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到底是什麼

2021-02-15 文明思維之旅

中華文明思維之旅將推出一系列國學文章,名之為《國學五篇》,此文為第一篇

作者:聽海

直至今天,國學到底是什麼,能夠為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帶來什麼,這些學界爭論多年的問題依然沒有答案。如果不明白國學是什麼,國學的推廣與教育就只能在迷途中艱難前行;只有明白了國學是什麼,國學的教育原理才能至簡,目標才能明確,教育操作才能有序,教育進程才能高效,人才才能高質,才能真正地引領未來。

當代「國學」之名,以古為基,直接源自十九世紀「西學東漸」之風,張之洞、魏源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五四」時代,胡適等提出「整理國故」口號。1934年,章炳麟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著作。

尤其是「白話文」,以馬建忠的《馬氏文通》為標誌,套用西方邏輯體系,以翻譯西方科學、文化、藝術、哲學、經濟著作而形成的「詞語」體系,再加上西方教育體系完整地進入中國,不但現在的中國國民的知識體系完全是西化的,而且其內在的思維模式西化率也已經悄然完成了九成以上。因此,要給當代中國國民說明白「國學」,尤其是說明白「國學」的高級、高明、高貴與博厚、悠久,就不得不先與西學進行系統的對比。

西方沒有自身原創的文字,故此,其文化的淵源複雜而難以確認。現在所謂的西方文化體系很多都是將竊取來的文化通過改編而偽造的。西方科學的近代輝煌實際是中華文化推動的結果;西方科學的地位在人類精神體系中僅僅是近代體系的基礎層次;西方以科學為龍頭的文化是有嚴重缺陷的、無法確保正確的文化;西方科學文化是必然帶來環境災難與人文災難的文化。換言之,中華文化是全球唯一淵源清晰而連貫的文化,具有悠久而燦爛的輝煌,中華文化至今仍然高於西方文化至少兩重境界,是人類唯一能夠確保正確並與自然和諧的文化。

唯有中華文化早在先秦時代就建立了完美的教育原理以及完整的教育體系。

國學,中華傳統文化,隱藏了完整而鮮活的中華文明思維,人類最高明的頂級思維。國學或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統稱性質的名詞,中華文明思維則是國學或中華傳統文化歸一的根本之稱。

文化,從來就不曾離開。文化,永遠不可能離開。任他是誰,也無法讓文化須臾離開。文而化之,自然而然,才是人類永遠的文明之時中。文化浪濤的歷史性澎湃,在很多時候會被那些本來只是一朵浪花的具體的人物模糊了視線。那每一朵浪花,都蘊涵著那個時代的全息。

文化的歷史性載體是書。書(書)者,樞也,是民族精神走向無限高級的文明的螺旋形天梯。文化的鮮活載體是人。一代又一代的人,祖祖輩輩都圍繞書——作周期的螺旋運動。這是Book一詞永遠無法達到的境界。

史以為據,以齊桓公稱霸為標誌,國學斷裂於春秋戰國;以《說文解字》為標誌,漢代重新開始文化啟蒙;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標誌,國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在中國社會被邊緣化,正式被西方「科學」取代。

今天,重啟國學,自然要追溯到章太炎與民初的整理國故運動。學術界一直試圖給出定義,卻至今未能如願。「國學」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也就是當代人心目中優秀的傳統文化,這種直觀的理解自然而親切,或許是更準確的。用白話文語系表達,也只能如此模糊。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態度是鮮明的,以白話文為標誌的「新文化」從此主宰了中國社會的表達;以西方科學為標誌的學科教育體系系統進入中國;以西方邏輯為標準的科學思維模式進入了中國;以西方經濟為發達標誌的觀念主宰了中國社會;以西方學術模式為標準的學術模式統治了中國;中華傳統文化不得不變成了國故、國粹、國學。

中華文明思維——人類最高明的頂級思維模式,從此,從白話文運動開始,就失去了能夠承載自身博厚、高明、悠久的話語體系。

中華從此失去了自己最強大的話語權,也在世界失去了話語權,失去了引領全人類走向高級精神境界與政治的資格。實際上,這是全球性的文明悲劇,因為,唯有古代中華文化達到了明道成德的高級精神境界,是引領全人類未來的唯一正道。

