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疫事|申賦漁:左拉的撕裂

2020-12-22 澎湃新聞
編者按: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平靜下來,而在歐美,疫情依然在肆虐。疾病、死亡、混亂、焦灼之外,生活還在繼續。澎湃新聞特約幾位居住在美國、法國、英國等國的華人和留學生,記錄他們疫情下的日常生活。在病毒面前,全世界人民都是一家人。

左拉在巴黎的住處

朋友圈在撕裂,親友群在撕裂,家人之間在撕裂,然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撕裂。隨著新冠病毒的蔓延,裂痕像蛛網一樣伸向了整個世界。關在巴黎的家中,我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撕裂的疼痛。人在病毒的襲擊之下,變得脆弱、易怒、盲目甚至仇恨。

暮色四合,路燈還沒有亮起,巴黎的街巷突然變得昏暗不明。只有極少的幾個行人匆匆而過,大多數人都戴著口罩。70%的法國人已經考慮在解封之後出行時要佩戴口罩。而口罩,曾經就是一個撕裂的緣由。現在不是了,至少在法國。

我沿著倫敦路往前,繞過三聖教堂,眼前忽然出現一個極為複雜的交叉路口。路口的聖·拉扎爾路66號是我的目的地,這是左拉的家。從我的住處走到這裡是900多米,恰好不超過一公裡。巴黎封城之後,我一直想來看看左拉。我想看看,到底是怎樣一個男人,造成了法蘭西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撕裂。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猶太人,叫德雷福斯。1893年1月,德雷福斯上尉進入法國總參謀部工作才幾天,就被軍方逮捕了。軍事法庭指控他向德國出賣法國陸軍情報,判處他終身流放。事實上,所有關於他犯罪的材料都是偽造的。甚至在發現了真正的叛徒之後,法國政府仍然不肯為他改判。看到正義受到如此公然的踐踏,憤怒的左拉在《極光》報上發表了寫給法國總統的《我控訴》。他說:「只是有今天,雙方的陣勢才清楚了。一方面,罪犯們想遮住真理的光輝。另一方面,伸張正義的人們準備獻出他們的生命,讓真理放出光芒。我控訴……」

法國軍方迅速以「誹謗罪」為名對左拉提出公訴。並且下令,不許答辯的左拉提任何問題。左拉從法庭出來,巴黎市民們對這位文學大師發出「噓」聲,朝他的臉上吐唾沫,狂亂地撕去他身上佩戴的榮譽勳章。

左拉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罰款3000法郎。左拉拒絕入獄,改名為巴斯卡爾,倉皇逃往英國倫敦。出逃時,他的身上只有一柄牙刷、一個錢包、一隻墨水瓶。

法國被撕裂成兩半。要麼支持德雷福斯,要麼反對德雷福斯。政府、軍隊、教會、報界、政黨、團體、家庭全都捲入其中。朋友為此反目,夫妻為此離婚,原本團聚的親友,也會因此而大打出手,鄉下甚至發生了火拼。整個法國陷入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

「德雷福斯是無辜的,我用我的生命,用我的榮譽,用我四十年的寫作生涯起誓。如果他不是無辜的,就把我所有的作品統統燒掉。」左拉嘶啞著嗓子喊道。

「那個老東西,那個下流胚子左拉,完全叫人唾棄了。」反對他的市民開心地笑著。

1899年,德雷福斯案件被重審。法庭依然判他有罪,然後由總統對他特赦。左拉終於回到了法國。這個折衷方案根本無法癒合法國社會的傷口。然而在這個巨大的疼痛之下,法國又同時誕生了兩件影響後世的大事。一位反對德雷福斯的人為了宣傳他的觀點創辦了「環法自行車賽」。而另外支持德雷福斯的一批人在報紙上發起了一場公開籤名,他們有左拉、法朗士、普魯斯特、莫奈、杜爾凱姆等等。這個籤名,意味著知識分子的誕生。法國歷史學家格朗榮說:「左拉的《我控訴》之後,知識分子成了法蘭西共和國精神的使者。」

1902年9月28日,左拉死了。因為壁爐堵塞,煤氣中毒而死。有人說掏煙囪的工人是反德雷福斯人士,是他故意堵住壁爐通道害死了左拉。而痛恨左拉的人在報紙上說,他是因為發現德雷福斯有罪而自殺。

左拉死了四年之後,德雷福斯才被徹底平反。1908年,左拉的骨灰被移葬到先賢祠,德雷福斯哀傷地護送著他的靈柩。人群中突然有人朝他開了一槍,德雷福斯被打中,幸好只是受傷,沒被打死。

偏見與仇恨有時候比病毒更為可怕。可是這個世界上,在此刻,病毒在催生著偏見,偏見又在催生仇恨。而仇恨的觸角正在撕裂著整個世界。病毒終將能醫治,裂痕又如何彌補?

