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把「學習強國」App電臺上的有聲長書幾乎都聽了個遍,最近重新搜尋發現,獨獨漏掉了《匠人》,可能是之前對專欄作家申賦漁先生不甚了解,更主要的是看到《匠人》這個書名潛意識裡以為是講解老手藝人的精湛技藝和傳承的,所以忽略了。直到前幾日打開只聽了一會兒,就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迫不及待的連續聽了一遍又一遍。
我喜歡那種厚重的鄉土氣息和質樸的文字氛圍。《匠人》講述了作者申賦漁的家鄉——申村中15位手工藝匠人極其家族的命運故事,他們是時代變遷和村莊興旺衰落的縮影,他們大多命運多舛,令人嘆息,甚覺悲涼。聽書更能感受到作者對正在頹敗的故鄉的追憶、對漸漸消失的匠人和失傳的手藝的哀思和惋惜。
這些匠人中,有斬殺日本軍官的剃頭匠、有信耶穌而丟掉祖宗的瓦匠、有重仁義修禮數的豆腐匠、有為愛痴狂「有女同車,顏如舜華」的雕匠、有陰險無情的鐵匠、有正直慈愛的木匠,還有篾匠、花匠、扎燈匠、雜匠、裁衣等等...
15位匠人的故事獨立成篇,人物關係又相互關聯,他們的命運隨著時代變遷而跌宕起伏,就像申村祠堂前活了近600年的銀杏樹的根須一樣,錯綜複雜、盤恆交織,雖形狀不同卻編織出一個龐大的根系,頑強的伸展、蔓延到幾百米遠的地方,也正是這些形態各異的工匠和他們的族人描繪出一幅幅別具特色的舊時中國鄉村風景畫卷。
在這個幾萬人口的大村莊裡,每個人都在演繹著自已和家族的命運,在這片相對封閉的土地上,也不全是善良和淳樸,罪惡和狡詐也輪番上演,當道德約束頹廢、文明體現無力時,自然而然,時間的法官就開庭審判了,這就是恆古不變的善惡因果的輪迴。
1.有仇必報的剃頭匠
剃頭匠原是一個寺廟的雜工,共產黨的一個小分隊駐紮在這裡,日本人得到了消息,進行了瘋狂圍剿,隊員們全陣亡了,日本鬼子殺了方丈,火燒寺廟,把他當作苦力帶回了日本軍營,一起被帶來的苦力都走了,他留下了,因為他會剃頭,過了一段時間在日本人放鬆警惕後,剃頭時,他的剃刀輕輕落下,割斷了那個日本軍官的喉嚨...
之後他悄然回到申村,築起一個簡陋的茅棚,默默無聞地做了一輩子剃頭匠。堅守清貧的歲月,他從沒有向政府請過功。
剃頭匠心中有仇恨,他的仇是「家國讎」,他的恨是「民族恨」,親眼見證了日本人對腳下這塊土地的肆意踐踏,他沒有退縮和逃避,而是選擇了報仇和反抗,這就是「大義」,這就是遭受蹂躪而不甘心做亡國奴的廣大民眾挺起的「脊梁」,他理應受到申村人的尊重和敬仰。
2.善有善報的教書匠
「文革」期間,高中生明九保護並藏匿起了造反派到處搜尋抓捕的張校長,在安全送走張校長後,明九回到宿舍,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其實他也很害怕,他怕被發現了,會被押送回老家,他怕以那樣的方式回家,他的母親和奶奶接受不了。
後來,明九在生活無望之時,已升任教育局長的張校長伸出援手,安排他做了代課教師,園了他「教書匠」的夢,他在講臺上度過了他人生中容光煥發、充滿激情的幾年。
張校長在收留這個學生進校的時候,絲毫沒有想到,這個學生會在他人生最艱難的時候反過來收留他,他在不經意中為他後來的困境留下一顆得以解脫的種子;而明九也不知道,這將為他後來的人生埋下了一個伏筆。人生就是這樣,環環相扣...
3.冤冤相報的鐵匠
給子孫後輩的人生埋下仇恨的種子的——是鐵匠曹喜兒的父親,曹喜兒的父親和裁衣的父親因墳地風水之說引發糾紛,變賣田地,打個兩年的官司,最終判決也就不了了之,但曹喜兒的父親心懷怨恨,在臨死前對兒子說「你記著,是誰壞了我們曹家200多年的家業,此仇不報,我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
父親死後,曹喜兒成了鐵匠,為圖風光加入黨組織,成了翻身主任後,蓄意誣告陷害仇家的兒子裁衣(匠),致使26歲的裁衣被槍決。之後報應也隨之而來,還鄉團來了,鐵匠馬上叛變,不久又不慎引發火災,鐵匠家被燒了個精光,接著長子紅喜又無疾而亡,同樣是26歲。最終風燭殘年的鐵匠只得以乞討為生,就連死後竟落了個屍骨無存。
這讓我想起了「安徽六尺巷」的傳說。
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佔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歉讓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冤冤相報何時了,假如鐵匠的父親有大學士張英的胸懷,就不會給兒子的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那樣後輩子孫的人生或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4.知恩圖報的扎燈匠
扎燈匠是作者申賦漁的外公, 一直以扎紙糊燈籠為生,手藝很好,65歲那年突然就不扎燈了,改行幹起「拉瞎子」的營生。拉瞎子,就是拉著雙目失明的盲人走街串巷給人算命掙錢,大家都認為那是騙人錢財的「下三濫」勾當,而且,村裡人都不知道他拉的這個瞎子是從哪裡冒出來的,人們都納悶,就連申賦漁小時候也因此遭到同學和小夥伴們的奚落,覺的很丟人,從此不愛搭理外公。
直到外公和那個瞎子相繼死去,申賦漁也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那瞎子以前是外公的戰友,他們都加入了部隊,並不認識,一次外公當了逃兵,逃出軍營時,被當哨兵的他堵了個正著,那時他不瞎,他本可以當場把外公抓回去槍斃,但這個哨兵最終放了外公。後來,這個哨兵在戰鬥中雙眼被炸成了瞎子,從部隊回來,一個人艱難的靠給人算命餬口,幾十年後外公無意中認出了這個當年救了他一命的人,自此外公就拉了他16年,直至兩人相繼死去。
「知恩圖報」、「受人點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都是被備受推崇的行為準則;「有恩不報」、「忘恩負義」則歷來為世人所不齒。扎燈匠要是不死,他的報恩行為會一直持續下去。人的一生遇到的恩德有很多種,養育之恩、救命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報恩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主要是我們做了什麼沒有?
5.惡有惡報的秤匠
最淋漓盡致的因果報應體現在秤匠家族,秤匠本應該是公允而明事理的人,但因購置田地一事對作者申賦漁的太爺爺萬豪心生嫉妒和仇恨,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一把火燒了萬豪家賴以生存的米行,最終也如陰陽道士所言,秤匠的兒子、孫子、重孫子出了三代呆子,家族徹底凋零。
最猥瑣的恨和最陰險的惡,往往都出自微不足道的理由,猜測和嫉妒可以使人喪心病狂,秤匠就是如此。他不思悔改,臨死還交代長子就是抬著他的棺材也要逼迫對方依照兒時婚約把俊俏的女兒嫁給他的呆傻次子,害人終身。申村人對他太善良了,寬恕喚不醒罪惡的靈魂。
因為是聽書有感寫下了以上文字,一直疑惑所寫書中人名有別字,上網也未查到,如有錯誤,敬請包涵,在此致歉!最後借用《初刻拍案驚奇》中的一首詩作個結尾吧:
湛湛青天不可欺,
未曾動念已先知。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