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來戧菜刀,誰的作業還沒交

2020-09-03 虎媽頻道

到底哪天開學,翹首以盼。

教育部沒個準信,今日也延期,明日也延期,冷了家長們的心。

一大早,班級微信群準確報時,打開信息一看,是班主任發的視頻,聲音洪亮,嗓門高亢:磨剪子來戧菜刀,誰的作業還沒交!

趕緊催孩子吧,誰讓咱的身份是學習督導員呢,這可是國家安排的。



從一過年,準確地說,是從大年初一開始,孩子就沒踏出過大門一步。

初一到十五,還算寒假中,作業先放放,玩幾天再說。哪知道網課說開就開,電視劇還有幾集沒看完呢。

這下可好,孩子上課,大人也不能看電視,又不能外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只能大眼瞪小眼。

一開始是兩個大人瞪眼兒,瞪來瞪去,從深情脈脈,瞪成了互不順眼。

那就轉移視線,可是家裡除了一隻巴西龜,也沒別的寵物,轉來轉去,只能落在孩子身上,這就變成了三雙眼互相看著不順眼。兩個大人在孩子身邊晃來晃去,總要找點茬,否則就感覺缺點什麼。於是大人煩,孩子也煩。



按道理,孩子學習,大人休息,互不幹擾,多好。可是老師們不想讓咱閒著,更不能讓孩子閒著,停課不能停學啊。

各科老師撒歡兒似的布置作業,課本才多厚啊,作業列印出來比課本厚幾倍。特別是那PPT文件,裡面實質性的知識點就幾頁,可是老師偏偏做了十幾頁,光歡迎頁面就佔了三頁,「謝謝觀看」和「THE END」還各佔一頁。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讓咱列印咱就列印。



列印出來的作業不能放著展覽,得作啊。沒有幾個孩子願意在假期裡主動寫作業,好像咱上學時也這樣,那時候家長也不催。可是現在不行,老師們不催孩子,催家長,天天在群裡填報表,公布沒上交作業的名單,比稽查隊還準時。

以前也沒感覺孩子做作業這麼磨嘰,現在天天看著跟蝸牛爬一樣。進屋送水時,正在做第九課時,一小時後送水果,還是第九課時,催得緊了,孩子也急,「我已經做的夠快了,不信你做做試試。」小兔崽子,咱要能看懂你的作業,咱就不著急了。