(2020年4月22日,法國新冠肺炎患者病亡已達21340人。)

作者簡介:

申賦漁,著有「個人史三部曲」《匠人》、《半夏河》、《一個一個人》;「中國人的歷史系列」《諸神的蹤跡》、《君子的春秋》、《戰國的星空》;非虛構文學《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陰:中國人的節氣》、《阿爾薩斯的一年》;戲劇劇本《願力》、《南有喬木》、《舞馬》等,內容涉及歷史、宗教、社會、環保等領域。2018年,《匠人》法文版《Le village en cendres》由著名出版社Albin Michel在全法推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巴黎疫事|申賦漁:黑暗中的漫遊者
    巴黎疫事|申賦漁:黑暗中的漫遊者 申賦漁 2020-05-04 16:03 來源:「賦漁的文字」微信公眾號
  • 巴黎疫事|申賦漁:想飛的男人
    幾年前我在巴黎南戴爾大學做了一次有關中國文化的講座,他跟我加了微信,之後隔上十天半個月就跟我聯絡一下。有時候發一句莫名其妙的格言,問我是孔子說的還是老子說的。有時候發一句似是而非的詩,問我是唐詩還是宋詞。有一次甚至跟我探討兩味中藥,非說對降高血壓有奇效。後來迷上了「道」,經常跑到深山老林裡去打坐。不過說實話,他選擇打坐地方的風景著實不錯。我誇了他兩次之後,他就經常給我發他認為有道家意境的美景。
  • 巴黎疫事|申賦漁:奧斯曼大街的寄居者
    巴黎的氣氛越來越壓抑。幾乎所有人都聞到了一股硝煙的味道。普魯斯特把房間的牆壁用軟木包裹了起來,他希望把所有的雜音都隔絕在外。他的窗戶也總是關著,他不想聞到窗外的味道。在人們忙忙碌碌的白天,他睡覺。夜深人靜時,他再起床工作。他覺得只有這個時候,才是他自己的時間,世界才屬於他。他在11歲時得了哮喘病,現在更嚴重了。他喜歡春天,可是卻看不到春天的景色。
  • 巴黎疫事|申賦漁:病毒正在改變世界
    圖 | 巴黎解禁當天的瑪德蘭娜教堂巴黎解禁了。法國總統把自己推特上的留言從「請留在家中」,改為「請保持謹慎」。在無數人奔上街頭歡呼自由的今天,法國又有70人被病毒奪走了生命。撕裂、孤立、對抗、冷戰?還是和解、交融與合作?沒有人知道。我站在協和廣場的方尖碑下,沒有行人,也沒有遊客,只有我一個人。兩百多年前,路易十六在這裡被推上斷頭臺。隨後幾年中,7萬多人在這裡被處死。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改變了法國,也改變了世界。我們不知道,病毒是不是又一場大革命。而這場革命,會給世界帶來深重災難呢,還是會帶來偉大的繁榮?
  • 巴黎疫事|申賦漁:門房的丈夫
    電影《刺蝟的優雅》劇照,一個關於巴黎門房的故事門房和她丈夫是在巴黎打工時認識的。彼此一交談,都是葡萄牙人,兩家的村子竟然離得很近。兩人結婚後不久,妻子就到這裡做了門房。每個月的工資才幾百歐,好處是有個免費住處。雖然才十多平方米,可這是在巴黎啊。門房把自己的工作給丈夫做,自己又在附近的一家超市打工。
  • 申賦漁:帶著申村故事飛向巴黎
    金秋時節,作家申賦漁小說《匠人》在巴黎阿爾班·米歇爾書店舉行了法文版新書發布儀式。書的法文版以《Le village en cendres》為名,由法國著名出版社阿爾班·米歇爾重點推出。從江蘇走出的作家申賦漁,也成為這家擁有百年歷史的出版社推出的第一位中國當代作家。
  • 巴黎疫事|申賦漁:我活了美好的一生
