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有料 有顏值
一 個 關愛自考生的公 眾 號
▼
作者 | 談心社
電腦開機時,你一定曾收到過電腦管家的提醒:
本次開機用時27秒,已擊敗全國98%的用戶。
然而,卻沒有一款「管家」軟體來告訴你,你的人生處於什麼位置。
別自卑了。
你遠比你想像的突出。
如果本科畢業,你在學歷上就已經超過全國93%以上的人了。
中國遍地大學生
是事實還是錯覺
過去,大學生是珍稀物種。
珍稀到什麼程度呢?
誰家要是出了一個大學生,全村都要敲鑼打鼓放鞭炮。
一位1994年的考生回憶道,「母親放牛回來知道我考上大學後,高興得手舞足蹈,逢人便炫耀,當晚還宰了一隻老母雞慶賀。」
不過現在,大學生好像早已貶值。
遍地都是。
媽媽總是在嘮叨「考個研吧,現在大學生一抓一大把」。
網上也經常出現類似「大學生當門衛」「大學生賣豬肉」的新聞。
那麼,中國大學生,真的多到「一抓一大把」的程度了?
未必。
先來看看2017年的數據。
普通本專科學生數 / 教育部官網《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教育部《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裡提到,去年中國新增384萬本科畢業生。
384萬,看起來數字龐大。
實際上呢?
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只是滄海一粟。
按中國13.86億(2017年)人口來算,這384萬新增畢業本科生,只能佔到國民總數的0.28%。
不僅如此,你還需要知道:
在過去,中國的本科畢業生人數,比這要少得多。
什麼意思?
看下圖。
1999-2012年高校錄取人數(含本科生專科生)/ 教育部
1999年,中國高校錄取人數只有160萬人。
圖表中未顯示出的1999年之前的年份裡,本科生人數更低。
而到了2016年,這一數字是1999年的4倍多。
1999年是一個明顯的分水嶺。
究其原因,是當時實行的高校擴招政策。
1999年,教育部出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擴大普通本專科招生人數,為國家的經濟建設輸送大量的人才。
在這之後,本科生數量迎來了井噴式增長。
高考考場前等待的人群 / 視覺中國
首先是本科高校數量激增。
1999年,中國本科院校數量只有573所;
而截至2017年,本科高校共有1243所;
年均增長37所。
其次,各大高校陸續增開專業。
2018年,僅江西一省就新增了70個本科專業。
更不要提江蘇、北京等高校密集的省市了。
那麼話說回來,中國現在究竟有多少本科學歷者呢?
1977年恢復高考至2017年高校錄取人數
將上表所有年份加上今年數據求和,大約為9000萬。
這也就意味著,恢復高考後,中國本專科學歷在總人口中佔比為6.49%,不到7%。
由於專科數據不完全可查,這裡暫不做計算。
但至少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本科畢業,你已經在學歷上超過了93%以上的中國人。
而如果你是一本畢業,甚至是985高校畢業、C9高校畢業。
那麼你就更是站在了學歷金字塔的頂端。
你所看見的世界,不是完整的世界
既然本科學歷者這麼少,那為什麼全社會都會有一種大學生「多如牛毛」的感覺呢?