當中國社會發現西方文化造成的全面的「現代性悖論」之時,才開始懷念中華傳統文化,才在懷念中感受到唯有中華文化才能讓人的精神回歸寧靜的力量。

今天所謂的「國學熱」——火熱於習近平時代,其源頭可追溯至1980年代,與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如何評價以及打開新局的邏輯鏈密切相關。其發動,是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烙印,作為反面教材出現的。

其始,鄧小平在「818講話」中表明了肅清封建主義殘餘的意圖。6月19日,李維漢接受《人民日報》採訪,透露了鄧與他談話的主題:

為什麼毛主席到晚年會造成這樣大的悲劇,走向自己的反面?……文化大革命徹底地深刻地暴露了封建主義對我們黨的侵蝕,我認為反封建的問題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性的問題。

由政治而文化的序幕慢慢揭開。拋棄的,僅僅是一個名稱而已;開啟的,是尚未充分暴露的「潘多拉」盒子。

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的政治堅冰一旦解凍,「解放思想」之後,文化的自由度悄然增強,八十年代的「文化熱」隨之興起。

此時「文化熱」的主流是通過反思「文革」的悲劇來展開的,在批判傳統中表達追求現代化的訴求。所謂「現代化」,其始也就是讓西方科學作為「先進」與「正確」的標準來主宰國運,但沒有人考證「科學」是否真的「先進」與「正確」,沒有人以此為生長點來推演、預測未來。其初,具有時代衝擊力的代表是「走向未來」及「文化:中國與世界」這兩套叢書與兩個群體。

《走向未來》叢書,編委從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新三論」出發,進行歷史比較研究。從1983年底到1988年,叢書共出版74本,1800萬冊的銷量,在大學生中產生了巨大影響。金觀濤在此間戴著有色眼鏡提出了他的觀點,中國之所以無法從傳統走向現代,是因為文化「超穩定結構」的存在,儒學的壟斷地位是這一結構的核心。

然而,沒有人去徹底解開「儒學的壟斷」與「超穩定結構」的文化之謎;沒有人懷疑「現代化」的實質——西方科學技術成為國家與社會發展標準是否具備完全的正確性;更沒有人明白「儒學的壟斷」與「超穩定結構」的結論,實質上是中華文化是生了根——確保正確的文化光輝的反映。

甘陽主持的「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於1986年秋天成立,譯介西方近代以來的哲學著作,如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尼採的《悲劇的誕生》、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等,產生了時代影響力。

被西方大炮轟昏了頭的人們,又被西方文化洗腦,緊接著又被西方科學技術武裝的現代文明從生活細節上進行浸泡。久而久之,已經沒有人感覺到,也沒有人願意停下腳步來感受,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家園即將毀滅的先兆。

和同時代被洗腦的人們一樣,因為對傳統文化的徹底無知,代表人物甘陽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很不屑。在《文化:中國與世界》第一輯《八十年代文化討論的幾個問題》中,他說:

「現代化今日已經真正邁開了它的步伐,有幸生活於這樣一個能夠親手參與創建中國現代文化系統的歷史年代,難道我們還要倒退回去乞靈於五四以前的儒家文化嗎?!

天不負我輩,我輩安負天?!」

甘陽的傲慢,僅僅有其時代底氣。中美建交之後是那個時代的中國擁抱西方的年代,絕大多數仍活在堅船利炮驚魂中的知識人,只學會了照西洋哈哈鏡。他們認為,西方代表解放,中國傳統代表落後,一心希望迎接先進的藍色海洋文明。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史的邏輯也是如此微妙,傳統文化在看似走向衰微之時,亦有春意微微。

1970年代,桌球引發了外交奇蹟,已經八十高齡的毛澤東巋然不動,卻旋動世界的中樞;基辛格暗度陳倉,尼克森成功訪華。隨著外交形勢的悄然變化,此前被大批特批的傳統文化,轉而成為面向西方和港臺統戰的酒香。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對於其他民族而言,只有真正屬於中華自己的,才能散發奇異的文化芳香。

鐵幕之後的文明古國,本來就別具神秘,通過毛澤東的哲學語言折射出來,色彩更加迷離。六七十年代,西方嬉皮士文化大流行,潮流暗蘊。中華儒道同印度瑜伽、日本禪學一樣,一起散發著神秘的東方文化芬芳,受到年輕人熱情的追捧。許多來訪外賓傾慕中華傳統文化,要求去曲阜訪問。1975年12月,美國總統福特攜夫人首次訪華,就參觀了天壇、長城、頤和園。