不說了,老師又催了,趕緊交作業吧。

相關焦點

  • 「磨剪子來戧菜刀」漸成記憶 青島志願者義務磨菜刀走紅
    原標題:社區居民排隊都誇好「磨剪子來……戧菜刀……」曾幾何時,這種悠揚的吆喝聲,響徹大街小巷,但近些年來,很少聽到手藝人這樣的聲音了。在上周末的漢口路社區裡,卻出現了百人排隊磨刀的場景,這是怎麼回事呢?
  • 街頭又見磨剪子戧菜刀的手工匠人,舊行當已經漸行漸遠了
    各種匠人如鐵匠、紙紮匠、攢筲匠、錮露鍋匠、籠籮匠、鋦碗匠、銑木匠、修稱匠、磨剪子戧菜刀匠等已經漸行漸遠了。昨日,我在趙縣自強路金穗家園門口,遇到一位磨剪子戧菜刀匠人。老人在攝氏38度的高溫下一絲不苟地磨刀,這情景已經多少年沒有見到過了,看上去很親切。過去,磨剪子戧菜刀是城鄉常見的手工藝匠。
  • 興平漸漸消失的老行當——磨剪子來戧菜刀
    文/朱海東記得小時候,隔三差五,總能聽到濃重的鄉音:「磨剪子來戧菜刀……」吆喝的聲音很悠長,很洪亮,又富有節奏感,聽了竟有入戲入夢般的感覺。聽到磨刀匠的吆喝聲,鄉民們紛紛找出自家的菜刀、剪刀,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圍過來。磨刀匠們坐在板凳上,先用那雙粗糙而布滿傷痕的手,捏著舊剪刀在磨刀石上來回「嘶嘶」移動,時不時騰出一隻手輕輕地在磨刀石上灑點水,一會兒看看刀鋒,一會兒調整一下磨刀手勢,那手中剪刀的刃部就慢慢變亮,他的腦門也隨之慢慢滲出細密的汗珠。
  • 戧菜刀,怎麼戧?很多滑縣人沒見過
    「磨剪子,戧菜刀」,也許是職業的關係,這句走街串巷時的吆喝聲,總感覺比其他行業要鏗鏘有力很多,所以印象也十分深刻。很巧今天小區樓下來了一個磨刀師傅,熟悉的音調讓我立刻提著自家的菜刀就出了門。這明明就是磨刀,為啥吆喝成「戧菜刀」呢?師傅說「戧」是另外一個流程,黑刀能戧,白刀通常不戧,因為兩種刀的工藝不一樣。但是在我的要求下,師傅只能把我的白刀也戧戧。
  • 「磨剪子嘞,戧菜刀」傳統磨刀老行當重現南京街頭
    播放暫停進入全屏退出全屏00:0000:00 重播 請刷新試試揚子晚報網1月4日訊(通訊員 徐福庚 記者 薄雲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富有腔調的「磨剪子戧菜刀」吆喝聲成為大街小巷裡獨特的音符,也承載著一代代人對於傳統生活方式的親切回憶。
  • 還記得家鄉「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嗎?回家吧城市漂泊的孤兒...
    自行車車把上掛著一串厚厚、長長的鐵片,走起來咣啷咣啷清脆地響,人們聽到這聲音就知道磨刀匠來了;後架上擔著他的長板凳,板凳一頭用粗木楔子固定著一粗一細兩塊磨刀石,還釘著一個手搖磨盤;另一頭掛著一個裝滿水的塑料水壺,這種水壺以前常被男人們用來裝散酒;後座還夾著一個黃粗布料的工具包,裡面有戧刀、小錘子、刷子、刀布和幾塊備用的磨刀石。
  • 「磨剪子戧刀嘍」,教你一張紙就能使鈍刀變鋒利
    小時候經常聽到街上有喊到「磨剪子戧刀嘍」吆喝聲,抑揚頓挫,亢悠長,成為農村獨特的音符,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回到了農村也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了,以至於"磨剪子戧菜刀"被創作了一首音樂,以此來回憶童年的時光。
  • 磨剪子鏹菜刀……
    磨剪子鏹菜刀這一行業就是其中之一。一個古老的行當正在逐漸萎縮,這也許是工業時代與傳統手藝不可調和的矛盾吧。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不斷有新事物出現,也不斷有舊事物消亡。那逝去的事物構成了記憶中的「過去」。
  • 「磨剪子來,戧菜刀」從這句經典臺詞,說說當年鄉村的吆喝聲
    「磨剪子來,戧菜刀——」看過《紅燈記》的朋友們,都熟悉這句經典臺詞。這句詞在山東、河北、京津乃至東北廣為流傳,可以跟現在的網紅語言相媲美。當年在家裡做針線活的小腳老太太們,聽到這聲吆喝,急忙穿鞋下炕,踮起一雙小腳,快步跑到街上。先攔住磨剪刀的師傅讓他停下,然後再回屋去取剪刀,站在師傅旁邊看著他磨,生怕給磨壞了。
  • 鄉村記憶:磨剪子來,鏘菜刀!
