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梅斯醫學 MedSci梅斯 收錄於話題#新冠肺炎產婦1個
導語:對covid-19的發病率、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和結果進行量化,是在大流行未來趨勢不明晰的情況下制定對臨床孕產婦護理和管理方案的關鍵。
pixabay
在新冠流行期間,孕婦被認為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病毒對孕產婦和圍產期結局的潛在不良影響備受關注。對covid-19的發病率、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和結果進行量化,是在大流行未來趨勢不明晰的情況下制定對臨床孕產婦護理和管理方案的關鍵。
從新冠肺炎爆發到現在,有關孕期covid-19的出版物急劇增加,包括個別病例報告、病例系列、觀察研究和系統回顧等。截至2020年6月26日,在該領域發表的評論超過86篇,另有94篇在PROSPERO註冊。早期的回顧主要包括病例報告和病例系列報告,這些病例往往被不恰當的分析,導致出現有偏見的結論。隨著新證據的出現,這些評論很快就過時了。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項綜述全面評估了關於患有covid-19的孕婦和新近懷孕患者以及非孕婦的比較數據。此外,初級研究中的抽樣框架也各不相同,從對所有住院孕婦進行SARSCoV-2測試到基於症狀的測試。
各國國內和各國之間的檢測策略也不相同,許多早期研究根據流行病學風險評估和臨床特徵進行診斷,但沒有確診的感染,因此需要在分析中加以考慮。研究的外部和內部有效性的局限使得指導方針的制定者和政策制定者很難對患有covid-19的孕婦和新晉懷孕患者提出基於證據的建議。
9月1日,BMJ上發表了英國伯明罕大學應用健康研究學院、世衛組織全球婦女健康合作中心的John Allotey教授團隊的一項動態系統回顧性研究,確定covid-19在孕婦/新進懷孕孕婦中的臨床表現,以及相關併發症的危險因素,量化了孕產婦和圍產期結局,為臨床上對孕產婦的管理提供了一些參考。
研究的數據來源為Medline、Embase、Cochrane資料庫、WHO COVID-19資料庫、中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中國知網)和自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26日的萬方資料庫,以及預印本伺服器、社交媒體和參考列表。
在刪除49684篇重複文獻後,研究者確定了20625篇獨特文獻,並將77篇隊列研究(55篇比較研究,22篇非比較研究)納入系統綜述(圖1)。
圖1.研究選擇過程
研究結果顯示,因任何原因住院或入院的孕婦和新進孕婦的covid-19診斷率為10%。比率因抽樣策略而異:在通過普遍篩查抽樣的婦女中,7%被診斷患有covid-19(4%至10%;18項研究,6247名婦女),而根據症狀抽樣的婦女中,有18%被診斷患有covid-19(10%至28%;8項研究,4928名婦女)。
通過各種取樣策略確定的孕婦和新進孕婦中新冠肺炎的患病率
疑似或確診covid-19的孕婦和新進孕婦報告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熱(40%)和咳嗽(39%);最常見的實驗室表現為淋巴組織病變(35%)和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49%)。與未懷孕的育齡covid-19女性相比,孕婦和新進孕婦出現發熱和肌痛症狀的機率較低。有糖尿病病史的covid-19孕婦比無糖尿病病史的孕婦更常見。
共有73名確診為covid-19的孕婦死於各種原因。13%的患者被診斷為covid-19重症患者;4%的covid-19孕婦被收治到重症監護病房, 3%需要有創通氣,0.4%需要體外膜氧合。
新冠病毒病(covid-19)孕婦和近期孕婦與未懷孕育齡婦女的臨床表現比較
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孕婦和新進孕婦結局
那這些孕婦的圍產期結局怎麼樣呢?在患有covid-19的孕婦和新進懷孕的患者中,總的早產率分別為17%和6%。18個死產和6個新生兒死亡發生在患有covid-19的孕婦和新進懷孕患者中。總的來說,25%的covid-19產婦其新生兒被送入新生兒病房,合併有其他疾病的產婦其新生兒入院風險較高。其他圍產期結局無差異。
