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賦漁 神話,既是前行,也是歸返

2020-12-22 新京報

申賦漁,著名作家。著有《匠人》《光陰:中國人的節氣》《一個一個人》《半夏河》《逝者如渡渡》《不哭》等作品,內容涉及歷史、文化、人文、環保等領域。現居巴黎。

《匠人》

作者:申賦漁

版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5年7月

《不哭》

版本:重慶出版社 2015年9月

如果觀察廣義上的神話,我們會發現它在現代社會的外觀可謂光鮮亮麗。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一個神話符號往往就代表了一種文化的形象,就像託爾的雷神之錘和中土的精靈。然而,在這個世界主義的時代,中國神話的處境卻有些冷落。

申賦漁是一個有著豐富流浪經歷的作者,曾經打工為生,露宿街頭,也曾撰寫過《不哭》《匠人》等觀察文化現象的非虛構作品。目前居住在法國巴黎的他也意識到了中國神話被忽視的情境。在法國羅浮宮,他能看到大量以神話人物為形象的油畫,在電影院,輪番上映的史詩大片裡也瀰漫著希臘神話和北歐神話的元素。正是因為藝術品的改編,擴寫,才使得這些神話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而反觀中國神話,並沒有在現代衍生出什麼好的作品,而且數量也不多。

重述中國神話,這成為一項文化責任,也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參與的人多了,質量自然會上來」,因此,申賦漁拿起筆,想成為其中的一個參與者。無論寫出的作品質量如何,能具有什麼樣的影響力,先把屬於中國的神話用公共口吻書寫出來,所以,他完成了《諸神的蹤跡》——講述中國歷史系列的第一冊。這對流浪多年,尋找寫作與人生意義的申賦漁來說,不僅是一項前行的寫作使命,也是對自己寫作價值的一次歸返。

自我價值與文化責任,就好比他愛不釋手的那兩本書。一本《梵谷傳》,顛簸流離後留在南京的家中;另一本《史記》,帶到了法國。「以我現在的年齡,更喜歡《史記》,永遠讀不完」。

走不出的「小」村莊

「你的童年是小村莊,可是你走不出它的邊際,無論你遠行到何方」。這句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的詩歌,用在申賦漁的身上,特別合適。尤其在他的生命裡,「村莊」並非一個喻體,而是與「童年」和人生早期的經歷交融在一起,出生的地域,生活的記憶以及文化影響,三者凝聚在村莊中,構成了申賦漁人生的原點。長期以來,他的人生都在不停流浪,試圖擺脫這個原點;然而現在,通過寫作回到原點,成為申賦漁繼續前行的方式。

這要從他在法國的一段經歷講起。辭掉南京日報的工作後,申賦漁到了法國巴黎,打算閉關寫作。在他居住的地方有不少華人父母,他們的孩子就生長在法國。這些父母教自己的孩子說漢語,寫中文,但苦惱的是,這和教他們英語沒什麼區別,他們掌握的終歸不過是一門工具式的語言,而對背後的文化意蘊一無所知。是不是因為人們對此不感興趣?申賦漁帶著困惑走在巴黎街頭,偶然的機會,遇到幾次講座,主題都是關於神話的。這些講座的現場往往圍了好幾層觀眾,大都聽得興致盎然。不過,關於中國神話的講座卻不多見。於是,申賦漁意識到,中國神話的影響之所以受限,並非人們對神話不感興趣,而是從事中國神話傳播的人太少。所以他試圖為這些孩子和他們的父母搭建一個文化框架,「有了這個框架,就能把中國的藝術、哲學、文學等串在一起。他們心裡就會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有了這個脈絡,他們會對中國文化更有興趣,也會向廣度與深度自己去挖掘」。

這也是為什麼《諸神的蹤跡》如此淺顯易懂的原因。申賦漁寫神話,卻無意在神話的意蘊和集體意識中挖掘,整本書讀下來,每一段神話的故事性都很強。他希望通過這種寫作方式,來讓讀者感受到浪漫和溫馨,而這也是中國神話的特質。「中國的神話浪漫溫暖。我今天讀,總覺得自己不斷地回到童年。天地乾乾淨淨,簡單美好。人與天地融合在一起。神話是天人合一的最好表達。讓人的心變得年輕、快樂。心胸也是無比的開闊。」

無意間,那個「童年的小村莊」浮現了。

這個小村莊對申賦漁而言,曾意味著需要擺脫的禁錮——希望通過閱讀,擺脫現實的束縛;也希望通過遠行流浪,打破村裡人對讀書人的刻板定位,「我就想,天底下不可能只有一條路。一定有條路適合我,只要我去闖」。他離開這個蘇北泰興的小村莊,去了江南的大學流浪,在書店寄宿,又隨著南巡講話的浪潮輾轉珠海、佛山……而現在看來,通過寫作,那個疏遠的小村莊,又歸返到了申賦漁的心裡。在它的內部,流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活生態,這給申賦漁的神話寫作提供了大量細節性的素材。

