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大街上普魯斯特的寓所
半個月後巴黎必定會解封,法國人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政府也在制訂解封的相關細則。所有人都在想像解封後的新生活,我卻感到一種更深的孤獨,或者說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孤立感。世界正在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每次走到奧斯曼大街,我都會在102號門口的長椅上坐一坐。這裡是普魯斯特的寓所。他幾乎足不出戶,他與世隔絕,他只想活在自己的時光中。
巴黎的氣氛越來越壓抑。幾乎所有人都聞到了一股硝煙的味道。普魯斯特把房間的牆壁用軟木包裹了起來,他希望把所有的雜音都隔絕在外。他的窗戶也總是關著,他不想聞到窗外的味道。在人們忙忙碌碌的白天,他睡覺。夜深人靜時,他再起床工作。他覺得只有這個時候,才是他自己的時間,世界才屬於他。他在11歲時得了哮喘病,現在更嚴重了。他喜歡春天,可是卻看不到春天的景色。關在家裡的時間太長了,有些花的樣子已經記不清。他想念它們的時候,就請人出門幫他看一眼,回來講給他聽。他很孤獨,他打算寫一部關於永恆的書。這本書一直到他去世前,他還在寫,還在改,還在潤色。這是一本對世界充滿著溫情與愛戀的書,然而寫它的人,卻生活在無望的孤獨當中。世界拋棄了他,把他扔在這個仿佛無人居住的房間裡。
巴黎封城之後,世界與病毒進行著生死之戰,同時一種疏離的氛圍悄悄地瀰漫著。世界陷入了一種詭異的猜疑與厭惡,人們在相互埋怨、指責和攻擊。作為渺小的個人,就像被關在房間裡的普魯斯特一樣,心裡祈禱著平靜與安寧,而世界卻日漸變得動蕩不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政府開始不分年齡界限地徵召成年男子。44歲、臥病在床的普魯斯特也收到了徵兵通知書。要求他在早晨3點鐘,到巴黎榮軍院接受體檢。
此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剛剛出版了第一卷。他找了四家出版社,包括紀德負責的《新法蘭西雜誌》,都被無情地拒絕。普魯斯特只好自費出版。幾乎沒有媒體和評論家對此關注,巴黎只有沉默和寂靜。因為某種關係與普魯斯特相熟的大文豪法朗士翻了翻,笑著說:「生命太短,普魯斯特太長。」
然而作品是必須出版的。就在普魯斯特準備出版這部書的第二卷時,戰爭打響了。普魯斯特拖著病軀來到榮軍院。榮軍院黑燈瞎火,大門緊閉,一個人也沒有。原來徵兵通知書上面的時間印得不清晰,把8點印成了3點。當然,任何一名軍醫都能看出,這個瘦弱不堪的中年人,根本不可能走上戰場。
戰爭打了五年。國家動員了一切的人,還有一切的精神力量。五年中,只能出版與戰爭有關的書,其他書籍一律停止。所有的思想都要保持緘默。
普魯斯特把自己關在小房間裡,卻總是聽到犧牲的年輕人身體撞擊著土地的聲音。他什麼也做不了。他的心在戰場上,在那些死者、傷者的身上。在巴黎,當他聽到有人遇難的噩耗之後,雖然有些人家他並不熟悉,他會立即起床,忍著身體的疼痛,第一個趕去表示他的哀悼。他知道,孤獨會增加痛苦。他心裡的傷痛與失去親人的家庭一樣,他希望自己能給他們帶來哪怕一絲一毫的慰藉。
1918年,第一次世界戰爭結束。全世界因此死了1600多萬人,僅僅法國就有124萬人喪生。我去過法國許多鄉村,哪怕在最偏僻的地方,也能在村中心看到一個刻著一串名字的石碑。他們都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他們遍及法國的每一個角落。
就在戰爭結束的這一年,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二卷出版。第二年,普魯斯特獲得了龔古爾文學獎。這個消息震驚了巴黎。報紙上幾乎沒有讚揚,只有憤怒、譏笑、嘲罵和嫉妒。一家報紙這樣寫道:「這次,龔古爾獎委員會把大獎頒給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無名作家。他已不年輕,但卻默默無聞。他現在如此,以後仍將如此。」另外更有人指責他,說他從來沒有上過前線,卻從戰士的手中竊取了榮譽。他們認為只有戰士或者戰爭作品才有資格獲獎。
普魯斯特的確沒有名氣,許多知道他的人也說他只不過是一個業餘作家。而他也的確不年輕了,他已經49歲。而此時,普魯斯特離去世只有三年。
遲到的榮譽仍然激起普魯斯特抑制不住的喜悅。他用獎金在他最愛的裡茲大酒店擺開酒宴,希望好好慶祝一番。他預訂了15個人的位置。當天晚上,他只等到了兩位客人。這並沒有影響他的情緒。他就像一個天真的孩子。他的媽媽說他永遠只有四歲。他給侍者們足夠多的小費,他總是這樣。即便是角落裡一個從來沒有到他桌前的侍者,他也塞一把錢在他的手裡。「他看到我把錢給其他人的時候,那目光是多麼悲哀啊。」他向朋友們解釋說。他把自己的財產全部花在了別人身上。而他對自己呢?幾乎毫無花費。他的一件外套穿了三年。他的睡衣,只有一件。
就在普魯斯特獲龔古爾獎的這一年,他被房東趕出了奧斯曼大街上他寄居了十多年的寓所。他倉皇而悽涼地搬到了一個寒磣的小屋。他沒打算在那裡久住,可是也不知道能住到哪裡。他把母親留給他的物品和自己最心愛的圖書,存放在家具保管處。他本想等有了合適的住處再拿回來的,再也沒能拿回來。三年之後的1922年,他去世了。因為免疫力下降,他染上了肺炎。
我在普魯斯特曾經寄住的寓所外面坐了很久,路燈慢慢亮起來,寬闊的奧斯曼大街上空無一人。巴黎從未如此荒涼,世界從未如此荒涼。在這個荒涼的世界上,誰不是一個隨時會被驅逐的寄居者呢?
(2020年4月27日,法國新冠肺炎患者病亡已達23293人。)
作者簡介:
申賦漁,著有「個人史三部曲」《匠人》、《半夏河》、《一個一個人》;「中國人的歷史系列」《諸神的蹤跡》、《君子的春秋》、《戰國的星空》;非虛構文學《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陰:中國人的節氣》、《阿爾薩斯的一年》;戲劇劇本《願力》、《南有喬木》、《舞馬》等,內容涉及歷史、宗教、社會、環保等領域。2018年,《匠人》法文版《Le village en cendres》由著名出版社Albin Michel在全法推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