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老課本 作家伍立楊批判假國學考題妄託知己、毫無靈性
植樹
划龍船
玩樂
高小第一冊第15、16課《鐵達尼郵船歷險記》。
高小第一冊第15、16課《鐵達尼郵船歷險記》。
1912年出版的初小教材《新國文》第一課非常簡單,只有一個字:人。但是這個一撇一捺,當年的教授法,解釋了四頁,近兩千字,它會告訴我們這個人字背後蘊含的各種道理,甚至還會啟發學生去思考:世間萬物,人之外尚有何生物?鳥獸之智識能力與人是否相同?人何以勝於鳥獸?
百年前,這套教科書的編撰團隊提出十四條編輯要點。其中第一條就是「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成國民之人格」。還有「擴充國民之德量」,「以養成獨立自營之能力」以及「以引起學生興趣而啟發其審美之觀念」等。
四川省作協副主席、《當代文壇》主編伍立楊從這套課本中,讀到了民國一代人的風度與氣象。那個時代包含了知識分子作為政治家的時代靈魂,也包含了對學術認識的深切。
關注中國近代史的歷史學者傅國湧認為,這套課本始終圍繞「人性」來編撰,追尋失去的傳統,老課本中有新生命。
無論何種載體的讀物,根本區別在於內容的精妙或差池。如謂何種圖書最值得以紙媒存在,我認為民國時期的十萬種圖書大多夠格。
民初以來,馬君武、魯迅、孫中山、蔡元培、周瘦鵑、範煙橋、葉楚傖、嚴復、章太炎、梁啓超、王國維、吳稚暉……都曾以淺近文言譯書,淺近文言為古文變來,而其得歷代名文所賜,殊非淺鮮。秦文雄奇,漢文醇厚,辛亥以還,淺近文言又融入了這一代知識分子的深情博麗,他們同時也受外國文藝的影響,氣質益深。
這個知識分子集團的浩氣英風,不但包含了知識分子作為政治家的時代靈魂,也包含了對學術認識的深切。他們受良心的驅動,將人類進步合理的核心精神合而為一,既有先民遺留的文化結晶,又取法歐美先進的民主理念,他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凝成精光不滅的歷史燈塔,雷霆走精銳,拓開萬古之心胸。
無論是老式學究,抑或新派書生,俱有操縱言論之資格,立言紀事,國人尤屬耳目。其人各各下筆又俱有呼風喚雨、撒豆成兵之真本領,或怒目金剛,或纏綿悱惻,兼有長風振林、微雨溼花之美。其人憂憤國事,為民請命,在在牽動國人神經中樞,即梟雄獨夫,隱然有未敢與公論抗與公理戰者。更以踐行理想,備嘗艱危困苦,攜筆從戎。其文章功業,襟袍氣概,葆有剛健篤實之美。
因此,民國文教圖書最值得用紙媒承載。至於重版,只有用相當考究的修舊如舊,才配重版大量的民國文教圖書。倘若不能做到這一點,那不如以電子媒介方式,尚得以保持原貌。
不管承載的媒介為何種形式,書籍大致可以分為:作為思想品的書,作為純資料的書,作為工藝品的書,作為殘次品的書,作為廢品的書。當下的情形是,廢品書佔據主要市場。這樣的書是一定要消亡的,無論有否電子書籍的侵襲。
這些教科書它首先是圍繞著「人性」,而不是圍繞著朝廷、某個軍閥的權力,它的目標是養成人、建造人,它始終圍繞人性來編,這是一個根本特點。因而它特別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世界的關係,把這些因素都放在這些粗淺的教科書中得到了體現。
實際上這是一個啟蒙階段,啟蒙的立足點是從人、從個體出發的,它不是從國家出發的。它重視人,重視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個個具體的個人。它立足於每一個具體的個人,也就是每一個會讀這本教科書的小學生。從你的感受出發,從你跟天地萬物的感知出發,推及到你跟家庭的關係、你跟學校的關係、你跟朋友的關係,你跟老師的關係,然後再延伸到你跟社會的關係,你跟國家的關係,它這樣一層一層推開,讓你來認識你和你眼前的世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讓人成為一個人,而不是成為一個工具、成為一個能手,或者成為一個國家優秀的什麼分子,都不是,它就讓你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精神健全的人。
