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做好2020年秋季學期教育教學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高等學校、中小學校和託幼機構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要求,結合本地疫情防控形勢和學校實際,積極穩妥制定開學工作方案。
按照教育部的相關通知要求,目前許多學校已經制定了返校時間表。例如,北京多所高校出臺了分類分批返校措施,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不同日子返回學校。
相比上一學期,今年秋季還包括了報到的新生,高校學生的返校規模更大,高校結合疫情防控要做的準備工作更加繁雜。相關通知也對此提出了具體要求,比如「一人一檔」制定返校學生信息臺帳,確保學生返校全程可追溯等。
出於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校園生活勢必有所改變。一方面,大學生要適應防疫下的校園;另一方面,學校也要儘可能地為學生必要的學習、實踐、生活提供便利,不搞「一刀切」。
一些高校實施了「封閉管理」校園的辦法;有的提出「學生非必需不外出」,實際上也是嚴格限制學生離開校園。儘管這些措施是出於保護學生身體健康的良好初衷,但一些學生也提出了實際的訴求,比如秋季開學以後很快就是用人單位的秋招,需要外出求職,也有在校生需要參加校外的實習實踐活動,有的學校還有多個校區,不同校區之間的師生有著往來流動的客觀需求等。
同時,最近網上對於封閉管理有這樣的疑問:老師甚至其他工勤人員都能自由進出校門,學生為何反而受到很多限制?
27日上午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進行了回應,他表示學生要按照「非必要不外出」原則,教師和其他人員也是要按照「非必要不外出」這樣的原則,只不過在管理上,因為是分門別類,可能會有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相互不太了解,所以會有一些誤解。
《高等院校秋季學期疫情防控技術方案》對此做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是要嚴格做好校門管控,所有進出校門的人都要查驗身份、查驗體溫,而且要做登記;二是要求廣大師生非必要不外出,儘量讓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空間固定。同時不去參加一些聚集性的活動,特別是儘可能不去空氣不流通的場所。所以,從校門管理的技術方案來講應該是非常明確的,既不是封閉式管理,也不是不許出來,同時又要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而且我們也要求,高校師生應該是同樣的要求。
王登峰表示,我們應該鼓勵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根據疫情防控形勢的要求和所處環境、所處地理位置以及人員流動和各方面疫情防控的要素,在技術方案基礎上做增減,去提出符合當地、當校和個人疫情防控的標準和要求。我們也希望,這項工作在各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都能夠做出妥善的處置。
王登峰表示,十一假期和周六周日、課後進出校門的管理是一樣的。有的學校可能會明確,如北京高校學生返校之前要持7天內核酸檢測有效證明,如果十一離開校園到外地去,回來時可能還要履行這樣一個手續。所以,各校要根據當前疫情防控要求來合理作出安排。這裡,我們也不鼓勵「一刀切」,要因地制宜,但每一項防控措施都要做到位,疫情防控這根弦不能松,確保校園教育教學秩序正常。
從高校的屬性特徵而言,校園不僅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實體,也是以師生為主體的生活社區。樂觀來看,因為高校具有完善的後勤設施,學生在學校裡確實能夠「自給自足」,完成絕大多數生活所必需的活動。然而,作為城市的社區,高校勢必與屬地發生各種人員往來,完全隔絕與外界的聯繫是不現實的。僅僅針對學生實施封閉式管理,對疫情防控有多大實質性意義,也需要高校管理者認真評估。
一般來說,大學生的社會活動相對有限,精確掌握學生外出情況並非難事,在做好進出校登記工作的基礎上,學生進出校園的風險是可控的。
當然,儘可能減少非必要的外出活動,不妨成為秋季開學後廣大師生的自覺。對此,不僅高校要做好管理,社會各界也要提供銜接性的措施。比如,藉助網際網路,很多實習、見習工作可以遠程開展,教育部門、人社部門和學校要鼓勵企業為大學生提供遠程實習崗位,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參加實習,豐富自己的履歷,為求職積累經驗。同時,隨著秋季招聘工作的開展,用人單位也要完善遠程筆試、面試的方法,簡化招聘程序,為大學生求職提供方便。
做好校園疫情防控最重科學精準,防控措施不要過度加碼,以免削弱恢復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意義。對此,可能需要高校積極回應師生的疑問,及時完善管理辦法,根據疫情風險等級靈活施策。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客戶端、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