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刀嘞戧菜刀……老手藝重回雙浦人的生活

2021-03-05 轉塘生活報

上周末,雙浦鎮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舉辦首場「民間老匠守藝公益活動」,請來了家住雙浦小江村的磨刀匠汪廷好師傅為村民提供免費服務。

「大伯大媽把你們的鈍刀統統拿出來,都幫你們磨得亮亮的。」活動現場的牆角,已經整整齊齊擺放了一排剪子、菜刀。

上午8點,汪廷好準時開工磨刀。他右手拿著剪刀,左手輕輕一搖,砂輪飛快地轉動,火花四射。然後他把剪子往水裡一蘸,在磨刀石上「嚯嚯」兩下,用大拇指在刀口試了試,又「嚓嚓」聽了聽聲音,最後拿起錘子往剪子眼上敲打兩下,便滿意地將剪刀放在一邊。動作麻利,不過一二分鐘,原本鏽跡斑斑的刀口便變得寒光閃閃了。

「三分磨七分敲」,剪刀快不快,關鍵還在最後那幾下敲,今年78歲的汪師傅對自己的這門老手藝很自信。他介紹說,自己家裡六代人都是磨刀匠。從30歲起,他便在上泗片磨刀。在40多年的時間裡,他每天騎一輛破舊的腳踏車,挑著一個水桶和一條綁著砂輪、磨刀石的老闆凳,在周浦、袁浦、轉塘、梅家塢等地的村社間流動設攤。

「早幾十年,磨刀生意好,我每天就跑一個村,一天要磨200多把刀。」汪師傅一邊磨著刀,一邊和村民聊著天。

改革開放40周年來,諸如磨剪刀、戧菜刀這類傳統老手藝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圈。然而,需求的減少並不代表沒有需求,這些行將消失的老手藝正成為一項稀缺的社會服務,被很多人記掛著。

眼下正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小城鎮綜合整治的雙浦鎮,決定要留住這份鄉愁!該鎮將把全鎮的老匠人組織起來,成立「民間老匠守藝」志願服務隊,以村社照料中心為平臺,每月在各村輪流開展志願服務,為周邊老百姓提供磨刀、修傘補鞋、翻蠶絲棉等一些「老底子」手藝的服務。

據悉,雙浦鎮目前建有鎮級綜合居家養老照料中心1家,村社照料中心24家。「目前在雙浦還有很多會傳統手藝的老匠人,但是他們服務流動性很強,平時不一定找得到他們。因此,我們希望通過發揮好村社照料中心的平臺作用,請來老匠人,把服務的時間地點固定下來,打造最貼心的長者之家。」雙浦鎮居家養老中心工作人員介紹。

來源:杭州日報

如需發布信息,請加「五站小吧」微信哦~~

(加過一站、二站、三站、四站的朋友不用添加哦)

