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中的善惡因果

2020-12-22 碩千瑞

疫情期間把「學習強國」App電臺上的有聲長書幾乎都聽了個遍,最近重新搜尋發現,獨獨漏掉了《匠人》,可能是之前對專欄作家申賦漁先生不甚了解,更主要的是看到《匠人》這個書名潛意識裡以為是講解老手藝人的精湛技藝和傳承的,所以忽略了。直到前幾日打開只聽了一會兒,就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迫不及待的連續聽了一遍又一遍。

我喜歡那種厚重的鄉土氣息和質樸的文字氛圍。《匠人》講述了作者申賦漁的家鄉——申村中15位手工藝匠人極其家族的命運故事,他們是時代變遷和村莊興旺衰落的縮影,他們大多命運多舛,令人嘆息,甚覺悲涼。聽書更能感受到作者對正在頹敗的故鄉的追憶、對漸漸消失的匠人和失傳的手藝的哀思和惋惜。

這些匠人中,有斬殺日本軍官的剃頭匠、有信耶穌而丟掉祖宗的瓦匠、有重仁義修禮數的豆腐匠、有為愛痴狂「有女同車,顏如舜華」的雕匠、有陰險無情的鐵匠、有正直慈愛的木匠,還有篾匠、花匠、扎燈匠、雜匠、裁衣等等...

15位匠人的故事獨立成篇,人物關係又相互關聯,他們的命運隨著時代變遷而跌宕起伏,就像申村祠堂前活了近600年的銀杏樹的根須一樣,錯綜複雜、盤恆交織,雖形狀不同卻編織出一個龐大的根系,頑強的伸展、蔓延到幾百米遠的地方,也正是這些形態各異的工匠和他們的族人描繪出一幅幅別具特色的舊時中國鄉村風景畫卷。

在這個幾萬人口的大村莊裡,每個人都在演繹著自已和家族的命運,在這片相對封閉的土地上,也不全是善良和淳樸,罪惡和狡詐也輪番上演,當道德約束頹廢、文明體現無力時,自然而然,時間的法官就開庭審判了,這就是恆古不變的善惡因果的輪迴。

1.有仇必報的剃頭匠

剃頭匠原是一個寺廟的雜工,共產黨的一個小分隊駐紮在這裡,日本人得到了消息,進行了瘋狂圍剿,隊員們全陣亡了,日本鬼子殺了方丈,火燒寺廟,把他當作苦力帶回了日本軍營,一起被帶來的苦力都走了,他留下了,因為他會剃頭,過了一段時間在日本人放鬆警惕後,剃頭時,他的剃刀輕輕落下,割斷了那個日本軍官的喉嚨...

之後他悄然回到申村,築起一個簡陋的茅棚,默默無聞地做了一輩子剃頭匠。堅守清貧的歲月,他從沒有向政府請過功。

剃頭匠心中有仇恨,他的仇是「家國讎」,他的恨是「民族恨」,親眼見證了日本人對腳下這塊土地的肆意踐踏,他沒有退縮和逃避,而是選擇了報仇和反抗,這就是「大義」,這就是遭受蹂躪而不甘心做亡國奴的廣大民眾挺起的「脊梁」,他理應受到申村人的尊重和敬仰。

2.善有善報的教書匠

「文革」期間,高中生明九保護並藏匿起了造反派到處搜尋抓捕的張校長,在安全送走張校長後,明九回到宿舍,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其實他也很害怕,他怕被發現了,會被押送回老家,他怕以那樣的方式回家,他的母親和奶奶接受不了。

後來,明九在生活無望之時,已升任教育局長的張校長伸出援手,安排他做了代課教師,園了他「教書匠」的夢,他在講臺上度過了他人生中容光煥發、充滿激情的幾年。

張校長在收留這個學生進校的時候,絲毫沒有想到,這個學生會在他人生最艱難的時候反過來收留他,他在不經意中為他後來的困境留下一顆得以解脫的種子;而明九也不知道,這將為他後來的人生埋下了一個伏筆。人生就是這樣,環環相扣...

