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漢服,捧起《論語》或《弟子規》,開始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這個場景經常出現在一些國學培訓班裡。有數據稱,目前,全國經營範圍包含國學教育的相關企業已達到4000餘家。照此測算,保守估計我國兒童國學教育市場規模達135億元。
當「國學熱」吹進了少兒培訓機構後,又是番什麼景象?家長為何把孩子們送進國學培訓班?又會有何收穫?哪些內容才是真正的國學教育?暑假即將來臨,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自編教材,課程售價高達10萬元
記者在網上查找國學培訓機構,出現了大量廣告。記者隨機選取了一家國學培訓機構,按圖索驥走進了北京亞運村的一棟寫字樓。該寫字樓裡聚集著各類培訓機構。其中,這家國學培訓機構環境略顯雅致,門廳裡擺放著《千字文》《千家詩》《聲律啟蒙》等由該機構統一編寫的教材。
記者到訪時,正是上課時間。國學班教師正使用多媒體設備,教孩子們認識漢字。屏幕上顯示出一個「耳」字,周邊是其古文釋義,十來個孩子正在聽課。而隔壁班的孩子,在走廊上跑來跑去。接待記者的曾老師解釋,這個班老師今天請假了,本來給孩子們安排了自習。話畢,代課老師將他們又叫回了教室。
這家創立近20年的書院,有不少擁躉。在北京、上海等地有著百餘家分校,提供國學培訓,輔之以書法、篆刻、國畫等傳統文化課程。
記者觀察後發現,在該機構接受國學培訓的大多是小學生。曾老師坦言,「年齡在三歲半以上,孩子即可報名參加國學課程。」她建議,「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性格特徵,選擇相應課程,剛上學的孩子比較好動,可挑選一些規矩類的課程如《三字經》《弟子規》。先做靜定訓練,培養注意力,再進行經典誦讀和說文解字的教學。」
隨後,記者發現,該機構的培訓費價格驚人:個人單學科包含80個課時,售價11800元;多學科的親子課堂收費近4萬元;一個VIP課程,售價100640元。曾老師介紹,「暑假來臨,報名人數正在持續增多」。在休息處,記者遇到了一個家長,她的孩子學習國學快一年,當問起孩子的學習效果。她表示,「總體感覺滿意,孩子會背很多古文了。」
無統一師資標準,國學培訓班亂象叢生
近年來,「國學熱」逐漸吹進了少兒培訓機構。2006年,王吟默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便進入了這個行業,開始接觸國學教育。他幾乎經歷了「整個少兒國學培訓熱的興起」。
十餘年間,他先後在兩所全國排名前十的知名教育培訓機構裡,教授國學班。課程通常集中在周六日,每次要面對200、300個學生,學生則集中在一年級至四年級。
國學培訓機構亂象叢生,王吟默透露,「成熟的培訓機構有十分完備的國學課件,教案內容非常詳細,表達能力優秀的教師,完全可以憑藉記憶,進行一場表演,即便是毫無國學知識基礎的人,也可以登上講臺。但是,當學生問起一些教案之外的問題,他們總是支支吾吾一語帶過,場面十分尷尬。」
在亞運村的這家國學培訓機構裡,教室門口都張貼著教師的履歷,他們中的大多數畢業於普通師範大學。曾老師一再強調,「他們都有教師資格證」。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學培訓機構並沒有統一的師資標準,一些教師持有語文科目的教師資格證,但是,語文科目和國學內涵並不完全重合,而在一些規模小的培訓機構裡,未持有該證的人也大有人在。
「國學教育的師資很重要,受過正規大學教育和嚴格訓練的國學教師對國學的體會會更加深刻,能夠把國學中的核心思想內涵、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講清楚。」陝西師範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曹勝高表示,家長可以從教師是否具有教師資格、課程是否體系化、教材是否為正規出版物、辦學是否有資質等方面來考察國學機構,決定是否送小孩去參加國學培訓。
家長盼速成,容易入誤區
最近,劉星參加了邯鄲市某國學大賽,他從小學5年級開始接觸國學,已有3年了。當記者問起為何送孩子去學國學,孩子父親劉開建直言,「完全是跟風,老師們說學國學有益於學習,我就把他送過去了」。
沉重的課業負擔、白熱化的考試競爭,讓國學也擔負起助考助學的角色。在向別人推薦該課程時,劉開建提到的原因裡,「滿足孩子的興趣」總是排在了「提高語文成績」的後面。
