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匠人》作者申賦漁:手藝曾經的存在與消失

2020-12-22 浙江在線

2015-08-30 16:57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王湛 通訊員 崔偉偉

《匠人》的成書,緣起於作者申賦漁未完成的《百年村莊》,「我起初的目的就是想寫一個村莊的百年史,但我覺得太沉重了,也太吃力了,所以我就選擇最意義深長、最打動人、最曲折的故事,把它寫出來。」申賦漁在其中挑選了15個人,於是便有了這本《匠人》。

說這話時,45歲的他帶著新書出現在上海書展的現場。

《匠人》寫了15個不同的手藝人,「我有時候跟朋友們講,我們70後這一代,可能是最後一批見證農耕文明的人。」 申賦漁感概,匠人們過去賴以生存的手藝和生活方式都已經消失。

《匠人》作者申賦漁

記者(以下簡稱記):為什麼會寫《匠人》這本書?

申賦漁(以下簡稱申這本書寫了15個不同的手藝人,木匠、瓦匠、鐵匠……但是這本書我主要寫的不是他們的手藝,而是他們的命運,通過這15個人不同的命運把一個村莊的100年的歷史揭露出來了。

從辛亥革命一直到今天,這100年中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我寫了他們15個人的命運。比如,木匠在他這篇裡是主人公,到了剃頭匠那篇裡,就是剃頭匠給他剃頭的一個人而已。所以人都是交叉,穿插在裡面的,整本書我是想把它寫成像「清明上河圖」一樣的長廊畫卷。

記:你寫到了瓦匠、篾匠、豆腐匠、扎燈匠、木匠、剃頭匠、修鍋匠、雕匠、花匠等行業,現在很多已經是灰飛煙滅了?

申:因為隨著時代的變化,農耕文明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工業文明替代了農耕文明,所以他們過去賴以生存的這種手藝,這種方式已經消失了。

我有時候跟朋友們講,我們70後這一代,可能是最後一批見證農耕文明的人。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是半夜起來了,看到媽媽在煤油燈底下紡棉花,嗡嗡嗡的聲音,一直響著。

現在的孩子,如果要去看紡棉花的話,可能要到博物館,或者是電影上才能看到。這是持續了5000年的農耕文明,突然在我們眼前消失了。

《匠人》中所描述的申村

記:書的起始頁設計得很有意思,當時怎麼考慮的?

申:這本書一打開來以後,就是朱贏椿老師畫的一個村莊,以及匠人住的房子的示意圖。在這個示意圖的中間兩個字是申村,如果把這申村這兩個字打開的話,就像一扇門打開了,打開來以後這裡面都是破舊的房屋,長長的卷,中間是一個家譜。

記:家譜上還能找到「申賦漁」的名字?

申:家譜裡有個地方寫著童叟,童叟是我的爺爺,就是裡面寫的木匠,童叟的長子慶林是我的伯父,也就是裡面寫的雜匠,然後次子慶山就是我的父親,慶山的長子叫富漁就是我。

這個家譜就是我們申村的家譜,第一代從蘇州蒼門遷移到我們蘇北的最早的祖先,到現在已經有600年。

我18歲以前一直在那裡生活,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我親眼見過的,非常熟悉。但是對他們的經歷,就是聽爺爺講故事一樣的,不是那麼清晰。所以這次回去,主要是做一個補充採訪,把印象喚醒、加深、解讀,然後再形成鮮活的再現。

《匠人》書本設計師 朱贏椿

記:「匠人」這個群體的變化,是不是讓你感觸特別深?

申:因為我18歲離開家鄉以後已經很多年沒有回去了。當我剛回去的時候它已經有了一些變化,但不是那麼劇烈和強烈。但是慢慢地,每年回去發現變化非常大,比如說房屋在倒塌,沒有人居住了,年輕人全部到外面打工了,孩子們也都帶走了,剩下的都是老人,而且是65歲以上的老人。所以這個村莊變得非常簫條,連狗叫的聲音都很少了。

那個在我們想像當中一放暑假,到處有孩子奔跑、歡笑、打鬧的情景已經沒有了,非常的安靜,匠人也都陸續消失了,慢慢地沒有人了。

記:這種安靜是不是讓你心裡很難受、很傷感?

