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專業媒體評測,十大頭戴降噪耳機和入耳式降噪耳機,索尼贏了

2020-12-18 科技採擷ProTest

ProTest 原創

4月20日,德國專業媒體Chip通過和德國著名的HEAD acoustics(海德聲學)發布了2020年十大頭戴式降噪耳機和十大入耳式降噪耳機的評測報告,索尼的兩款產品雙雙獲得第一名。(兩類耳機的前五名排行榜篇尾附後)

HEAD聲學公司使用測量頭評估了實驗室的

帶主動降噪(ANC)功能的藍牙耳機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提供輕鬆的音樂享受,而且它們也是數碼時代的潮流產品之一。當然這主要是受手機製造商的推動,用戶和手機廠商越來越多地放棄了連接有線耳機的插孔。這次我們與著名的音響測量實驗室HEAD聲學實驗室一起,對眾多的耳罩式/耳罩式和入耳式型號進行了徹底的測試。頂級產品的價格高達300歐元,當然100歐元(739元人民幣)以下也有更便宜的替代品。

在帶帶主動降噪(ANC)的頭戴式耳機中,價格在260歐元(1922人民幣)左右的索尼WH-1000XM3最讓我們滿意。

入耳式機型中最值得推薦的是索尼WF-1000XM3,價格在190歐元(1405人民幣)左右。

最佳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

索尼WH-1000XM3是目前市場上最好的降噪耳機---也是最貴的耳機之一(價格比較)。它擁有所有測試機型中最強的主動降噪功能,佩戴在頭上特別舒適,聲音飽滿、柔和、溫暖,而且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使用附帶的索尼應用程式進行調節。

該APP還提供了其他實用的功能,如風噪降低等。連續使用22小時左右的電池續航時間雖然非常不錯,但還沒有達到前代產品的優秀水平。但是反過來說XM3比較上一代多了快速充電功能。唯一值得一提的弱點是電話通話效果,因為自己的聲音傳到電話夥伴的時候音量有些小。

話說回來,Jabra Elite 85h(測試用)也是這次測試冠軍的有力替代者--它的佩戴也很舒服,聲音很好聽,降噪效果更出色--而且價格更便宜。

索尼WH-1000XM3提供的兩色選擇

評測總結:索尼WH-1000XM3

總體評價:非常好(1.2):索尼WH-1000XM3 ANC耳機在降噪、音質和佩戴舒適度方面的表現完全令人滿意。

優點

非常好的音質卓越的噪音抑制能力電池壽命仍然非常好缺點

有些人可能覺得聲音太低沉麥克風語音量太低,對方在電話中有些聽不清

索尼WH-1000XM3的評測意見

最具性價比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

JBL E65BTNC頭戴式耳機的聲音不錯,但有時低音有點太厚重。這款耳機聽起來並不總是很自然。儘管低音很渾厚,有時確實會讓人聽起來很酷,但是時間長了也會讓人厭倦。基本上你能以較低成本的價格就能得到不錯的音質,降噪效果也很好。主動降噪ANC強度不能調整。JBL出人意料的是,這款JBL很適合接打電話,自己的聲音對方聽得很響亮,而且沒有噪音。

頭戴式耳機的佩戴舒適度很好,對耳朵沒有什麼壓力。不過,根據你的頭部形狀,JBL的佩戴會有些鬆散,會有滑落的可能。耳機的內置配件很好,但不支持aptX編解碼器。在主動降噪打開的情況下,電池壽命超過20小時,綜合性價比符合用戶的最佳選擇。在不打開主動降噪ANC狀態下,續航大概33個小時。充電時間也非常短。

JBL E65BTNC以不到80歐元的價格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Photo:JBL

評測意見:JBL E65BTNC

總評:好(1.9)JBL E65BTNC是一款一貫不錯的頭戴式耳機,擁有主動降噪ANC和均衡的聲音表現,價格也很給力。

優點

良好的音質電池續航長,充電時間短能夠有效的消除噪音缺點

不支持aptX和NFC主動降噪ANC強度不可調整佩戴感受不太舒適,容易滑落

BL E65BTNC頭戴式耳機的評測意見與評分

最佳入耳式主動降噪耳機

在入耳式耳機中,索尼WF-1000XM3獲得了最佳的綜合評分。在所有類別中,我們給索尼的得分評價都是 "非常好"。聲音很好,耳機佩戴也很舒服,不會滑落,電池續航能力很好,配置幾乎完美。而且,ANC的質量完全讓人滿意。聲音非常清晰,低音豐富。中音和高音都是我們喜歡的,只是中音和高音的聲音有點過於靈動了。總的來說,對於真正的無線入耳式耳機來說,聲音絕對是一流的。