在外交催動下的傳統文化,瀰漫著中華芬芳,迅速被重新定位。一如清廷入關之初,不得不祭拜孔子一般,1978年8月,在李先念的授意下,《光明日報》發表了龐樸《孔子思想的再評價》,正式恢復了孔子的文化地位。

七十年代政治運動中的「批林批孔」、「儒法鬥爭」也意外地結出了善果——各大出版社注釋出版了大批古籍。濁必養清,昔日毒草,反成今日的文化沃土,成了一代知識青年的重要思想資源。

1984年12月,中國文化書院成立——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開始浮出水面。魯軍召集了超豪華的傳統文化陣容,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季羨林、湯一介和杜維明、陳鼓應,海內外知名學者雲集。

「實際就是為了賺錢。議過炒老玉米豆,還想養蠍子,……這些道都走不通,就想到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講習班。」

1985年3月4日至3月24日,中國文化書院舉辦第一期——中國文化系列講習班。陳鼓應開頭就說:

「這樣的大型研究班能辦成非常不容易。這在臺灣是不能想像的。那裡30人以上的集會就必須報警方。研究班說明:大陸確實開明。」

多年的文化禁忌之後,文化如春風一般清新,知識如雨後的甘霖。如此強大的陣容,產生了強大的文化號召力。

沉默了三十年,92歲的梁漱溟重返講壇,發出了震驚世界的預言——世界的前途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禮讓為國」的中華文化將取代「個人本位,自我中心」的西方文明。

可惜,那一語中的演講在當時應者寥寥。相反,海外新儒家杜維明對儒學與現代化問題的見解,切合當代人的現實眼界,聲名漸起。

二十世紀中期東亞四小龍的崛起,證明了儒家文化不但不是經濟發展的束縛,反而是東亞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杜維明當時引入的「工業東亞」、「儒家資本主義」、「新加坡的挑戰」等議題,都以此為背景。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那確實。1987年,海外學者餘英時的《士與中國文化》在大陸出版,其聲震撼——中國傳統文化未必就是實現現代價值的阻礙。書中關於「道統」與「政統」的論述,刷新了時人的眼球,振奮了知識人的勇氣。在不明白資本主義無根的文化本質而又崇尚資本主義病態繁榮的時代,他針對晚明儒學思想和商人精神的討論,讓很多人意識到儒家思想並非中國無法發展出資本主義的原因。資本主義,已經成為心照不宣的發展正路。

傳統與現代化,這一對矛盾問題,時人十分關切,貫穿了整個八十年代「文化熱」的始終,實際上只是一種深層力量的折射。在這場盛況空前的古與今、中與西之辯中,捍衛傳統的力量在聲勢上遠不及激進反傳統的一派。

傳統的聲音,是那麼頑強,恰如「野火燒不盡」,自然地在歷史中沉澱下來,直至「春風吹又生」,迎來歷史的轉機。

1990年代,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官方聲浪中,西化思潮依然猶如暴風。然而,海底洪波駕法船,洶湧之後,不得不歸於落寞。儘管在當時或許沒有引起社會性的關注,但國學復興的時刻已經確確實實架著法船到來了。

資產階級自由化,帶來了社會甚至政治的震蕩。於是,穩定局勢、堅定信念,成了那一代領導集體的頭等任務,他們在堅持反自由化的同時,突出了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990年,江在紀念「五四」運動的講話中,一反常態地高調頌揚傳統文化,如空谷足音: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1992年,北大成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報》以整版篇幅作了報導,猶如遠山的呼喚:《國學,在燕園又悄然興起》。

盛世修典,乃長治久安之道。「續修四庫全書」工程在1994年啟動。這是繼永樂、乾隆之後,又一次對中國古典文獻進行的大規模清理與匯集。

與此相應,是在知識分子中蔓延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他們以對激進主義的深刻批判揮別了八十年代。

1992年,李澤厚率先提出「告別革命」。1993年,陳來在本土知識分子中,第一次將「五四」、「文革」及1980年代「文化熱」視為一脈相承的三大運動。陳來的文章,凸顯了他獨具文化運行節律的深邃眼光。

1992年,李澤厚去國赴美,與劉再復為鄰為友。1995年,兩人的談話錄被整理成《告別革命》一書,在香港出版,書中傳達了回歸文化寧靜的心聲。

遭受長期壓抑的傳統文化守護者逐漸受到重視,持西化立場的學者在資本喧囂的現代化浮躁中,也在這一時期逐漸調轉方向,開始從中華傳統中尋找能讓靈魂寧靜的思想資源。

1992年,81歲的季羨林在《文匯報》發表了《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一文。其預言後來被反覆引用:

