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把教師看作是收入穩定、受人尊重的高尚職業,蠟燭、人梯成為老師的代名詞,甚至有人把教師稱之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然而,有記者對多個省份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小學教師隊伍中,男教師卻越來越少,有些小學老師基本成了「娘子軍」,造成了教師隊伍的性別失衡。
「陰盛陽衰」日趨凸顯
男教師減少基本表現為三種趨勢: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學逐漸減少,小學最為突出;基層學校、不發達地區的學校,教師的「男荒」越加嚴重;男教師中年長者較多,年輕男老師更「荒」。
日前,有報導稱,成都市2019年的全市專任教師中,初中男教師大約能佔到4成,小學不足3成。該市有一處小學僅有8名男老師,不到總人數10%。與此相類似的還有貴陽市的一些小學,男女教師之比為1:9。
到2019年暑期開學,長春市專任教師中,高中、初中、小學的男教師比例分別為32.6%、28.6%、22.7%,平均不足教師總數的1/3。
在山東濰坊一所在閱讀方面比較有起色小學,從校長、主任到一般教師,全部是女性。全校僅有門衛和一些清潔工是大齡男性。
在2020年教師招聘中,湖南平江縣招聘的800多人中,男性不到1/5;四川通江縣、吉林通榆縣招聘的男教師不足1/4。山東某縣教師招編考試,就全部報名的考生中男生都1/3不到。
另據教育部2020年6月份發布的初中、小學階段專任教師的男女比例數據看,也是女性明顯高於女性。換言之,全國教師都是男女失調。
教師「男荒」讓校長著慌
有校長稱,學校的一些體力活真的很難辦。開個運動會需要「借」教練和裁判,挪個課桌椅之類的需要請「外援」……
還有校長說,農村住宿學校更麻煩。檢查宿舍、安全值班、夜間巡邏等工作,女教師根本不能勝任,更不好夜間幹這些活,她們連自己的安全都保證不了。有限的幾個男教師基本連軸轉。
有校長則表示,平時教學工作很難安排。二胎放開後,因為女教師多,請產假的也特別多,基本每學期都要找代教,多的時候一學期要找六七個代課教師。難怪有的學校實行「輪流排號」生二胎。
還有校長擔心,教師男女失衡對學生的教育不利。男女教師就像學生的父母,缺一不可。男教師的過度缺乏,對孩子形成勇敢剛毅的性格、縝密的思維邏輯、正確的性別意識、動手實踐能力等,都是不利的。
教師「男荒」癥結何在
來源少。如果追溯求源,那就是師範院校招收的男生少。在近兩三年的本科師範畢業生中,四川師大、東北師大、華東師大、山東師大等高校都表示,男生一般都在20~24%左右。
收入低。剛畢業上崗的見習期教師,工資一般在2000多元,定崗後年薪一般在5萬元左右。如果一個人吃穿消費基本還能維持,要想買房成家也就很難了。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男性,就更不願入職教師了。
空間小。很多走上教師崗位的學生把當老師說成是「一眼望到頭」的職業。升官無望,職稱晉升太難(高級職稱一般為15%左右),人脈關係少得可憐。工作單調還太累,給學生打交道還容易惹上「風險」。喜歡幹「大事業」的男性自不願意在「小圈子」內闖了。
外流多。為了謀求「前途」,一些男教師便辭去教師,或考公務員到鄉鎮行政單位,或轉行到別的事業單位,或借調政府部門不再回來等等。還有的為了「錢途」,一些男教師跳槽到民辦學校、培訓機構或向城市「靠攏」。
網友:多方調整不是「謊」
以往的尊師重教、提高教師待遇往往喊在口號上,落實不到位。近幾年,教育部及有關各部門積極實施策略,認真落實,從根本上解決男女教師失衡問題,讓男教師不再「荒」,讓學校不再「慌」。
教育部曾表示,要通過完善教師的待遇保障機制、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等措施,改善教師隊伍男女比例不均衡的情況。
多個師範院校的領導表示,要制定合理的招生激勵政策,在師範生招錄政策和方式等方面加以優化,從教師入口上實現男女比例的相對均衡。
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則採取了對教師的「安身工程」、「安心工程」:提高福利待遇、加大周轉房建設改善住宿條件、落實尊師重教活動等,讓教師放心工作、安心從教,進得來、留得住。
有專家則表示,要改善中小學教師的評價機制,通過個性化、多元化的評價辦法提升教師職業的尊榮感、成就感,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