索尼為用戶提供了各種舒適的入耳矽膠套附件,用戶可以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尺寸使用。將耳塞內壓入耳道內,翻轉,直至牢固地佩戴好。觸摸控制的效果很好。在我們的測試中,WF-1000XM3在沒有使用降噪功能的情況下,續航時間超過9個小時,而在主動降噪開啟的情況下,它的續航時間依然超過7個小時。如果包括在電池盒中充電,你可以得到一個非常好的38小時的總運行時間。

索尼WF-1000XM3設計精美,它具有非常好

索尼WF-1000XM3

總評:非常好(1.2):索尼的WF-1000XM3入耳式耳機在測試中,包括音質在內的所有類別中都表現出了頂級的表現。

優點:

非常舒適聲音表現優秀電池續航優秀缺點:

不防水售價過高

索尼的WF-1000XM3入耳式耳機評測意見

最具性價比入耳式主動降噪耳機

鐵三角這款ATH-ANC40BT(評測中)雖然不屬於頂級入耳式耳機,但卻是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最好的入耳式耳機。鐵三角的聲音很紮實,但缺乏活力,聲音顯得有些單薄,有些機械。低音可以聽得見感受得到,但喜歡低音曲目的朋友肯定還是會覺得不夠。總的來說,我們對這款耳機的聲音表現評價是好的。主動噪聲抑制效果不錯,但讓會讓環境噪聲傳入耳朵裡。人聲和清亮的聲音可以聽得見,對於深沉的嗡嗡聲等噪聲源的降噪效果更好。打電話的時候,自己的聲音傳得很清楚,通話的對方接聽沒問題。本身有36克的重量,鐵三角的耳機佩戴舒適度很好,但它不是真正的無線入耳式,有一個頸帶。入耳式耳塞能夠穩穩地坐在耳朵裡,配件中包含了各種尺寸的橡膠耳塞頭。支持aptX,但耳機不能通過NFC進行耦合。如果啟動了噪音抑制,鐵三角運行時間超過13小時。測試中ANC關閉的狀態下我們使用了將近16個小時。該款耳機充電時間約為90分鐘。

Audio-Technica ATH-ANC40BT始終是耐用的入耳式ANC耳機,價格合理。photo:AT

評測總結:鐵三角 ATH-ANC40BT

總體評價:好(2.2)鐵三角ATH-ANC40BT的音質不錯,設備紮實,價格適中,但降噪效果一般。

優點:

清新的聲音電池續航長重量輕缺點:

噪聲消除效果一般調教可以做得更好

鐵三角 ATH-ANC40BT的評測意見

應該如何選擇主動降噪耳機的性能、價格?

在評估價格的時候,有兩點是你應該考慮的。價格在80到300歐元左右的耳機型號在主動降噪測試中至少表現出了不錯的效果。因此,一個高效的主動噪聲抑制ANC功能並不一定特別昂貴。不過,如果藍牙耳機本身的的音質不能讓人滿意,那麼再好的噪音抑制也沒有用。如果你想在這兩個類別中取得好的成績,大多數情況下,你需要支付200歐元(1400人民幣)以上的費用。不過,這裡也有一些比較便宜的替代品。

我們如何測試藍牙耳機的降噪效果?

在圖片中,我們展示了我們的合作夥伴HEAD聲學音頻實驗室中的人工頭戴式測量系統的設備圖片,以及對技術感興趣的人可以看到餅狀的圖表,用圖解的方式來說明耳機的優點和缺點。在文章的最後,你還會看到關於測試流程的詳細說明。

優點和缺點-主動式降噪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想在較嘈雜的環境中以輕鬆的方式聽音樂,即使是在低音量的環境中,主動式降噪總是很有用的。這裡測試的所有型號都具有主動降噪功能:它們都配備了麥克風,可以拾取環境噪音,並產生相反的聲波,為聽眾減弱或最好是消除噪音。當然,這在播放音樂時也是有效的,但往往會不同程度的改變您聽到的聲音。

即使是擁有最好的ANC的頭戴式耳機---索尼WH-1000XM3---在聲音方面也無法成功地將環境完全屏蔽掉。均勻、較深的嗡嗡聲幾乎完全會被屏蔽。中頻和高頻的能量比低音範圍小,因此幹擾性較小,但仍能聽到,但只能是輕聲細語的一點而已。在ANC的效果方面,雖然在150歐左右的中級耳機中也能獲得不錯的降噪效果,但兩者之間還是有明顯的差距。如果主動降噪這個功能對你來說很重要,你應該買一個在我們的ANC評級中至少獲得「好」級別的型號。

