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口教育援建作為一項長期事業,需要一系列獨具匠心的舉措進行專業打造。
習總書記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高級中學(下稱「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始建於1957年,現有教職工200餘名、藏族學生1500多名。去年6月,這所擁有43年歷史的學校迎來了上海新一批援建的4名老師。
黃小亮是第四批上海援青幹部之一,也是該援建團隊中的一名成員,他同時還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副局長、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校長。黃小亮表示,教育不僅在於傳授本領,還在於激發、引導和喚醒學生的潛能。
如何傳授與激發?一系列精細化理念,已經在援建幹部們的實踐中逐步落地,而教育幫扶對於果洛學子的意義才剛剛開始。
圖為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高級中學外貌。鄒臻傑/攝
教學幫扶三步走
「固本培基、立柱架梁」,是黃小亮口中的三年援青思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從微觀、中觀到宏觀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具體來看,微觀層面,就是要先從小處著手。黃小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將課間5分鐘改為10分鐘,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休息;同時,實行上海學校的『兩分鐘預備鈴』制度,讓學生提前從活躍的課間活動中安靜下來,這也給了老師一個緩衝、準備的時間。」
對於學生的冬季作息時間,學校也做出了調整。「讓高原的孩子們多睡半小時,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在第一節課上的注意力。另外,我們提議在宿舍樓安裝窗戶限位器,以防止高樓墜落等意外發生,這已經得到了落實。」黃小亮說。
圖為第四批上海援青幹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高級中學校長黃小亮。鄒臻傑/攝
在中觀層面上,黃小亮協同老師們緊扣教學過程管理,包括備課、上課、作業、考試、輔導五大教學環節。
比如在備課環節,不同於以往按照年級組進行的方式,援建團隊重點進行教研組、備課組的常規建設,來匹配定時、定點、定內容的教學工作。「我們還同步參加了上海學科教研和教學培訓活動,開展一系列提升教師能力的教學設計大獎賽。」黃小亮補充。
又比如在考試環節,援建團隊採取了編制雙向細目表、填寫命題職責清單、考試後質量分析等一系列做法,可以加強對教學的質量監控。「雙向細目表,詳細到這道題考什麼知識點、考題難度、期望值等,這提升了命題的準確度,不會出現學和教分離的情況。」黃小亮表示。
圖為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年級物理學科雙向細目表。鄒臻傑/攝
尤其是針對高三年級前100名學生,援建隊伍協同當地教師為學生進行集中補習數學、衝刺本科。記者了解到,上海援青幹部、教導處主任丁志偉經常為學生補習到晚上11點,他此前是上海澄衷高級中學的教導處主任。
而在宏觀層面,《果洛民族高中教學工作三年發展規劃》(下稱《規劃》)也在上海援建隊伍的幫助之下制定完成,這也為下階段的教學水平、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記者在該《規劃》中看到,一方面,學校在原有基礎上將「學生處」改為「德育處」,部門名稱的變化則意味著工作對象、性質的轉變;另一方面,學校提高了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兼職周課時量的標準,由2課時提高到6課時,以此調動關鍵崗位人員的積極性。
上述的探索正在逐一落實,細微處見改變,校園也因此「活」了起來。黃小亮對第一財經記者感慨:「平時放學後,校園裡各個角落都是拿著課本背書的學生。這也使我們有責任把上海的經驗與果洛的進度結合起來。我們要把這些學生帶得更好,讓他們考上更好的學校!」
攪活「一池春水」
黃小亮告訴記者,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的學生在數學方面是薄弱項,離優秀高校錄取的標準還有一定距離。而分管高三教學工作的丁志偉實施的教學方式,就像一條「鯰魚」,攪活了高三年級組的「一池春水」。
對於如何提升學生的平均數學水平這一點,丁志偉講述了他的方式:「以高三學生為例,第一輪複習時知識點要講得很細,但有時學生的接受程度不一,因此我在第二輪複習時就會換一種策略,就是上課只講兩道題,但需要學生回去反覆練習。在高考前一個月,我把學生能夠得分的題目集中到200多道,按步驟每次選取30題先進行討論、再做要點講解。」