曾經有一個老課本的版本被嘲笑為「貓貓狗狗」,它都是從小動物,什麼貓、狗、雞啊。都是從你身邊的事物出發的。今天的人可能反而不能理解這些課文,因為你家裡可能就沒有養狗、養雞了。在那個時代可能家家戶戶都有狗,它就從你最熟悉的事物入手,通過非常生動的一種方式來表達。從最初的認一兩個字,到後來認一兩個句子,再到後面是好幾個句子,最後面是成文。總體說,它要讓你建立對自然的、人生的、社會的、國家的、世界的認識。
《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高小第一冊第15、16課是《鐵達尼郵船歷險記》。這篇課文比較長,所以分成了兩課。那時「泰塔尼克號」事件剛剛發生,它用半文不白的語言來記敘這件事,寫得特別棒,把事件寫得特別清楚。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它用文言所寫的這篇課文,其中對人性、對愛、對人的種種關係都從課文中體現了出來。
因為「鐵達尼」號很感人,它裡面有人與人之間的愛和人性的那種美。課文講發生海難後人們的表現,講遇險的時候船長怎麼樣、船員怎麼樣、乘客的表現怎麼樣,說船上沒有任何的喧譁,男子一律退後,婦女兒童可優先登救生艇。整個過程非常有秩序,在面臨生命危險時沒有人爭上救生艇,也沒有人口出怨言。樂隊繼續奏曲,跟平常一樣,歌詞的內容是「上帝乎,吾將近汝」,大家都要死了,要接近上帝了,唱的是讚美詩,歌樂聲與船一起沉沒。整個過程,船員沒有一個人不堅守崗位的,秩序井然,旅客都在捨身救人,婦女也都情緒穩定,沒有人在那裡哭泣,偶爾有依戀丈夫不願獨自逃生的,船員也隨她去。上面還有一張船撞上冰山的插圖,畫上的船很大。
這樣的課文在那個時代的教科書裡到處都能找到,它沒有任何的意識形態的東西,完全就是從人出發的,這是那個時代教材的主要特點。
近年來,國內一些大學相繼開辦「國學班」,不過從公開的國學試題來看,伍立楊覺得並不合適。「試論《詩經》、《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談談你對儒學的哲學層面的認識?國學與海外漢學有何區別與聯繫?正要進大學的眾毛頭小子,面對的是這樣一些題目,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伍立楊以老國立北京大學入學國文題(時在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七月,文法學院用)為例,解讀當時試題相當的人性化。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即杜甫常見的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語)
文史通義後漢書論衡說文解字日知錄說苑紅樓夢方言文選三國志
1、學而時習之
2、先生將何之
3、之二蟲又何知
4、南宮絛之妻之姑之喪
1、藝術與人生
2、科學與人生
伍立楊認為,兩者稍加比較,即可見出所謂國學班試題與國學的不夠知己之處。欲深入國學,結果只能是與國學相距越來越遠,越來越疏離。老北大的試題其特點是相當的人性化,面目可親,扎紮實實,肚子裡面有多少墨水,一點也做不了假,它對基本功的考察,全在於平日的積累,臨渴掘井既不必也無用。細端詳,深信大木百尋,積根也深。
新的國學班的試題是什麼情況呢?看看它那大而無當的模樣,空洞而居高不下的架子,實在與真的國學隔著肚皮隔著牆壁。它極像寓言裡那個慳吝而好高騖遠的富翁,建高樓只準建第七層——再博學的高人也無所適從。什麼儒學哲學,什麼這意義那漢學……都是模稜兩可的東西,與學術的深度和趣味相悖反;就是叫出題的先生大人前來捉筆應試,他也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國學班開辦的初衷,想來是要挽救培育讀書種子,令傳統有價值的層面得以薪火相傳。可是這樣一堆妄託知己、毫無靈性的試題橫亙在前,如矮人觀場,隨人說妍,發人長喟。蹄窪之內,不生蛟龍,可知胸襟眼光一受先天牽制,便是什麼十全大補也救不得的。況且,學術上只有違背不得的基本規律,並沒什麼十全大補。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