「那是一個有600年歷史的小村莊」,申賦漁時常回憶起來,「村子裡的神話氣息很重——我們中國的神都不遙遠,就跟人日常生活在一起。廚房裡有灶神,村外有土地神,門上貼著門神,春天要迎春神。可是現在,農耕文化正在消失,人神鬼不分的那種質樸生活已經不見了」。

與神話同行的「大」流浪

在寫作《諸神的蹤跡》時,除了印象深刻、提供生活細節的小村莊,申賦漁也更加感謝他的流浪史。這段從村落開始出發,流浪、歷險,而後歸返到內心村莊的歷程,與神話中的史詩模式有些類似。或許,申賦漁的神話譜寫史,恰好印證了美國的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的觀念——神話在宏觀的意義上,為自我成長提供了原型;在經歷冒險和回歸後,人得到了自我價值的提升,並且將這一福祉帶給他的同胞。

這種人生價值的提升和意義的追尋,不是通過一次流浪就能夠完成的。在最初的階段,申賦漁也是個熱衷於追逐自我的人,他曾經流浪,遠行,與現實的土地越走越遠——也正是因此,當他用非虛構寫作挖掘中國文化的時候,他才更能感受到這種歸返的意義。既是對同胞,也是對他自己。

申賦漁的流浪是從遠離村莊開始的。在小村莊裡長大的申賦漁,雖然也愛讀書,可囿於視野,他能讀到的基本只有中國話本小說和古詩詞。而他流浪的第一個地方,是江南大學的一家書店。每天走在路上,來來往往的學生嘴裡都談論著當時很時髦的名字,薩特、叔本華、卡夫卡……申賦漁就仿佛一隻懸掛在教室牆角的蝙蝠,依靠回音確認目標方位。他聽到這些書名後,就會迫不及待地回到書店,很幸運,這些外國文學書籍都能在架子上找到。外國文學在申賦漁的心裡點亮了一團火,他意識到,自己的流浪是有價值的。可惜好景不長,一天,他回學校後,發現書店倒閉了。沒辦法,他只得離開書架,進入人生的下一次流浪。

之後的流浪是申賦漁人生最黑暗的階段。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申賦漁也滿懷信心地加入了那個浪潮。然而,到了珠海,他才真正品嘗到現實辛酸。有人丟了東西,僅僅因為申賦漁來自貧困鄉村便懷疑他,最後將他送進了看守所;他也曾經露宿在天橋上,窮困潦倒,連生活都成問題。

那時,曾在書店中點燃的寫作之夢,就成為申賦漁活下去的所有意義。「周圍的人,大多數跟我沒有關係。我總是一個過客。又活在最底層。受到最多的,當然是白眼了。我又是敏感和自尊的。我對臉色太敏感。別人一個眼神都會讓我受傷。所以,對於我這樣的性格,還是做作家比較好,更多的是面對書本與自己。」

於是,他放棄了打工生活,決定一心從事寫作。申賦漁人生的第三個居所來到了南京日報社,在這裡,他的生活總算安穩了下來。報社的工作也給申賦漁提供了新的視角,靜下心來寫作的他理解到其他立場態度的可能性,「從這時開始,我變成了一個『正常人』,開始融入周圍的環境。這也讓我從以前的憤激的心態,開始變得平和、平靜。這個心態對創作很有好處」。這是他作家之夢的最後完成。

走過如此漫長的坎坷,申賦漁可以說是在流浪中完成了追尋自我的「神話」。他從遙遠的村莊出發,讓內心朦朧的作家夢成為現實。在完成自我漂泊後,他現在考慮的則是如何讓自己的寫作更有價值,這也是申賦漁站在公共角度觀察文化現象的原因。在《諸神的蹤跡》寫作過程中,寫作本身佔用的時間並不多,更多的時間被作者用來閱讀和思考;他在巴黎的小巷子裡漫步,凝思如何將傳統神話用最生動的形式傳遞出來。

在經歷種種流浪之後,申賦漁選擇了「神話」的最後階段——歸返。他辭去了二十年的記者職位,不再來回穿梭於事件發生的第一現場、從事外界報導,而是向著自己內心的文字歸返,也向著那個充滿文化記憶的「小村莊」歸返。這看起來是一條回溯之路,是作者自己對精神故土的歸返。然而,前行與歸返,二者的意義總是相隨的,他的寫作對中國的神話來說,也是一次充滿契機的前行。就像他自己所希望的那樣,這些中國歷史最早期的神話故事,通過自己的寫作得以傳播,被那些孩子們讀到並自己發掘意義,在未來擺脫種子的束縛,在闡釋和改編中流浪,與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相隨,最終很有可能像今天的古希臘或北歐神話那樣,呈現出更多元素,並擁有世界性的文化影響。

