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丨河北井陘南峪村:綿河滋養的千年古村!

2020-12-22 稻穗說事兒

綿河環繞南峪村。張曉峰 攝 石家莊市井陘縣南峪村位於井陘縣西部山區,隸屬南峪鎮,東距井陘縣城25公裡,西距娘子關6公裡。南峪村距綿河發源地僅3公裡,日夜流淌的綿河緊貼村邊環繞而過。 綿河養育南峪人 據《井陘縣誌》記載:「隋末唐初已有此村,村名大華莊。」南峪村的賈姓於隋末唐初從山西遷來,仇姓於北宋靖康年間從山西盂縣元仇堡遷來,李姓於宋金時期紹興年間從山西遷來,于姓於宋金時期遷來並於明萬曆年間部分遷往井陘縣於家村,張姓於元朝皇慶年間從山西遷來,其他各姓於近代分別遷來,村落的名稱由「大華莊」到「南峪疃龍口村」直至現在的「南峪村」。 村落依託綿河岸邊一塊子母石岸上半坡位置建設民居,呈帶狀分布。四周開墾了肥沃的可耕農田,便於生存發展。幾經滄桑,至清雍正年間,村子建起了東西兩閣,形成了布滿商鋪門臉的主街道和寺巷、東巷、仇家巷、石門巷、賈家巷、獅王巷、廟巷、相合溝、牌樓巷、西巷、大巷「一街十一巷」的村落格局。便利的交通,使南峪村成為連接河北井陘和山西平定的必經之路。 繞村而過的綿河形成於太古時期,源自山西省壽陽縣東。綿河水色赤濁,東流至平定縣界,稱作桃河。往東有綿水、太谷水注入,至娘子關又有冒河灘泉、黑老婆泉、葦澤關地泉等三大泉水注入,往東流入井陘縣境南峪村,便始稱綿蔓河,今稱綿河。綿河往東流經井陘城關、山北、南張村等地,於北橫口村東與甘淘河相匯,以下改稱冶河。

舉人院外迎風石上精美的石雕。獨具特色古民居 南峪村擁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存和民居建築,並具有濃鬱的山區特色和鮮明的鄉土文化特徵。村裡的建築以石太鐵路為中心一分為二,大多分布在鐵路南側,其中,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各類建築院落80座,古廟、古巷、古樓、古戲臺等歷史遺存保存完好。 仇兌元是嘉慶九年舉人,宅院坐落於東閣西,南院待客,北院居住。北院民居是清代一處較為典型的四合院,位於東閣西街北,坐北向南,正房面闊三間,青條石築臺明,前為五步踏跺,硬山花脊筒板瓦屋面,明間四扇六抹頭格扇門,格心為卍字形窗欞,次間置卍字形檻窗,明間簷部施木雕垂柱。大門外雕琢精美的迎風石別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只見東邊迎風石上半部分中間擺有棋盤,西邊盤腿坐一老者,上身前傾,右手舉棋好似「將」軍,東邊老者好似不防被「將」,上身後仰,措手不及的樣子。正中間端坐一位老者頭戴漁翁帽,懷抱拐杖,兩手抄袖,觀棋不語。下半部分,在一垂柳下,中間有一小橋,橋上老者在前,左手下垂,右手抬至胸前,小童緊跟其身後,左胳膊夾有畫卷。兩人目視前方,好似觀察河中或對面景物,在構思寫生作畫。西邊迎風石上半部分有一石崖,下有一小廳,中間端坐一公子,聚精會神在讀書,石臺階不遠處一小茶童雙手端茶具,順臺階而上給公子送水。下半部分,在一棵老松樹下石臺階路上,一老者左手持龍頭拐杖,右手抬至胸前,好似手中有物,看著走在前的小童,小童雙手抱琴,回頭聆聽老者口授撫琴技藝。雖歷經多年風雨滄桑,迎風石上的人物刻畫之細膩仍令人嘆為觀止。 村裡有一座古宅院,名為密珠古宅院,院串院、院通街、院通巷,同為清代一處典型的三進院四合院。這座古宅院坐落於村東閣處,沿街邊道路往上走迎面是牆上鑲嵌的青磚照壁,照壁中間是一塊二尺見方的青磚浮雕。北邊是第一道大門,門楣上清同治年間的匾額雕「恩榮西口」四個大字,正房為前出廊五間窯洞,月臺用青條石砌築,前設五步垂帶踏跺,正房正中間原掛有「積德堂」匾額。二門內迎面牆是細磨青磚砌照壁,十字塊壁池,中間磚雕土地祠,在正房臺明兩邊留有後門,東通仇家巷,西通石門巷。 三層的仇氏古宅院位於東閣東街下臨河處,總佔地面積900多平方米。古宅的一二層為石頭拱券窯洞,中間有石階通道,三層為平房小院,聯通臨街的四合院。其中,二層最西邊的一眼窯洞為糧庫,從地面到四周牆壁全部用平整規矩的石塊砌成,窯洞內氣溫、溼度合適儲存糧食,可存糧10萬斤。