如果你要找的是降噪效果最好的耳機,那麼外觀設計就比較次要了。例如,頭戴式索尼WH-1000XM3和真無線入耳式索尼WF-1000XM3提供了類似的有效主動降噪ANC能力,都有出色的噪音衰減。

帶降噪耳機的選購小貼士

如果你要找藍牙耳機,首先要做幾個決定,以合理的方式縮小選擇範圍,應該是主動降噪的設備,還是被動降噪的設備就足夠了?你更喜歡掛耳式、頭戴式還是入耳式?如果是入耳式的,那就是完全無線,或者說是帶頸帶?選擇的方式和口味和使用場景一樣多樣。

語音放大和其他實用的附加功能

任何想在火車和飛機上戴著耳機打電話或聽廣播的人,一定要購買具有TalkThrough、Ambient Sound或OpenMic功能的設備。在這種情況下,耳機會激活麥克風,通過聲音的引導,讓人聽得更清楚。有了索尼XM3,你只需要將手放在耳罩上就可以了。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對ANC進行細化設置,或者在不同的強度之間進行選擇。因此,耳機裡的沉默是有條件的靜默,但外面的世界還是可以聽到一些的。

舒適性:正確的佩戴舒適感很重要

不過,有些人覺得這種不自然的安靜讓人不舒服,因為有時會覺得耳朵上有壓迫感。這是因為由於耳部閉合導致的壓力均衡較少,導致所謂的耳朵的閉塞效應。許多ANC機型也會產生背景噪音----在聽安靜的音樂時,這可能會讓人很煩。另一個負面影響往往是風,當風掃過話筒時,會在耳機中產生明顯的嘶嘶聲或刮擦聲。

即使在車裡的空間或坐在公交車上時,降噪耳機也不一定能對應模擬出完美的對抗環境音效的聲音。壓力和位置的突然變化會導致聲音的變化,有時會飄忽不定,這在不帶有主動降噪ANC功能的普通耳機中是不會發生的。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可以關掉主動降噪技術。有些型號耳機還允許你在不開啟藍牙的情況下使用ANC功能,不需要打開耳機的藍牙即可享受降噪技術。如果你只是想休息一下,或者考慮使用耳機線,這樣可以節省電池。

Bose QuietComfort 35 II緊隨索尼WH-10

不能更換電池:永久安裝的電池

在許多機型中,噪音消除會降低電池的最大壽命,有時甚至會大大降低。因此,您可以在我們的列表中找到開啟ANC功能時的電池壽命和不開啟此功能時的電池壽命。遺憾的是,幾乎所有機型的電池都是永久安裝的,用戶無法更換。Beats會收取100歐元左右的更換費,而其他知名廠商如索尼、Bose和Sennheiser等也是一樣。所以在保修期外的瑕疵電池在某些情況下,很快就會變成耳機全損。這樣一來,好的電池壽命就顯得更加重要了,這樣在幾年後,當電池最大容量下降時,你依然可以享受到耳機的樂趣。

我們感到遺憾的是,那些真正可以使用十年或更長時間的耳機設備,卻被這個原因退化成了一次性產品。畢竟,所有的頭戴式耳機和測試的兩款頭戴式耳機也都可以通過插口線提供音樂。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這甚至是在電池沒電的情況下還能用。

音質:好的聲音不一定非得是昂貴的聲音

在150歐元左右的價格範圍內,你已經得到了良好的音質。不需要花300歐元以上,就可以時不時地享受到聽音樂的樂趣。某種程度上來說,入門級的聲音似乎並不十分自然和均衡,但根據型號不同也不光是價格,有些產品的聲音表現也會相當不錯。如果你想體驗到最好的聲音,你應該將做更多的調整,可能還需要用音源的均衡器重新調整一下。經過一番細心的調音,也將會有非常低音表現,當然我們在這裡最喜歡索尼的WH-1000XM3。

話說回來,對於我們這個級別的頭戴式式耳機(以及300歐以下的藍牙耳機也是如此),是使用AptX(HD)還是LDAC的編解碼器來實現更高的藍牙比特率,還是只使用標準的SBC編解碼器,支持比特率高達345千比特每秒,不過這對我們的欣賞口味來說是毫不相干的。

