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來戧菜刀」漸成記憶 青島志願者義務磨菜刀走紅

2020-12-22 信網

原標題:社區居民排隊都誇好

「磨剪子來……戧菜刀……」曾幾何時,這種悠揚的吆喝聲,響徹大街小巷,但近些年來,很少聽到手藝人這樣的聲音了。在上周末的漢口路社區裡,卻出現了百人排隊磨刀的場景,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磨菜刀等老手藝雖日益淡出視野,但在日常志願服務過程中,公交市北公司「紅葉紅」志願者發現,居民對磨菜刀需求很大。為此,他們買來電動磨刀機,走進社區服務。 7月4日,志願服務走進漢口路社區,「一炮而紅」……

現場近百居民排隊等待磨菜刀

4日上午8時許,記者來到漢口路社區,雖然離活動開始還有近半小時,社區居民已在服務點前排起了隊。 「聽說可以磨菜刀,我把孩子家裡的也拿過來了。 」居民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多數時間都在家中自己做飯,菜刀使用率明顯增加,刀口已經有些卷刃了。可找遍了周邊多個小區,都找不到磨菜刀人員。 「以前不時就能聽到磨剪子、戧菜刀的喊聲,如今已經好幾年聽不見了。 」居民王女士說。

此前,社區下發通知,4日將聯合公交市北公司「紅葉紅」志願者團隊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眼看排隊居民較多,支好桌子、擺上設備後,志願者丁國鵬、李欣和張喆等人便忙碌起來。隨著「唰唰唰……」的磨刀聲,三臺磨刀器同時開工,只見志願者用雙手按住刀面和刀把,在粗砂帶上來回打磨,把刀磨得差不多時,就用手輕輕沿刀捋,來回多遍後再把刀換到較細的砂帶上輕輕過細,整個動作老練迅速、連貫性極強,從粗磨、細磨,再到試刀驗收,志願者們沒有一絲鬆懈。

「阿姨,這把刀您之前是不是剁過排骨,刀刃上都有坑窪了。這次給您磨得鋒利點,以後用時千萬小心。 」每磨完一把刀,志願者都要仔細為刀具塗油保養並用報紙包起,防止鋒利的刀刃誤傷他人,周到細緻的服務受到居民好評。看到志願者「磨刀霍霍」,不少路過居民紛紛回家取來刀具。為了不讓居民在太陽下苦等,志願者提前發放了號碼牌,並給刀具編號,這樣磨刀結束後居民憑藉號牌到場領取就行。不到3小時,志願者就磨好了109把菜刀、28把剪刀。

緣起志願服務時總有人問起

公交市北公司團委書記朱法強幾乎每周都參加志願服務,他告訴記者,「一開始,我們沒有這個項目,但每次進社區,都有居民會拎著菜刀來問,有沒有磨刀的服務。 」朱法強告訴記者,居民問的多了,志願者便留意起來,並在已服務社區中發放調查問卷,發現磨剪子磨刀、換紗網等這種日常所需的服務呼聲最高。

為此,該公司從網上購買了3臺電動磨刀器,為了提高磨刀的技藝,還專門邀請了專業磨刀師傅前來統一培訓。 「以前覺得磨刀是件很簡單的事,可接觸才知道這是門複雜的手藝活。 」志願者丁國鵬說完便展示起來,「刀要磨得鋒利,力道、角度,方方面面都要考慮,角度過大容易傷刀刃,過小又難以磨快。 」最難的是磨剪子,先將剪刀兩片連接處的鉚釘用工具擰松,使剪刀成「X」型,然後在機器上反覆打磨。每磨一陣子,就用大拇指在刀刃上輕輕刮試一下,看看刀鋒是否鋒利。 「剛開始拿自家菜刀練手,沒想到最後磨鈍了,連土豆都切不了。後來經過師傅的講解和練習,慢慢掌握了磨刀的技巧。 」丁國鵬對記者說。