文化向前發展,要不斷回去溯源。文化的源頭,是文化發展、文化創造的源泉。這裡面有豐富的想像力,有長久的生命力,有哲學的最初的根系。就像一顆種子,埋在大地。讀懂神話,就知道這顆種子如何生根發芽,並且如何長成了今天這個參天大樹。

採寫/新京報記者 宮照華

相關焦點

  • 申賦漁:帶著申村故事飛向巴黎
    他將《匠人》與法國作家夏多布裡昂的《墓後回憶錄》做了對比,「夏多布裡昂描述了一個正在消失的世界和一個正在新生的世界之間的碰撞,在申賦漁筆下,我們看到同樣的主題,這本書是中國變遷的見證。」  這個題材,是申賦漁對現實生活的一次成功捕捉。申賦漁曾經作為一名記者長期在南京工作。老父常會念叨讓他回老家看看,他也沒太在意。
  • 申賦漁×朱嬴椿 放下野心,做匠人
    申賦漁開玩笑講,雖然自己是木匠的孫子,但總是把自己變成很文藝。所以申賦漁把書名改成了《一個一個人》。《匠人》的書名也是朱嬴椿的提議,在他看來「百年村莊」這概念很難理解,申賦漁寫的就是「匠人」。某種意義上,一本書的名字就是一本書的定位。定位已明確,申賦漁廢掉了《百年村莊》的10萬字,轉頭回來寫《匠人》,順暢無比。
  • 《阿爾薩斯的一年》:申賦漁和女兒雙視角書寫歐洲大陸
    2015年是作家申賦漁收穫頗豐的一年,除了出版《匠人》,他和女兒申杭之首次合作出版的新書《阿爾薩斯的一年》也由重慶出版社出版。《阿爾薩斯的一年》封面裝幀仍由申賦漁的金牌搭檔、「御用設計人」、著名設計大師朱贏椿操刀設計,這是二人合作的第六本書,每一本的書裝設計申賦漁都讚賞不已,申賦漁把《阿爾薩斯的一年》列為心中最美,更多是從內容的角度考慮:「我之前出的書,有些很沉重,有的很苦難,有的很難過。只有這一本,是詩意的。也許是看別人的國家,沒有那麼多的切膚之痛。設計也是時尚的,圖片也是美的。讀起來,讓人輕鬆愉快。
  • 記者申賦漁與女兒合寫歐遊隨筆集:《阿爾薩斯的一年》
    流浪漢與紳士 住別墅的守林人 兼職市長 憤怒的阿爾薩斯農民你不知道的法國你不知道的法國人瘋狂的學校 亂紛紛的校園 被惡評的老師 國際班的奇葩們你意想不到的法國學校你意想不到的異國熊孩子全彩印刷,書中附百餘幅彩色圖片,著名書裝設計師朱贏椿裝幀設計 【書籍信息】書名:阿爾薩斯的一年作者:申賦漁
  • 申賦漁在巴黎:「解封」後是否出門,成了他們異常糾結的問題
    本文受訪者為著名作家申賦漁。△申賦漁 圖據受訪者5月11日,已「封城」55天的法國,終於開啟逐步「解封」。而對於旅法作家申賦漁來說,寫下「封城日記」,成為他生活裡重要的一環。2020年,是申賦漁到巴黎的第四年。此前,他在國內當了20年記者。巴黎四年多,他寫了五本書。「封城」期間,申賦漁白天電話採訪,晚上9點開始寫作,常常寫作至12點。3月17日法國「封城」後,申賦漁在微信公眾號「賦漁的文字」上,寫下了第一篇「封城巴黎」。
  • 貴州省先進工作者呂黔梅:榮譽既是鼓勵,也是繼續前行的動力
    榮譽既是鼓勵,也是繼續前行的動力,下一步我將繼續帶領幹橋村的村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呂黔梅說。  記者:彭典 陳鵬  一審:羅亞楠  二審:李柏杉  三審:王幸韜
  • 申賦漁辭職寫《中國人的歷史》系列 在塞納河畔朗誦中國歷史故事
    當申賦漁在塞納河畔的文化沙龍朗誦中國歷史故事的時候,李永田正在楓葉之國加拿大給孩子講中國歷史。他們不約而同去國懷鄉、文化尋根,以非專業身份重述中國歷史。申賦漁和李永田都喜歡閱讀歷史。申賦漁說,他曾經高考失利,為了謀生,先後做過木工、油漆工、搬運工,住過橋洞,也住過公交車站,在人生困頓時刻,是《史記》支撐著他。而李永田從小就喜歡中國歷史中那些鐵骨錚錚的英雄、計謀百出的智者,喜歡那些刀光劍影、唇槍舌劍。待到年紀稍長,更是從裡面讀出了厚重和深沉、智慧與指引。
  • 對話《匠人》作者申賦漁:手藝曾經的存在與消失
    通訊員 崔偉偉《匠人》的成書,緣起於作者申賦漁未完成的《百年村莊》,「我起初的目的就是想寫一個村莊的百年史,但我覺得太沉重了,也太吃力了,所以我就選擇最意義深長、最打動人、最曲折的故事,把它寫出來。」
  • 周一專刊「一路薦讀」第三十五期——與你一起品讀申賦漁《一個一...