在嘈雜的環境中享受安靜的音樂:上一代Sony WH-1000XM2使用效果就很好。photo:CHIP

移動的入耳式耳機

哪種佩戴耳機的方式適合你,首先要看你的個人喜好和預期的使用場景。入耳式的機型是壓在耳道內,比較適合運動型,尤其是所謂的真無線型,完全不需要任何線纜,而且還可以在耳道內播放,所以說是比較適合運動型。而帶頸帶的耳塞卻並不是那麼自由自在地使用,有時甚至會出現頸帶的線纜會拉扯到耳塞的問題,但由於頸帶中的電池容量較大,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的電池壽命確實更長。

帶有包裝的入耳式機型幾乎不佔空間,這一點在旅行時特別有幫助。而且它們也比較適合戴眼鏡的人,因為太陽穴不會對音質和ANC的效果產生幹擾。另一方面,也有些人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覺得矽膠耳塞頭對耳道造成的壓力很煩人。耳塞也比較容易髒。

最佳電池續航的是頭戴式耳機

耳罩式耳機蓋住或靠在耳朵上。在測試中,它們的電池續航時間明顯要好很多,平均下來,你可以期待1500分鐘左右的連續音樂播放時間或25小時左右,部分機型即使使用ANC功能也能達到2000分鐘以上使用時間。每天適度使用3個小時,因此往往一周只需要給設備充電一次就可以了。在音質方面,與價格相近的入耳式機型相比,過耳式機型往往能提供更飽滿、空間感更深的聲音。

最好的情況下,頭戴式耳機可以戴上幾個小時而不顯示出疲勞感,最壞的情況下,會壓迫到耳朵、下巴和耳冠。由於人的頭型不同,佩戴舒適度只能描述有限的範圍的主觀體驗,不能一概而論。

冬天頭戴式耳機可以保暖,夏天則會出點汗。在旅行時,它們不像入耳式耳塞那樣能很好地收納。不過,很多機型都可以摺疊起來存放在一個小盒子裡--很多廠家都提供硬殼盒子。入耳式耳機比過耳式耳機略顯緊湊,適合通勤和短時間內聽音樂。不過,如果你喜歡使用的時間較長,過一段時間後,可能會也會被明顯的壓迫感困擾到耳朵。

連續播放時,頭戴式耳機通常能夠持續播放20個小時或更長時間。photo:CHIP

觸摸或按鍵:耳機控制

從人體工程學上看,除了佩戴舒適度之外,還有其他明顯的區別。測試現場的一些耳罩上有一些頭戴式耳機,在耳罩上有真正的按鈕,可以更換曲目或調節音量。另一部分依靠觸控表面,輕點或輕掃即可激活。兩者各有優缺點。我們在實際使用選擇測試項的時候,減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輸入。不過,如果像Bose QuietComfort 35 II那樣,按兩次按鈕轉到下一曲,甚至按三次跳回前一曲的設置,確實感覺有些粗糙。

另一方面,在索尼WH-1000XM3上,如果要設置大聲功能,你可以向上滑動,如果要設置靜音功能,你可以向下滑動,如果要設置前進和後退功能,你可以相應地來回滑動。通過雙擊右耳罩實現啟動/停止。雖然這聽起來簡單直觀,但我們在測試中遇到了相當大的問題。我們想加大音量,但不小心手指的運行軌跡偏了一些,因為我們的手指可能稍微橫向移動了一下,就偏離了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了。起動/停止的使用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適應的。

對於Sennheiser PXC550來說,由於Sennheiser PXC550在簡單的輕輕觸摸時已經有了反應,所以不小心誤觸播放或停止音樂播放的機率也比較大。不過,歸根結底,到底喜歡哪個版本,還是要看個人口味和習慣,所以我們就不評價了。

BoseQuietComfort 35 II通過機械按鍵控制,而索尼採用觸摸按鍵上使用。photo:CHIP

測試的評分標準和實踐

降噪耳機:我們如何測試

頭戴式耳機的總體評分由音質(加權30%)、降噪(同樣是30%)、佩戴舒適度和功能(20%)、移動性(15%)和電話通話(15%)等子類別組成。後一類只佔5%,說明耳機佩戴者對電話通話夥伴的聽感有多好。

在入耳式真無線藍牙耳機的評測中,我們完全從主觀上評估主動噪聲抑制的強度。如果一款設備有這個功能,你會在真無線入耳式最佳榜單中看到評分。真無線入耳式耳機的設備等級中包含了降噪功能。

如同我們的每一個最佳榜單一樣,一個類別中的最佳產品會獲得最佳評分,其他設備的評分也會相應調整。因此,"非常好(1.0)"並不代表它沒有變好(德國評分標準是1-5分,分值越低成績越好,您可以理解為ABCD的評分),只代表我們沒有在這個子類別中測試過更好的設備。如果有新的、更好的產品加入,老設備的評級也會發生變化。