就目前來看,統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從歷史上來看,二者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二十世紀的世紀末,西方文化或文明已經繁榮昌盛了幾百年了,到了今天,在很多方面已經呈現出強弩之末之勢,看來是面臨衰微了。代之而起的必然只能是東方文化或文明。

不同凡響,這是只有懂得中華文化者才有的聲音。這聲音並非季羨林獨有,臺灣的錢穆南懷瑾都有過相似的提法。季羨林所說的東方文化,包括他鑽研了一輩子的印度文化在內。這是大陸重量級學者第一次作出如此表述,開始受到官方重視。

在年輕學者中,以甘陽為代表的「新左派」,以「分析馬克思主義」、「批判法學」、「新進化論」等為理論,主張從對西方的迷信中解放出來,實踐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1993年,湖南大學後來的法學院長杜鋼建,認定儒家學說可以作為中國人權理論的基礎,從《論語》的仁、恕、義、政開始構建新仁學思想,走上了「當代新儒家」的道路。

對於國內的儒學熱、國學熱,此前倡導重新評價傳統文化的餘英時不無批評:

近百餘年來,中國的傳統制度在一個個地崩潰,而每一個制度的崩潰意味著儒學在現實社會中失去一個立足點。……讓我們用一個不太恭維但毫無惡意的比喻,儒學死亡之後已成為一個遊魂了。……如果儒學不甘僅為「遊魂」而仍想「借屍還魂」,那麼何處去找這個「屍」?以「家」為「屍」嗎?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將如何安頓?更如何應付愈來愈顯著的個人主義的趨勢?

在文化洪波湧起的同時,也夾雜著王小波這般無知者對「國學熱」數典忘祖般冷嘲熱諷的穢聲:

我在美國留學時,認得一位青年,叫做戴維。我看他人還不錯,就給他講解中華文化的真諦,什麼忠孝、仁義之類。他聽了居然不感動,還說:「我們也愛國。我們也尊敬老年人。這有什麼?我們都知道!」……禮義廉恥,洋人所知沒有我們精深,但也沒有兒奸母、子食父、滿地拉屎。東方文化裡所有的一切,那邊都有,之所以沒有投入全身心來講究,主要是因為人家還有些別的事情。

餘英時王小波的非議,聲調再高,畢竟淺薄,無法與歷史的腳步為敵。在官方倡導之下,在知識分子的堅定轉向之外,「國學熱」的另一面也已緩緩展開。

1988年1月,蔣經國病逝,李登輝繼位,用其子同窗蘇志誠為辦公室主任。蘇志誠是彼時臺灣頗有名氣的國學講師南懷瑾的弟子,隨之由南懷瑾在香港牽線,開啟了兩岸高層長達四年的秘密接觸。

南懷瑾作為秘密使者,在此間建立起了大陸的頂級關係網絡。隨後,一大批政商界人物成為其忠實的追隨者,帶來了國學發展的新機緣。南的著作也大規模出版,氣勢如潮。

隨著季羨林所預言的「東方文化的時代」的到來,國學也在時代的加持下,昂首闊步地進入了大眾視野,從狹小的知識分子圈進入了更廣闊的天地。

當代國學能夠轟轟烈烈地展開,稱作「國學熱」,與央視十臺親切的轟炸——2001年百家講壇的開播分不開。百家講壇,功不可沒。

開播之初的收視率一度徘徊,幾近淘汰。2004年欄目重新定位,以傳統文化、歷史故事為主。只有兩年,百家講壇就躍升為央視最熱門的節目之一。百家講壇展播的傳統文史故事,激發了公眾前所未有的文化熱情,演繹成了社會時尚。閻崇年、易中天、王立群、於丹等主講人,由此名震天下,躋身「中國作家富豪榜」。

他們講授的主題僅僅是傳統文史的皮毛,因為主講人並非傳統文化志士,且立場各異。名氣大了,立馬感覺到自己高大無比,口氣之大也如水漲船高。易中天病態地否認「先王之道」,斷言中華僅有3700年歷史,科普《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閻崇年因吹捧清朝,在籤售會上遭到憤怒「皇漢」的掌摑;鮑鵬山猛批《商君書》中毀商弱民的治國之術。淺薄的尾巴,藏也藏不住。

