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春秋》8月1號開始播出申賦漁最新力作《匠人》

2020-12-22 央廣網

    如果一個人多年在外,他對他鄉的熟悉必將慢慢勝過故鄉。他認得他鄉的小路,清楚他鄉的物候,把再次抵達他鄉的過程下意識地說成「回去」。他曾熟知的、生活在故鄉的一代代人,先是變得陌生,繼而依次凋零。如果家鄉是一片村莊,那麼它一定走在其中一條道路上:一是人去鄉空,遍地傾圮之景,大自然正重新奪回此地的控制權;二是曠野裡建了廠房,田埂上起了樓盤,新城鎮正一磚一瓦、勢不可擋地侵略而來。無論歸宿幾何,消逝中的故鄉於我們而言,終歸是一場海市蜃樓——它吞噬了我們所有的情感,流放了我們一切的記憶,搗毀了我們畢生的歸途。

    作家申賦漁或許正因有感於此,而作《匠人》。瓦匠、篾匠、木匠、鐵匠、豆腐匠、扎燈將、修鍋匠、織布匠……匠人,是他抵達故鄉的指南與路徑,匠人的生命軌跡是他為故鄉所下的細密註解。來自六百年老村的他,看慣了生鏽的鐵鎖和長草的屋簷,搶在自己忘卻故鄉之前,向那些連同手藝一同消失了的匠人致意。

    申賦漁寫道:「這些匠人們,都是我所熟悉的。都曾是日日相見。每一個人都知根知底。他們來了,又走了。什麼痕跡都沒留下。他們原先是從古至今,代代延續的一環。這個環,到今天,就斷了。他們不在了,我的故鄉也就真正沒有了。我將真正成為流浪在城市裡的孤兒。」