覺得有用請點

相關焦點

  • 紹興人還記得磨剪刀嘞戧菜刀嗎 老手藝面臨失傳
    「磨剪刀嘞戧菜刀……」那拖著悠長鄉音,走街串巷的高亢吆喝,伴隨著幾代人走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經典得令人無法釋懷。然而,你知道這個「戧」是什麼意思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磨刀這個行當的生意相當紅火,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劇,走街串巷磨剪刀戧菜刀這個傳統行業,卻像它的吆喝聲一樣漸行漸遠,甚至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和生活。30多年磨剪刀的「老手藝」今日,在紹興柯橋區華舍街道農貿市場前,一位磨剪刀的師傅正在一店門口磨剪刀。
  • 慈谿老手藝丨磨剪刀、戧薄刀
    我們慈谿稱菜刀為「薄刀」,這是頗有水平的:如此面積的刀具,有哪種比它還要薄?「酒香不怕巷子深」1970年攝製的京劇藝術片《紅燈記》裡,有個扛著長板凳的磨刀匠,以「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吆喝之聲,作為從事地下工作聯絡員接頭暗號的情節,以及走街串巷,邊走邊吆喝的磨刀匠形象已被很多人所熟知。
  • 「磨剪子嘞,戧菜刀」傳統磨刀老行當重現南京街頭
    播放暫停進入全屏退出全屏00:0000:00 重播 請刷新試試揚子晚報網1月4日訊(通訊員 徐福庚 記者 薄雲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富有腔調的「磨剪子戧菜刀」吆喝聲成為大街小巷裡獨特的音符,也承載著一代代人對於傳統生活方式的親切回憶。
  • 還記得家鄉「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嗎?回家吧城市漂泊的孤兒...
    寨村有兩千多人,八成人都姓陳,那個年代,農民安土重遷,結婚嫁娶也不會太遠,因此很多人家多多少少都能攀上點親。姥爺家土地很少,地塊又分散,因此平時都是姥姥種地,而他只在農忙時候才下地,其餘時候,他就掮著那條長板凳去鎮上、縣裡走街串巷,拖長聲音吆喝:「磨剪子嘞~戧菜刀~」,姥爺的聲音很好辨認,嗓門粗而洪亮。
  • 街頭又見磨剪子戧菜刀的手工匠人,舊行當已經漸行漸遠了
    各種匠人如鐵匠、紙紮匠、攢筲匠、錮露鍋匠、籠籮匠、鋦碗匠、銑木匠、修稱匠、磨剪子戧菜刀匠等已經漸行漸遠了。昨日,我在趙縣自強路金穗家園門口,遇到一位磨剪子戧菜刀匠人。老人在攝氏38度的高溫下一絲不苟地磨刀,這情景已經多少年沒有見到過了,看上去很親切。過去,磨剪子戧菜刀是城鄉常見的手工藝匠。
  • 「磨剪子來戧菜刀」漸成記憶 青島志願者義務磨菜刀走紅
    原來,磨菜刀等老手藝雖日益淡出視野,但在日常志願服務過程中,公交市北公司「紅葉紅」志願者發現,居民對磨菜刀需求很大。為此,他們買來電動磨刀機,走進社區服務。」居民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多數時間都在家中自己做飯,菜刀使用率明顯增加,刀口已經有些卷刃了。可找遍了周邊多個小區,都找不到磨菜刀人員。 「以前不時就能聽到磨剪子、戧菜刀的喊聲,如今已經好幾年聽不見了。 」居民王女士說。此前,社區下發通知,4日將聯合公交市北公司「紅葉紅」志願者團隊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 戧菜刀,怎麼戧?很多滑縣人沒見過
    「磨剪子,戧菜刀」,也許是職業的關係,這句走街串巷時的吆喝聲,總感覺比其他行業要鏗鏘有力很多,所以印象也十分深刻。很巧今天小區樓下來了一個磨刀師傅,熟悉的音調讓我立刻提著自家的菜刀就出了門。這明明就是磨刀,為啥吆喝成「戧菜刀」呢?師傅說「戧」是另外一個流程,黑刀能戧,白刀通常不戧,因為兩種刀的工藝不一樣。
  • 「磨剪子來,戧菜刀」從這句經典臺詞,說說當年鄉村的吆喝聲
    「磨剪子來,戧菜刀——」看過《紅燈記》的朋友們,都熟悉這句經典臺詞。這句詞在山東、河北、京津乃至東北廣為流傳,可以跟現在的網紅語言相媲美。當年在家裡做針線活的小腳老太太們,聽到這聲吆喝,急忙穿鞋下炕,踮起一雙小腳,快步跑到街上。先攔住磨剪刀的師傅讓他停下,然後再回屋去取剪刀,站在師傅旁邊看著他磨,生怕給磨壞了。