講壇之外,有餘秋雨讚頌傳統文化的美文;有曾國藩、胡雪巖的處世之道;有三國水滸老莊易經中的經營智慧,一步步走向縱深。

從普通工人到新富階層,在經濟迅猛增長的大潮和國際化勢頭下,社會感受到的是浮躁帶來的焦慮迷茫,是利令智昏的現實,是娛樂至死的無奈,是令人無法呼吸的金錢至上,是吸著「奶嘴」而樂的愚昧,是正在走向「和平演變」陷阱的整體昏沉。於是,迷茫的大腦紛紛到國學中尋求撫平焦慮的淨土。

2005年11月,北京大學哲學系成立「乾元國學教室」,學員都是商界成功人士。學期一年,課目是《四書》《道德經》《莊子》《周易》。在此之下,面向學童的讀經班、書法、國畫、茶道、氣功、太極、古琴乃至女德班,都以國學之名在全國範圍內風起雲湧。

2006年5月,評選「十大國學大師」在網絡上展開。結果,王國維以68890 票成為「國學第一人」。主張「少讀或竟不讀中國書」的魯迅,以教育思想聞名的蔡元培,也赫然在「國學大師」之列。

隨著張岱年、啟功、張中行、季羨林等一代老人的辭世,「國學大師」的帽子漫天飛舞,由單調的諡號變成了日常之稱,恭維演變成對時代自身的戲謔。這些被封為「大師」的學者,往往是以文學、書法,乃至靠資歷與年紀為公眾所知。

文化衝突漸深、漸劇的時代困擾,在外交中因為文化話語權產生的被動,官方也無法逃避。因此,在民間國學野蠻生長之際,經典話語也越來越多地成了官方言辭。

最先大規模吸納國學的是教育界。2005 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此後,國學院開始在大學遍地開花。

2005年,甘陽適時提出「通三統」之說,以解某種現實困境。他套用儒家經學術語,認為必須將孔夫子的傳統、毛澤東的傳統與鄧小平的現實融會貫通。隨後,甘陽開始以經典閱讀為中心推動博雅教育,希望促成以「通三統」為特徵的中國文化主體意識。他走起來了,卻不得不艱難。

2007年,北京開始試點第一本國學教材《〈弟子規〉新解》,供三年級使用,自稱「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由臺灣讀經班引入大陸的《弟子規》,逐步走進小學,躁動社會,真切地反映了國學有熱而無通路的窘迫之境。

路,走起來了,就會有遠方。思考,發動了,就會有深入。國學,熱起來了,就會驚動處在深層的文化。

2011 年 1 月 11 日上午,一座高 9.5 米的孔子塑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落成,卻如曇花一現。這被解讀為釋放某種信號,引發各界熱議。

猜測有由。比如,受到輿論抨擊的女德班,其宣揚的「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已然成了各地婦聯推重的工作。

國學不再只是九十年代那樣一個虛化的,被用來同激進主義對抗的工具。大批的國學人開始內視,正式進軍其自身的原理建構。在具體層面,「賢能政治」、「天下秩序」「道統政統」等概念紛紛起航,以對抗製造了嚴重文化災難的西方自由主義政治學、西方國際秩序的姿態進入中國主流話語體系。

在大陸國學界銳意進取的新形勢下,曾經引領文化學術風氣的海外新儒家已被遠遠甩在身後,相形見絀。

2015年,曾亦、幹春松、白彤東、唐文明等大陸儒學研究者在論戰中提出,港臺新儒家對傳統中國政治肯定得太少,不切大陸現實,儒學復興已經完成了代際更替的任務。

儘管有官方背書的加持,因為無法打通斷裂於春秋之際的文化通道,大陸新儒家的社會主張同樣在現實中困難重重。就在幾年前,一份新儒家學者會議發言稿流出,引發輿論震驚,折射了對受西方文化「現代性」汙染的愛情、婚姻、家庭的有一定深度的文化思考:

現代《婚姻法》為此作了諸多的規定……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護妻子,提升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這種做法完全背離了「家無二主」這種自然的道理,非常不利於家庭的穩定,消極後果極為明顯。

—— 曾亦,同濟大學哲學系

女人未必不能接受尊卑觀念……譬如,古人講天尊地卑,這裡有什麼貶義呢?我認為,古人講男尊女卑,恰恰使婦女在婚姻和家庭中有了更多的保證和更高的尊嚴。然而,現在人講男女平等,後果是什麼呢?