在一家培訓機構官網上,「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然來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閱讀及寫作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也赫然在列。所有的語句都在暗示:學習國學,將幫助你提高應試分數。
事實上,國學教育的實際效果,似乎沒人能說明白,家長們也容易走進誤區。
曾有家長找到王吟默,稱讚自己的小孩「有著非常紮實的國學功底,能夠熟背《三字經》《弟子規》」。但是,王吟默無奈表示,「這些只是國學經典中識字類書籍,部分內容還涉及封建糟粕,不應該被視為孩子們掌握國學知識的唯一標準。」
「《三字經》《弟子規》都是國學經典,但不能用它們完全替代國學概念,以偏概全,會讓國學教育誤入歧途。」曹勝高認為。
國學教育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會立竿見影。
王吟默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按照規範的課程體系講解、認知《論語》,需要花兩年時間,「但是,家長們等不了那麼久,他們更願意選擇速成的學習模式。而培訓機構採用的背誦、表演等方式,就能滿足家長的需求。」他本人曾因為這種模式跟原公司分道揚鑣。
當然,國學經典誦讀是必要的,但也只是學習國學的最基本的做法,王吟默表示,應該突出「認知和體驗」,他說,「國學教育應該適應當下社會,注意強調古人的精神實質、思想內涵和其中精髓。要在知識教育中融入倫理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品德」。
規範培訓市場,形成系統國學教材、課程體系
「目前,國學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到了一個整合的時期。」這是曹勝高給出的判斷,「此前,大家憑藉熱情學習國學,現在,隨著對國學理解的深入,真偽國學更加清晰地被呈現和被鑑別。」
在一些培訓機構裡,國學經典被誇張地剪輯成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弟子規》中表達「孝」的做法,常常為學生不解,甚至被專家斥為「偽國學」。王吟默認為,學習這些內容一定要摒棄糟粕,不是要求學生恪守一些並不適合當今社會的所謂的「孝道」形式,而要向學生傳遞對生命的敬畏。
曹勝高表示,在講授國學時,要遵照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循序漸進,有針對性地講解國學經典或者背誦國學名篇,不要不切實際地讓孩子死記硬背。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國學教育要和當代社會生活結合起來,不要把孩子圈養起來,脫離現代社會進行復古的教育。「現在民間有一些國學愛好者,確實對國學有熱情,但沒有經過教師教育,也缺少基本的文化素養,招收各種各樣的弟子班,甚至勸說家長讓孩子脫離義務教育,封閉起來訓練。看似背會了很多東西,但缺少學理的貫通和方法的指導,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多不利的影響,家長要慎重。」
2019年3月20日,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認真排查並嚴厲查處社會培訓機構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時隔十天,教育部再次印發通知,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等封建糟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政濤坦言,「目前,沒有一個被認可、針對青少年的國學培訓體系,想要構建這樣的體系相當困難,更不能將這個希望寄托在培訓機構身上。」
「國學教育是一個社會事業,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培訓機構等共同協力推動。」李政濤表示,學校應該成為國學教育的主體,政府主管部門把國學教育主導權賦予學校,同時制定相對統一的國學課程標準,規範培訓機構的市場行為。需要大學、中小學,甚至教育培訓機構參與其中,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有梯度、有體系的國學教材或者課程體系。
李政濤說,「當下國學教育最大的瓶頸在於如何形成不同國學教育主體及單位的共同治理機制,如何化解不同主體在國學教育中的利益衝突、目標衝突。」(記者 陳鵬 通訊員 馬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