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絲甜甜的不僅小孩子喜歡,大人們也很喜歡吃,要不然為什麼大聚會時都要點呢。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拔絲的來源以及家常做法,到底怎麼樣才能做出香甜誘人,零失敗的壓桌甜菜,一起往下看吧。
相關歷史典故
拔絲屬於魯菜,根據網絡上查到的資料,最先拔絲的應該是山藥。相傳一天,李密邀魏徵飲宴,商議如何攻佔滎陽。正在納悶之時,廚師端上一盆色澤金黃的菜餚,李密下筷就吃,隨即「哎喲」一聲,唇邊已燙起個血泡。此時,廚師又送上一碗涼水,魏徵夾起山藥往涼水中一涮,然後放入口中,並叫李密也照此法品嘗。李密一吃,香甜脆嫩十分可口。這就說最初的拔絲山藥。
拔絲系列哪些需要掛糊
拔絲系列掛不掛糊只取決於原料的含水量,像一些拔絲的水果,比如蘋果、梨、桔子等,它們的含水分較大,在下鍋炸的時候,如果不掛糊,出水較大,全都會粘到一起,影響口感和菜的品相。所以在對含水量大的原料做拔絲時,一定要用蛋清和澱粉掛糊,將原料裹住。含水量少的土豆、山藥等原料,甚至我吃過拔絲饅頭含澱粉較多,下鍋炸時,就不需要掛糊。
重點來了,如何零失敗幾分鐘做好一道拔絲
原料非常簡單:山藥/地瓜/蘋果/饅頭,這裡我就介紹地瓜的啦,畢竟掛糊的還是有失敗的概率的,味道都大體都差不多,建議還算先做不掛糊的。白糖,記得是白砂糖,受熱更均勻,而且好炒化,量為1~1.5炒燒,就是炒飯的勺子。涼水一炒勺,油適量。
紅薯去皮,切成滾刀塊。起鍋燒油,然後在鍋裡倒入適量的油,感覺油差不多熱的時候,倒入1/2的紅薯塊,中火炸制。
將紅薯炸至呈金黃色後撈出控油。在鍋底倒入1小匙油,倒入1~1.5炒勺的白糖,然後加入1炒勺涼水。開大火,切記不要翻炒撥弄,只要是不是晃動鍋,保持白砂糖均勻受熱就好啦。
大家可以趁著有券買農家自己種的紅薯,燉湯、拔絲、烤都可以。
等糖沸騰後再用大火煮2分鐘,然後改小火慢慢熬製。你會慢慢的發現糖漿漸漸地變黃了,冒出的泡也越來越小了,聞起來有一股糖焦的氣味兒。你看著差不多的時候,用筷子蘸一蘸糖漿,能拉出絲就好啦。最後一步,如果拉出了絲就關火,然後再倒入地瓜塊,用筷子快速翻動,使地瓜塊兒均勻地沾上糖漿。盤中塗一層油,迅速的裝盤,不然後果可以想像。
最後,生活無時無刻不帶給我們慌張感,哪怕只有一次可以讓自己覺得這是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哪怕只有幾分鐘的享用,我們也應該盡力感受美食帶來的簡簡單單,有美食相伴,日子就不再孤單也不再害怕。
這裡是千清千涼,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