  • 興平漸漸消失的老行當——磨剪子來戧菜刀
    文/朱海東記得小時候,隔三差五,總能聽到濃重的鄉音:「磨剪子來戧菜刀……」吆喝的聲音很悠長,很洪亮,又富有節奏感,聽了竟有入戲入夢般的感覺。戧刀的工具是一根長鐵桿,兩頭有抓把,鐵桿中部鑲一優質鋼的刀頭,用這個工具戧刀就猶如用鋼刨子刨刀刃。碰到刀刃太厚的刀,就用手搖砂輪先把刀刃打薄,再上磨石磨細。完工後,磨刀匠用手輕輕觸摸一下刀刃,檢測其是否鋒利,然後眯起眼睛,抽出座位下的抹布擦乾水分,並在一沓碎布上「喀嚓喀嚓」試剪或試垛幾下,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 磨剪刀、理頭髮、修手錶...
    特別是磨剪刀、理髮,我們求之不得,住在這裡感覺特別自豪。」在樂山六七村的七彩志願大篷車活動現場,一位居民阿姨這樣說道。在第35個國際志願者日來臨之際,12月3日下午,徐家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在T20徐家匯商圈綜合服務中心舉辦了新時代「國潮風」文明實踐--徐家匯街道12.5國際志願者日暨「公益月」系列首場活動的啟動儀式。
  • 磨剪子來戧菜刀,誰的作業還沒交
    一大早,班級微信群準確報時,打開信息一看,是班主任發的視頻,聲音洪亮,嗓門高亢:磨剪子來戧菜刀,誰的作業還沒交!趕緊催孩子吧,誰讓咱的身份是學習督導員呢,這可是國家安排的。
  • 便民服務進社區,家門口的就能磨剪刀修家電啦!
    便民服務進社區,家門口的就能磨剪刀修家電啦!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09-27 12:42:04杭州網訊 近日,翠苑二區小廣場上磨剪刀、修雨傘、修家電的居民排成一行,志願者們忙綠這,每個攤位都是貼近老百姓、息息相關的。
  • 「磨剪子戧刀嘍」,教你一張紙就能使鈍刀變鋒利
    小時候經常聽到街上有喊到「磨剪子戧刀嘍」吆喝聲,抑揚頓挫,亢悠長,成為農村獨特的音符,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回到了農村也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了,以至於"磨剪子戧菜刀"被創作了一首音樂,以此來回憶童年的時光。
  • 浙江舟山即將消失的老手藝,見過3個以上的就說明你老了……
    手藝,是一種生活。圖源|大舟山APP網友鹿小瑩說到手藝人,在舟山年輕人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印象,或許是童年裡期待了很久才流動到村裡的米泡師傅;或許是生於街頭,曾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修鞋挑子、剃頭匠;或許是號子聲悠揚穿巷的「磨剪子嘞戧菜刀」
  • 弘揚傳統手藝 雙浦婦女教你手工編織竹籃
    會杭州竹籃的人越來越少,甚至瀕臨失傳    參賽者支玉香來自鎮上的桑園地村,已經年逾六十,她告訴記者,自己已經三十年沒有編過竹籃了,雖然手腳沒有以前那麼靈活,但作為從事過幾十年的老手藝,編起來還是比較得心應手。「最主要的是重在參與,與這麼多老姐妹聚在一起編織竹籃,倡導低碳環保感覺非常開心。」
  • 老手藝得到「活態」傳承
    新華社記者 方益波    在油紙傘上繪畫,拿回家撐著在雨巷走一走;在王星記白紙扇上寫詩,送給某個心儀的人;還可以打造一把刻上姓名的張小泉剪刀,孝敬喜歡裁剪縫紉的長輩。  在電子化工業產品覆蓋一切的今天,這些傳統「中國製造」的老手藝已經漸漸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
  • 畫筆上的家鄉,銀齡速寫社畫出新雙浦新風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方力 通訊員 方琳嬿袁浦大橋、周浦老街、雙靈一米茶園、銅鑑湖畔、下楊村……最近,杭州躍河橋社區圍繞「文化養老」主題推出了富有特色的「銀齡速寫社」,組織轄區老人走進雙浦的山山水水,村莊城市,用畫筆將雙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