    將小編發現的好文字分享給大家它可能是一篇文章中的一個章節也可能是一份作品賞析希望【一路薦讀】可以陪伴著你我一起讀書、閱己、共樂讓人生中一路前行的不僅是身體更多是靈魂- 導語 -申賦漁,作家,著有紀實文學集《不哭》、生態文學集《逝者如渡渡》等。
  • 《紀實春秋》8月1號開始播出申賦漁最新力作《匠人》
    作家申賦漁或許正因有感於此,而作《匠人》。瓦匠、篾匠、木匠、鐵匠、豆腐匠、扎燈將、修鍋匠、織布匠……匠人,是他抵達故鄉的指南與路徑,匠人的生命軌跡是他為故鄉所下的細密註解。來自六百年老村的他,看慣了生鏽的鐵鎖和長草的屋簷,搶在自己忘卻故鄉之前,向那些連同手藝一同消失了的匠人致意。
  • 《匠人》新浪好書榜6月拔頭籌 申賦漁寫匠人回憶故鄉「申村」
    2015年7月31日訊,曾出版《逝者如渡渡》、《一個一個人》等散文集的南京作家、記者申賦漁在他的新書《匠人》中如是寫道。這大概就是他寫這本書的初衷了。這本書在新浪中國好書榜6月榜中拔得頭籌,通過寫一個一個匠人的故事,寫「屋前屋後」的故事,作者試圖在自己忘記之前努力回憶起「故鄉的樣子」。
  • 巴黎疫事|申賦漁:黑暗中的漫遊者
    巴黎疫事|申賦漁:黑暗中的漫遊者 申賦漁 2020-05-04 16:03 來源:「賦漁的文字」微信公眾號
  • 「對帳單」:既是壓力,也是激勵
    總結是為了更好的前行。歲末年初,農民會盤算一年的收成,並想想下一年耕作計劃;公司企業會搞一個年終總結大會通報 「戰果」,安排來年戰略方向;機關、企業也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報表、報告回顧一年的總結,謀劃來年思路……    過去一年,國家致力於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
  • 申賦漁《封城巴黎》:用筆燃亮困境中的光|文化客廳
    ▼時代的灰塵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所有人的痛都和你我一樣而誠實的筆能燃亮困境中的光▼申賦漁:封城巴黎| 活動時間 |2020年4月10日周五晚19:00線上微信群直播分享| 主講 |申賦漁作家、文化學者。
  •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別人
    當蜜月生活終結時,他們並未走出浪漫神話的迷霧;他們不肯面對現實,仍舊忙於尋找所謂的愛情神話;他們居然把希望寄托在第三者身上。他們互相欺騙和背叛,原本正常的夫妻生活,很快就被搞得一團糟,直到現在弄了個雞飛蛋打的結局。美美成了婚姻的「奴隸」我的表妹美美,當時結婚時因為剛剛結束了一段感情。她為了賭氣嫁給了現任老公。
  • 巴黎疫事|申賦漁:左拉的撕裂
    作者簡介:申賦漁,著有「個人史三部曲」《匠人》、《半夏河》、《一個一個人》;「中國人的歷史系列」《諸神的蹤跡》、《君子的春秋》、《戰國的星空》;非虛構文學《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陰:中國人的節氣》
  • 「新華網連線湖北」「我們既是父子,也是『戰友』」
    武漢告急時,你聞令而動、慷慨前行,與爸爸並肩戰疫情。雖在兩地,我們既是父子,也是「戰友」。我們一家四口都是醫務工作者,深知此行的風險,更深知肩負的責任,縱有千萬不舍,但還是支持你的決定。
  • 我們的選擇,既是偏見,也是真理 | 人物
    01這篇文章的主題內容就如同標題所說的那樣「我們的選擇,既是偏見,也是真理」,長大以後我才慢慢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局部世界裡努力想看更大世界的青蛙。就像陶勇醫生在面對患者的狠毒傷害之後,他在思慮萬千之後不再糾結於這個人為什麼要殺自己,而是選擇搬開石頭,繼續前行。往事雖然慘痛,但終究已經過去,能做的就是做出選擇,如何選擇能體現一個人對生活和生命抱有怎樣的態度。02言歸正傳,今天是花花的生日,我想說一說我所看到的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