申:我這一次去採訪的人裡面,絕大部分都不在了。這裡面最主要的一些匠人,都是我的爺爺輩,我的爺爺輩小時候是每天在一起生活的,我爺爺是木匠,鐵匠是我們的鄰居,剃頭匠是給我們剃頭的,豆腐匠是平時都要到他家做豆腐的,種種這一類的匠人都是非常熟悉的。

這一次回去採訪的時候,我已經40歲了,我的爺爺輩們基本都不在了,所以這一次回去採訪的都是他們的兒輩,或者是對他們的情況比較了解的老人。

記:你當時告訴他們你的寫作計劃了嗎?他們會不會覺得很驚訝,原來我也值得這麼進行樹碑立傳。

申:我這個寫作計劃跟我的父親講過,我的父親是一個小學老師,他非常支持。他說你不寫就沒有了,寫了可能還留住一點。但是對其他人,我沒有去介紹我要寫他們。因為他們對於這個寫,不是太理解,不知道要幹嘛,你去講了以後反而要更羅嗦,但是你去跟他們講,跟他們聊天,聽他們講過去這個故事,他們會很高興的把過去的事講給你聽。

記:你寫的是《匠人》,朱贏椿在設計的時候也是匠心獨具,通過和他的合作,你是否又看到了擔憂要消失的匠人精神的延續?

申:是的,朱贏椿對我這本書裡面有很多的建議,這樣他在設計的時候就特別有把握。所以整個一個創意,比如說這本書,他知道我寫的是消失的匠人的命運,所以你看這本書是黑黑的,像一塊燒焦的木頭。這像什麼?就像農村的鍋灶裡面搶救出來的一塊木頭,寓意著匠人的消失,村莊的衰敗。

封面上的木刻,匠人這兩個字是他刻出來的。這個木刻我們可以從遠處看出來,它像一條伸向遠方的路,又像一條流向遠方的河,而且是夕陽底下的那種黃色,這就是匠人和村莊給我們留下的背影。

朱嬴椿與申賦漁

 

【知道一點】

每個匠人的名字都暗藏玄機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王湛 實習生 張唯 整理

篾匠

篾匠人聰明,手又巧,他小時候跟著父親討飯,長大些在紙紮匠家做長工。他的手藝還是從外村篾匠家裡看來的,劈竹子、剖黃篾、青篾,篾匠弄弄就會了。有了他,申村人就再不用去外村請篾匠了。

豆腐匠

豆腐匠是申村最要面子、最重禮儀的人。有酒席的地方總離不開他。磨豆漿、倒豆漿、點滷、壓豆花、切豆腐……每到過年的前幾天,豆腐匠會義務幫村裡每一家做豆腐,村裡人則會在未來一年的任意一天專門請他來家裡吃飯。

剃頭匠

剃頭匠的腋下夾著一個細長的木盒子。腳步輕快,聲音洪亮。他每月要挨家走一圈,一圈要走五天。剃頭匠不僅會剃頭,還會幫客人刮臉、掏耳朵。大年三十那一天,是他剃了一年的頭等待收穫的時候,全村人會在這一天給他送財送物。

雕匠

雕匠的雕工極細,他擅長用木頭雕土地公公和土地娘娘。做出來的木雕眉毛髮絲,纖毫畢現。他的大哥、二哥都結婚成家了,只有他光棍一個,住在土地廟裡,學了雕匠的手藝。鄉鄰到廟裡敬神的日子裡,他會把土地公公和土地娘娘的雕像捧到院子裡細細地擦。

花匠

花匠整天和花花草草打交道,他人既樸實,又清爽,逢人就是一張笑臉。手藝也好,一個人把校園的花草整治得欣欣向榮。花匠喜歡餵貓,也正因此,人們懷疑他是校園殺貓事件的兇手。

雜匠

雜匠學的手藝多,卻沒有一樣是精的,晃蕩了一輩子。他的手藝除了木匠之外都是自己喜歡的,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別人說他遊手好閒他也不生氣。