保存完好的古宅。臨河閣邊的這條道路就是昔日冀晉通商的主要通道。民俗文化傳承久 南峪村古老的人文及民俗文化資源,以它的不可複製性凸顯出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南峪拉花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時的民間街頭花會,屬井陘縣西部莊旺流派,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南峪拉花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動律,以花瓶、花傘、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為主要表演道具,加上可稱為獨立樂種的拉花音樂伴奏,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特色,成為村裡一年一度的大型傳統廟會的重頭花會節目之一。

市級非遺南峪太平車舞是南峪人獨具特色的民間花會舞蹈藝術,興於宋代,盛於明清,曾廣泛流傳著「東有拉花越扭越精神,西有太平車越推越興奮」之說,為井陘縣民間舞蹈之精品。南峪太平車以竹竿或木棍、竹條綁成車架,然後外用布料裝飾,兩廂畫有車輪,繫於舞者腰間,車架上裝飾假腿,似舞者坐於車上。太平車舞的演示方式多姿多彩,有雙人、三人組合和多人多車群體組合,表演動作有走八字、套剪子空等,表現上坡、下坡、拐彎、走泥濘、過溝、過坎、趕路、顛簸等形象動作,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瀟灑大方的獨特藝術風格。 滹沱河最大的支流綿河從井陘縣穿過,沿岸人民利用綿河水流築壩引水、衝動水輪,帶動磨臨河閣邊的這條道路就是昔日冀晉通商的主要通道。轉動,用來磨麵粉、木粉。井陘綿河水磨技藝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仍以活態方式傳承。 南峪村水磨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南峪村歷史上陸續建起了仇家、於家、張家等11盤水磨,由此產生了一批家境殷實的人家。因此有古諺語說:「家有一盤連軸轉,不愁沒飽飯。」綿河水磨的水輪一般直徑4.5米,磨盤直徑1.1米、厚0.4米,重500多公斤,水輪的軸、幅、鬥等均用上等的槐木製成。

