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戧菜刀」傳統磨刀老行當重現南京街頭

2021-01-19 瀟湘晨報

播放暫停進入全屏退出全屏00:0000:00 重播 請刷新試試

揚子晚報網1月4日訊(通訊員 徐福庚 記者 薄雲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富有腔調的「磨剪子戧菜刀」吆喝聲成為大街小巷裡獨特的音符,也承載著一代代人對於傳統生活方式的親切回憶。如今,時過境遷,這種老手藝已經慢慢從都市生活中消失了,磨刀匠人街頭幫市民磨刀的場景也較難尋覓。1月3日,正值元旦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在南京中山東路的中山門小區門口,磨刀師傅出現在街頭,為市民磨刀,勾起許多中老年人兒時的記憶。

板凳、戧刀、磨石……磨刀匠人的全部工具

徐福庚 攝

磨刀匠人是一種傳統的老手藝。磨刀匠人行頭較為簡單,也一直很固定,行頭幾十年來幾乎沒有變化。他們肩挑一條長凳,長凳一頭固定兩塊磨刀石,一塊用於粗磨,一塊用於細磨,凳腿上還綁著水鐵罐——這就是磨刀匠人全部裝備了。

記者在現場發現,磨刀匠人話不多,坐在長凳上,不緊不慢地認真為市民磨刀。老人頭頂寶藍色的帽子,身穿茄克衫外套,腳蹬黃色翻毛皮鞋,他的全部工具就是一條板凳,一把戧刀,幾塊磨石。

磨刀匠人騎坐在長凳的一端,先用戧刀將一把菜刀的刀刃上部進行打磨。他的動作流暢熟練,經過打磨的菜刀被他用戧子左右戧一戧,最後在磨刀石上來回磨,中間不斷向磨刀石上澆水,磨一會兒之後,他會用食指試試刃口的鋒利程度,不出10分鐘,一把菜刀磨好了。

在磨好之後,他會用食指或拇指在刀的刀刃兒上面輕輕地擦過,檢驗刀刃兒的尖利程度,要是刀口尖銳度達不到標準的話,他就再次擦拭研磨,直到他和市民雙方都滿意,磨刀匠人方才結束磨刀的活兒。

磨刀匠人今年70多歲, 是南京江寧小丹陽人,他在南京老城區走街串巷,戧刀磨剪子已經幹了20多年。 他滿是自豪地說,「磨刀的長凳和工具伴隨了我20多年,我走街串巷,幾乎跑遍了南京角角落落,磨亮了無以計數的剪子、菜刀,給不少市民帶來了生活中的便利」。

徐福庚 攝

喜歡磨刀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

對於磨刀這種看似枯燥無聊的老手藝,磨刀匠人很知足,他感慨地說,」以前磨把菜刀、剪刀大約塊把錢,現在磨一把刀10塊錢。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刀用鈍了,市民一般會重新買上一把新菜刀。喜歡磨刀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他們對於用的上手和習慣的菜刀,不願意隨意丟棄,喜歡磨磨鋒利接著用。哎,時代變化快,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行了,這門老手藝肯定快要失傳嘍!我現在身體好,能跑能動,磨刀匠人守著這門老手藝也是樂在其中!」