——摘自《匠人》

據錢江晚報

1440925076000

相關焦點

  • 申賦漁×朱嬴椿 放下野心,做匠人
    生活中所需的一切,曾經就在屋前屋後。那時的日子直接、新鮮,帶著手心的溫暖,那時的人們以情相待,用心相處。△《匠人》作者申賦漁所以申賦漁把書名改成了《一個一個人》。《匠人》的書名也是朱嬴椿的提議,在他看來「百年村莊」這概念很難理解,申賦漁寫的就是「匠人」。某種意義上,一本書的名字就是一本書的定位。定位已明確,申賦漁廢掉了《百年村莊》的10萬字,轉頭回來寫《匠人》,順暢無比。
  • 《匠人》新浪好書榜6月拔頭籌 申賦漁寫匠人回憶故鄉「申村」
    2015年7月31日訊,曾出版《逝者如渡渡》、《一個一個人》等散文集的南京作家、記者申賦漁在他的新書《匠人》中如是寫道。這大概就是他寫這本書的初衷了。這本書在新浪中國好書榜6月榜中拔得頭籌,通過寫一個一個匠人的故事,寫「屋前屋後」的故事,作者試圖在自己忘記之前努力回憶起「故鄉的樣子」。
  • 《紀實春秋》8月1號開始播出申賦漁最新力作《匠人》
    作家申賦漁或許正因有感於此,而作《匠人》。瓦匠、篾匠、木匠、鐵匠、豆腐匠、扎燈將、修鍋匠、織布匠……匠人,是他抵達故鄉的指南與路徑,匠人的生命軌跡是他為故鄉所下的細密註解。來自六百年老村的他,看慣了生鏽的鐵鎖和長草的屋簷,搶在自己忘卻故鄉之前,向那些連同手藝一同消失了的匠人致意。
  • 申賦漁:帶著申村故事飛向巴黎
    申賦漁出版於2015年的《匠人》一書早已在中國引發了廣泛關注,曾經一舉奪得 「2015年度新浪好書榜·年度十大好書」等大獎。  《匠人》一書的故事以申賦漁的老家泰興市新街鎮申村為原型。這是一座曾經熱鬧了600年的村子。
  • 年度書單《匠人》:記憶中的故鄉,你回不去也忘不掉
    我想,只要看過申賦漁的這本《匠人》,大概每個思鄉的人都會有許多陳舊卻珍貴的往事要傾訴。是他帶著我們穿過時間的長河,一起回到了記憶中遙遠的故鄉。木匠是作者的爺爺,扎燈匠是作者的外公,作者和豆腐匠的兒子桶頭不小心縱火的時候,是篾匠喊來了眾人救火。以匠人們的故事為關鍵點,基本就還原了作者童年時期申村的全貌。申賦漁從小在申村長大,後來在外闖蕩,離家已十多年。他說,「一個人失明的時間長了,就會忘記他所見過的一切。寫下他們,是怕有一天,我會忘記故鄉的樣子。」
  • 申賦漁 神話,既是前行,也是歸返
    申賦漁,著名作家。著有《匠人》《光陰:中國人的節氣》《一個一個人》《半夏河》《逝者如渡渡》《不哭》等作品,內容涉及歷史、文化、人文、環保等領域。現居巴黎。《匠人》作者:申賦漁版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5年7月《不哭》版本:重慶出版社 2015年9月如果觀察廣義上的神話,我們會發現它在現代社會的外觀可謂光鮮亮麗。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一個神話符號往往就代表了一種文化的形象,就像託爾的雷神之錘和中土的精靈。然而,在這個世界主義的時代,中國神話的處境卻有些冷落。
  • 《匠人》中的善惡因果
    疫情期間把「學習強國」App電臺上的有聲長書幾乎都聽了個遍,最近重新搜尋發現,獨獨漏掉了《匠人》,可能是之前對專欄作家申賦漁先生不甚了解,更主要的是看到《匠人》這個書名潛意識裡以為是講解老手藝人的精湛技藝和傳承的,所以忽略了。直到前幾日打開只聽了一會兒,就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迫不及待的連續聽了一遍又一遍。
  • 記者申賦漁與女兒合寫歐遊隨筆集:《阿爾薩斯的一年》
    流浪漢與紳士 住別墅的守林人 兼職市長 憤怒的阿爾薩斯農民你不知道的法國你不知道的法國人瘋狂的學校 亂紛紛的校園 被惡評的老師 國際班的奇葩們你意想不到的法國學校你意想不到的異國熊孩子全彩印刷,書中附百餘幅彩色圖片,著名書裝設計師朱贏椿裝幀設計 【書籍信息】書名:阿爾薩斯的一年作者
  • 小說《匠人》法文版在法國出版發行
    近日,中國知名作家申賦漁的小說作品《匠人》在巴黎阿爾班·米歇爾書店舉行了法文版的新書發布儀式及現場籤售活動。該書是作者的第七部作品,於2015年在國內出版。法文版由旅法華人作家鄭鹿年、藝術家鄧欣南、法國作家卡特琳·沙爾芒翻譯,法國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發行,首批印數1.2萬冊。
  • 《阿爾薩斯的一年》:申賦漁和女兒雙視角書寫歐洲大陸
    2015年「中國最美圖書」評選剛剛揭曉,申賦漁寫作、朱贏椿設計的《匠人》獲評2015年「中國最美圖書」,這是繼《不哭》首獲此獎後,申賦漁和朱贏椿合作的書,第四次獲得「中國最美圖書」獎。2015年是作家申賦漁收穫頗豐的一年,除了出版《匠人》,他和女兒申杭之首次合作出版的新書《阿爾薩斯的一年》也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 《匠人》:失落故鄉的守望者
