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有為,敢想敢拼,把握機遇。這是與現任58速運CEO林凱源聊下來的總結。
因為一次合併,打破了一個行業的格局。58速運與GOGOVAN的合併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億歐也恰巧見證了此次合併事件,由此專訪了58速運CEO林凱源,講訴創業與合併背後的那些故事。
創業歲月
2011年從美國伯克利大學畢業回到香港的林凱源,在申請了所有的香港銀行後,並沒有收到一份offer。
最後,決定自己開公司,第一家公司做的並不是太好,在採訪中他也沒有多提,反而是第二家創業的公司給他帶來了人生的轉折。
第二家創業公司是一家廣告公司,在外賣盒飯使用的一次性塑料盒子上面貼廣告,把盒子免費給餐館使用,然後收合作商的錢。從2011年開始做,做了9個月的時間,每天大概送500個盒子,到10個月之後,一天送10萬多個盒子。那時候全香港有600多個餐館在用這個盒子。
但隨著使用量的不斷激增,林凱源意識到一個問題,運輸這些盒子的車源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每天要在午餐之前把盒子運送到餐館,約車有時不能及時趕來,影響生意。
最後林凱源發現,可以把每天的司機加在一個交流群裡,早上發布任務誰應答快誰承運,但隨著交流群數量的增多,管理又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解決了車源問題卻又產生了其他的問題。
林凱源覺決定開發一個平臺,不能只自己用,要開放給有需求的大眾,而且還要比代叫中心快(在香港叫車一般都通過代叫中心)。
只懂市場的林凱源並不懂APP開發的技術,所以找到了中學同學一起創業,5個人2萬港幣創立了GOGOVAN,此時是2013年7月。
在決定創立GOGOVAN後,林凱源就關掉了廣告公司,「每個月最多能賺1000-2000塊錢,就夠我們自己用,多一塊錢都沒有。所以,我們認為還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一個地方,不要分散,就開始做GOGOVAN。」
奠定根基
2萬的港幣並不多,所以林凱源他們並沒有做很多東西,3個人在九龍一帶發傳單,2個人專心搞技術。
發傳單主要是和在路邊「趴活兒」的司機去聊天,告訴他們這個平臺可以帶來的好處(少花時間多賺錢),因為香港路邊「趴活兒」的司機和大陸的不同,他在路邊的話,你過去說我有一個活,你可不可以給我拉,他通常不會理你,必須要通過朋友介紹或是代叫中心。
林凱源說:「這些東西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做,早上找司機,上午發傳單。花了好幾個月,慢慢把這個平臺做起來。」
創業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到2013年11月份時,錢已經花完,要考慮融資的問題了,恰巧林凱源接觸到了自己在中學時認識的一位天使投資人,給他做了一些融資指導,並很慷慨的提供了30萬元資金。
聊到這裡,林凱源特意提到了一個小細節,就是這個細節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資金。當時那位天使投資人去公司考察(很小的一個辦公地點),發現公司的電話一直在響,很多人有找車需求,投資人感覺這幾個年輕人做的事情挺靠譜。回去之後這位天使投資人又介紹了一群搞金融的朋友給林凱源認識,憑藉自己的真誠和努力,林凱源又拿到這幾個人的100多萬港幣投資,暫時穩定了下來。
隨後通過其中一位投資人的介紹,去到新加坡考察,在與一位當地人(計程車司機)的幾天接觸中發現,這是在新加坡開展業務很好的人選,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交流,林凱源在去機場那個的路上,成功挖到了新加坡的1號員工。
在去機場的路上,這位計程車司機的一句「最後一次開計程車」讓林凱源很感動。隨後新加坡公司的註冊、找辦公室等事情都是由這位1號員工完成的。
隨著業務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一家媒體在報紙的頭版報導了這家新興的創業公司模式後,得到了投資人的關注,成功拿到A輪650萬美元融資,在東南亞發展。
2015年年初進入臺灣市場,隨後跳過日本(當地幾家巨頭公司已經佔據整個市場80%-90%份額,再去開拓意義不大),去到韓國之後,收到了人人網CEO陳一舟的邀請,經過長達6小時的交流後,陳一舟決定投資GOGOVAN1000萬美元,前提是進入中國市場。
從騰訊挖過來一位負責人後,又從香港調過來兩名剛畢業的大學生,2015年春節後GOGOVAN中國業務(快狗速運)開始了。
聯姻58
林凱源告訴億歐,其實他在之前就已經有了陳小華(58速運董事長)的微信,只是在逢年過節時偶爾祝福一下,並沒有過多的交流,這次合併之前的深度交流也是一次機緣巧合的機會。
「2016年聖誕節之前,我來北京出差,看我們北京分公司的業務做得怎麼樣,見了一些投資人,也見了陳一舟。剛好我們有一個朋友,說今天晚上你找我吃飯,我明天晚上找小華吃飯,要不然你們兩個人一起吧,不分兩天,他問我好不好,我說好,小華也說好。在頤堤港吃飯,本來說吃飯大概兩個小時左右,最後我跟小華談了三個多小時。」
本來是三個人在吃飯,但是林凱源一直在和陳小華談速運的事情,怎麼去打這個市場,怎麼去看,物流行業是怎麼樣的,還有怎麼做補貼。