—— 郝兆寬,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我們看古代那些尊貴的女性,才不會用愛情這種小情小志來滿足自己,而是有一種更高的德行追求……正所謂母以子貴、夫貴妻榮。這才是高貴的女性典範,值得現代女子好好學習。

—— 齊義虎,西南科技大學

餘英時一語中的,儒家在現代社會早已沒有了現成的立足點。一切「借屍還魂」的努力,都在現代價值觀下顯得滑稽可笑。這就證明,對外,儒士們尚未擊中西方文化的七寸;對內,儒士們亦未找到自身的根本以及生長點。

被寄託了美好想像的老一輩逝去後,八十年代以來成長起來的傳統文化宣揚者,要麼因語言晦澀而不為公眾所知,要麼淪為笑柄。這深刻反映了這個時代被外語邊緣化的語文教育的震撼性失敗,直接導致了傳統話語體系與白話時代的話語體系瀕於斷裂。如此,知識界無不以文言話語體系為晦澀,而不知文言經典內蘊的恰恰是中華高級文化與高級思維。

這種狀況,首推以國學修養自傲的何新。他自稱:「胡適、傅斯年、顧頡剛、錢穆,他們的東西都加在一起也比不過我」。他敏感到了,並考證出希臘文明有嚴重的源自西方人的虛構,古希臘哲學的源頭在中國。

然後是「當代新儒家」杜鋼建。他在《文明源頭與大同世界》一書中論證出炎帝已有憲法思想,並斷言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從中國走出去的。如古羅馬的魯佩齊人、法比人和昆克體人主要來自古代中國的羌戎部落,德意志民族主要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赤狄白狄,英語來自古漢語,英國人來自湖北英山。

直至今天,國學到底是什麼,能夠為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帶來什麼,這些學界爭論多年,國學教育探索實踐多年的問題,依然沒有答案,卻似乎已有了定論。好消息是,人們已經不再關心這些問題,各自往自己的方向深度掘進。

深圳梧桐山有眾多學者在探索私塾教育,精研國學。其中,曾子的75代孫曾慶寧,以《大學》為家學,名曰「三鼎家學」,進行別出心裁的解讀,可圈可點;其大學功法,別具特色。

王東嶽以《物演通論》《知魚之樂》等為標誌,看似深刻的文化解讀,始終未能超越西方話語體系的束縛,自然也無法接近中華文化的真諦。他的「遞弱代償原理」就是典型的西方邏輯的表述。

王雙強的秦漢胡同以規範的模式,穩健的作風,在國學熱的淺表逐漸形成了面對青少年以才藝基本訓練主打的教育品牌。王財貴成功地掀起了全球華人地區「兒童讀經」風潮。他的「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透露了他所知的讀經教育的底牌,背誦幾十萬字的經典之後,孩子的路在何方呢?他建立的以讀經為主的文禮書院,在他自以為清晰的茫然狀態中,仍然在艱難的摸索。

國學已經深深融入了當代主流消費文化,從幼教、影視、漢服、唐裝、音樂、遊戲……無所不包。一個反對讀經班、女德班的人,很可能同時是漢服和東方風美學產品的消費者。

在宏大的場面上,2014年,鳳凰衛視與嶽麓書院聯合主辦的「致敬,國學」大典,面向全球高舉起了「致敬」的大旗,意義深遠。

還有一支隱藏在天嶽——汨江源頭,矢志探索中華文明思維的小草。他們自2018年開始立足於中華文字,決心架起秦漢與先秦文化之間斷裂的橋梁,在徹解以《周易》為大道之源的先秦經典的基礎上,以《大學》公益課的方式,在描繪中華聖道教育源自母系農耕時代的深邃悠遠,彰揚其生長於上古天文、算術、音律、曆法中的道德境界,那就是中華文明思維之旅志願者。現在,已經註冊天嶽日辰書院,準備籌建書院作為基地,然後從孩子開始,讓神奇的「與天地同」的中華文明思維模式重新鮮活起來,為中華民族培育真正的鮮活的聖道文化火種。聖者,知天也。

不管人們對國學的理解如何、認同如何,不可否認的是,國學之熱已經深刻地融入了新時代,重新登上了大雅之堂。

一、國學——到底是什麼?

二、國學難明的歷史原因溯源;

三、國學,真的高明嗎?

四、復興國學的操作扣手在哪裡?

五、中華文化將如何引領人類正途?

