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百態,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一十八匠,是我國自古就有的神秘王國。隨著現代工業的出現,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舊有的行當受到衝擊或被淘汰,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各種匠人如鐵匠、紙紮匠、攢筲匠、錮露鍋匠、籠籮匠、鋦碗匠、銑木匠、修稱匠、磨剪子戧菜刀匠等已經漸行漸遠了。
昨日,我在趙縣自強路金穗家園門口,遇到一位磨剪子戧菜刀匠人。老人在攝氏38度的高溫下一絲不苟地磨刀,這情景已經多少年沒有見到過了,看上去很親切。
過去,磨剪子戧菜刀是城鄉常見的手工藝匠。他們扛一條長板凳,板凳面的一頭用小木條鑲裝一塊磨刀石。板凳面下邊和板凳腿間掛一個布兜或小木箱,裡面裝有小錘、鉗子、小鐵砧搶刀弓等工具。板凳外側還掛有一個盛水的水瓶及一些破布條。拖著長腔吆喝「磨剪子唻,戧菜刀——」招招徠生意。
磨剪刀這一行是無本生意,不需要什麼投資,也不需要多高深的技術,技術雖然簡單,但也需要懂行。需懂得剪與刀的種類和用途,還要懂得怎麼開磨,這是一個有經驗的磨刀工所必須具備的,否則刀不僅磨不光亮,而且又不具備鋒利性,以後也就難掙飯吃了。
磨刀人幹起活來煞有架子:他劈腿呈騎馬狀跨在凳子上,自詡騎的是日行千裡的赤兔馬,磨的便是青龍偃月刀,手捏捏刀背,眼咪看刀刃,在那裡計劃著從何處起磨。一般磨刀有粗磨和細磨兩道工序,粗磨在砂磚上進行,細磨則在油石進行,一邊磨一邊還有用綁著布條的木棒在桶裡蘸水降溫。磨好後還要看看刀柄的鉚釘是否鬆動,若是鬆動活絡了,他一定幫顧客用小榔頭敲緊牢固了。
磨剪子。磨剪刀還是挺有難度的,至少比磨刀要難些。剪刀是兩片,磨時剪刃與磨石的角度、剪刀中軸的鬆緊,都有相當的關係。購刃兩片合在一起後,刀尖對齊,鬆緊適度。用破布條試驗刃口,腕臂不叫勁,輕輕一剪,布條迎刃而斷,方合規格。一般人自己磨菜刀,也能磨快,但磨起剪刀來,則多少要有點竅門。磨刀人磨出的剪刀,雖達不到小說用寫的「吹毛立斷』的神奇效果,但將刃口放在指甲上,只需輕輕推一下,定能削下一小片指甲來。
戧菜刀。家用菜刀時間長了刃部即鈍,就需要戧薄,說句文話叫鋒利,俗話就叫「快」了。戧菜刀很講究,先要看刀口,鋼是軟還是硬,硬的要用砂輪打,軟的用戧刀戧,然後完了再用磨刀石磨。戧刀的工具是根尺把長的鐵桿,兩頭有橫扶手,鐵桿中間鑲一把優質鋼的戧刀,用它將刀的兩刃刮薄,再磨鋒利。說得通俗些,這把戧刀,就是個鐵刨子。
也有的工匠用手搖砂輪代替戧刀,省力,薄厚均勻。但內行人說,用砂輪磨刀刃,刀身遇熱退火,會減弱鋼性。刀鏟削完了就在磨刀石上磨,面磨一面往刀上淋上清水。磨刀人磨一陣,就用手指在刀刃上輕輕刮下,又眯著眼看看刀鋒。一把鈍口的菜刀,在磨刀人的手裡,只需一根煙功夫,就改變了面貌。他還把鬆動的刀把重新箍緊,將刀身上的鏽跡全部清除乾淨。一把磨得好的刀,刀口是一條直線,刀口上面有條黑線。
磨剪子匠後來都改為騎自行車,長板凳橫在後衣架上。這樣的匠人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