對於一些知識難點,丁志偉也按照精細化教學的路徑先將知識點進行「變式」,使得教學方式更細膩、更人性化。
圖為第四批上海援青幹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高級中學校長助理、教導處主任丁志偉。鄒臻傑/攝
如何理解精細化教學路徑?「拿數學中『向量』這一知識點來說,通常要進行1個月的上課教學及2周的複習時間。早在寒假時,我就把5年來的全國二卷文科試題中所有涉及『向量』的題全部抓取出來,並濃縮成6~8個知識點,再將每個知識點擴展成15題『變式』,學生只要掌握這些題就能基本達到要求了。」丁志偉說,「我從來沒有那麼仔細地去做這樣一件事,因為我知道,只要稍微粗糙一點,學生的接受度就不一定那麼高了。」
丁志偉這一教學方式,在和當地20多位數學老師的溝通中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在上海教學時,我們所說的學科核心素養、項目化學習、單元設計等都是非常領先的模式,但這些模式是要在把學生紮實打牢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去實現。」丁志偉補充。
而且,從某種角度來看,援青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心態、理念的雙向交融。「如果說有哪些東西可以帶回上海,那就是耐心和善心,要換位思考,去更深入地感受學生在學習上的心態。」丁志偉說。
他還表示,「上海的節奏很快,在注重教學質量的時候往往會忽視學生的情感。我剛來的時候就特別急,按照習慣我是倒著數高考日子的,但後來我就慢慢告訴自己,教學的目的應該是不要去考慮教學質量如何快速地提高,而是你教下去的知識,在學生未來人生過程中是否有用。」
在果洛進行教育援建的日子,給了丁志偉許多的思考。「從項目管理角度來說,我正在嘗試未來要將知識點切割成若干個項目來教學。比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為了達到最終解題目標,我需要先要建立方程,那麼方程怎麼解、如何運算,這些都可以切割成許多節點。這樣如果學生哪個地方出錯了,老師立馬就能抓到了。」丁志偉說。
在這個援建團隊中,另兩位來自上海虹口的張成鋼、佳陽老師也有許多教學心得。今年以來,學校有7項省級課題的申報、學生德育及文化的培養等方面,都在他們的操辦下逐一落實。
援建以教育為先
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2010年~2020年期間,上海多次進行「組團式」的援建,不但為果洛州的教育打造了實打實的硬體環境,也夯實了「造血」功能。數據顯示,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的本科錄取率從2016年的5.8%上升到了2019年的11%。
黃小亮在援青之前,主管上海市虹口區融媒體工作;援青之後,他經歷著從宣傳到教育的角色轉變,也為學校發展賦予更大的幫助。
「管理其實是在用人、服務上下功夫。這些年前來援建的同事們都是教育方面的專家,而我的作用更是像潤滑劑,把機器上的各種零件轉動起來。有的時候我是一名協調者,有的時候則是一名服務者。」黃小亮這樣理解自己的角色,「這方面的工作上,我們要求同存異。教育事業是急不來的,要有激情但不能冒進,要沉穩但不能保守。」
黃小亮告訴記者,下一階段,援建團隊提出的規劃是,一方面要加強校長隊伍建設,包括任用制度(能上能下)、獎懲制度(有獎有罰)等,以切實提高校長的治校能力。
另一方面,則是要關注基層教師、關注基礎教育。「由於果洛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留住人才非常困難。我們要加強對骨幹教師的培養,搭建各種平臺,提供上升通道,讓優秀人才能脫穎而出。」黃小亮說。
「基礎教育始終是上海援青工作的重點。」果洛州委常委、副州長馮志勇表示,他同時也是上海援青幹部聯絡組組長,「十年間,上海市為開展扶志扶智工作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實施項目93個。同時,對照標準化學校建設標準,我們提出了面向中長期的發展方案。」
比如,上海加大教師隊伍培訓力度,著重在提升和改變理念、水平、質量和方法上下功夫,建設54所標準化學校;再如,上海打造青海省第一個教育信息化示範平臺,推動果洛基礎教育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累計舉辦教師中長期培訓班41期,培訓4402人,推動果洛基礎教育實現質的跨越。
果洛與上海高職學校聯合辦學的新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中。「援建期間,我們選派果洛中職學生赴上海浦東外事服務學校等4所學校學習航空、學前教育、建築工程施工、健康護理等專業,累計畢業學生470人,就業率100%。」馮志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