作者簡介:

黃青(1966年2月~),字玄甫,號聽海。男,湖南汨羅人,畢業於湖南第一師範,現為自由學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明思維原理、文字原理、文化、教育、易經、中醫等。

相關焦點

  • 談國學、論國學,那國學到底要學什麼?
    上篇文章講了什麼是國學,那麼這篇文章小編我接著講國學學什麼?各位讀者知道國學要學習什麼嗎?我們所說、所講「國學」之前,首先必須明確國學的範圍,如果不明確國學的範圍,那麼說再多都無意。國學因此我們學國學,除了學習外在的文化外,我們更應該重視學習它內在的精神。
  • 現代人們為何學國學?國學有什麼用?何為國學?
    隨著現代的人們越來越重視國學,如今國學的新聞也是非常的多,但是在其中的負面新聞也是佔了很大的比例的。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對於國學有那麼多,甚至是那麼大的爭議?很多人都不理解,國學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今天,就想跟大家說一說國學給我們帶來的意義,以及我們為什麼要學國學?
  • 探討,我們為什麼要學國學?國學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也喜歡國學有關的一切,如果你也喜歡讀書,那麼請你和小編一起用國學引領生活,用國學去思考人生,用國學去創造、去發現更多的美好吧。相信和小編一起學習國學,我們一定都會變得更好更充實。國學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趣。試想一下,當你在天空看到一群鳥兒飛過時,你會用什麼來形容這番景色呢?「怎麼全是鳥!」、「這鳥兒也太多了吧!」這樣會不會有點無趣?如果能看著眼前這番美景,說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會不會別有一番滋味?
  • 國學興起,學歷史,到底學什麼?
    國學興起,學歷史,到底學什麼? 為什麼唐朝敗了,宋朝興了?我就告訴他有或沒有,這個人都幹了什麼。有時跟他開玩笑說:「我當你爹太不容易了。別人當爹都非常輕鬆,遇到這種問題一律說:『不會,問你媽去。』」 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瞧不起父母,原因就在於此。不管孩子做任何事情、問任何問題,父母都選擇忽略他的感受,所以到老了孩子不孝順是正常的。
  • 國學到底是什麼,學習國學有什麼作用,我們又該如何學習?
    一、國學概述國學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還包括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國學體系以儒、釋、道為主線,包括文學、藝術、戲曲、民俗、禮儀等分支。在中國國學文化中,儒、釋、道三家既三足鼎立,具有各自的研究領域、理論體系和表述方式,但又相互滲透、融合,相輔相成。儒家堅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入世思想;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的思想;釋家強調「因果輪迴,循循向善」的思想。
  • 國學培訓班,孩子到底能學到什麼?
    穿上漢服,捧起《論語》或《弟子規》,開始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這個場景經常出現在一些國學培訓班裡。有數據稱,目前,全國經營範圍包含國學教育的相關企業已達到4000餘家。照此測算,保守估計我國兒童國學教育市場規模達135億元。當「國學熱」吹進了少兒培訓機構後,又是番什麼景象?家長為何把孩子們送進國學培訓班?又會有何收穫?
  • 什麼是國學?國學該怎麼學?國學還有沒有用?
    很多人說,國學的概念過於寬泛,國學是個框,什麼都往裡裝,國學的概念不夠清晰;有些人認為,國學特別是儒學造成了中國的落後挨打,讓中國沒能產生科學;也有人說,國學都是糟粕,什麼取其精華,根本就沒有精華可言,除了說教就是玄虛,沒有一句經得起邏輯的推敲。
  • 什麼是國學?為什麼要學國學?
    也許我不能直接告訴你國學是什麼,但我能跟你說說國學像什麼,以及它是什麼感覺。它是下班回家,站在二十八層樓上,西望落陽的眼神,是夕陽無限、為霞滿天的思逸神飛——俯臨莽蒼長野,掀開垂天之雲,與鯤鵬凝神對視,物我兩忘,橫掃周身疲累的鬆快。
  • 什麼是國學?原來學習國學有那麼多好處?
    什麼是國學?國是中國,學是學問。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和當代文化精華相融。國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儒家「半部《論語》可治天下,《大學》「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包含了為人處世的行為標準。我們學習國學有什麼好處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國學是什麼》出版 講述國人應知的國學常識