    封城中的巴黎我每天都和鄭鹿年老師通電話。我們一起去過很多地方,我們有許多共同的朋友。現在,我被關在巴黎的小房間裡,他也被禁足在郊外小鎮的家中。彼此都很孤獨。「養老院的情況很糟糕。最後決定:「鹿年,你不要回巴黎了,就住在我家,每一頁都幫我翻成法語吧。讀不懂我會睡不著覺的。」鹿年只好在他家住著。地中海潮溼的風一天天吹著,莫裡斯越來越孤獨。「莫裡斯。」這是年輕的夥伴喊他。「維達爾先生。」這是小鎮的鄰居們喊他。「維達爾爺爺。」這是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喊他。走在大街上,人人都會親切地跟他打招呼。可是現在,夥伴們都不在了,妻子也已經在兩年前去世。
  • 申賦漁在巴黎:「解封」後是否出門,成了他們異常糾結的問題
    而對於旅法作家申賦漁來說,寫下「封城日記」,成為他生活裡重要的一環。2020年,是申賦漁到巴黎的第四年。此前,他在國內當了20年記者。巴黎四年多,他寫了五本書。「封城」期間,申賦漁白天電話採訪,晚上9點開始寫作,常常寫作至12點。3月17日法國「封城」後,申賦漁在微信公眾號「賦漁的文字」上,寫下了第一篇「封城巴黎」。
  • 申賦漁《封城巴黎》:用筆燃亮困境中的光|文化客廳
    3月18日《封城巴黎:今夜開窗鼓掌》掌聲如潮水一般連結在了一起,伸向巴黎的每一個角落。>《封城巴黎:死於病毒的柔道冠軍》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時代的灰塵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所有人的痛都和你我一樣而誠實的筆能燃亮困境中的光▼申賦漁:封城巴黎
  • 申賦漁 神話,既是前行,也是歸返
    申賦漁,著名作家。著有《匠人》《光陰:中國人的節氣》《一個一個人》《半夏河》《逝者如渡渡》《不哭》等作品,內容涉及歷史、文化、人文、環保等領域。現居巴黎。申賦漁是一個有著豐富流浪經歷的作者,曾經打工為生,露宿街頭,也曾撰寫過《不哭》《匠人》等觀察文化現象的非虛構作品。目前居住在法國巴黎的他也意識到了中國神話被忽視的情境。在法國羅浮宮,他能看到大量以神話人物為形象的油畫,在電影院,輪番上映的史詩大片裡也瀰漫著希臘神話和北歐神話的元素。正是因為藝術品的改編,擴寫,才使得這些神話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
  • 一個中國作家的巴黎封城日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申賦漁打開窗戶,長長吸了一口外面清涼的空氣。對面那幢樓的男人也還沒有睡,穿著巴爾扎克那樣的睡袍,開著窗,對著夜空抽菸。他看到申賦漁站在窗口,立即向他揮手。自從巴黎封城之後,他們每天都在窗口相互揮手,像相交多年的老友。
  • 申賦漁×朱嬴椿 放下野心,做匠人
    申賦漁開玩笑講,雖然自己是木匠的孫子,但總是把自己變成很文藝。所以申賦漁把書名改成了《一個一個人》。《匠人》的書名也是朱嬴椿的提議,在他看來「百年村莊」這概念很難理解,申賦漁寫的就是「匠人」。某種意義上,一本書的名字就是一本書的定位。定位已明確,申賦漁廢掉了《百年村莊》的10萬字,轉頭回來寫《匠人》,順暢無比。
  • 《阿爾薩斯的一年》:申賦漁和女兒雙視角書寫歐洲大陸
    2015年是作家申賦漁收穫頗豐的一年,除了出版《匠人》,他和女兒申杭之首次合作出版的新書《阿爾薩斯的一年》也由重慶出版社出版。《阿爾薩斯的一年》封面裝幀仍由申賦漁的金牌搭檔、「御用設計人」、著名設計大師朱贏椿操刀設計,這是二人合作的第六本書,每一本的書裝設計申賦漁都讚賞不已,申賦漁把《阿爾薩斯的一年》列為心中最美,更多是從內容的角度考慮:「我之前出的書,有些很沉重,有的很苦難,有的很難過。只有這一本,是詩意的。也許是看別人的國家,沒有那麼多的切膚之痛。設計也是時尚的,圖片也是美的。讀起來,讓人輕鬆愉快。
