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助孕小貼士
很多媽媽在做孕檢的時候,經常向產科醫生諮詢:自己想順產,可是才20幾個孕周,已經肚子這麼大了。等到胎兒出生時,會不會因為太大不好生啊?
針對孕媽媽關心的問題:是不是媽媽們的肚子越大,肚子裡的胎兒就一定大呢?
孕婦肚子大小與胎兒大小不成正比
①並非肚子越大,胎兒就越大。一般而言,孕婦肚子大小與羊水多少、脂肪堆積量以及骨盆的關係較為密切。
②與羊水的關係:孕婦肚子裡羊水比較多,則肚子會顯得大;反之,有些孕婦的羊水較少,那麼肚子自然不顯大。
③與脂肪的關係:不同體態的孕媽,體內蓄積的脂肪都不一樣。肚子內部脂肪的多少與肚子的大小成正比。
④與骨盆的關係:如果骨盆寬,肚子看起來便不會很大;如果骨盆狹窄,那麼肚子就會向前突出來,所以看起來就很大。
腹圍是從16周才開始測量。
腹圍的增長規律:
孕20-24周時,腹圍增長最快,每周可增長1.6釐米;
孕24-36周時,腹圍每周增長0.8釐米;
孕36周以後,腹圍增長速度減慢,每周增長0.3釐米。
孕14-40周,腹圍平均增長21釐米,每周平均增長0.8釐米。
單純測量腹圍多少不能作為胎兒發育的指標,主要是腹圍增長單位速度。就是說某一次的測量腹圍數不能作為評價的指標,應該動態觀察腹圍增長情況。
要如何知道胎兒發育是否正常呢?
孕婦想要知道自己的胎兒發育情況,一下指標來衡量:
指標:是子宮底的高度(當然也要參照腹圍的數值),即大家熟悉的產前檢查中必定要測量的宮高和腹圍。以宮高為例,正常情況下,妊娠24周末,宮高平均24釐米,28周末為26釐米,36周末為32釐米,40周末則達到33釐米,孕婦可根據測量的宮底高度,計算胎兒發育指數,判斷胎兒發育是否正常。
公式如下:胎兒發育指數=宮底高度(釐米)-3*(月份+1)。正常情況是胎兒發育指數大於-3,而小於+3。若在此範圍之外,則屬不正常。
例如,在懷孕24周(6個月)測量的宮底高度為23釐米,那麼胎兒發育指數=23(釐米)-3*(6+1)=2,結果正常,即胎兒發育符合孕周。第二個指標是通過B超測定胎頭雙頂徑值(BPD),正常情況下,每3周BPD值平均增長0.78毫米。如果每3周BPD值平均增長小於0.4毫米,或每4周少於0.6毫米,則表示胎兒發育遲緩。
胎兒大小標準
妊娠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卵子受精後,進入宮腔,胚胎及附屬物迅速生長發育直至成熟的過程中,每個孕周都會有不同的變化。以下是一個參考標準:
1個月(1-4周):身長約0.2釐米,體重約1克,心臟開始發育。
2個月(5-8周):身長約3釐米,體重約4克,已成人形,早期心臟形成,有心臟搏動;頭,口,眼睛,耳朵,身體,手腳開始形成。
3個月(9-12周):身長約9.0釐米,體重約20克,手,腳趾頭髮育完全,指甲,牙齒開始形成,外生殖器開始發育。
4個月(13-16周):身長約18釐米,體重約120克,已可區分性別,用胸部做呼吸動作,能吮吸自己的拇指。
5個月(17-20周):身長約25釐米,體重約340克,長出少許頭髮,長出皮下脂肪,體重增加。
6個月(21-24周):身長約30釐米,體重約600-700克,會做踢腳和揮拳等小動作。
7個月(25-28周):身長約35-37釐米,體重約1-1.2千克,在宮內轉成頭向下的姿勢,開始長腳指甲,頭髮。
8個月(29-32周):身長約40釐米,體重約1.5-1.6千克,聽覺系統發育完成。
9個月(33-36周):身長約45釐米,體重約2-2.5千克。各個器官發育成熟,對來自母體外的光開始有反應,娩出後生活力良好。
10個月(37-40周):身長約50釐米,體重約3千克,胎兒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