最首要的原因是,中國實在是太大了,中國人實在是太多了。
住在松江大學城(上海)的你可能會覺得身邊到處都是大學生;
但你不知道,面積佔全國7%的青海省,全省只有3所公立本科院校;
在中關村上班的你可能會為自己的本科學歷而自卑;
但你不知道,在西部的小縣城,大學生的數量屈指可數。
白天不懂夜的黑,北上廣深不等於全中國。
居住在大城市的我們,其實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
更難對「差異」二字有深切體會。
求學路 / 視覺中國
目前,中國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年。
而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這個數字不足7。
相差了近一倍。
每個人都有固定的生活區域和社交圈子,這個區域和圈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對整個世界的理解。
就好像盲人摸象,限於認知能力,每個人都只能認識局部。
而你認識的是怎樣的局部,取決於你所處的環境。
很多從小縣城裡考出來的大學生,在家鄉備受讚譽。
來到大城市卻被淹沒在人潮中。
不僅如此,教育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
根據獵聘網發布的《2017年人崗爭奪戰及職場流動力大數據報告》,傳統一線城市仍是人才的主要淨流入地。
《2017年人崗爭奪戰及職場流動力大數據報告》/ 獵聘網
這也就意味著,教育水平本就高的地區,高學歷者會越來越多;
而教育欠發達地區,只能無奈成為人才流出地。
其次,在渲染「大學生泛濫」這件事上,媒體引導「功不可沒」。
某搜索平臺上的文章數量,「泛濫」詞頻遠高於「供不應求」
近幾年,網絡上充斥著「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數量井噴」、「今年新增X百萬應屆畢業生」之類的新聞。
這些新聞並不是假新聞,它們報導的也都是真實情況。
只是由於報導方向的極不均衡,讓人們產生了對情勢的錯誤認知。
會誤導人的並不一定都是假新聞。
美國著名政論家沃爾特·李普曼早就說過,我們對外界世界的認識,並不是通過親眼感受得到的,而是通過各式各樣的媒體得到的;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並不是真正的世界;
而是被建構出來的、一個很像但又不完全是真實世界的世界。
當網絡上「大學生泛濫」的新聞鋪天蓋地襲來時,很多人都會信以為真。
最後,高學歷者具有更大的網絡話語權。
CNNIC 2016年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村網民規模持續增長,但城鄉網際網路普及差異依舊大。
高學歷者在網民群體中的比例(約為20%),要明顯高於在全體人口中的比例。
因此,在網絡空間中,高學歷者不僅佔據著數量的優勢,還擁有更高的上網質量。
隱形「優越感」帶來更旺盛的表達欲,也更易獲得擁躉。
傳播學理論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觀點時,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發覺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沉默的螺旋》書籍截圖
網際網路,漸漸變成了「高學歷者的網絡」。(KOL在精不在多)
「知乎平均年薪百萬」的段子,也就是在這樣的語境下產生的。
既然本科生這麼少
為何工作還是難找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應屆畢業生讀者都會納悶:
既然本科生這麼少,為什麼工作還是難找呢?
這是因為,本科生少,好企業好崗位更少。
每天數百萬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全都瞄著那幾家大公司。
僧多粥少,自然有人餓肚子。
前段時間的秋招和往年一樣,頂級熱門不外乎幾家網際網路巨頭。
但公司再龐大,吸納力也有限。
一年幾千人的招聘計劃,和應屆本科畢業生的總數相比,九牛一毛。
同樣廣受應屆生追捧的還有公務員。
正在報名中的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目前崗位平均競爭比已經達到了40:1,個別熱門崗位甚至已經突破了2000:1。
截至10月29日,國家公務員考試競爭最激烈的職位 / 華圖教育
大學生起點高,眼光也高。
「不願屈就」,直接造成有的地方「千裡挑一」,有的地方無人問津。
一多一少,就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表象。
所以,其實並不是大學生就業難,而是讓大學生就業滿意,難。
此外,部分大學專業設置不合理,也是限制本科生就業的一大原因。
以新聞傳播學為例。
大學擴招前全國高校開設新聞系的僅70餘所,總招生人數是不到6000。
但到了2010年,上面的數字分別擴大到了500多所學校,7.5萬人。
新聞學的井噴導致了人才供過於求,不甚合理的課程設置又不能很好滿足行業需求。
結果是什麼?
新聞傳播專業的對口就業率不樂觀。
而根據智聯招聘2017年大學應屆畢業生求職情況調查報告,有38.5%的畢業生選擇了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
簡言之,大學的專業設置,不能對接社會需求。
所以,就業難問題確實存在。
究其根源,卻並不是大學生總量過多造成的。
相反,和很多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大學畢業生比例不算高,總體國民教育水平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高考考場外焦急等待的家長 / 視覺中國
拋棄數據和規律。
人生的所有所得,還是來自於個人的努力,而非學歷的空殼。
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孩子們為了讀書而拼命努力;北上廣深,人們在為了找個好工作而拼命實習。
2017年大學應屆畢業生求職情況調查報告
雖然個人起點不同,但不斷往前走,也總會有更好的人生。
所以,當你在為自己人生的不順意自怨自艾時,別只丟鍋給學歷。
同樣的,當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渺小到塵埃裡時,也別忘了,你比你想像的要優秀。
如果你沒有本科學歷,不必沮喪,因為你並不孤單。
如果你本科畢業,也同樣需要努力,畢竟實力才是硬通貨。
如果你是碩士博士,那就……收下我的膝蓋吧。
學歷只是敲門磚,人生的路其實有很多種走法。
來源:網易談心社,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