    《匠人》 申賦漁 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5-7  內容簡介:  瓦匠、篾匠、豆腐匠、扎燈匠、木匠、剃頭匠、修鍋匠  雕匠、花匠、鐵匠、雜匠、裁衣、教書匠、秤匠、織布匠  正在凋零的鄉村,漸漸失傳的手藝,可他們的命運傳奇正一點點被遺忘  「他們來了,又走了,什麼痕跡都沒留下。
  • 巴黎疫事|申賦漁:黑暗中的漫遊者
    巴黎疫事|申賦漁:黑暗中的漫遊者 申賦漁 2020-05-04 16:03 來源:「賦漁的文字」微信公眾號
  • 申賦漁在巴黎:「解封」後是否出門,成了他們異常糾結的問題
    本文受訪者為著名作家申賦漁。△申賦漁 圖據受訪者5月11日,已「封城」55天的法國,終於開啟逐步「解封」。而對於旅法作家申賦漁來說,寫下「封城日記」,成為他生活裡重要的一環。2020年,是申賦漁到巴黎的第四年。此前,他在國內當了20年記者。巴黎四年多,他寫了五本書。「封城」期間,申賦漁白天電話採訪,晚上9點開始寫作,常常寫作至12點。3月17日法國「封城」後,申賦漁在微信公眾號「賦漁的文字」上,寫下了第一篇「封城巴黎」。
  • 申賦漁《封城巴黎》:用筆燃亮困境中的光|文化客廳
    ▼時代的灰塵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所有人的痛都和你我一樣而誠實的筆能燃亮困境中的光▼申賦漁:封城巴黎| 活動時間 |2020年4月10日周五晚19:00線上微信群直播分享| 主講 |申賦漁作家、文化學者。
  • 匠心社——對話手藝人、匠人工坊燕風品牌創辦人張勇
    如果沒有作品呈現在市場上,張勇和他的一些同行掌握的手藝或許還不為人知。事實上,中國有很多好的手藝,優秀的手藝人,由於種種機緣限制,沒有像張勇這樣勇敢的闖出一條窄窄的道路,反而淹沒於現代的信息洪流中,不為人知,更遑論產品變現和收穫匠人尊嚴了。
  • 巴黎疫事|申賦漁:左拉的撕裂
    而口罩,曾經就是一個撕裂的緣由。現在不是了,至少在法國。我沿著倫敦路往前,繞過三聖教堂,眼前忽然出現一個極為複雜的交叉路口。路口的聖·拉扎爾路66號是我的目的地,這是左拉的家。從我的住處走到這裡是900多米,恰好不超過一公裡。巴黎封城之後,我一直想來看看左拉。我想看看,到底是怎樣一個男人,造成了法蘭西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撕裂。
  • 申賦漁辭職寫《中國人的歷史》系列 在塞納河畔朗誦中國歷史故事
    當申賦漁在塞納河畔的文化沙龍朗誦中國歷史故事的時候,李永田正在楓葉之國加拿大給孩子講中國歷史。他們不約而同去國懷鄉、文化尋根,以非專業身份重述中國歷史。作者:李崢嶸2012年以來,作家申賦漁派駐法國的記者,時常應邀去做文化講座,他講得最多的就是中國歷史。許多在法華人對中國歷史非常感興趣,幾乎每次都帶著孩子來聽。
  • 以玉傳藝憑雕寄情,玉雕之匠人翁振偉
    曾經,他以玉石和琥珀為原材料創造了《自在》、《不染》等作品。這是作者對世界的思考,也是作者對社會的思考,這樣的思考被付諸在玉石雕刻上,瞬時之間,玉石雕刻變得更加靈動,世間變得更加可感。除此以外,源於自幼接受佛教文化的薰陶,翁振偉對生命的存在和價值的思考漸漸成為了他的創作靈感來源。從事玉石雕刻後,他不僅僅注重器形和紋樣,更注重玉的特殊含義和背後思想。
  • 古代匠人手藝到底有多精湛,看到這兩個「奇技淫巧」不服都不行!
    古代匠人手藝到底有多精湛,看到這兩個「奇技淫巧」不服不行!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將人們分為士農工商這四個級別。在這四個級別當中士的級別最高,其餘的三個級別基本是為他們服務的。除了一些常見的生活用品之外,古人還發明了很多的「奇技淫巧」,即便是放在現在都不一定能做得出來,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精湛的手藝。
  • 巴黎疫事|申賦漁:想飛的男人
    他一下子就消失了。我跟人一向不是特別熱絡,過了兩個月才想起問候他一聲:「最近好嗎?」一般來說,對方會回信說:「挺好的,你怎麼樣?」這樣就又可以恢復聯繫。雅克很快就給我回信:「不怎麼好。」雅克在法國道達爾公司做高管,酷愛飛行,幾乎每周都要上天一趟。他已經飛了22年。今年9月,飛行俱樂部新到了一種新型的小飛機,建議他試一試。雅克很興奮,跨上去駕機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