如今,走街串巷的磨刀匠人通過一聲聲獨特的「吆喝」為自己招攬生意,以前靠人大聲喊來吆喝,如今吆喝磨刀的聲音是錄了音,在小喇叭裡播放,不需要現場扯著嗓子吆喝了。 時代在變,生活方式在變,很多的傳統手藝已經失去了存在的舞臺,古老磨刀行當正在都市裡悄然逐漸萎縮,甚至已被淘汰。但磨刀磨剪子似乎仍然是老城區生活的一種,令現代氣息的生活中依然保留著一些傳統元素。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揚子揚眼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街頭又見磨剪子戧菜刀的手工匠人,舊行當已經漸行漸遠了
    江湖百態,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一十八匠,是我國自古就有的神秘王國。隨著現代工業的出現,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舊有的行當受到衝擊或被淘汰,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各種匠人如鐵匠、紙紮匠、攢筲匠、錮露鍋匠、籠籮匠、鋦碗匠、銑木匠、修稱匠、磨剪子戧菜刀匠等已經漸行漸遠了。
  • 還記得家鄉「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嗎?回家吧城市漂泊的孤兒...
    姥爺家土地很少,地塊又分散,因此平時都是姥姥種地,而他只在農忙時候才下地,其餘時候,他就掮著那條長板凳去鎮上、縣裡走街串巷,拖長聲音吆喝:「磨剪子嘞~戧菜刀~」,姥爺的聲音很好辨認,嗓門粗而洪亮。磨刀匠走街串巷吆喝姥爺十四歲給臨縣鐵匠當學徒,一邊學打鐵,一邊學磨刀。
  • 「磨剪子來戧菜刀」漸成記憶 青島志願者義務磨菜刀走紅
    」居民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多數時間都在家中自己做飯,菜刀使用率明顯增加,刀口已經有些卷刃了。可找遍了周邊多個小區,都找不到磨菜刀人員。 「以前不時就能聽到磨剪子、戧菜刀的喊聲,如今已經好幾年聽不見了。 」居民王女士說。此前,社區下發通知,4日將聯合公交市北公司「紅葉紅」志願者團隊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 興平漸漸消失的老行當——磨剪子來戧菜刀
    文/朱海東記得小時候,隔三差五,總能聽到濃重的鄉音:「磨剪子來戧菜刀……」吆喝的聲音很悠長,很洪亮,又富有節奏感,聽了竟有入戲入夢般的感覺。聽到磨刀匠的吆喝聲,鄉民們紛紛找出自家的菜刀、剪刀,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圍過來。磨刀匠們坐在板凳上,先用那雙粗糙而布滿傷痕的手,捏著舊剪刀在磨刀石上來回「嘶嘶」移動,時不時騰出一隻手輕輕地在磨刀石上灑點水,一會兒看看刀鋒,一會兒調整一下磨刀手勢,那手中剪刀的刃部就慢慢變亮,他的腦門也隨之慢慢滲出細密的汗珠。
  • 戧菜刀,怎麼戧?很多滑縣人沒見過
    「磨剪子,戧菜刀」,也許是職業的關係,這句走街串巷時的吆喝聲,總感覺比其他行業要鏗鏘有力很多,所以印象也十分深刻。很巧今天小區樓下來了一個磨刀師傅,熟悉的音調讓我立刻提著自家的菜刀就出了門。這明明就是磨刀,為啥吆喝成「戧菜刀」呢?師傅說「戧」是另外一個流程,黑刀能戧,白刀通常不戧,因為兩種刀的工藝不一樣。但是在我的要求下,師傅只能把我的白刀也戧戧。
  • 紹興人還記得磨剪刀嘞戧菜刀嗎 老手藝面臨失傳
    「磨剪刀嘞戧菜刀……」那拖著悠長鄉音,走街串巷的高亢吆喝,伴隨著幾代人走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經典得令人無法釋懷。然而,你知道這個「戧」是什麼意思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磨刀這個行當的生意相當紅火,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劇,走街串巷磨剪刀戧菜刀這個傳統行業,卻像它的吆喝聲一樣漸行漸遠,甚至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和生活。30多年磨剪刀的「老手藝」今日,在紹興柯橋區華舍街道農貿市場前,一位磨剪刀的師傅正在一店門口磨剪刀。
  • 磨剪子來戧菜刀,誰的作業還沒交
    一大早,班級微信群準確報時,打開信息一看,是班主任發的視頻,聲音洪亮,嗓門高亢:磨剪子來戧菜刀,誰的作業還沒交!趕緊催孩子吧,誰讓咱的身份是學習督導員呢,這可是國家安排的。
  • 「磨剪子戧刀嘍」,教你一張紙就能使鈍刀變鋒利
    小時候經常聽到街上有喊到「磨剪子戧刀嘍」吆喝聲,抑揚頓挫,亢悠長,成為農村獨特的音符,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回到了農村也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了,以至於"磨剪子戧菜刀"被創作了一首音樂,以此來回憶童年的時光。