背後損耗高志願者出錢購買砂帶

磨刀的所有配套工具,都是志願者自己購買的,有維修零配件、粗磨砂帶、細磨砂帶、錘子、螺絲刀和一些報紙碎布等。其中,砂帶是易耗品,一般磨十幾把刀就要換一條砂帶。 「我們前期做了調查,最終選取了240目的粗砂帶和600目細砂帶兩種。 」志願者告訴記者,3年下來已為居民義務磨了上千把菜刀、剪子,用壞了上百條砂帶。由於砂帶放在磨刀器上轉速很快,所以手貼在刀刃上打磨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貼在上面留下傷口。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不少志願者的手上都留下大大小小的口子,但他們從未停下過服務腳步。 「以前磨好一把刀至少要15分鐘,現在基本8分鐘就能完成。看著自己磨的刀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覺得非常高興。 」丁國鵬說。

老手藝漸漸淡出生活

二三十年前,打銅修鎖、鋦缸補盆、磨刀等手藝人走村串戶,大聲吆喝「磨剪子來戧菜刀」。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鍋盆不用補了,鎖也不用修了,這些老手藝人也逐漸減少了。

在志願者磨刀期間,不少社區居民打開了話匣子,56歲的社區居民宋先生告訴記者:「小時候住平房,經常能在門口看見扛著長條板凳,背著磨刀石和水鐵罐,嘴裡喊著『磨剪子來戧菜刀』的人。當時也不知道這是幹什麼,只記得大家都會拿出菜刀、剪子給他,然後我們小孩圍在一起看他磨刀。 」磨完刀後,手藝人會用手指在刀刃上輕輕地刮一下,檢測刀刃的鋒利程度。看到這一舉動,常常不由自主地學著他們的樣子,伸出手指去觸摸那鋒利的刀刃,在將要觸摸到刀刃的時候,就被大人們給喝止住了。近幾年,汽車的鳴笛聲慢慢掩蓋住了手藝人的吆喝聲,宋先生已經很久沒有聽到「磨剪子來戧菜刀」了。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三人目]

