遠你的那種?
  • 漸行漸遠的背影,是父母亦是故鄉……
    這也意味著,你會在餘生與父母漸行漸遠,與故鄉漸行漸遠。走到他鄉的你,不知歸期何年……就像你可以體會到的:「從此,不見父母老去,故鄉只剩回憶,確實只剩寒暑沒有春秋了」。  記得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今年因為咦情難得在家多住幾個月,有天陪我媽出去散步,看見好多人家的地裡都種著油菜花,我感慨說今年好多種油菜花的,往年都沒見過,我媽說:每年都這樣,你往年哪在家待到過油菜花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