總之,與育齡非孕婦相比,孕婦和新進孕婦不太可能出現與covid-19相關的發熱和肌痛症狀,而且可能更需要重症監護治療。先前存在的共患病、產婦年齡高和體重指數高似乎是造成嚴重covid-19的危險因素。患有covid-19的孕婦的早產率比未患病的孕婦高。
研究者稱,「為了將偏倚風險最小化,我們將元分析限制在隊列研究,並報告納入研究的質量。同時通過聯繫作者並獲得未發表在PubMed上的報告,儘可能將丟失相關研究數據的風險降到最低。我們的系統綜述的樣本量很大,而且樣本量還在不斷增加,通過各種比較分析,可以全面評估妊娠與covid-19相關結局、covid-19與妊娠結局、SARS-CoV-2感染的危險因素和併發症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系統回顧將為covid-19和妊娠的生活指南提供強有力的證據基礎。」
那麼目前,對於懷孕的covid-19患者來說,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綜合 WHO的建議和我國的保健指南,疫情流行傳播時期,為了減少暴露和感染機會,可以適度調整產檢時間,而高危孕產婦的規定產檢時間和有時間限制的重要常規產前篩查,做好自身防護後,必須前往醫院檢查。
建議以下時段必須產檢:
停經6~8周完成首次檢查,確定宮內外妊娠,對於確定孕齡有指導意義。
孕11~13+6周超聲檢測頸後透明帶 ( nuchal translucency,NT) 值的重要時間,為胎兒畸形預判的第一道防線。
孕14~18周進行唐氏篩查或無創產前檢測,分娩期孕婦年滿335周歲者( 無禁忌證) ,按照國家規定預約做產前診斷( 19周後羊膜腔穿刺) 。
孕20~14周B型超聲檢查排除大體結構胎兒畸形,細微異常並非都可以查見。
孕24~28周糖耐量檢查。最晚不宜>孕28 周,指導孕婦血糖控制,避免胎兒風險。
孕28周後無特殊不適,孕婦沒有高危併發症,監測胎動正常,適度調整到孕滿36周做B型超聲檢查,胎心監護,B族鏈球菌篩查,相關生化指標檢測。
大致有兩種情況需要做好個人防護後,立即前往醫院,產科因素的建議產科首診,疫情流行期綜合性醫院應當開設專門的產科急診區域,以便與其他病患分流。非產科因素的建議至有產科的定點醫院的發熱門診就診,在發熱門診需轉診前應當請產科醫生除外產科情況。
1.合併產科因素
胎膜早破、陰道流血、子宮收縮等; 血壓高、頭痛、視 物不清、腹痛、胎動異常等; 血糖異常升高,夜間不能平 臥; 下肢嚴重水腫、雙腿粗細不一致( 恐有下肢靜脈栓 塞) 。
2.非產科因素
如14 d內有疫區或患者接觸史,舌下體溫( 不推薦 腋下體溫) 超過37. 3℃,伴有咳嗽、乏力等臨床表現,應及時就診; 如14d內有疫區或者患者接觸史,體溫正常,但有呼吸短促、胸悶或經皮血氧飽和度下降,應及時就診; 沒有疫區或患者接觸史,體溫超過38℃,應及時就診。總之,疫情流行期間,孕產婦作為特殊的易感人群更要注重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少外出,尤其不去人員密集的地方,如必須外出一定要戴口罩,不宜在外或醫院久留。居家待產是醫務工作者和孕產婦關注的話題,不但疫情期,平素也應當重視,因為關乎到母兒安全,尤其要注意重點監控高危孕產婦,用好「五色」預警,守好安全底線。
pixabay
參考文獻:Allotey, J., Stallings, E., Bonet, M., Yap, M., Chatterjee, S., … Kew, T. (2020).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isk factors, and maternal and perinatal outcome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pregnancy: living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m3320. doi:10.1136/bmj.m3320.
原標題:《BMJ: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孕婦的健康和圍產期結局怎麼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