測量是由HEAD聲學有限公司在其測量實驗室進行的。為此,採用了人工頭顱測量系統,再現了人的雙耳聽力以及人的口腔聲輻射。人工頭有人工嘴和人工耳。通過這些,可以測量噪聲衰減、ANC在各種情況下對音樂重現的影響、自身聲音和環境中聲音的衰減,以及耳機佩戴者在電話通話中的聲音傳輸質量。

HEAD聲學測試圖表,在這裡您可以看到Sony XM3,XM2和Bose QC35 II的衰減強度與未衰減的飛機噪聲相比。XM3具有最佳的主動降噪ANC效果。

我們是如何評價聲音的

在測試中,我們通過Spotify將耳機通過藍牙連接到智慧型手機上時,我們通過Spotify以最大的音量回放音樂。這是一個實際的測試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我們完全是主觀判斷。兩位測試者對聲音的清晰度和自然度、低音特徵以及聲音的還原度進行評價。我們在操作耳機時採用了主動降噪功能。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選擇最強的ANC模式,因為在這種模式下,我們也會判斷ANC的效果。通過線纜連接的音質在這裡起不到任何作用,沒有降噪的聲音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正如HEAD聲學的測量結果所顯示的那樣,有源和無源ANC之間的聲音變化或多或少。我們並沒有把這種差異化的評測歸咎於耳機,一方面是用戶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模式,另一方面是沒有選擇到最好的ANC。儘管如此,當然,我們力求各種測試模式之間的偏差儘可能小,這是最可取的。

主動降噪效果評估

我們的降噪評估是由40%的測量值和60%的降噪性能主觀評估組成。原因在於心理聲學在聲音評價中起著重要作用(無論是音樂還是飛機噪音)。雖然測量結果是可重現的,因此是客觀的,但我們希望考慮到我們對ANC耳機的主觀聲音感受。HEAD聲學有限公司負責測量,主觀評價由CHIP編輯進行。我們用一個揚聲器讓自己暴露在飛機噪音中,在這種場景中對耳機進行了直接對比評測。

為了模擬各種背景噪聲,在HEAD聲學測量實驗室中使用了一個八通道、空間排列的聲場真實再現系統(根據ETSI TS 103 224)。為了評估降噪性能,在飛機內部產生的噪音和繁忙的食堂的聲音都被回放了出來。測試人員進行了多次測量。不帶耳機的情況下,帶耳機不帶ANC,激活ANC耳機的情況下。

此外,HEAD聲學記錄了耳機佩戴者對機艙廣播的理解程度等。有些型號有所謂的TalkThrough、OpenMic或Ambient Sound功能,它可以激活麥克風並降低與聲音相關的頻率範圍內的阻尼功率。如果耳機本身具有這些功能的話,我們這裡確實就用了。

為了確定不含ANC的耳機的被動衰減功率,我們評估了在200赫茲(Hz)到10千赫茲(kHZ)的頻率範圍內與未過濾的飛機噪聲相比的衰減差異。我們在評估被動衰減的時候,由於低頻沒有被耳機有效過濾,所以我們將低頻排除在被動衰減的評估之外。當ANC被激活時,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主動噪聲抑制的強度在500Hz以下的中低頻範圍內特別明顯,所以在計算ANC阻尼性能時,我們考慮了50Hz到10kHz的頻率範圍,並向下延伸,在計算ANC阻尼性能時,我們考慮了50Hz到10kHz的頻率範圍。

評估中還包括一個特殊的測試,測試的內容是考察戴(太陽鏡)眼鏡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ANC的降噪能力。要想獲得最佳的ANC效果,耳機的貼合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耳機護墊不能完美的貼合耳朵,會明顯降低降噪效果。這裡的區別在於:戴上眼鏡對Beats Studio 3的ANC表現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即使是JBL E65TBNC也只損失了不到1.4分貝到3.4分貝的損失,Bose QuietComfort 35 II在中場的表現就屬於一般了。這裡的測試成績比較差的是索尼的XM3,它的降噪效果損失了6分貝左右,這對於戴眼鏡的人來說並不理想。

一些ANC耳機的副作用是,當你在安靜的環境中時,會有背景噪音。在聽音樂的時候,這也會讓人感到不安。在這一點上,我們也進行了評估。索尼WH-1000XM3的噪音最低,而它的前代產品在這裡表現一般,而且有一種明顯的聽覺幹擾,略顯不安的串擾聲音。Bose QC35II呈現出了一貫穩健的表現。Sennheiser PXC550和價格低廉的TaoTronics TT-BH22在這裡表現得非常糟糕。