3.冤冤相報的鐵匠

給子孫後輩的人生埋下仇恨的種子的——是鐵匠曹喜兒的父親,曹喜兒的父親和裁衣的父親因墳地風水之說引發糾紛,變賣田地,打個兩年的官司,最終判決也就不了了之,但曹喜兒的父親心懷怨恨,在臨死前對兒子說「你記著,是誰壞了我們曹家200多年的家業,此仇不報,我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

父親死後,曹喜兒成了鐵匠,為圖風光加入黨組織,成了翻身主任後,蓄意誣告陷害仇家的兒子裁衣(匠),致使26歲的裁衣被槍決。之後報應也隨之而來,還鄉團來了,鐵匠馬上叛變,不久又不慎引發火災,鐵匠家被燒了個精光,接著長子紅喜又無疾而亡,同樣是26歲。最終風燭殘年的鐵匠只得以乞討為生,就連死後竟落了個屍骨無存。

這讓我想起了「安徽六尺巷」的傳說。

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佔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歉讓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冤冤相報何時了,假如鐵匠的父親有大學士張英的胸懷,就不會給兒子的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那樣後輩子孫的人生或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4.知恩圖報的扎燈匠

扎燈匠是作者申賦漁的外公, 一直以扎紙糊燈籠為生,手藝很好,65歲那年突然就不扎燈了,改行幹起「拉瞎子」的營生。拉瞎子,就是拉著雙目失明的盲人走街串巷給人算命掙錢,大家都認為那是騙人錢財的「下三濫」勾當,而且,村裡人都不知道他拉的這個瞎子是從哪裡冒出來的,人們都納悶,就連申賦漁小時候也因此遭到同學和小夥伴們的奚落,覺的很丟人,從此不愛搭理外公。

直到外公和那個瞎子相繼死去,申賦漁也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那瞎子以前是外公的戰友,他們都加入了部隊,並不認識,一次外公當了逃兵,逃出軍營時,被當哨兵的他堵了個正著,那時他不瞎,他本可以當場把外公抓回去槍斃,但這個哨兵最終放了外公。後來,這個哨兵在戰鬥中雙眼被炸成了瞎子,從部隊回來,一個人艱難的靠給人算命餬口,幾十年後外公無意中認出了這個當年救了他一命的人,自此外公就拉了他16年,直至兩人相繼死去。

「知恩圖報」、「受人點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都是被備受推崇的行為準則;「有恩不報」、「忘恩負義」則歷來為世人所不齒。扎燈匠要是不死,他的報恩行為會一直持續下去。人的一生遇到的恩德有很多種,養育之恩、救命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報恩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主要是我們做了什麼沒有?

5.惡有惡報的秤匠

最淋漓盡致的因果報應體現在秤匠家族,秤匠本應該是公允而明事理的人,但因購置田地一事對作者申賦漁的太爺爺萬豪心生嫉妒和仇恨,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一把火燒了萬豪家賴以生存的米行,最終也如陰陽道士所言,秤匠的兒子、孫子、重孫子出了三代呆子,家族徹底凋零。

最猥瑣的恨和最陰險的惡,往往都出自微不足道的理由,猜測和嫉妒可以使人喪心病狂,秤匠就是如此。他不思悔改,臨死還交代長子就是抬著他的棺材也要逼迫對方依照兒時婚約把俊俏的女兒嫁給他的呆傻次子,害人終身。申村人對他太善良了,寬恕喚不醒罪惡的靈魂。

因為是聽書有感寫下了以上文字,一直疑惑所寫書中人名有別字,上網也未查到,如有錯誤,敬請包涵,在此致歉!最後借用《初刻拍案驚奇》中的一首詩作個結尾吧:

