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區居民排隊都誇好
「磨剪子來……戧菜刀……」曾幾何時,這種悠揚的吆喝聲,響徹大街小巷,但近些年來,很少聽到手藝人這樣的聲音了。在上周末的漢口路社區裡,卻出現了百人排隊磨刀的場景,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磨菜刀等老手藝雖日益淡出視野,但在日常志願服務過程中,公交市北公司「紅葉紅」志願者發現,居民對磨菜刀需求很大。為此,他們買來電動磨刀機,走進社區服務。 7月4日,志願服務走進漢口路社區,「一炮而紅」……
現場近百居民排隊等待磨菜刀
4日上午8時許,記者來到漢口路社區,雖然離活動開始還有近半小時,社區居民已在服務點前排起了隊。 「聽說可以磨菜刀,我把孩子家裡的也拿過來了。 」居民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多數時間都在家中自己做飯,菜刀使用率明顯增加,刀口已經有些卷刃了。可找遍了周邊多個小區,都找不到磨菜刀人員。 「以前不時就能聽到磨剪子、戧菜刀的喊聲,如今已經好幾年聽不見了。 」居民王女士說。
此前,社區下發通知,4日將聯合公交市北公司「紅葉紅」志願者團隊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眼看排隊居民較多,支好桌子、擺上設備後,志願者丁國鵬、李欣和張喆等人便忙碌起來。隨著「唰唰唰……」的磨刀聲,三臺磨刀器同時開工,只見志願者用雙手按住刀面和刀把,在粗砂帶上來回打磨,把刀磨得差不多時,就用手輕輕沿刀捋,來回多遍後再把刀換到較細的砂帶上輕輕過細,整個動作老練迅速、連貫性極強,從粗磨、細磨,再到試刀驗收,志願者們沒有一絲鬆懈。
「阿姨,這把刀您之前是不是剁過排骨,刀刃上都有坑窪了。這次給您磨得鋒利點,以後用時千萬小心。 」每磨完一把刀,志願者都要仔細為刀具塗油保養並用報紙包起,防止鋒利的刀刃誤傷他人,周到細緻的服務受到居民好評。看到志願者「磨刀霍霍」,不少路過居民紛紛回家取來刀具。為了不讓居民在太陽下苦等,志願者提前發放了號碼牌,並給刀具編號,這樣磨刀結束後居民憑藉號牌到場領取就行。不到3小時,志願者就磨好了109把菜刀、28把剪刀。
緣起志願服務時總有人問起
公交市北公司團委書記朱法強幾乎每周都參加志願服務,他告訴記者,「一開始,我們沒有這個項目,但每次進社區,都有居民會拎著菜刀來問,有沒有磨刀的服務。 」朱法強告訴記者,居民問的多了,志願者便留意起來,並在已服務社區中發放調查問卷,發現磨剪子磨刀、換紗網等這種日常所需的服務呼聲最高。
為此,該公司從網上購買了3臺電動磨刀器,為了提高磨刀的技藝,還專門邀請了專業磨刀師傅前來統一培訓。 「以前覺得磨刀是件很簡單的事,可接觸才知道這是門複雜的手藝活。 」志願者丁國鵬說完便展示起來,「刀要磨得鋒利,力道、角度,方方面面都要考慮,角度過大容易傷刀刃,過小又難以磨快。 」最難的是磨剪子,先將剪刀兩片連接處的鉚釘用工具擰松,使剪刀成「X」型,然後在機器上反覆打磨。每磨一陣子,就用大拇指在刀刃上輕輕刮試一下,看看刀鋒是否鋒利。 「剛開始拿自家菜刀練手,沒想到最後磨鈍了,連土豆都切不了。後來經過師傅的講解和練習,慢慢掌握了磨刀的技巧。 」丁國鵬對記者說。
背後損耗高志願者出錢購買砂帶
磨刀的所有配套工具,都是志願者自己購買的,有維修零配件、粗磨砂帶、細磨砂帶、錘子、螺絲刀和一些報紙碎布等。其中,砂帶是易耗品,一般磨十幾把刀就要換一條砂帶。 「我們前期做了調查,最終選取了240目的粗砂帶和600目細砂帶兩種。 」志願者告訴記者,3年下來已為居民義務磨了上千把菜刀、剪子,用壞了上百條砂帶。由於砂帶放在磨刀器上轉速很快,所以手貼在刀刃上打磨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貼在上面留下傷口。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不少志願者的手上都留下大大小小的口子,但他們從未停下過服務腳步。 「以前磨好一把刀至少要15分鐘,現在基本8分鐘就能完成。看著自己磨的刀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覺得非常高興。 」丁國鵬說。
老手藝漸漸淡出生活
二三十年前,打銅修鎖、鋦缸補盆、磨刀等手藝人走村串戶,大聲吆喝「磨剪子來戧菜刀」。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鍋盆不用補了,鎖也不用修了,這些老手藝人也逐漸減少了。
在志願者磨刀期間,不少社區居民打開了話匣子,56歲的社區居民宋先生告訴記者:「小時候住平房,經常能在門口看見扛著長條板凳,背著磨刀石和水鐵罐,嘴裡喊著『磨剪子來戧菜刀』的人。當時也不知道這是幹什麼,只記得大家都會拿出菜刀、剪子給他,然後我們小孩圍在一起看他磨刀。 」磨完刀後,手藝人會用手指在刀刃上輕輕地刮一下,檢測刀刃的鋒利程度。看到這一舉動,常常不由自主地學著他們的樣子,伸出手指去觸摸那鋒利的刀刃,在將要觸摸到刀刃的時候,就被大人們給喝止住了。近幾年,汽車的鳴笛聲慢慢掩蓋住了手藝人的吆喝聲,宋先生已經很久沒有聽到「磨剪子來戧菜刀」了。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三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