    文:清荷圖:來自網絡「磨剪子來,鏘菜刀」,看著老公笨拙地在磨刀石上幫我磨剪刀,我不由自主地喊出了這種悠長的吆喝聲。小時候莊上溜鄉的生意人也一個個的在眼前浮現。或者看著已走得很遠的手藝人,對站在路邊的人:xx他大娘,喊一聲那個溜鄉的人,到俺這邊來。通常情況下,往往是那溜鄉的人在誰家門口一停,不一會兒,村裡便圍上來一群,有湊生意的,也有湊熱鬧的。其實也真的是熱鬧,大部分都是溜熟鄉的生意人,講講價錢,開個玩笑,拉拉他沿途聽到的奇聞趣事。
  •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起刀磨剪子
    (三)起刀磨剪子起刀磨剪子,這是一個古老而日漸沒落的行當,關於「起刀磨剪子」的書寫是否正確,一直是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因為「起刀」極有可能是一個方言,也有人寫作「啟刀」,而且提出了「啟者,開也!啟刀,開刃也!」
  • 「磨剪子來,搶菜刀……」的吆喝聲你還記得嗎?如今也很難聽到了
    在老北京胡同裡,每天都能聽到各種吆喝叫賣聲,其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磨剪子來,搶菜刀……」的吆喝聲,還有伴隨著吆喝的鐵片撞擊聲,「譁啦啦……譁啦啦……」,由遠而近,又漸漸遠去。這種獨特的京味京韻之音,只要一提起,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腦海裡的記憶,也都會浮現出來。
  • 紹興人還記得磨剪刀嘞戧菜刀嗎 老手藝面臨失傳
    「磨剪刀嘞戧菜刀……」那拖著悠長鄉音,走街串巷的高亢吆喝,伴隨著幾代人走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經典得令人無法釋懷。然而,你知道這個「戧」是什麼意思嗎?「磨剪刀戧菜刀」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實用技藝。記者一直很好奇這個「戧」字到底作何解釋?沈師傅告訴記者:「戧菜刀的『戧』字,是指刮掉或擦掉物體表面的一層鏽斑,這種技藝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講究,先要看刀口是軟是硬,硬的用砂輪打,『戧』完了再上磨刀石。
  • 「戧刀 磨剪子咧」這是誰的吆喝?如今他們即將消失
    「戧刀——磨剪子咧——」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大街小巷經常可以聽見這樣的吆喝聲,接著就能看見肩扛一條長板凳走街串巷的磨刀匠師傅。記憶中,磨刀這個行業在當時是相當紅火。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很少有人會為了一把生鏽的菜刀或剪子而特意找人幫忙磨刀了,到商店隨便都能買一把新的。所以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 頭懸梁的學子,磨剪子的老人,還有被訓練捕魚的水獺,你見過嗎?
    埋頭苦讀的年輕人 「頭懸梁」的故事,說的是東漢時期,有一位讀書人叫孫敬,讀書到深夜,經常困,於是為了防止打瞌睡,找來繩子一頭綁住頭髮,一頭系在房梁上
  • 慈谿老手藝丨磨剪刀、戧薄刀
    我們慈谿稱菜刀為「薄刀」,這是頗有水平的:如此面積的刀具,有哪種比它還要薄?「酒香不怕巷子深」1970年攝製的京劇藝術片《紅燈記》裡,有個扛著長板凳的磨刀匠,以「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吆喝之聲,作為從事地下工作聯絡員接頭暗號的情節,以及走街串巷,邊走邊吆喝的磨刀匠形象已被很多人所熟知。
  • 磨剪刀嘞戧菜刀……老手藝重回雙浦人的生活
    活動現場的牆角,已經整整齊齊擺放了一排剪子、菜刀。上午8點,汪廷好準時開工磨刀。他右手拿著剪刀,左手輕輕一搖,砂輪飛快地轉動,火花四射。然後他把剪子往水裡一蘸,在磨刀石上「嚯嚯」兩下,用大拇指在刀口試了試,又「嚓嚓」聽了聽聲音,最後拿起錘子往剪子眼上敲打兩下,便滿意地將剪刀放在一邊。動作麻利,不過一二分鐘,原本鏽跡斑斑的刀口便變得寒光閃閃了。
  • 主持人程雷近照頭髮花白,騎電瓶車「吆喝」磨剪子,略顯辛酸!
    視頻中的程雷正騎著電瓶車,場面略顯辛酸,忽然間喇叭響起了磨剪子鏹菜刀的聲音,程雷尷尬地笑了一下,下一秒就跟著唱了起來。隨後鏡頭一轉,程雷解釋真正的師傅並不是自己,而是旁邊的這位大哥,最後她還祝福這位「磨剪子鏹菜刀」的師傅生意興隆,並且把電瓶車還給了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