  • 「磨剪子來,戧菜刀」從這句經典臺詞,說說當年鄉村的吆喝聲
    「磨剪子來,戧菜刀——」看過《紅燈記》的朋友們,都熟悉這句經典臺詞。這句詞在山東、河北、京津乃至東北廣為流傳,可以跟現在的網紅語言相媲美。當年在家裡做針線活的小腳老太太們,聽到這聲吆喝,急忙穿鞋下炕,踮起一雙小腳,快步跑到街上。先攔住磨剪刀的師傅讓他停下,然後再回屋去取剪刀,站在師傅旁邊看著他磨,生怕給磨壞了。
  • 磨剪子鏹菜刀……
    磨剪子鏹菜刀這一行業就是其中之一。一個古老的行當正在逐漸萎縮,這也許是工業時代與傳統手藝不可調和的矛盾吧。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不斷有新事物出現,也不斷有舊事物消亡。那逝去的事物構成了記憶中的「過去」。
  • 磨剪刀嘞戧菜刀……老手藝重回雙浦人的生活
    活動現場的牆角,已經整整齊齊擺放了一排剪子、菜刀。上午8點,汪廷好準時開工磨刀。他右手拿著剪刀,左手輕輕一搖,砂輪飛快地轉動,火花四射。然後他把剪子往水裡一蘸,在磨刀石上「嚯嚯」兩下,用大拇指在刀口試了試,又「嚓嚓」聽了聽聲音,最後拿起錘子往剪子眼上敲打兩下,便滿意地將剪刀放在一邊。動作麻利,不過一二分鐘,原本鏽跡斑斑的刀口便變得寒光閃閃了。
  • 「行走在乾縣」即將和正在消失的職業——起刀磨剪子
    (三)起刀磨剪子起刀磨剪子,這是一個古老而日漸沒落的行當,關於「起刀磨剪子」的書寫是否正確,一直是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因為「起刀」極有可能是一個方言,也有人寫作「啟刀」,而且提出了「啟者,開也!啟刀,開刃也!」
  • 頭懸梁的學子,磨剪子的老人,還有被訓練捕魚的水獺,你見過嗎?
    磨刀匠人 「磨剪子嘞戧菜刀……」這句話,很多80後90後都聽到過,這是以前大街小巷響起的吆喝聲,來自中國傳統匠人——磨刀匠。 匠人通常一條板凳、一把戧刀、幾塊磨石,走天下。為老百姓解決菜刀、剪刀變鈍的重大問題。
  • 蒜地裡來了七旬老手藝人,「磨剪子嘞」喊了38年,不圖賺錢
    山東定陶路邊大蒜田裡,偶遇一位磨剪子的傳統手藝人,老人今年70多歲,姓郝,定陶人,從事磨剪子手藝已經38年了,據老人講,年輕時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拖著一些簡單的工具,整日在周邊縣市走街串巷吆喝著磨剪子,足跡遍布方圓百裡,現在年齡大了,僅在周邊活動。
  • 慈谿老手藝丨磨剪刀、戧薄刀
    我們慈谿稱菜刀為「薄刀」,這是頗有水平的:如此面積的刀具,有哪種比它還要薄?「酒香不怕巷子深」1970年攝製的京劇藝術片《紅燈記》裡,有個扛著長板凳的磨刀匠,以「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吆喝之聲,作為從事地下工作聯絡員接頭暗號的情節,以及走街串巷,邊走邊吆喝的磨刀匠形象已被很多人所熟知。
  • 「戧刀 磨剪子咧」這是誰的吆喝?如今他們即將消失
    「戧刀——磨剪子咧——」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大街小巷經常可以聽見這樣的吆喝聲,接著就能看見肩扛一條長板凳走街串巷的磨刀匠師傅。記憶中,磨刀這個行業在當時是相當紅火。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很少有人會為了一把生鏽的菜刀或剪子而特意找人幫忙磨刀了,到商店隨便都能買一把新的。所以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 鄉村記憶:磨剪子來,鏘菜刀!
    文:清荷圖:來自網絡「磨剪子來,鏘菜刀」,看著老公笨拙地在磨刀石上幫我磨剪刀,我不由自主地喊出了這種悠長的吆喝聲。小時候莊上溜鄉的生意人也一個個的在眼前浮現。邊走邊吆喝著「磨剪子來,鏘菜刀」。洪亮的吆喝聲中,引來了拿著菜刀,掂著剪子的嬸子大娘們:"給俺看看,這剪子咋不好使來?」"咋剪不齊了?」"我這把菜刀也不快啦!切菜跟個老媽子牙樣"……在她們你一言我一語中,老翁放下長凳,掏出磨刀石,嘴裡不停地應著:"來來來,拿過來我看看,我看看…」"噢,卷印啦!」 「噢,咬口啦!」
  • 「磨剪子來,搶菜刀……」的吆喝聲你還記得嗎?如今也很難聽到了
    在老北京胡同裡,每天都能聽到各種吆喝叫賣聲,其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磨剪子來,搶菜刀……」的吆喝聲,還有伴隨著吆喝的鐵片撞擊聲,「譁啦啦……譁啦啦……」,由遠而近,又漸漸遠去。這種獨特的京味京韻之音,只要一提起,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腦海裡的記憶,也都會浮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