相關焦點

  • 街頭又見磨剪子戧菜刀的手工匠人,舊行當已經漸行漸遠了
    各種匠人如鐵匠、紙紮匠、攢筲匠、錮露鍋匠、籠籮匠、鋦碗匠、銑木匠、修稱匠、磨剪子戧菜刀匠等已經漸行漸遠了。昨日,我在趙縣自強路金穗家園門口,遇到一位磨剪子戧菜刀匠人。老人在攝氏38度的高溫下一絲不苟地磨刀,這情景已經多少年沒有見到過了,看上去很親切。過去,磨剪子戧菜刀是城鄉常見的手工藝匠。
  • 「磨剪子嘞,戧菜刀」傳統磨刀老行當重現南京街頭
    播放暫停進入全屏退出全屏00:0000:00 重播 請刷新試試揚子晚報網1月4日訊(通訊員 徐福庚 記者 薄雲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富有腔調的「磨剪子戧菜刀」吆喝聲成為大街小巷裡獨特的音符,也承載著一代代人對於傳統生活方式的親切回憶。
  • 戧菜刀,怎麼戧?很多滑縣人沒見過
    「磨剪子,戧菜刀」,也許是職業的關係,這句走街串巷時的吆喝聲,總感覺比其他行業要鏗鏘有力很多,所以印象也十分深刻。很巧今天小區樓下來了一個磨刀師傅,熟悉的音調讓我立刻提著自家的菜刀就出了門。刀分黑刀和白刀,黑刀連磨帶戧一把10塊、白刀5塊、剪刀只磨不戧3塊。這把就是白刀。
  • 興平漸漸消失的老行當——磨剪子來戧菜刀
    文/朱海東記得小時候,隔三差五,總能聽到濃重的鄉音:「磨剪子來戧菜刀……」吆喝的聲音很悠長,很洪亮,又富有節奏感,聽了竟有入戲入夢般的感覺。磨刀時,如果刀太鈍,他就將刀刃戧薄一些再磨。戧刀的工具是一根長鐵桿,兩頭有抓把,鐵桿中部鑲一優質鋼的刀頭,用這個工具戧刀就猶如用鋼刨子刨刀刃。碰到刀刃太厚的刀,就用手搖砂輪先把刀刃打薄,再上磨石磨細。完工後,磨刀匠用手輕輕觸摸一下刀刃,檢測其是否鋒利,然後眯起眼睛,抽出座位下的抹布擦乾水分,並在一沓碎布上「喀嚓喀嚓」試剪或試垛幾下,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 還記得家鄉「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嗎?回家吧城市漂泊的孤兒...
    他也給村裡人磨刀,不過都是集中在每月初五和十五,村裡趕大集的時候,集市上人們熙熙攘攘,姥爺就把自行車靠在一棵大槐樹旁邊,卸下板凳,坐在樹下等人們來磨刀。「磨剪子嘞~戧菜刀~」他一邊抑揚頓挫地吆喝,一邊伸手把車把上的鐵片撥弄地咣啷作響,不多一會兒,就有人圍上來:駝背老太太從針線簍裡掏出幾把舊剪刀,中年婦女手裡拿著幾把暗黑的菜刀,交到姥爺手裡。
  • 磨剪子鏹菜刀……
    磨剪子鏹菜刀這一行業就是其中之一。一個古老的行當正在逐漸萎縮,這也許是工業時代與傳統手藝不可調和的矛盾吧。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不斷有新事物出現,也不斷有舊事物消亡。那逝去的事物構成了記憶中的「過去」。
  • 「磨剪子來,戧菜刀」從這句經典臺詞,說說當年鄉村的吆喝聲
    它是走街串巷手藝人、做小買賣的發明創造,其意義就在於吸引顧客注意,從而招徠顧客來買東西。同一行當的吆喝是約定俗成的,而不同的行當,就會有不同的方式。小時候,冰棍兒可是稀罕物,只有縣城國營食品廠生產。賣冰棍的用自行車託著一對鋼筋焊接成的鐵筐,裡面是泡沫製成的保溫箱,再包一層棉被,防止冰棍兒融化。
  • 「磨剪子戧刀嘍」,教你一張紙就能使鈍刀變鋒利
    小時候經常聽到街上有喊到「磨剪子戧刀嘍」吆喝聲,抑揚頓挫,亢悠長,成為農村獨特的音符,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回到了農村也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了,以至於"磨剪子戧菜刀"被創作了一首音樂,以此來回憶童年的時光。
  • 磨剪子來戧菜刀,誰的作業還沒交
    一大早,班級微信群準確報時,打開信息一看,是班主任發的視頻,聲音洪亮,嗓門高亢:磨剪子來戧菜刀,誰的作業還沒交!趕緊催孩子吧,誰讓咱的身份是學習督導員呢,這可是國家安排的。一開始是兩個大人瞪眼兒,瞪來瞪去,從深情脈脈,瞪成了互不順眼。那就轉移視線,可是家裡除了一隻巴西龜,也沒別的寵物,轉來轉去,只能落在孩子身上,這就變成了三雙眼互相看著不順眼。兩個大人在孩子身邊晃來晃去,總要找點茬,否則就感覺缺點什麼。於是大人煩,孩子也煩。
  • 紹興人還記得磨剪刀嘞戧菜刀嗎 老手藝面臨失傳
    「磨剪刀嘞戧菜刀……」那拖著悠長鄉音,走街串巷的高亢吆喝,伴隨著幾代人走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經典得令人無法釋懷。然而,你知道這個「戧」是什麼意思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磨刀這個行當的生意相當紅火,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劇,走街串巷磨剪刀戧菜刀這個傳統行業,卻像它的吆喝聲一樣漸行漸遠,甚至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和生活。30多年磨剪刀的「老手藝」今日,在紹興柯橋區華舍街道農貿市場前,一位磨剪刀的師傅正在一店門口磨剪刀。
