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中國古代現存年代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是《平復帖》,作者為西晉著名書法家陸機(陸遜之孫),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即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沒有失傳,也無法動搖《平復帖》的「之最」地位。
《平復帖》是陸機寫給友人的一封簡訊,因開篇有「恐難平復」字樣,故得其名。《平復帖》全文共九行,共計只有區區84個字,卻因它是第一件流傳有緒的法帖墨跡,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對研究漢字和書法變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陸機《平復帖》)
因為,更早的著名書法家如李斯(秦朝)、鍾繇(三國)等,並無切實可信的墨跡傳世,而石刻作品因為是翻版,受到刻手水平、風化腐蝕等因素影響,與真跡實際上相去甚遠,所以,《平復帖》對中國書法史意義重大。
《平復帖》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麼重要的書法作品,之所以有幸留在國內,要感謝兩個人,第一個是張伯駒,第二個是溥儒。
張伯駒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他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收藏鑑賞家,尤以愛國而著稱,他出身名門,家世顯赫,是直隸都督張錦芳之子,也是民國總統袁世凱的表侄,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以及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溥侗並稱為「民國四公子」。
(貴公子張伯駒)
張伯駒有著「天下第一藏」的美譽,他畢生散盡家財,致力於古玩字畫的收藏,所藏珍品價值不可估量。1956年,深明大義的張伯駒把價值數十億元的藏品無償捐獻給了國家,故宮所藏的頂級書畫文物中,有一半都是張伯駒捐贈的,其中不僅包括李白唯一的書法真跡《上陽臺貼》,還有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的《遊春圖》(黃金170兩購得),以及上文提及的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的《平復帖》(現大洋4萬塊購得)。
古玩字畫最講究「流傳有序」,而張伯駒的《平復帖》,是從溥儒手裡買的。
溥儒全名為愛新覺羅·溥儒,後改名為溥心畬[yú]。從名字就不難看出,他是滿清皇族,並且與末代皇帝溥儀是同輩人。
(小恭親王溥儒)
溥儒是恭親王奕訢的孫子,同時也是晚清民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收藏家,他曾留學德國,在詩文和書畫領域均有成就,與張大千齊名,並稱為「南張北溥」,可見其書畫水平之高。
溥儒的《平復帖》倒不是買的,而是繼承來的。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是個狂熱的書畫收藏愛好者,《平復帖》便是他最愛的藏品之一,後來賜給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光緒年間,《平復帖》為恭親王奕訢所有,後來由其孫溥儒繼承。
《平復帖》是溥儒的摯愛之物,他原本是萬萬不捨得轉讓他人的。怎奈,這位出身皇族的王爺,不幸趕上了清朝亡國,生活窘迫的他不得不靠出售手中文物度日。
(溥儒與張大千等人合影)
溥儒開始賣藏品了,以他的家世背景和藏品質量,自然很快成為全世界收藏家的關注焦點,張伯駒也是其中一員。張伯駒最想要的就是《平復帖》,但《平復帖》恰恰也是溥儒最不捨得賣的。
張伯駒曾託人問價,溥儒的態度很明確,少於20萬現大洋免談。張伯駒實在太喜歡《平復帖》,便去四處籌措,但最終也只籌到6萬現大洋,對於這個價錢,溥儒是絕對無法接受的,所以這件事便這樣不了了之了。
既然如此,溥儒最終為什麼又以4萬現大洋的低價把《平復帖》賣給了張伯駒呢?那是因為,後來趕上溥儒的母親去世,溥儒沒錢辦葬禮,事情由此發生了轉機。
(張伯駒)
我們知道,古人推崇孝道,大家族尤其講究厚葬,皇族王爺給母親辦葬禮,那需要的錢財可不是一星半點。所以,聽聞溥儒母親病逝,全北平的文物販子都找上了門,美其名曰弔唁,實際上誰都明白,就是要打《平復帖》的主意,知道溥儒缺錢,想撿漏。
當時,由於競價激勵,願意高價買《平復帖》的文物販子並不在少數,但溥儒卻沒有被金錢衝昏頭腦,即便價格再誘人,他終究是不願意把平復帖賣給文物販子。
因為溥儒之前落魄時,曾把唐代畫家韓幹的《照夜白圖》賣給了一個文物販子,後來,這幅中國書畫史上的重要作品竟然被文物販子倒賣出國,現在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同為愛國收藏家,這件事是溥儒與張伯駒心中共同的痛,當初張伯駒求購《平復帖》,就是不想歷史重演。
(韓幹《照夜白圖》:描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喜愛的坐騎「照夜白」的形象。)
溥儒此番為了籌集喪葬費有意出讓《平復帖》,他心中的理想買家還是張伯駒,因為他知道張伯駒是絕對不會把國寶轉賣出國的。所以,溥儒託傅增湘找到張伯駒,問他能拿出多少錢買《平復帖》,張伯駒說:「4萬現大洋」。
4萬現大洋在當時絕對是一筆巨資,但比溥儒的理想價位20萬現大洋還是相差太遠,甚至比之前的6萬現大洋也少了三分之一,但張伯駒給出這個報價倒也不是想趁火打劫,而是當時的他,確實也只有這麼多錢了。
(張伯駒晚年)
最終,溥儒選擇割愛,以4萬現大洋的價格把《平復帖》賣給了張伯駒,《平復帖》也因此至今留在國內。
筆者每每讀到這樣的故事,都會被這樣的拳拳愛國心深深感動。溥儒因為愛國,忍痛低價轉讓《平復帖》,張伯駒因為愛國,更是把《平復帖》無償捐贈給了國家。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這樣的愛國人士存在,中國文化才得以傳承!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