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河環繞南峪村。張曉峰 攝 石家莊市井陘縣南峪村位於井陘縣西部山區,隸屬南峪鎮,東距井陘縣城25公裡,西距娘子關6公裡。南峪村距綿河發源地僅3公裡,日夜流淌的綿河緊貼村邊環繞而過。 綿河養育南峪人 據《井陘縣誌》記載:「隋末唐初已有此村,村名大華莊。」南峪村的賈姓於隋末唐初從山西遷來,仇姓於北宋靖康年間從山西盂縣元仇堡遷來,李姓於宋金時期紹興年間從山西遷來,于姓於宋金時期遷來並於明萬曆年間部分遷往井陘縣於家村,張姓於元朝皇慶年間從山西遷來,其他各姓於近代分別遷來,村落的名稱由「大華莊」到「南峪疃龍口村」直至現在的「南峪村」。 村落依託綿河岸邊一塊子母石岸上半坡位置建設民居,呈帶狀分布。四周開墾了肥沃的可耕農田,便於生存發展。幾經滄桑,至清雍正年間,村子建起了東西兩閣,形成了布滿商鋪門臉的主街道和寺巷、東巷、仇家巷、石門巷、賈家巷、獅王巷、廟巷、相合溝、牌樓巷、西巷、大巷「一街十一巷」的村落格局。便利的交通,使南峪村成為連接河北井陘和山西平定的必經之路。 繞村而過的綿河形成於太古時期,源自山西省壽陽縣東。綿河水色赤濁,東流至平定縣界,稱作桃河。往東有綿水、太谷水注入,至娘子關又有冒河灘泉、黑老婆泉、葦澤關地泉等三大泉水注入,往東流入井陘縣境南峪村,便始稱綿蔓河,今稱綿河。綿河往東流經井陘城關、山北、南張村等地,於北橫口村東與甘淘河相匯,以下改稱冶河。
舉人院外迎風石上精美的石雕。獨具特色古民居 南峪村擁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存和民居建築,並具有濃鬱的山區特色和鮮明的鄉土文化特徵。村裡的建築以石太鐵路為中心一分為二,大多分布在鐵路南側,其中,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各類建築院落80座,古廟、古巷、古樓、古戲臺等歷史遺存保存完好。 仇兌元是嘉慶九年舉人,宅院坐落於東閣西,南院待客,北院居住。北院民居是清代一處較為典型的四合院,位於東閣西街北,坐北向南,正房面闊三間,青條石築臺明,前為五步踏跺,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明間四扇六抹頭格扇門,格心為卍字形窗欞,次間置卍字形檻窗,明間簷部施木雕垂柱。大門外雕琢精美的迎風石別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只見東邊迎風石上半部分中間擺有棋盤,西邊盤腿坐一老者,上身前傾,右手舉棋好似「將」軍,東邊老者好似不防被「將」,上身後仰,措手不及的樣子。正中間端坐一位老者頭戴漁翁帽,懷抱拐杖,兩手抄袖,觀棋不語。下半部分,在一垂柳下,中間有一小橋,橋上老者在前,左手下垂,右手抬至胸前,小童緊跟其身後,左胳膊夾有畫卷。兩人目視前方,好似觀察河中或對面景物,在構思寫生作畫。西邊迎風石上半部分有一石崖,下有一小廳,中間端坐一公子,聚精會神在讀書,石臺階不遠處一小茶童雙手端茶具,順臺階而上給公子送水。下半部分,在一棵老松樹下石臺階路上,一老者左手持龍頭拐杖,右手抬至胸前,好似手中有物,看著走在前的小童,小童雙手抱琴,回頭聆聽老者口授撫琴技藝。雖歷經多年風雨滄桑,迎風石上的人物刻畫之細膩仍令人嘆為觀止。 村裡有一座古宅院,名為密珠古宅院,院串院、院通街、院通巷,同為清代一處典型的三進院四合院。這座古宅院坐落於村東閣處,沿街邊道路往上走迎面是牆上鑲嵌的青磚照壁,照壁中間是一塊二尺見方的青磚浮雕。北邊是第一道大門,門楣上清同治年間的匾額雕「恩榮西口」四個大字,正房為前出廊五間窯洞,月臺用青條石砌築,前設五步垂帶踏跺,正房正中間原掛有「積德堂」匾額。二門內迎面牆是細磨青磚砌照壁,十字塊壁池,中間磚雕土地祠,在正房臺明兩邊留有後門,東通仇家巷,西通石門巷。 三層的仇氏古宅院位於東閣東街下臨河處,總佔地面積900多平方米。古宅的一二層為石頭拱券窯洞,中間有石階通道,三層為平房小院,聯通臨街的四合院。其中,二層最西邊的一眼窯洞為糧庫,從地面到四周牆壁全部用平整規矩的石塊砌成,窯洞內氣溫、溼度合適儲存糧食,可存糧10萬斤。
保存完好的古宅。臨河閣邊的這條道路就是昔日冀晉通商的主要通道。民俗文化傳承久 南峪村古老的人文及民俗文化資源,以它的不可複製性凸顯出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南峪拉花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時的民間街頭花會,屬井陘縣西部莊旺流派,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南峪拉花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動律,以花瓶、花傘、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為主要表演道具,加上可稱為獨立樂種的拉花音樂伴奏,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特色,成為村裡一年一度的大型傳統廟會的重頭花會節目之一。
市級非遺南峪太平車舞是南峪人獨具特色的民間花會舞蹈藝術,興於宋代,盛於明清,曾廣泛流傳著「東有拉花越扭越精神,西有太平車越推越興奮」之說,為井陘縣民間舞蹈之精品。南峪太平車以竹竿或木棍、竹條綁成車架,然後外用布料裝飾,兩廂畫有車輪,繫於舞者腰間,車架上裝飾假腿,似舞者坐於車上。太平車舞的演示方式多姿多彩,有雙人、三人組合和多人多車群體組合,表演動作有走八字、套剪子空等,表現上坡、下坡、拐彎、走泥濘、過溝、過坎、趕路、顛簸等形象動作,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瀟灑大方的獨特藝術風格。 滹沱河最大的支流綿河從井陘縣穿過,沿岸人民利用綿河水流築壩引水、衝動水輪,帶動磨臨河閣邊的這條道路就是昔日冀晉通商的主要通道。轉動,用來磨麵粉、木粉。井陘綿河水磨技藝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仍以活態方式傳承。 南峪村水磨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南峪村歷史上陸續建起了仇家、於家、張家等11盤水磨,由此產生了一批家境殷實的人家。因此有古諺語說:「家有一盤連軸轉,不愁沒飽飯。」綿河水磨的水輪一般直徑4.5米,磨盤直徑1.1米、厚0.4米,重500多公斤,水輪的軸、幅、鬥等均用上等的槐木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