    中國現代文學館前常務副館長李榮勝撰寫的《國學是什麼——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的國學基本知識》一書,日前由華夏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這是第一本系統闡述國學是什麼的綜合之書,也是第一本全面告訴中國人應該知道哪些國學基本知識的普及之書。全書四部卅三章,將博大精深的國學全方位呈現在讀者面前。總論部分首先回答了何為國學。
  • 穿漢服拜孔子,國學課堂學什麼
    穿漢服拜孔子,國學課堂學什麼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08.16 星期二 國學班、國學課為何悄然興起?傳統文化到底該怎麼教?搖頭晃腦死記硬背《三字經》、《弟子規》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趙黎    探訪 傳統禮儀是必修課    記者探訪的幾家國學班,大都裝飾得古色古香,孔子畫像、牌匾和擺滿經典讀物的書架是標配。《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孟子》等中國傳統經典幾乎是所有國學班的必修課。
  • 贈書|從小讀國學的孩子,到底贏在了哪裡?
    所以,讀國學經典不僅是孩子應試上的要求,也是培養文化底蘊最好的方式之一。現在,很多家長也是讓孩子從小接觸國學,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幾年前,李湘做客綜藝欄目《詩意中國》的時候,展示了女兒王詩齡的書畫作品。
  •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國學?國學早已衰敗為何又戀戀不捨?
    可見普通人要去弄明白什麼是文化,是很難的事情。今天只從思維方式文化思想做一個簡單的分析,以此作為一個突破口來闡述國學和分析未來的發展趨勢。文化其實就是人類這種智性生物所表達的謀生行為和意識體系的總和,因此文化具備三個基本特徵。1.生存結構,是文化得以發生的第一根基。
  • 國學之學(1)弄明白什麼是國學
    導讀:國學泛指、如何分類、國學的體系結構、國學如何分類、國學名家、近代國學分科、國學誤區國學泛指什麼是國學呢?簡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學術體系就叫國學,包羅治國理政、倫理生活、修身養性、觀天堪地等。論語是國學,琴棋書畫也是國學,醫學、星象、術數都是國學。
  • 費用數千到上萬 這些國學培訓班到底學些啥?
    連日來,記者走訪市區多家培訓機構發現,國學培訓已經成為僅次於「閱讀」的熱門課程,一些專業國學培訓機構也開始走俏。據調查,在這些專業機構,學一套完整的國學課程需要6年,平均每年學費在1萬元左右。萬元培訓班到底學些啥?哪些孩子在學國學?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記者調查國學課到底學些啥?
  • 國學課火爆,孩子到底該不該學?國學的正確打開方式家長了解嗎
    當媽那些事兒國學課火爆,孩子到底該不該學?學國學的正確打開方式家長了解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聽到她的孩子在背誦弟子規。在國學課異常火爆的當下,她也讓孩子加入了學習的隊伍。
  • 大師還是騙子,充滿爭議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到底算什麼?
    13歲的時候,跟著博古通今的葉公恕老師學習儒學,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少年時代的學習至關重要,南懷瑾後來的成就,和他深厚的國學基礎知識有著直接的關係。相對來說,現代人的國學基礎知識就太貧乏了。1937年,抗戰爆發,年輕的南先生毅然投身軍旅,到成都中央軍校擔任教師,報效國家。
  • 「國學」是什麼?怎麼學習?
    這是一篇介紹國學入門的文章,小編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國學的概念,然後為大介紹一下國學入門必讀的數目。國學是什麼?國學這個概念分為古代國學和現代國學。在中國古代,「國學」這個概念在《周禮》、《漢書》、《晉書》中都有提到。但雖然「國學」這個概念雖然存在,在古代主要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比如白鹿洞書院在朱熹之前,就叫做「白鹿洞國學」,又比如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
  • 學習國學3年,認識4000多字,被國學餵養大的孩子到底多厲害
    從小學習國學的孩子到底多厲害?我們小學六年的語文教育,孩子最多只認識2450個字,而江蘇輔延小學曾經做過一個國學教學實驗,讀了三年國學的孩子,識字量基本達到了4000多個字!其實,孩子從小學習國學,不僅能提高識字量,還能讓孩子在國風古韻中,感受語言的美、文化的博大精深,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化修養。
  • 我們現在提倡國學,應該提倡國學的什麼內容
    我們現在提倡國學,應該提倡國學的什麼內容提倡儒佛道。國學的內容很多,包括什麼剪紙對聯窗花都是外沿。但是如果真的要獲得大發展,一定要提倡的內容是儒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