  • 左拉,要麼擁有一切,要麼一無所有 | 塞尚書信
    左拉和所有與塞尚通信的人都是這個孤獨者的精神支柱,而塞尚也以真實的面貌展現在他們面前:矛盾但絕不平庸,焦慮但永遠對藝術充滿信念,狂躁、苦惱但也知道講述他的努力、他的目標、他的理論,他帶著令人動容的崇高和奇異的清晰,最終戰勝了裡爾克所認為的不能自如表達的困難。左拉,要麼擁有一切,要麼一無所有。塞尚寫道。
  • 記者申賦漁與女兒合寫歐遊隨筆集:《阿爾薩斯的一年》
    流浪漢與紳士 住別墅的守林人 兼職市長 憤怒的阿爾薩斯農民你不知道的法國你不知道的法國人瘋狂的學校 亂紛紛的校園 被惡評的老師 國際班的奇葩們你意想不到的法國學校你意想不到的異國熊孩子全彩印刷,書中附百餘幅彩色圖片,著名書裝設計師朱贏椿裝幀設計 【書籍信息】書名:阿爾薩斯的一年作者:申賦漁
  • 申賦漁辭職寫《中國人的歷史》系列 在塞納河畔朗誦中國歷史故事
    當申賦漁在塞納河畔的文化沙龍朗誦中國歷史故事的時候,李永田正在楓葉之國加拿大給孩子講中國歷史。他們不約而同去國懷鄉、文化尋根,以非專業身份重述中國歷史。申賦漁和李永田都喜歡閱讀歷史。申賦漁說,他曾經高考失利,為了謀生,先後做過木工、油漆工、搬運工,住過橋洞,也住過公交車站,在人生困頓時刻,是《史記》支撐著他。而李永田從小就喜歡中國歷史中那些鐵骨錚錚的英雄、計謀百出的智者,喜歡那些刀光劍影、唇槍舌劍。待到年紀稍長,更是從裡面讀出了厚重和深沉、智慧與指引。
  • 花開雙城:巴黎「時尚密碼「助力廣州」開花
    ESMOD學院專場在ESMOD巴黎總部Pantin校區舉行。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政府新聞辦主辦,廣東省政府新聞辦指導,新華社和廣州廣播電視臺支持,ESMOD巴黎,ESMOD廣州和廣州輕工集團共同協辦。 廣州市委宣傳部文明辦主任鮑煒先生首先為活動精彩致辭,隨後ESMOD國際教育集團總校長Christine女士,ESMOD廣州國際院長左拉女士,ESMOD巴黎教師代表熊有雯女士以及ESMOD巴黎學生代表分享了他們與廣州的奇妙緣分,以及對中國和廣州美好嚮往。
  • 對話《匠人》作者申賦漁:手藝曾經的存在與消失
    通訊員 崔偉偉《匠人》的成書,緣起於作者申賦漁未完成的《百年村莊》,「我起初的目的就是想寫一個村莊的百年史,但我覺得太沉重了,也太吃力了,所以我就選擇最意義深長、最打動人、最曲折的故事,把它寫出來。」
  • 《紀實春秋》8月1號開始播出申賦漁最新力作《匠人》
    作家申賦漁或許正因有感於此,而作《匠人》。瓦匠、篾匠、木匠、鐵匠、豆腐匠、扎燈將、修鍋匠、織布匠……匠人,是他抵達故鄉的指南與路徑,匠人的生命軌跡是他為故鄉所下的細密註解。來自六百年老村的他,看慣了生鏽的鐵鎖和長草的屋簷,搶在自己忘卻故鄉之前,向那些連同手藝一同消失了的匠人致意。
  • 《匠人》新浪好書榜6月拔頭籌 申賦漁寫匠人回憶故鄉「申村」
    2015年7月31日訊,曾出版《逝者如渡渡》、《一個一個人》等散文集的南京作家、記者申賦漁在他的新書《匠人》中如是寫道。這大概就是他寫這本書的初衷了。這本書在新浪中國好書榜6月榜中拔得頭籌,通過寫一個一個匠人的故事,寫「屋前屋後」的故事,作者試圖在自己忘記之前努力回憶起「故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