    專欄作家申賦漁最新力作——《匠人》,8月1日起登陸娛樂廣播《紀實春秋》,每天早7點、晚9點,歡迎收聽。




相關焦點

  • 《匠人》新浪好書榜6月拔頭籌 申賦漁寫匠人回憶故鄉「申村」
    2015年7月31日訊,曾出版《逝者如渡渡》、《一個一個人》等散文集的南京作家、記者申賦漁在他的新書《匠人》中如是寫道。這大概就是他寫這本書的初衷了。這本書在新浪中國好書榜6月榜中拔得頭籌,通過寫一個一個匠人的故事,寫「屋前屋後」的故事,作者試圖在自己忘記之前努力回憶起「故鄉的樣子」。
  • 申賦漁×朱嬴椿 放下野心,做匠人
    龐大理想背後需要的是巨大計劃和周密準備,在寫了10萬字之後,申賦漁對自己並不滿意,他選擇放下了這部書。他覺得這10萬字寫的太像一部新聞調查了,他要開始記錄那些直接、帶著手心溫暖的日子。所以申賦漁把書名改成了《一個一個人》。《匠人》的書名也是朱嬴椿的提議,在他看來「百年村莊」這概念很難理解,申賦漁寫的就是「匠人」。某種意義上,一本書的名字就是一本書的定位。定位已明確,申賦漁廢掉了《百年村莊》的10萬字,轉頭回來寫《匠人》,順暢無比。
  • 申賦漁:帶著申村故事飛向巴黎
    重回家鄉的申賦漁,心裡有些悵然,仿佛最喜歡、最珍貴的那段時光,突然消失不見了。  申賦漁想用一些方式來挽救心中「消失的故鄉」。他成長於一個匠人家庭,爺爺是個木匠,外公是扎燈匠,伯父是雜匠。老家牆上掛著一把大鋸,村裡有人去世時,爺爺會帶著這把大鋸去人家做棺材。懷揣著對村裡古老人情味的深深眷念,從「匠人」這個關鍵詞入手,他開始去一點點尋覓村莊殘留的記憶。
  • 對話《匠人》作者申賦漁:手藝曾經的存在與消失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王湛 通訊員 崔偉偉《匠人》的成書,緣起於作者申賦漁未完成的《百年村莊》,「我起初的目的就是想寫一個村莊的百年史,但我覺得太沉重了,也太吃力了,所以我就選擇最意義深長、最打動人、最曲折的故事,把它寫出來。」
  • 申賦漁 神話,既是前行,也是歸返
    申賦漁,著名作家。著有《匠人》《光陰:中國人的節氣》《一個一個人》《半夏河》《逝者如渡渡》《不哭》等作品,內容涉及歷史、文化、人文、環保等領域。現居巴黎。《匠人》作者:申賦漁版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5年7月《不哭》版本:重慶出版社 2015年9月如果觀察廣義上的神話,我們會發現它在現代社會的外觀可謂光鮮亮麗。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一個神話符號往往就代表了一種文化的形象,就像託爾的雷神之錘和中土的精靈。然而,在這個世界主義的時代,中國神話的處境卻有些冷落。
  • 《阿爾薩斯的一年》:申賦漁和女兒雙視角書寫歐洲大陸
    2015年「中國最美圖書」評選剛剛揭曉,申賦漁寫作、朱贏椿設計的《匠人》獲評2015年「中國最美圖書」,這是繼《不哭》首獲此獎後,申賦漁和朱贏椿合作的書,第四次獲得「中國最美圖書」獎。2015年是作家申賦漁收穫頗豐的一年,除了出版《匠人》,他和女兒申杭之首次合作出版的新書《阿爾薩斯的一年》也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 申賦漁在巴黎:「解封」後是否出門,成了他們異常糾結的問題
    而對於旅法作家申賦漁來說,寫下「封城日記」,成為他生活裡重要的一環。2020年,是申賦漁到巴黎的第四年。此前,他在國內當了20年記者。巴黎四年多,他寫了五本書。「封城」期間,申賦漁白天電話採訪,晚上9點開始寫作,常常寫作至12點。3月17日法國「封城」後,申賦漁在微信公眾號「賦漁的文字」上,寫下了第一篇「封城巴黎」。
  • 申賦漁辭職寫《中國人的歷史》系列 在塞納河畔朗誦中國歷史故事
    2016年,申賦漁回國後和親近母語創始人徐冬梅女士,談到當前孩子的歷史教育話題,一致認為目前缺少一本真正寫給孩子的中國歷史,於是計劃用一年完成一本的速度寫一套 「中國人的歷史」。目前由親近母語研究院策劃、新經典文化·愛心樹童書出版的《中國人的歷史》系列,已經推出了前兩本《中國人的歷史:諸神的蹤跡》、《中國人的歷史:君子的春秋》。
  • 申賦漁《封城巴黎》:用筆燃亮困境中的光|文化客廳
    巴黎火車站3月17日《封城巴黎1》這個春天,我們怕是要錯過了。▼3月19日《封城巴黎:日暮鄉關何處是》3月20日《封城巴黎:黑雲壓城城欲摧》3月21日《封城巴黎:遺囑裡的愛情》……4月7日| 活動時間 |2020年4月10日周五晚19:00線上微信群直播分享| 主講 |申賦漁作家、文化學者。
  • 巴黎疫事|申賦漁:黑暗中的漫遊者
    巴黎疫事|申賦漁:黑暗中的漫遊者 申賦漁 2020-05-04 16:03 來源:「賦漁的文字」微信公眾號
  • 《紀實春秋》5月7號開始長篇連播《雅舍窗前青青草》