  • 「磨剪子來,搶菜刀……」的吆喝聲你還記得嗎?如今也很難聽到了
    在老北京胡同裡,每天都能聽到各種吆喝叫賣聲,其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磨剪子來,搶菜刀……」的吆喝聲,還有伴隨著吆喝的鐵片撞擊聲,「譁啦啦……譁啦啦……」,由遠而近,又漸漸遠去。這種獨特的京味京韻之音,只要一提起,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腦海裡的記憶,也都會浮現出來。
  • 鄉村記憶:磨剪子來,鏘菜刀!
    文:清荷圖:來自網絡「磨剪子來,鏘菜刀」,看著老公笨拙地在磨刀石上幫我磨剪刀,我不由自主地喊出了這種悠長的吆喝聲。小時候莊上溜鄉的生意人也一個個的在眼前浮現。或者看著已走得很遠的手藝人,對站在路邊的人:xx他大娘,喊一聲那個溜鄉的人,到俺這邊來。通常情況下,往往是那溜鄉的人在誰家門口一停,不一會兒,村裡便圍上來一群,有湊生意的,也有湊熱鬧的。其實也真的是熱鬧,大部分都是溜熟鄉的生意人,講講價錢,開個玩笑,拉拉他沿途聽到的奇聞趣事。
  •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起刀磨剪子
    (三)起刀磨剪子起刀磨剪子,這是一個古老而日漸沒落的行當,關於「起刀磨剪子」的書寫是否正確,一直是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因為「起刀」極有可能是一個方言,也有人寫作「啟刀」,而且提出了「啟者,開也!啟刀,開刃也!」
  • 磨剪刀嘞戧菜刀……老手藝重回雙浦人的生活
    「大伯大媽把你們的鈍刀統統拿出來,都幫你們磨得亮亮的。」活動現場的牆角,已經整整齊齊擺放了一排剪子、菜刀。上午8點,汪廷好準時開工磨刀。他右手拿著剪刀,左手輕輕一搖,砂輪飛快地轉動,火花四射。然後他把剪子往水裡一蘸,在磨刀石上「嚯嚯」兩下,用大拇指在刀口試了試,又「嚓嚓」聽了聽聲音,最後拿起錘子往剪子眼上敲打兩下,便滿意地將剪刀放在一邊。
  • 慈谿老手藝丨磨剪刀、戧薄刀
    「酒香不怕巷子深」1970年攝製的京劇藝術片《紅燈記》裡,有個扛著長板凳的磨刀匠,以「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吆喝之聲,作為從事地下工作聯絡員接頭暗號的情節,以及走街串巷,邊走邊吆喝的磨刀匠形象已被很多人所熟知。
  • 「戧刀 磨剪子咧」這是誰的吆喝?如今他們即將消失
    「戧刀——磨剪子咧——」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大街小巷經常可以聽見這樣的吆喝聲,接著就能看見肩扛一條長板凳走街串巷的磨刀匠師傅。記憶中,磨刀這個行業在當時是相當紅火。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很少有人會為了一把生鏽的菜刀或剪子而特意找人幫忙磨刀了,到商店隨便都能買一把新的。所以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 白水菜刀,記憶裡的故事!
    白水菜刀記憶裡的故事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話說;「好廚師一把刀」。
  • 傳承傳統手工藝 懷來七旬工匠義務為鄰裡磨刀十年
    近10年了,為街坊鄰居義務磨剪子磨菜刀已然成為任有寧生活的一部分。  年輕的時候,任有寧曾在標牌廠工作,每天的工作是製作機器上的鋁製標牌。標牌廠生產的標牌一般有兩種形狀,一種是菱形一種是帶圓角的。帶圓角的標牌需要人工裁剪,這就要用到剪刀。用剪刀去剪鋁片,用不了幾天刀刃就不鋒利了。老拿去磨花錢不說也不方便,於是任有寧就琢磨著自學磨剪子手藝,起初把握不好尺度,難免會受些小傷。
  • 東辛採油廠愛心協會志願者開展便民服務
    東營網訊6月30日上午,東辛採油廠愛心協會在東辛廣場舉行了一場主題「塑造愛心風尚、感悟奉獻真諦、共建和諧東辛志願者奉獻日」活動。志願者為居民提供了健康生活諮詢、孩子跳蚤市場、黃手環定位貼發放活動、理髮、小家電維修、磨剪子菜刀、修理自行車等便民服務。
  • 磨菜刀不用磨刀石?磨刀師傅教我一個方法,1分鐘菜刀鋒利無比
    平時我們切菜都會使用到菜刀,但是菜刀使用一段時間就會變得不鋒利,而家裡沒有磨刀石怎麼呢?不用著急,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磨刀的小妙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家裡的牙膏就要派上用場了,擠一小截牙膏抹在刀片上,均勻的塗抹開來,兩面都抹上,再拿一個家中的瓷碗倒扣過來,瓷碗底部的材質與磨刀石的材質相似,將到刀放在上面往一個方向磨,千萬不要來回磨,牙膏中含有摩擦劑和清潔劑,這樣就可以把刀磨得很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