相關焦點

  • 平定縣娘子關鎮河北村:打造美麗環境為鄉村添活力
    施工人員在壘壩  連日來,平定縣娘子關鎮河北村前的綿河河道內不少工程機械在施工作業,河岸一側工人在安裝護欄,還有村民在整修農田……「今年,我們集中力量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是古村落風貌改善和綿河河道沿岸風景打造兩項工程。
  • 孔子誕生地換「新顏」 千年古村邁向鄉村振興「樣板村」
    這座尼山腳下的千年古村,發展成為鄉村振興「樣板村」。魯源新村北依尼山,南鄰沂河,為了配合當地尼山聖境風景區的開發,東魯源村和西魯源村在2019年整體拆遷,在原址組建起新村。22日,走進魯源新村,一座座風格統一的連排院落映入眼帘。其中一套建築面積128平方米的安置房,共有兩層,內有四室、兩廳、兩衛,一個屋頂露臺,被村民稱為「別墅房」。
  • 牽手高校 振興鄉村 黃巖千年古村美麗蝶變迎新生
    「鄉村在規劃和修復時,多數時候要邊建設邊商量、邊調整邊完善。」楊貴慶說,經過這樣漸進式、參與式、互動式的規劃,在互動中不斷建立信任感,激活村莊的內生動力,讓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下去。瓦瓷窯村是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高橋教學基地。該村因瓦瓷窯遺址而得名,該遺址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被列入國家級文保單位。
  • 探訪千年古村唐模 徽派民宿中的法式理念
    探訪千年古村唐模 徽派民宿中的法式理念 2020-10-17 12:56:57   中新社黃山10月17日電 題:探訪千年古村唐模 徽派民宿中的法式理念  中新社記者 趙強 李愛平  白牆、黛瓦、馬頭牆……這是有著典型徽派文化的千年古村——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要不是門口掛著「唐模法國家庭旅館」的牌子,很難將它從眾多徽派的古民居中區分出來。
  • 河北這座千年古城,曝光度極低,古村古鎮眾多,個個都無比驚豔
    在河北有一座千年古城,她是網評中國最古老的十大城市之一。如今卻曝光度很小,少有遊人踏足。她美景眾多,什麼奇峰林立,什麼峽谷幽峻,什麼群瀑飛雪,什麼松濤陣陣,什麼牛羊成群等等,這裡通通都有!@小三攝影她更是許多名垂千古的賢者的故鄉,唐皇李世民、名相魏徵、名醫扁鵲、科學家郭守敬……太多太多的名人出自這裡。
  • 讀懂千年古村,感悟清風碧潭,遊賞「香雪」奇觀
    近年來,雲浮市始終緊扣李希書記賦予雲浮「產業興市」和「鄉村振興」兩個課題,「敢立愚公移山志、一張藍圖幹到底」,緊緊扭住鄉村產業、鄉村環境和鄉村黨建三個關鍵重點聚力攻堅,鄉村振興邁出重要步伐
  • 千年古村水墨圖 詩畫徽州別樣春
    千年古村水墨圖 詩畫徽州別樣春 2019-04-16 10:08:05   來源:安徽網
  • 廈門千年古村,是怎樣由「空殼村」變成「美麗鄉村」的?
    一個耕讀傳承已近千年的「閩南進士名村」,卻在城市化浪潮的衝擊下一度落寞「鄉愁」不僅是連接歷史與當代、田園與城市的心靈紐帶,還是一筆能夠集聚產業與人才資源的無形資產希望這裡發生的一切,能夠為實現脫貧攻堅以後的鄉村振興以及未來發展,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
  • 距離天安門廣場最近的千年古村,地鐵直達,當年房價才一千多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個距離天安門廣場最近的千年古村,這個村子距離天安門廣場只有8公裡,這個村就是高碑店村。我說的高碑店不是河北的高碑店,而是北京朝陽區的高碑店,高碑店村位於四環內,周邊有傳媒大學,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北京市第十七中學,高碑店興隆公園等。地鐵八通線在高碑店村設有高碑店站。
  • 《夢想改造家7》| 煥新千年古村,恆潔助力鄉村復興
    推動鄉村復興,如何從「回家」做起?老人安居、遊子歸家、鄉村振興,如何和諧統一?    在第七季《夢想改造家》第八期節目中,設計師孫華鋒與《夢想改造家》唯一官方指定衛浴品牌恆潔再次搭檔,共同為推動鄉村復興貢獻力量。    河南三門峽岔裡古村是典型的「空心村」,年輕人遠遊打拼,老人們則故土難離。