總體而言,索尼WH-1000XM3在測量方面的性能優於Bose QC 35 II。

我們如何評價舒適度和其他配屬

兩位CHIP編輯主觀評價佩戴的舒適度:耳機是否貼合緊實但沒有壓迫感,耳朵是否有空間,做工是否得當,材質是否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此外,還可以從插座、提供的電纜、空電池時可能的耳機操作、提供的外殼等方面獲得積分。支持AptX(HD)和Co.的支持,我們沒有評級----我們有相應的聲音評級。

我們如何評估移動性

移動性評分中包含了有無ANC的電池壽命以及充電時間。我們將耳機設置為相同的音量進行運行時間的測量,通過藍牙連接連續播放一定的音樂播放列表。一個腳本記錄了運行時間。我們根據測量裝置測量充電時間,直到不再有電量流動為止。同樣重要的還有藍牙的信號穩定能力,我們在編輯部進行了測試。如果你在公寓裡穿梭不同房間時經常斷線的話,就像Bose QuietComfort 35 II一樣,那就相當煩人了。

我們是這樣評價通話功能的

這個評價點完全由HEAD聲學的測量結果組成。它由 "發送響度評分"(SLR)、"發送頻率響應"(SFR)、"回聲平均意見評分"(E-MOS)和 "全球平均意見評分"(G-MOS)組成。

單反測量顯示了耳機的麥克風在電話通話中的敏感度,從而顯示出耳機佩戴者對通話對象的聲音有多大。單反越高,聲音越小。但是,由於不僅有太安靜,也有太響的情況,所以我們將理想的衰減值設置為8dB----所有偏離這個值的耳機都會得到較少的分數。相對來說,我們對聲音過大的傾向要懲罰的比較嚴重,因為聲音過大的麥克風採集通常的結果就是導致聲音幹擾失真。

SFR測量(根據ETSI ES 202 739)決定了傳輸頻譜的寬度。這關係到語音傳播的質量和語音聲音的自然度。如果你使用的是SFR有限的耳機,如TaoTronics或Plantronics BackBeat Pro,雖然智慧型手機和行動網路都會允許寬帶語音傳輸,但對通話夥伴來說,你的聲音會顯得很機械和單薄。幸好,大約三分之二的測試耳機傳輸的頻譜足夠寬廣,適合高清語音採集和傳輸。

在一個5到1的量表上(所謂的DCR量表,退化類別評級),E-MOS顯示了談話夥伴對耳機產生的回聲幹擾的強烈程度。在這種情況下,耳機的麥克風會拾起對話夥伴的聲音,並傳回給他。所謂的「聲音回受」。耳機中的揚聲器和麥克風之間缺乏屏蔽,在通話過程中會讓人感到非常煩躁。因此,一個不好的E-MOS在通話過程中是「破壞者」,這也是為什麼40%的數值被列入這個分數的原因。

最後,HEAD聲學在G-MOS測量中決定了當耳機在嘈雜的環境下,傳輸的聲音和噪音質量如何。為此,在測量中,街道噪音是在背景中產生的。測試人員對語音信號的失真、背景噪聲的難聽性和整體質量進行分析(根據ETSI TS 103 281模型A的儀器化3QUEST分析程序)。