湛湛青天不可欺,

未曾動念已先知。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相關焦點

  • 善惡有因果,真正敬畏因果的人,不做這4種惡事
    這樣的想法就是誤解了因果之道,佛們說的因果報應,其實並不是說一個人做了好事或者壞事,神佛就會把報應施加到對方身上。因果是萬物運行的規律和基本性質,就像秋風起,樹葉就會枯黃飄落,這並不是人力或者神力在操縱。因此,佛說:「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
  • 佛說:善惡有報,一切皆有因果!
    文/飛魚佛說:善惡有報,一切皆有因果!《安家》中有這樣一幕,一個老實本分的包工頭,因為給人裝修卻遲遲收不到尾款,後來去找那個欠債的人,不但不肯還錢,還特別囂張,後來著火了,還是那個老實人救了他,這一切都是因果,擁有什麼樣的心,便擁有什麼樣的世界。古人云,行善,必有餘慶,作惡,必有餘殃。
  • 善惡報應,一個真實的因果故事
    賈先生回到商行才發現皮袋子不見了,頓時如雷轟頂、大汗淋漓、嚇懵了,慌亂中更加說不清道不明。老闆看他神色慌張、張口結舌,語無倫次,認為其中有詐。於是厲聲斥責他辜負了東家的信任,並說如不趕快歸還就送他見官。一千八百多銀元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阿,如果不亂花,足夠一個人用一輩子,他賈先生又如何賠得起呢,責任重大,又有口難辨,感到這輩子完了,絕望地大哭起來。
  • 人在做,天在看,事有因果,善惡皆有報
    這個世界上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這就是因果關係,也是辯證關係。因果關係,告知人們做人要從善,不能從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間未到。做人要做明白人,做人要做智慧人,這個明白和智慧就是要懂得因果關係,做事要向好的方面去努力和發展,不做壞事,多做好事,懂得了這個人生哲理,知曉了善有善報,懂得了有付出就會有回報的道理,做人就會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如此之人才是明白人和智慧的人.,也是有福報的人。
  • 如果我們不相信善惡因果,人類與道德、信仰都不會再存在
    是非善惡、愛憎分明是民間基於公序良俗的準則而做出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判斷,一直在民間風俗習慣中佔據主流的位置。然而,時至今日,隨著信仰的迷失、價值觀的混亂,一些心存不善之人竟將其視為作奸犯科、及時行樂的藉口,甚至還搬出各類數據來佐證其謬論。使得不明就裡的無辜百姓也跟隨其以訛傳訛,犯下嚴重的口業。
  • 善惡之間,皆有因果
    文:清說一切皆有因果。世上會有無數種偶遇。仔細想想的話,所有的「偶遇」,一定不是偶然的,都會有它的必然性。看來,有緣千裡來相會中的「緣」,是上天眷顧的。也許,「緣」對人的眷顧,也有它的前提和初衷吧?因為,「緣」並非能眷顧到所有人。這應該就是因果和天意吧。難怪有人說,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情況下,只管做好我們自己,其他的,讓上天去安排。
  • 成語一成不變:觸法刑罰 善惡果報
    生命中還有個大事,也是一經形成,即不易改變的,那就是佛家講的三世因果的「果報」。佛家告訴人,人生所遭遇的一切福與苦都是有因果關係的。人的所行所為,善惡都有報:行善造因,福報是果;行惡造因,苦報是「果」。
  •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在伊甸園中,上帝耶和華創造出來的最初的人,亞當和夏娃是不知道什麼是善惡的。正如初生的嬰孩,也是善惡不分的。正是人們生存在有善惡的環境,才需要善惡之心。如果生活在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人們是不需要善意的分辨的。理想的世界狀態,人們也是不需要分辨善惡的,至於善惡的論斷,交由專職的人去判定,也可以稱之為法官。很多佛教場所都會出現這樣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 大安法師:錯綜複雜的業因果報
    三世因果所傳達的是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是佛教勸善的語言,說教之詞,不是那麼回事。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生命輪轉的觀念,我們的神識不會隨著肉體的消滅而消亡。如果一個人接收了斷滅見,人死燈滅,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那他就很難接受三世因果的法則。實際上生命是流轉輪迴的,人死之後,神識(阿賴耶識)離開身體,它又要找尋一種生命的載體,在六道中輪迴。
  • 談不昧因果
    有一天,某人請問他:「大修行者還落因果否」?那人問的意思就是說,大修行的人,還受不受因果束縛呢?這就好像說,有錢的人,還受不受法律的制裁呢?有權的人,還要守不守國法呢?大師也不語,引領大家來到了後山,於一樹洞中,有一野狐狸端坐而去。大師說,就是他。為其舉火焚身,始得脫野狐狸身。禪門有云:「一句合頭語,萬世系驢橛」。一句話說不慎,就可能會壞了一個人的法身慧命。