林凱源和陳小華說:「不是因為你補貼,我這個命在國內也沒有那麼慘,2015年年底的時候,我們登記了非常多的司機,最後去打的小B2C的市場,本來覺得打的還是可以。有一段時間,我們登記司機的速度在全國競爭對手裡面還是最快的。我自己一個人要去深圳和廣州批發市場去找司機。」
「但這時『58到家』還有『58速運』出來補貼,最後我們所有的地推的同事跟我說要補貼,我說哪有錢補貼。人家拿幾個億美金來補貼,我們拿幾百塊錢。銀行那邊又沒有那麼多錢,要是今天補貼的話,明天就沒有這家公司了。」
他們還是要我補貼,說我不懂,國內的市場要補貼,那個時候吵了很長時間,最終決定不做小B2C的生意,避免跟「58速運」直接競爭,開始慢慢去開發中大B的業務。
正是這個決定,為之後的合併埋下了伏筆。
到2016年春節之前,林凱源團隊決定做了這個中型還有大B的業務,讓所有地推離開,重新招聘,招聘回來的全都是銷售。要不然讓地推去談大客戶,他們都不懂,有些地推人員很多都是大學沒有畢業,你叫他去談大客戶,就好比說陸軍和空軍去打,這樣不行。
而58速運在國內大B的生意也有,但是並沒有做的很好,林凱源認為,「之前58速運在國內就是靠地推去談大客戶,肯定不行。」
林凱源說,58速運靠著58的品牌就可以吸引來大客戶,快狗在國內又有自己的銷售團隊,做的也很不錯,陳小華也認為快狗的銷售團隊做的不錯,大客戶可以交給快狗銷售團隊跟進,車用58速運的,生意拿回來之後,賺的錢可以一起分。
林凱源順勢邀請陳小華去香港看GOGOVAN的小B業務,在2017年春節之後,陳小華來到香港交流,與林凱源吃午飯時,他們交流了很多想法,林凱源說:「要不要深入合作一下,要不就直接合併,反正咱們兩家公司沒有直接的競爭關係。GOGOVAN主要的市場是在東南亞和香港,這是58沒有的。國內快狗的市場是B2B,58速運是小B、2C為主,雙方沒有直接競爭關係,但是我們用的司機大部分是同一批司機。」
陳小華也認為這個建議很好,通知58速運的CFO連夜到香港,談了一整天之後,這件事情就定了下來,正是2月14日,情人節的這一天。
對於未來
林凱源認為,合併不等於GOGOVAN這家公司不會做大,「我們又不是把公司賣給58,只是現在如果我們自己去做這家公司,再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會有效果。但是58速運已經覆蓋了一百多座城市的體量,合作以後明天我們就可以把生意做得更大。」
58速運與GOGOVAN的合併,在行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林凱源也從主角的角度分析了一下該事件帶來的影響:
第一,合併之後對兩家公司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林凱源之前跟陳小華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來了,GOGOVAN的團隊成為新公司裡面的銷售團隊,58速運原有的團隊成為運輸團隊。合併之後,一家公司有兩個事業部,就是這麼簡單。
「之後,這兩個事業部帶不同的客戶進來,我們還是同一個群,所以需求和供應其實都在,沒有特別大的衝突。剛好我們技術和產品的開發放在海外和香港,所以這一塊沒有重複。我們海外的團隊,從我們合併之後,就專門做海外的事情,國內的事情我們就用58的系統和體系,去搭建58速運國內網絡。很多海外的產品國內不能用,國內開發的產品海外不能用。既然是這樣,那我們就分開來。一家公司有海外還有國內的業務,國內的業務就是2B、2C的業務。」
第二,合併對於同城貨運行業帶來非常巨大的影響。之前沒有一家比較大的平臺,我們合併之後,不管是2B還是2C兩方面的需求都能解決。
到目前為止,58速運與GOGOVAN的合併已經有3個月的時間,作為CEO的林凱源也向億歐透露,「我們有運營B2B的城市訂單量已經翻了一倍了。我們訂單加起來,還有「雙十一」的貢獻,肯定會超出我們本來的預期,具體我不能說,但是肯定比我們想像的好很多。」
雖然現在訂單增長很快,但平臺上都是社會化運力,林凱源也說,短時間是不會發展自營運力的。他認為現在還不是時候,用共享平臺的方法去打這個市場,進展還是非常快的。
所以,要不要搭建自營運力平臺,現在談還是有點早。但是,未來會不會像滴滴、Uber一樣,和一些車廠合作,還是可以考慮的。但是會不會買這個車,養自己的司機,在短時間內是不會的。
雖然合併是一個共贏的事情,但是相對來看,還是有很大挑戰的。在林凱源看來,最大的挑戰就是怎麼和傳統的物流公司合作,傳統的司機怎麼接受平臺去維護自己的生意,這兩塊是非常大的挑戰。
「比如說今天運貨、拉貨、運東西的人,不同的企業運營的人,他們還是喜歡打電話叫司機,還是喜歡籤收運貨回單等,想改變這種傳統物流行業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雖然行業內也有同行在培養網際網路意識,將新思維、新方法帶入到傳統的物流行業中,但這些在整個物流市場裡面還是非常小的,不應該局限在內部,應該要看外部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做,所以58速運現在花很多的精力去提高自己平臺司機的服務體系、內部的服務體系、內部培訓等,林凱源也透露,這幾塊都花了很大的精力。
之後,58速運也會以中國市場為第一步,東南亞市場為第二步,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在海外的布局,包括基礎建設、一些其他方面的配套服務相應落地之後,58速運也會在當地地區落實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