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品區·年度字 |「 啥事情?又在排隊啦?」靜安憑啥引人紛至沓來
「啥事情啊?怎麼又在排隊啦?」
最近,南京西路上興業太古匯內,星巴克臻選咖啡烘焙工坊火了一把。已經開業了一個多星期,還是經常熱熱鬧鬧排長隊的景象。儘管這裡的咖啡價格比其他門店要高出一截,但為了親眼見證從咖啡豆到一杯醇厚咖啡的奇妙之旅,有不少顧客趨之若鶩,冒著寒風趕來
星巴克烘焙工坊門口排隊、修舊如舊的榮家老宅門前排隊、各類文化活動場所內人潮湧動……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2017年的靜安,可能會是一個「眾」字。眾,即為多:是集聚的表現,反映出城區的魅力;是能量的積蓄,勾勒出經濟的軌跡;是思維方式的轉變,體現了管理者的新理念。
製圖:邵競
用好文化老底子,引得眾人來
陝西北路上,榮家老宅經過6年大修,恢復了當年富麗堂皇的原貌,從10月開放至今,老宅門前日日都有等待參觀的人群排著長隊,爭相一睹百年歷史老建築的風採,陝西北路南段也有了久違的人氣。
榮宅前,幾乎日日有人排隊等待參觀。
今年以來,靜安一大批隱於市區的老建築、老弄堂在恢復原貌後,立刻變成「網紅打卡地」,吸引四面八方的眾人紛至沓來。
康定東路87弄3號,清末明初的仿西式建築,張愛玲在這裡出生,被改造後恢復原貌,作為石門二路街道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原來只是吸引老年人的基層文化站,現在開始有了年輕人的身影,時常上演一場場「家庭文化嘉年華」;常熟路113弄的善鍾裡,數位抗日名將與文化藝術家都曾在此居住,如今一項名為「弄堂復名」的計劃從善鍾裡展開,當年裡弄的建築特色和人文風貌展現在牆上,消防栓、拴馬環等歷史痕跡都被挖掘出來,不少遊客將這裡作為城市文化深度旅遊的新景點。
星巴克上海烘焙坊
靜安在上海最早提出打造「文化強區」。今年是「撤二建一」的第二年,靜安對全區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站位、新謀劃:讓文化貫穿主軸,推進落實「一軸三帶」發展戰略,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文化強區和亮點;注重文化的浸潤和普及,從不同維度豐實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歷史底蘊豐厚、老建築資源集中,是靜安文化的最大特色。用好了這個老底子,文化才能稱得上是靜安的一張名片。
大寧國際鬱金香節
有意思的是,今年不少靜安老建築、老弄堂的復興,也得益於一個「眾」字。如,榮家老宅在修繕中,政府作為監管方,引入社會資本,由中外工匠合力完成;石門二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在建設中,由社會組織進行空間上的改良與改造,採用「政府出資、市民點單、社會組織送菜」的文化配送模式;善鍾裡的改造中,在政府引導下,居民自籌部分資金、主動挖掘歷史細節。
政府不再是大包大攬,而是通過適當的引導與不缺位的監管,讓市場自主發現文化價值、讓市民自發進行文化保護,文化的活水自然流淌起來。
發揮「眾」部門合力,激發經濟活力
市北高新,是去年4月掛牌的上海大數據產業高地,成立時間不長,但集聚效應不弱。商業數據交易量佔據國內數據公開交易總額「半壁江山」的上海數據交易中心、位列「十大中國大數據聯盟」榜單第二的上海大數據聯盟、全國首個大數據流通與交流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國內首個航旅大數據研究中心等重量級平臺、一批專注於雲計算與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的龍頭企業紛紛落戶……企業、技術、人才、資金等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各類要素,都在此集聚。
今年, 靜安在以南北向為軸打造的三大產業聚集帶上發力:南京西路兩側高端商務商業集聚帶能級進一步提升,融入時尚、文化、藝術、設計與體驗等多元要素的商圈業態顯現;蘇州河兩岸人文休閒創業集聚帶加快推進,「一河兩岸」規劃方案已經出臺;中環兩翼產城融合發展集聚帶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作為主要驅動力市北高新園區成為靜安最有潛力的經濟引擎。
落戶靜安的國際眾創空間品牌WEWORK
在產業集聚、能量迸發的背後,同樣體現了政府服務的一個「眾」字:發揮眾部門合力,激發經濟活力。
市北高新大數據產業高地成立之初,靜安就確立了「舉全區之力打造」的定位,更是整合多個職能部門力量,打好服務牌,率先在全市出臺了《關於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從人才、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基地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和品牌建設、企業創新發展、創新項目和示範工程、設立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等多個方面,聚焦市北高新大數據產業發展。
一河兩岸規劃今年出臺。
最近火熱的星巴克臻選咖啡烘焙工坊,作為新模式、新業態,引入之初難點諸多。據說,靜安為呵護這一創新項目,單區長層面的協調會就開了不下8次,小範圍現場協調辦公更是不計其數;區發改委、規土局、建管委、商務委、市場監管局、人社局等多個部門,合力為這一新項目的引入服務,最終掃清了政策障礙。
深度融合要靠「眾人拾柴」
今年,吃好午飯蕩馬路,成為靜安區不少處級以上幹部每周幾次的「功課」。不過,這個蕩馬路可不那麼輕鬆,目光所及都要仔細看、仔細查,從道路立面、燈光綠化、暴露垃圾,到交通秩序、違法搭建等,發現問題之後,還要推動及時解決。
靜安寺街道今年消滅了最後200多個手拎馬桶,圖為80多歲的趙阿婆用上了現代化衛生設施。
「撤二建一」後,靜安區有了縱深發展的廣闊腹地,但城區面貌的「二元結構」成為管理中的一塊短板。怎麼辦?今年5月,靜安率先在全市實行「路長制」靜安區,25位局級幹部掛帥「第一路長」,全區300多名處級幹部任「二級路長」,依託街道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對全區246條道路實現精細化管理覆蓋。
眾人拾柴火焰高。讓更多資源集聚基層、統籌解決疑難雜症,這成為靜安推動社會治理的新思路。
彭浦新村街道的沿河違建在拆除後,變成了居民身邊的公園。
昌平路橋要開始建設,昌平路上一處地塊的470多戶迎來了徵收。
從本月到明年1月底,靜安集中開展「進社區,進企業」調研走訪活動,從局級幹部、處級幹部到街鎮幹部與社區工作者全部走出機關、走向基層,走近人民群眾、走進各類企業,了解掌握當前工作現狀及存在問題,探索創新今後工作思路和對策。正如區領導所說,在深度融合基礎上,靜安區特別需要提振隊伍整體素質,為各項改革發展提供理念和組織保證。當硬體比拼到了一定階段,接下來,就是城區管理者理念和思想的競爭。
當然,深度融合併非一朝一夕,從表象到骨子裡面的融合,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靜安南部沿襲下來的高端、國際範兒的風格,北部多年養成的果斷、執著的作風,倒並不需要完全磨去稜角;南北相互取長補短,或許可以呈現一個更有個性的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