  • 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涅槃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這句話和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的一句話大意相同,但細思就知兩者妙微之差!)
  • 因果業報的根本原理緣由.
    更想著大家能夠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在實際生活中,去體悟,去行持,去做到。在自己面臨一個環境的時候,面臨一個事情的時候,能夠冷靜下來,細細的品味,解析當下的一切。去解析其中的微細因緣,而去過改非,更好的進行人生。
  • 人世間,是最好的修行道場,沒有絕對的善惡,沒有必然的因果
    沒有絕對的善惡。沒有永恆的仇恨。沒有必然的因果。我們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實實的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
  • 諸法皆空,為何因果不空?
    因果報應有三種: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生報,或是前生作業今生報,或是今生作業來生報;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同時並存,因果在六道中來回,六道在因果中輪轉。佛教有偈曰:「堪嘆人生苦,兒孫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裡煮。」這首偈子直觀立體地展現了六道輪迴與因果報應的不可思議。
  • 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
    一般人懷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為僅僅站在當下一生的立足點上來看善惡報應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輩子,不但沒有好報,甚至還不得好死!    其實,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現在一生,已有過去的無量數生,尚有未來的無量數生。現在這一生,若將過去及未來的生命之流連貫起來看,實在還不及石火光影那樣的短促渺小。善惡因果是貫通了三世漸次受報的,業力的大小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等次。
  • 22句經典因果名言,萬事有因果,世人應盡知!
    3.萬法皆空,因果不空。4.菩薩畏因,眾生畏果。5.清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6.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7.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9.在罪惡中遊泳的人,必將在悲哀中沉沒。10.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11.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有所謀而為之善是假善。12.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
  • 「相貌」裡面藏著「因果」,也是福報的表現
    善惡到頭終有報,因果從來不用忙,因果業力不但會影響一個人的運勢,我們的相貌也會被因果業力所影響。為什麼說慈眉善目,慈悲的人,就會顯現善的相,這就是相由心生的道理,所以說一個人的相貌,也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
  • 善惡報應,一個真實的因果故事(此文無價!)
    賈先生回到商行才發現皮袋子不見了,頓時如雷轟頂、大汗淋漓、嚇懵了,慌亂中更加說不清道不明。老闆看他神色慌張、張口結舌,語無倫次,認為其中有詐。於是厲聲斥責他辜負了東家的信任,並說如不趕快歸還就送他見官。
  •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
    因為佛法包括宇宙間一切有為無為的真諦,釋迦佛陀在娑婆世界說法四十九年,說了八萬四千法門,總括起來,不離因果二字,也就是佛法。簡單的說,宇宙間的一切因果就是佛法。學習佛法主要是要明白因果理趣、學習因果,知道世事無常、輪迴痛苦,知道善惡業力、因感果報,因此尋求解脫之道,求證道果,圓滿菩提,利益眾生。唯有明了一切因果而不被因果所遷,才能了生脫死。所以,因果即是佛法,佛法即為因果。
  • 佛說:萬事皆空,因果不空,善良的人,一定會有好報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正義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一個人的因果,在冥冥中總是被記錄被積累,總有一天會遭報應,在劫難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人生做一個善良的人,永遠不會錯,邪不勝正,惡,永遠贏不了善,好人一定會有好報,惡人一定難逃惡果,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逃不開的因果,萬事皆空,因果不空。每個人的善惡,都是自己難逃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