  • 東錢湖韓嶺村:黨建引領千年古村的振興之路
    夏日的東錢湖畔,晚風習習,在夕陽的餘輝下,韓嶺這座有著「浙東第一古村
  • 告別「吃農家飯+打麻將」 丹稜幸福古村欲建鄉村旅遊新IP
    4月30日14時,成都市民李為民一家驅車剛剛抵達丹稜縣幸福古村,在村口便被攔了下來,要求出示網上預約證明、身份證和健康碼,否則不能進入。「五一」假期來臨,早就聽聞幸福古村美名的李為民準備帶家人前來小住,踏青遊玩,體驗原生態鄉村風貌。
  • 走讀錢江源|90後河北姑娘,為什麼要守著一間霞山古村裡的美術館
    馬金溪畔的霞山古村但是,只要你走過那座顫顫的木板橋,進入古村,就對一個詞有深刻的體會:「別有洞天」。霞山古村如同一座迷宮,明清及上世紀初浙西山區的歷史原貌,被完好地保存在馬金溪畔,100多幢徽派建築錯落有致,串於寬窄不一的街巷。
  • 探訪千年古村!這裡曾發生過一場慘烈戰鬥,萬餘人長眠於此
    探訪千年古村!中國軍視網 收錄於話題#軍迷行天下4個河北省井陘縣的乏驢嶺村原本是一個僅有百十戶村民的小山村因為國家級傳統古村落的名頭越來越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 鄉村振興看南京|千年古村換新顏 村民三個「萬萬沒想到」吐真言
    這裡曾是嶽飛將部隊駐紮過的千年古村莊——世凹桃源,也是南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湧現出的網紅村代表。千年古村換新顏   村民「萬萬沒想到」吐真言如今,這個千年古村早已換了新顏,昔日的小山溝成了今日的度假好去處。經統計,2018年,周村普通村民人均收入為28178元,世凹村人均收入為47795元,大大超過未經營鄉村旅遊的務農農民。
  • 眉山區縣鄉村旅遊丹稜篇:好想去幸福古村做一個農夫
    四川在線眉山訊(記者 王青山 姚粼)去古村,腳踩青石板路,穿梭在鄉間野嶺,打卡千年銀杏夫妻樹,摘葡萄品脆紅李,享受豐收的喜悅與富足,品丹稜生態農家美食,體驗特色民宿,夜晚仰望星空,聽蛙叫,早晨在公雞報曉中醒來,做一個悠閒自得的農夫
  • 柘榮溪口:人文風景線帶旺千年古村
    溪口千年古村3月6日,春寒料峭。從柘榮城關驅車40分鐘左右便到了溪口村,雖然路途漫長,但一路山巒起伏、修竹疊翠,伴著溪水潺潺,絲毫不覺疲憊。遠看永安橋似半輪明月,水中的倒影與水上橋拱「雙拱」合璧,構成一幅完美的圓月圖,疑是天上明月飛落人間跨過永安橋,漫步在古村道上,但見城牆綿延、牌坊聳立,在這其間,民房鱗次櫛比,村民悠然自得,看見遊客也習以為常。自從兩年前,溪口村成為柘榮最先啟動的一個攝影旅遊點後,其優美的自然生態和深厚的人文景觀,讓眾多攝影家及遊客紛至沓來。
  • 月溪花度圖書館開館打造中國最美鄉村書香聖地
    8月28日上午,在福建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是中國第一個民間工藝美術為主題的鄉村公益圖書館——月溪花渡圖書館,正式開館迎客。鄭安迪/攝  月溪花渡圖書館所在的月洲村,因桃花溪流經全村形成「月」型而得名,從唐朝末年得名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是福建永泰縣千年歷史古村,「十裡竹林到月洲,一溪桃花伴芙蓉」,就是對月洲村的最美稱譽。
  • 破敗的古村是怎樣起死回生的?這張對比圖很震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有一張千年古村的照片:老屋破敗,空心化嚴重,這樣的情形相信很多人會感到似曾相識。祖源村有270戶人家,在2014年,當祖源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時,這裡也就剩下70多戶人了。這個村就變成一個空殼村,人就變成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項旭琴曾經就是留守兒童,她的父母在她8歲時就出去打工了,她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項旭琴18歲時也離開了這個村子出去打工了,她家在山上的老宅也廢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