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流行過這樣一個段子。
男人在吹噓:我家老婆,那是能洗衣服能做飯、帶娃逛街兩不誤,最重要的是自己還能掙錢喲!
怎麼樣,羨慕吧?
朋友答:不羨慕,在我們這,她叫寡婦。
關於爸爸的缺位,「喪偶式育兒」與「守寡式婚姻」等帽子已經扣了不少,但是儘管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明顯多於爸爸,孩子們還是對爸爸有著深深的依戀。
父親的格局
決定了子女未來的高度
站在20樓往下看,看到的都是美景;
站在2樓往下看,看到的都是垃圾。
可見,人若沒有高度,看到的都是問題;人若沒有格局,看到的都是雞毛蒜皮。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一個人能站多高,看多遠。
而一個父親的格局,則決定這個家能興幾代、旺幾年。
有心理學家曾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
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會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徵。
所以,一個父親格局的大小與否,決定了子女一生的高度。
好的父親,是男孩蛻變的力量之源
有人說,缺失父親教育的男孩,一輩子都會缺鈣。
現代心理學中的角色互動理論指出,父親用極具男性風格的方式與孩子互動,能為男孩塑造男子漢的形象,是男孩學習性別差異的重要榜樣。
男孩子正是通過觀察與模仿父親的行為,來學習如何像一個男人那樣接人待物與處理問題。 同時也是通過「戰勝」父親,來完成自己的「成人禮」。
知乎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叫
有人的回答令人意外,他說自己是通過「和父親的『對抗』,完成了心理上的成長」:我的爸爸是個「嚴父」,一點小錯都會被他狠批一頓,我常常覺得自己覺得「沒面子」。
直到一天隨意站在爸爸面前,我發現自己似乎不需要再仰視他了。
爸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對我說: 你要想成為一個男人,不能只靠身體,還得學會在受到挑戰時說「不」。
後來有一天爸爸和媽媽因為我擇校的事情爭吵不休,我感到身體內燃起一股火苗,這股力量直接驅使我站起來對爸爸說:我們兩個男人進房裡談吧,以男人的方式。
儘管媽媽後來一直問我們到底談了些什麼,我和爸爸卻都不願意透露。
哈哈,也許這是兩個男人之間的秘密吧。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一個男孩成熟的標誌,是「踏著父親的軀體,打破父權幻象」。
父親對於一個男孩的意義,從童年期英雄般的崇拜榜樣,到青春期的挑戰對象,最後到成年期的和解對象——這是母親完全無法代替的角色,是幫助一個孩子完成從男孩到男人蛻變的力量之源。
父親能陪伴,孩子更優秀
看過一項調查:
在我國,42%的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擋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
很多人說,父親就像是一座山,沉默威嚴,卻也從來不懂遷就。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論調:
「我也想照顧孩子啊,可是是真的忙,工作太多了。」
「要給家裡賺錢,當然陪孩子的時間就少了,這是沒辦法的事。」
「孩子有他媽媽陪還不夠麼,再說我脾氣不好,把孩子惹哭了又要怪我了。」
在不少的家庭裡,父親都是缺位的。
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驚喜,是母親先發現的;
孩子的每一次睡前故事,是母親開口讀的;
孩子的每一次生病,是母親照顧陪伴的。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有些人直到過期了才幡然醒悟,有些人哪怕忙得飛起還是在有效期內盡到了責任。
美國秘魯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稍微留心一下,你就會發現,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會成長得更優秀。
他們更勇敢更自信,待人處事大方得體,不會因為說錯一句話就唯唯諾諾地不敢吭聲。
他們更有自控能力,懂得該如何抵制誘惑,學會自律,保護自己。
他們內心更具有安全感,不會因為一點挫折而自卑自責,也不會陷入沒有人喜歡自己的思想漩渦裡。
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可相比家庭和睦、孩子成材,很多父親更嚮往事業成功。但成功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句話說得好: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可替代。
世間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就是親子關係。
別讓陪伴缺失,別讓孩子受傷,別到了年老之後,才後悔這一生最沒做好的角色,是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