由於很多用戶在使用ANC耳機的時候,電話通話對於很多用戶來說是相當不重要的,所以總的評測中只包含了5%的分數。

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前五名排行榜

頭戴式主動降噪(ANC)耳機耳機前五名

真無線入耳式主動降噪耳機排行榜

真無線主動降噪耳機的前五名排行榜

相關焦點

  • 索尼WI-1000X 評測:無線入耳式降噪耳機,第一次不用妥協音質
    在 9 月初的德國 IFA 電子展上,索尼發布了三款 1000X 系列主動降噪耳機,包括上一代 MDR-1000X 的升級版、頭戴式的 WH-1000XM2,類似 AirPods 的真無線入耳式耳機 WF-1000X 以及同為入耳但採用了頸掛式設計的 WI-1000X。
  • 降噪耳機,這7大因素是關鍵! 音樂廠牌酷狗首發M9頭戴式降噪耳機...
    第一次買降噪耳機,應該怎麼挑選呢?目前市面上已經有許多降噪耳機可供挑選,入耳式、頭戴式等等。一些耳熟能詳的品牌比如索尼,雖然大家都知道產品很好,但是價格也勸退了不少人。對於學生族和職場新人白領族來說,想要體會降噪功能,無奈許多降噪耳機的價格卻過於"美麗",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呢?
  • 【2020】降噪耳機選購指南與總結
    降噪耳機之前做過不少測評,借著這篇文章總結一下。首先,目前而言降噪耳機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類型:真無線降噪耳機、項圈式降噪耳機和頭戴式降噪耳機。在這裡我依舊按照順序整理歸納。真無線降噪耳機顧名思義就是帶有主動降噪功能的TWS耳機。
  • 遇見你的第一款藍牙降噪耳機|Linner頭戴式耳機即將來襲!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出行方式的不斷改善,環境噪音汙染問題也日益嚴重,具備專業降噪技術的耳機正成為越來越多人心怡的選擇。而一提到降噪耳機, BOSE和索尼絕對排在你心中願望單的榜首,但其高昂的售價卻讓絕大多數人卻步。
  • 索尼旗艦級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WH-1000XM4評測:她愛了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選擇使用降噪耳機,一方面,可以享受美妙的音樂,感受動人的旋律,很好的放鬆心情;另一方面,還能屏蔽外界的噪音,降低噪音帶來的幹擾。所以,降噪耳機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而一提降噪耳機,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索尼(SNOY),今天科技犬就為大家推薦一款來自索尼旗艦級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產品——索尼WH-1000XM4,那麼這款產品的實際表現究竟如何呢?通過科技犬的真實體驗來快速了解它吧。
  • 旗艦降噪新標杆!索尼WH-1000XM4頭戴降噪耳機體驗評測
    索尼近期發布了全新的旗艦頭戴式降噪耳機WH-1000XM4,這款耳機補足了上代耳機的一些不足,升級了佩戴舒適性,同時保留了出色的音質、強大的降噪性能以及出色續航表現,最最重要的是,耳機內部增加了光學傳感器,支持「智能免摘對話」「AI自適應聲音控制」的全新功能,大幅提升我們的日常使用體驗,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體驗一下這款全新的旗艦級頭戴式智能降噪耳機
  • 開學季,頭戴式降噪藍牙無線耳機如何選?2020四款熱門藍牙耳機
    用過降噪耳機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除了有「主動降噪」與「被動降噪」之分,降噪耳機也分「頭戴式」與「入耳式」兩種。雖說我們能輕易地從外觀上區分兩種降噪耳機,但在實際應用上,它們提供的佩戴體驗又迥然不同。入耳式耳機在日常出行的便捷不言而喻,但從聆聽體驗角度來看,頭戴式耳機則能給你最好的音樂享受。擁有更大的發聲單元,能提供更飽滿、更清晰的聲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頭戴式耳機營造的音樂氛圍感與空間定位等都要比一般的入耳式更好一些,聲場也震撼,有身臨其境的效果。
  • 索尼WH-CH710N 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現身 FCC
    IT之家12月29日消息 據thewalkmanblog消息,近日索尼WH-CH710N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現身FCC,展示了這款耳機的大致外觀。thewalkmanblog稱,索尼公司將在明年推出WH-CH710N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這是索尼WH-CH700N的升級版,價格來說肯定會比旗艦系列便宜一些。
  • 233621Trip頭戴降噪耳機評測:這降噪耳機名字看起來很獵奇,用起來...
