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杜衛講話
開學典禮現場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陳鑫)9月開學季,一群「97後」的「小鮮肉」蹦蹦跳跳邁進了大學的校園。然而,為什麼要上大學?大學畢業時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每一位大學新生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9月8日晚,杭州師範大學校長杜衛在開學典禮上給出了答案:「上大學,歸根到底是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人文素養的優秀人才。」
在杜衛看來,僅僅掌握「有用的知識和本領」,還不足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他希望同學們經過四到五年高等教育的薰陶,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他要求杭師大的學子將來「成為這個社會的優秀分子」,要明確「你是未來祖國的棟梁和民族精英」。為此,他希望師大學子在「人文學堂、藝術校園」裡吸取精神營養,把「勤慎誠恕」的校訓傳承下去。
學習、工作要「勤」
「『勤』意味著心懷抱負、不厭不倦。」杜衛認為,努力學習的動力是「不甘平庸,立志成為國家棟梁和精英的抱負」。「只有懷有高尚志向的人,才會有不竭的精神動力。要「不厭不倦地學習、探索,使自己成為強者。」
言行要「慎」
「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成為優秀人才。」杜衛強調,「踐行校訓中這個『慎』字,不僅要在大庭廣眾面前做到,更難得的是在私下裡,在可能不被別人發現的場合做到『慎獨』。」
內心要「誠」
誠,講的是真實、無妄,它來自心地的純潔。杜衛要求大家重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希望同學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去除自私自利的念頭,抵制各種欲望的誘惑,從而保持心靈的純潔。
待人要「恕」
恕就是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杜衛告訴新生:「『恕』是一種優雅的謙卑,一種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的善良,一種懂得退讓、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是值得一輩子堅守的信條。」
杜衛還勉勵大學生:「要成就大事業,就要在個人的眼前利益之外尋求全人類長遠的福祉;要成為頂天立地的人,就要在功名利祿之外尋求人文精神的成長。」
雖然演講時間不長,但新生們還是感觸頗深,教育學院的小熊說,「校長的講話如當頭棒喝,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讓我們一進大學就警醒自己,求學期間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修養,為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杭州師範大學校長杜衛講話原文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和家長們:
大家好!
首先,請接受我對2015級全體新同學的熱情祝賀和真誠歡迎,歡迎各位來到被譽為「人文學堂、藝術校園」的杭州師範大學!
在許多年前,在座的各位或許已經有了上大學的夢想。可是,為什麼要上大學呢?等到大學畢業時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新同學們,你們想過這樣的問題嗎?如果沒有想過,還是應該時常思考的;如果想過,那可能還要繼續探究下去的。
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大家或許會說,那簡單,為了找工作啊,為了自食其力啊,為了增長知識、才幹啊,為了建設偉大祖國啊,等等。這些都沒錯。但是,上大學,歸根到底是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人文素養的優秀人才。
如今社會上有股不良風氣,就是浮躁,急功近利。大學也受到影響,不能倖免。學生學什麼首先會想有沒有用,做什麼首先會想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是啊,如果自己百無一用,就無法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大家來到大學,就是想著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不過,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值得我們追求的價值呢?或者說,是不是我們掌握了有用的知識和本領就能夠成為一個優秀人才了呢?我的回答是,這還不夠!就像學開車,僅僅掌握了開車的全部技能是否就一定能成為好司機呢?未必!這個「好」字,不僅是知識,也不僅是技能,它更是一種素養。如果沒有良好的人文教養,技術再好的司機也可能是公共運輸秩序的搗蛋鬼,甚至是「馬路殺手」。大家都看得到,中國城市馬路上的攝像頭、警察和協警是全球最多的,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這些,以及這些背後的懲罰,那麼,我國城市的交通就會癱瘓!為什麼?原因可能很多,但歸根結蒂,還是一句話,我們國民的人文素養還不夠高。這些年,在牛奶裡摻放三聚氰胺,毒害了不少嬰幼兒;還有給豬吃瘦肉精,在糧食生產中濫用轉基因技術等等,這些惡劣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後都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人員在作惡。我真希望杭州師範大學培養的學生能對這種無良的行為說:「不」!
親愛的新同學們,你是來上大學的,等到幾年之後你跨出校門走向社會,你是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你應該和普通人不一樣,這不僅是你懂得一些高深的知識,有一些常人沒有的技能,更重要的,你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所以,當你跨進大學校門,你對自己的要求是不同的,你是大學生,你要成為這個社會的優秀分子,你是未來祖國的棟梁和民族精英!
因此,我要恭喜你們選擇了杭州師範大學。我們學校創辦不久,就制定了「勤慎誠恕」的校訓,這四個字,講的都是人文素養,這意味著,杭州師範大學將成為你們精神成長、成熟的沃土。辦學早期,李叔同、夏丏尊、馬敘倫、魯迅等大師名家曾在此執教,特別是以李叔同、姜丹書為代表的早期藝術教師,大膽創新,敢為人先,開創「學堂樂歌」,首開「人體寫生」課,學校成為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的發祥地之一。百餘年來,學校雖然幾度易名、幾經搬遷,但是始終繼承師範教育和藝術教育傳統,不斷濃厚人文藝術底蘊,日益彰顯「人文學堂、藝術校園」的傳統辦學特色。希望大家在校期間,除了認真學習知識、苦練本領之外,在「人文學堂、藝術校園」裡吸取精神營養,健康快樂地成長。
首先,學習、工作要「勤」。這個「勤」意味著心懷抱負、不厭不倦。大多數人的天賦相差無幾,能否成為優秀人才,關鍵還是靠後天的努力。努力學習的動力在哪裡?是當官發財嗎?不是。是不甘平庸,立志成為國家棟梁和精英的抱負。只有懷有高尚志向的人,才會有不竭的精神動力,不厭不倦地學習、探索,使自己成為強者。而懶惰甚至放棄,那是一個人選擇做弱者的開始。
其次,言行要「慎」。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成為優秀人才。青年人不會不犯錯,但是,年輕不是任性的理由。每當遇見學生因為考試作弊受到處分,甚至畢業時不能取得學位,我真的十分痛心。踐行校訓中這個「慎」字,不僅要在大庭廣眾面前做到,更難得的是在私下裡,在可能不被別人發現的場合做到「慎獨」。
第三是內心要「誠」。這個「誠」字,講的是真實、無妄,它來自心地的純潔。俗話說「兵不厭詐」,作為一種戰術還是可取的,作為做人行事的習慣那就是投機取巧。讓自己的心靈純潔,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去除自私自利的念頭,抵制各種欲望的誘惑。這種修煉的最佳途徑就是走進高雅藝術的殿堂。蔡元培有句名言「以美育代宗教」,就是針對著國人私慾過重而提出的,值得大家重視。
第四是最後,待人要「恕」。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講這個「恕」字。「恕」不是居高臨下的恩賜,而是一種優雅的謙卑,一種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的善良,一種懂得退讓、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是值得一輩子堅守的信條。如果對人要求很嚴格,自己卻很任性,那就可能沒有朋友,一事無成。
同學們,要成就大事業,就要在個人的眼前利益之外尋求全人類長遠的福祉;要成為頂天立地的人,就要在功名利祿之外尋求人文精神的成長。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