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在西北大學文化遺傳學院博望報告廳裡「縱論考古與人類文化交流」的論壇中,國際知名植物考古學家、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系教授傅稻鐮(Dorian Q Fuller)著名景觀考古和歐洲史前史專家,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院長漢密爾頓(Sue Hamilton),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弛,分別作了《絲綢之路上的農牧先驅:4500-3500年前歐亞大陸交流的考古證據》、《復活節島的雕像時期考古學(公元1200-1600):紀念碑性、環境變化、復原力與活態遺產》、《考古學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龍山-二里頭: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格局大改變》的學術報告。
學術報告現場
歐亞大陸的聯繫在史前因食物交換發起
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系教授傅稻鐮(Dorian Q Fuller)通過距今4500-3500年前跨歐亞大陸的考古學證據,回顧絲綢之路農牧業的前身。「歷史時期的絲綢之路通過貿易連接地中海地區的羅馬帝國與中國的漢王朝,而史前時期中國與『西方』(通過中亞到達印度、西亞)之間的連接則是食物交換。在人口集中的肥沃河谷地區之間,不同飲食傳統區域之間的作物和家畜通過這條線路得以傳播」。
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系教授Dorian Q Fuller(中文名:傅稻鐮)作學術報告 陸航/攝
傅稻鐮認為,歐亞大陸東西方的聯繫和文化交往並不是以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為代表,而是在4500年前,由青銅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東亞和印度的先民發起。這種早期的聯繫並非直接貿易聯繫,而是間接的、以食物交換和傳播為主的聯繫。例如穀物、家畜和栽培瓜果等。越來越多的植物考古學證據表明,印度和西亞的農業多樣化是與原產於中國的穀物傳入與接納有聯繫的。同樣在中國,農業多樣化過程中,來自於西方的農作物與家畜不斷適應當地的農業和飲食傳統。
1960年吐魯番阿斯塔那339號墓出土的唐代餃子
例如中國並沒有接納小麥製作烘焙的麵包,而粘性的粟也沒有在中國以西的區域傳播。公元前1900-1600年,中國原產的粟、粳稻和桃、杏等到達了印度西北部,而粟在公元前2300年到達了哈薩克斯坦地區。這就形成了一個以中介貿易為途徑進行遠程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這些新的聯繫促使兼營小規模農業的遊牧人群在中亞的發展。這些遊動於邊界地區的人群和社會組織的成長,以及城邦化的發展,共同支持了這一時期文化和技術創新的傳播網絡。
「不同的新石器傳統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食物加工傳統、通過獲得新的物種達到了農業的多樣化。麵包文化向東進入印度河流域,向西進入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和義大利)和埃及,食物的全球化展現了處於不同區域之間的小規模社群通過食物交換連接不同文化」 傅稻鐮說。
復活節島採石場並非突然遺棄,雕像是被小心拆除的
拉帕努伊島(復活節島)以其石雕像而馳名於世。島上約有1000座以上的巨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城遺蹟。拉帕努伊島位於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該島形狀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組成,位于波利尼西亞大三角東部的尖端,很小,很偏遠,是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離有人定居的皮特開恩群島也有2075 公裡距離。荷蘭探險家雅各布·羅格文於1722年的復活節發現了這個島嶼,1888年被智利吞併。18世紀與歐洲接觸之時,拉帕努伊尚處於酋幫社會。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院長漢密爾頓(Sue Hamilton)教授通過DNA、語言和宇宙學等方面研究拉帕努伊先民與玻里尼西亞間的文化交流與關聯。
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院長漢密爾頓(Sue Hamilton)教授作學術報告 陸航/攝
現今的拉帕努伊島上是一片草原,沒有任何高於3米的樹木。植被以灌木、草叢為主。本地的動植物十分貧乏。植物學家在島上只發現了47種土生土長的高等植物,大部分是草本、蕨類,只有四種矮小的灌木。20世紀中期,在拉帕努伊島的湖泊沉積物芯中發現了古樹孢粉和被鼠啃食的棕櫚堅果。對花粉沉積物的分析表明,在本地人墾居時發生大火以前,島上有樹木和灌木,其中包括大智利棕櫚樹(Jubaea spectabilis)。
拉帕努伊島雕像