    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作品《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其《床頭上的標籤》《炸藥工業之父——諾貝爾》被選入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  演播人簡介   1月4日(臘八)是他生日,我專程帶親友們趕到北京為他慶祝冥誕,並想在內務部街為他焚些元寶。但文茜說那個小胡同內交通擁擠,不能隨便點火,所以在文茜的住所樓下帶了她祖孫三代焚香給教授。過年時不知她照做沒有?雖是「迷信」隨俗了一些,但是不如此做法,我就是於心不忍。我們是患難夫妻(當時各方指責,簡直是如臨大難。
  • 記者申賦漁與女兒合寫歐遊隨筆集:《阿爾薩斯的一年》
    流浪漢與紳士 住別墅的守林人 兼職市長 憤怒的阿爾薩斯農民你不知道的法國你不知道的法國人瘋狂的學校 亂紛紛的校園 被惡評的老師 國際班的奇葩們你意想不到的法國學校你意想不到的異國熊孩子全彩印刷,書中附百餘幅彩色圖片,著名書裝設計師朱贏椿裝幀設計 【書籍信息】書名:阿爾薩斯的一年作者:申賦漁
  • 巴黎疫事|申賦漁:左拉的撕裂
    路口的聖·拉扎爾路66號是我的目的地,這是左拉的家。從我的住處走到這裡是900多米,恰好不超過一公裡。巴黎封城之後,我一直想來看看左拉。我想看看,到底是怎樣一個男人,造成了法蘭西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撕裂。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猶太人,叫德雷福斯。1893年1月,德雷福斯上尉進入法國總參謀部工作才幾天,就被軍方逮捕了。軍事法庭指控他向德國出賣法國陸軍情報,判處他終身流放。
  • 小說《匠人》法文版在法國出版發行
    近日,中國知名作家申賦漁的小說作品《匠人》在巴黎阿爾班·米歇爾書店舉行了法文版的新書發布儀式及現場籤售活動。該書是作者的第七部作品,於2015年在國內出版。法文版由旅法華人作家鄭鹿年、藝術家鄧欣南、法國作家卡特琳·沙爾芒翻譯,法國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發行,首批印數1.2萬冊。
  • 《匠人》中的善惡因果
    疫情期間把「學習強國」App電臺上的有聲長書幾乎都聽了個遍,最近重新搜尋發現,獨獨漏掉了《匠人》,可能是之前對專欄作家申賦漁先生不甚了解,更主要的是看到《匠人》這個書名潛意識裡以為是講解老手藝人的精湛技藝和傳承的,所以忽略了。直到前幾日打開只聽了一會兒,就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迫不及待的連續聽了一遍又一遍。
  • 年度書單《匠人》:記憶中的故鄉,你回不去也忘不掉
    別人家的豆腐也幾乎都開始用石膏點滷,吃起來發「面」,沒有一點黃豆香。是誰說的,所謂故鄉就是回不去的地方。我們終其一生行走在世間,見識越來越多的風景,偶爾觸目所見,憶起舊日時光,想到再不見那嫋嫋炊煙,聽不到一聲熟悉吆喝的溫暖情意,總禁不住淚流。我想,只要看過申賦漁的這本《匠人》,大概每個思鄉的人都會有許多陳舊卻珍貴的往事要傾訴。是他帶著我們穿過時間的長河,一起回到了記憶中遙遠的故鄉。
  • 巴黎疫事|申賦漁:奧斯曼大街的寄居者
    每次走到奧斯曼大街,我都會在102號門口的長椅上坐一坐。這裡是普魯斯特的寓所。他幾乎足不出戶,他與世隔絕,他只想活在自己的時光中。巴黎的氣氛越來越壓抑。幾乎所有人都聞到了一股硝煙的味道。普魯斯特把房間的牆壁用軟木包裹了起來,他希望把所有的雜音都隔絕在外。他的窗戶也總是關著,他不想聞到窗外的味道。在人們忙忙碌碌的白天,他睡覺。
  • 《匠人》:失落故鄉的守望者
    《匠人》 申賦漁 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5-7  內容簡介:  《匠人》講述了作者申賦漁的家鄉——申村中一個個手工藝匠人及其家族的命運故事,有花匠、雕匠、鐵匠、裁衣……從這些故事中,展現了蘇北一個幾萬人大村的鄉土、生活變遷,追憶了作者失落的故鄉。申村的興亡衰落,既是時代變遷,也是人世間的因緣際遇,令人嘆息,深覺悲涼。  關於作者:  申賦漁,作家、記者。
  • 巴黎疫事|申賦漁:想飛的男人
    我們聯繫的中斷是去年9月。他一下子就消失了。我跟人一向不是特別熱絡,過了兩個月才想起問候他一聲:「最近好嗎?」一般來說,對方會回信說:「挺好的,你怎麼樣?」這樣就又可以恢復聯繫。雅克很快就給我回信:「不怎麼好。」雅克在法國道達爾公司做高管,酷愛飛行,幾乎每周都要上天一趟。他已經飛了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