    [PConline 評測]毫無疑問,2019年的音頻市場主題,是「無線」和「降噪」。在小編看來,「降噪」對市場的意義大於「無線」,這是因為兩個原因。首先,無線耳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更多是以蘋果AirPods為首的真無線耳機帶來的再度增長。其次,降噪功能在消費者越來越講究自身體驗的當下,擁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 不到1000元的藍牙頭戴降噪耳機 索尼WH-CH700N評測
    記得上半年CES展會期間,鐵三角表示會加大對歐美市場降噪耳機的投放,這裡面所指的降噪耳機,特指中端價位產品。鐵三角是否已在歐美有所行動,目前尚不可知,但索尼在中國市場投放的這個WH-CH700N卻是實打實的中檔次降噪產品。相比火出天際的MDR-1000X和WH-1000XM2,WH-CH700N目前相對還有些冷門。(由於索尼方面最近一個月未聯繫小編。
  • 千元內無線主動降噪耳機推薦 入耳式耳機品牌推薦
    頭戴式太悶!太熱!不透氣!不舒服!而有線的耳機又太!麻!煩!!!所以,我們的標配就是它啦~~根據自身對耳機的經驗下來,以下是降噪效果比較佳的,千元內的入耳式降噪耳機第一款、Nank南卡A1 降噪藍牙耳機
  • 耳機那點事兒!科普藍牙耳機發展史,降噪耳機價格是怎樣被拉下神壇的?
    耳機作為現今年輕人必備的數碼產品,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從最初的的有線到無線、頭戴到入耳、假藍牙到真藍牙經歷了一代代的發展,至今市場上的耳機種類已是數以萬計。相應的,耳機的選購或許也要比其他的電子產品要難一些,那今天咱就具體聊一聊關於耳機的那些事。
  • AONIC 50無線降噪頭戴式耳機,全方位解析!
    總是有人問我,主動降噪耳機該怎麼選,這其實是一個涉及面非常廣的系統化命題,如果撇去一切場景因素和習慣問題,最優化的選擇無疑是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是主動降噪耳機中聲音和降噪效果平衡最好的一個細分品類。在音頻行業中有一種說法,同一價位頭戴式耳機的音質優於入耳式耳機,個人認為其最核心的元素在於聲場和解析力,而這一切和空間有關。
  • ...音樂廠牌酷狗首發M9頭戴式降噪耳機,499元高性價比單品
    導語: 第一次買降噪耳機,應該怎麼挑選呢?目前市面上已經有許多降噪耳機可供挑選,入耳式、頭戴式等等。
  • 有關入耳式耳機和頭戴式耳機的八大誤解
    1.頻率範圍最廣泛的入耳式耳機和頭戴式耳機聲音效果最好。  錯誤。頻率範圍用於表示耳機所生成的最低和最高頻率。人類聽力的正常範圍大概是20Hz到20kHz。我們的耳朵對100Hz和10kHz之間的聲音最敏感,所以頭戴式耳機在這個範圍內產生的相對能量比≤20Hz或≥20kHz的相對能量更加重要。  2.入耳式耳機和頭戴式耳機會因高音而受損。  錯誤。入耳式耳機和頭戴式耳機在達到故障音量之前會產生危險聲壓級(SPL)。到達此點後,產品會停止增加音量並且聲音失真變大。損壞設備所需的電信號數量遠高於失真點的所需數量。
  • 或是價格最低的頭戴式藍牙主動降噪耳機:Sanag B3耳機評測
    前言 | 低端也玩主動降噪?入手Sanag B3頭戴式藍牙耳機提到主動降噪耳機,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的感覺,就是這個功能只會出現在高端耳機上面。對比普通耳機,主動降噪耳機通過特殊的聲波抵消噪音,真正讓使用者可以忽略周圍嘈雜的環境音,靜靜的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主動降噪的功能,出現在很多主流大品牌的高端耳機上面,令很多用戶一旦用上就再也離不開。
  • 這才是未來耳機的樣子,索尼WF-1000XM3真無線降噪耳機開箱
    本文評測的是索尼2019年更新的真無線降噪入耳耳機——索尼WF-1000XM3。2017年索尼推出了第一款真無線降噪耳機WF-1000X,也就是推廣名為「降噪豆」的一代產品,當時降噪豆引起了轟動,因為傳統的降噪耳機多是以頭戴式大耳機的形態出現,而索尼則在真無線降噪豆這樣小巧的耳機上實現了降噪功能的集成不得不讓人讚嘆「真黑科技」。
  • 索尼MDR-NC500D耳機評測:具有降噪功能的耳罩式耳機
    雖然NC500D及其噪音消除並不是我們評測過的耳機中最差的,但它們不如Bose QuietComfort 3耳機好,而且兩者都比一對入耳式耳機表現不佳。為了測試舒適度,遺憾的是我們必須默認自己的主觀性。雖然這對於任何具有我們精確頭部規格的人來說都是好消息,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部分僅僅是一個指南。
  • 六款最佳降噪入耳式耳機/耳塞推薦,Bose、索尼哪家強?(上篇)
    上一篇給大家推薦了六款最佳藍牙耳機/耳塞,趁著自己這波(子虛烏有的)熱度還沒降,立馬給大家送上一篇新的「六款最佳降噪入耳式耳機/耳塞推薦」。現在很多人在購買耳機時都會考慮是否需要帶降噪功能,那麼到底什麼是降噪耳機呢?降噪耳機就是指利用某種方法達到降低噪音的一種耳機。
  • 推薦幾款公認的降噪能力突出的頭戴式藍牙耳機
    隨著藍牙耳機的普及,已經發展出不同的類型,其中頭戴式藍牙耳機逐漸成為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頭戴式藍牙耳機的最大特點就是能給我們一個相對隔絕、靜謐的私人空間,這讓眾多身處喧囂鬧市的人們對其趨之若鶩,紛紛戴著它進行戶外運動,但在戶外複雜的環境裡,很難避免各種噪音的侵擾,這就突顯出藍牙耳機降噪能力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