考古學家在2012年3月的時候完成了對拉帕努伊島雕像的考古調查和盤點。盤點出了包括完整(相對於完整)雕像,頭部,軀幹,碎片,形狀塊,共計1,300塊整體雕塑物品。大約有150個雕像被埋在斜坡上的肩上火山。考古調查發現島上存在3個明顯的文化期。早期有在塔海(Tahai)、維納普和阿納克納的大石臺,在中期有意毀壞和丟棄石雕像,所有大石臺全部重建,大石臺內建造了墓室。石雕像的體積越來越大,高度大多在3~6米左右,立在石臺上的最大石像約10米高,由一整塊石頭雕成,其頂上的「普高」(帽子)約有11噸重。現今仍然矗立的最大石雕像部分埋在石場下面很深的淤泥中,約11米高。未完成的最大石雕像約21米高,背部靠在巖石上。經考古證實的一些傳統表明,這些石雕像代表死後被奉為神的一些重要人物。
戴著火成巖質帽子,原型是玻里尼西亞酋長的頭飾。鑲著珊瑚質眼睛的石像的復原模樣。
考古發現當地的火山採石場似乎是突然被遺棄,留下許多未完成的石像。中期石雕像都是用拉努·拉拉庫火山口湖巖壁中特有的黃灰色凝灰巖製成。在火山口碗形地帶內外,散布著許多未完成的石雕和數以千計的粗糙石塊,這證明雕刻工作突然中斷。「移動超過14噸重的雕像需要用樹嗎?雕像時期樹木消失是生態災難?毀林是問題所在嗎?生態災難造成社會動蕩?」 漢密爾頓(Sue Hamilton)教授通過分析雕像「帽子」的石料來源:普奈帕烏火山-紅色火山渣採石場、掩埋的道路、特殊的沉積物和雕刻品、雕像採石場、廢棄的工程等,關注於 「倒塌」的簡單化與景觀的適應性和社會構建,試圖揭示該島的社會變遷。「改變而不是瓦解,雕像是被小心的拆除」。漢密爾頓說。
拉若廓火山的一個斜坡,有一些石像沒有被運出去就被丟棄在這裡,有的甚至還沒有與石床分離。
中原社會憑藉地理優勢在文明發展中後來居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講述了中國考古學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歷程。中國環境的多樣性導致文化的多元、多源現象,進而形成「多元一體」的文化結構,意味著其背後的社會複雜化文明化進程的多樣性,以及「多元一體」趨勢。他認為,在中國各地社會文明進程的折衝中,中原社會憑藉地理優勢後來居上。「中原社會在其文明化進程中,廣泛但有選擇地借鑑吸收了周圍文明技術、思想、制度等各方面的成就。中原社會奠定了以後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趙輝說。
「龍山-二里頭」文化時期前後的中國乃是兩個世界
「新石器時代中國核心區域在2300-1500BC期間的衰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歷史階段。對隨後中國青銅時代造成的影響,目前難以充分評價。」 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教授張弛認為,歷史上造成人口的大量下降、社會文化衰落往往是出自氣候變化、移民、疾病、饑荒和國家滅亡等多種原因的集合。歷史時期社會人口大量減少、文化衰落均與疾疫流行和社會動亂相疊加有關,特別是在所謂「全球化」最初形成或加強的時期尤烈,極端的例子如地理大發現時期美洲原住民人口的急劇減少以及中世紀遊牧民族加速流動帶來的黑死病爆發。原來相互隔離的區域間,因農業人群病毒交換所造成的疾疫消滅過彼此大量的人口。在「青銅時代全球化」形成的時候,農業區的各種病毒如鼠疫就攜帶在從黑海向東擴張的彥那亞文化人群中,同時也發現在薩彥-阿爾泰地區的阿凡納切沃文化人群中,這支文化正是目前所知遷徙至新疆北部地區最早的歐羅巴人,隨後來到新疆的安德羅諾沃文化人群也同樣攜帶有這類病毒。
二里頭遺址發掘現場
張弛認為,沒有青銅時代全球化帶來的冶金術、麥類作物和食草家畜就沒有中國的青銅時代,沒有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轉變也就沒有三代的歷史。傳說中的夏代崛起於晉南,先商先周文化一個來自冀南一個來自西北,分別出自北方、燕遼和西北文化系統或至少是半月形地帶與中原交界處,按照李零的說法,三者都「大有胡氣」。而不論出自何種原因,龍山-二里頭文化時期地緣關係得以形成的另一方面,即新石器傳統核心區域的衰落同樣值得重視,「試想如若不然,夏代王權國家的東南還有龍山、石家河、良渚文化的青銅時代後續王國,神州何處是中原也許就另當別論了。」張弛說,從地緣關係上看,龍山-二里頭文化時期是中國歷史乃至東亞歷史的一個關鍵時段,此前和此後的中國乃是兩個世界。此前中國的世界體系在東亞,東亞的文明中心在黃河長江兩河流域的中下遊地區,在這裡成長起來了廟底溝二期、大汶口、石家河和良渚文明。這些文明曾四處拓展至西北、東北、西南和華南,並持續影響了中亞、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文化。此後中國的世界體系一變而成為歐亞,原來的新石器時代文明在核心地區衰落,處於歐亞接觸地帶的半月形地帶興起。
洛陽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內出土的玉鉞 。
張弛認為,在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500年之間,即龍山—二里頭時期,中國以及歐亞大陸的文化和兩者之間的社會地緣關係發生了如下三個變化: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傳統核心區域文化衰落,二是中國史前文化格局徹底改變,三是青銅時代全球化開始形成。龍山—二里頭時期之後中國的世界體系從東亞一變而成為歐亞,原來的新石器時代文明在核心地區衰落,處於歐亞接觸地帶的半月形地帶文明興起,在與豫西和晉南這一唯一沒有衰落並保存了新石器時代以來複雜社會的區域互動中,形成了隨後中原地區的青銅時代文明新格局。
嵌綠松石銅牌飾,二里頭文化。高16.5、寬11釐米,1984年偃師二里頭Ⅵ區11號墓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本文原標題為《中英考古學家縱論考古與人類文化交往》,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陸航),小標為編者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