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上午的時間靜靜的看完了伍綺詩《無聲告白》,這本書耗時六年完成,是2014 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 第1名,豆瓣評分8.2,我在想這到底是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會觸動這麼多人的心弦。
很多人讀完這本書,想到的是作者伍綺詩最經典的那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但是我讀完整本書,看到的是「原生家庭」、「自卑」這兩個詞。
下面,我想跟你談談我的理解。
你認為什麼樣子的家庭是優秀的?
爸爸是哈佛的博士,現在在一個美國高校任職歷史教授,媽媽也是哈佛的高材生,現在全職在家帶孩子,家裡總共有三個可愛的孩子,一個兒子,兩個女兒。
這應該是很多人眼中幸福、優秀的一家人,是很多家庭無法企及的。
但是,事實上這樣的嗎?
幸福的表象之下是波濤洶湧,一切都因為二女兒的自殺徹底被打碎。
爸爸和媽媽很難相信自己的兒女會自殺,畢竟在他們看來,她是如此優秀。當然,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他們卻沒發現,她也是如此脆弱。
爸爸詹姆斯是哈佛博士、是教授,出生就在美國,從沒有去過其他地方,但是他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屬於過美國,因為他的父親是冒名頂替的了一位在多年前移民美國的鄰居的兒子的名額才得以留下來。這樣的背景,讓詹姆斯無法真正的融入美國,在遍地都是白種人的世界裡,他一個人黃種人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不管是生活、學習、工作,都讓這個貧窮的中國男孩格外的自卑、自閉,他在美國二十多年沒有一個朋友,在椅子上永遠坐不穩當,就好像隨時會有人來趕走他一樣。
媽媽瑪麗琳是地道的美國人,漂亮美麗,智商高,學習優秀,在哈佛大學讀醫,未來想當一名優秀女醫生。瑪麗琳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她的母親是一位家政老師,一手拉扯瑪麗琳長大,母親因為自己的婚姻不美滿,一直希望未來瑪麗琳能夠找到一位哈佛的優秀男士組建家庭,過上圍繞丈夫、孩子、廚房的生活,但是事與願違,瑪麗琳自己並不嚮往這樣的生活,瑪麗琳自己更願意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知識女性,而不是萬千個家庭主婦中的一員。
一次偶然機會,詹姆斯給瑪麗琳上歷史課,命運把這兩個人牽扯到了一起,他們迅速墜入愛河。這兩個人因為類似的成長環境,跨過人種差異,成為夫妻。她愛他,愛他身上的那種堅韌以及平靜。那不過是她的一廂情願。他娶她,更多是因為,他太想融入白種人的社會,在那個種族歧視嚴重的70年代。他享受被一個白種人女孩愛慕的感覺。
你越是想依靠感情和婚姻去拯救什麼的時候,你卻越是得不到。
因為懷孕,白人女孩,沒有拿到畢業證書,也沒有成為她想成為的醫生。從此,她成了華裔教授詹姆斯李的太太。她的生活從此只有丈夫、廚房和孩子。
一個原本想依靠妻子來進入主流社會的丈夫,卻發現妻子比她更宅更不合群更沒有朋友。
一個被母親指望出人頭地的學霸女,卻嫁了一個華人先生,從此斷絕母女來往,再也沒有夢想這回事。
這些上一代人、這代人的自卑和不甘,都被詹姆斯、瑪麗琳投入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他們總共有三個孩子,其中二女兒莉迪亞因為出色的外表和智商格外受到父母的偏愛,詹姆斯和瑪麗琳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莉迪亞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兒不要像自己小時候一樣孤僻、自閉,他希望女兒受到所有人的喜愛,有很多的朋友,能夠經常去參加同學的舞會,這樣就好像能夠彌補那個小時候只能隱藏在黑暗角落裡的自己。
同樣,瑪麗琳希望女兒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當一名優秀的女醫生,不要只是圍繞丈夫、孩子、廚房轉,甚至如果女兒為了當醫生不結婚,她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她每天都監督女兒的休息,送給女兒最多的禮物就是各種書籍,比如《醫學簡史》、《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
詹姆斯和瑪麗琳夫妻兩把各自原生家庭的自卑都潛意識的投注到了莉迪亞身上,所以最終導致了莉迪亞的死亡。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對自卑心理解釋到:「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出現自卑情結。」這種自卑情結表現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憤慨、淚水、歉意、暴力等等,這些方式都是為了緩解因為自卑帶來的巨大壓力,但是這種方法對於解決問題無濟於事。他們往往將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旁,而從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中尋求優越感。他會約束自己的行為,避開導致失敗的因素,而不是勇敢向前爭取勝利。在困難面前,他們會表現出猶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縮縮。
比如,詹姆斯和瑪麗琳是混血家庭的組合,這在當地都是白人家庭的社會裡面是容易受到歧視的,比如有次他們全家出去旅遊,在旅遊途中因為別人異樣的眼光,他們無法承受,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決定再也不出去旅遊了。
在遇到問題面前,詹姆斯夫妻兩個人的做法不是迎難而上,而是迴避問題。父母的做法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因為父母的處世態度,導致家裡的三個孩子在遇到難題時也是迴避。比如長子內斯喜歡研究航空類事情,但是不得父母喜歡,他的做法是把喜歡的東西偷偷藏起來,再也不給父母看見。比如小女兒漢娜因為一直被父母忽視,就經常偷偷的去偷一些父母和哥哥、姐姐不要的小玩意收藏起來,通過這些小玩意感受家庭對她的愛。再比如莉迪亞很討厭生物學,但是因為母親希望她成為一個優秀的醫生而不得不學習,最後學習成績一次比一次低,直到最後考了55分不及格,這個過程中她都不敢跟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想法。
這個家庭的自卑從詹姆斯夫妻的父輩傳遞到了詹姆斯和瑪麗琳身上,再傳遞到了他們三個孩子身上,就好像是一個家族的烙印,一代一代遺傳下來。
那麼自卑是不是真的不可救藥呢?
其實不是的,自卑也是有好處的,只是我們很少去發現這些好處。
自卑促使人去改變自身的處境。
比如,詹姆斯因為自卑,所以才更想證明自己優秀,所以他從一個家庭赤貧的工人小孩一路逆襲成為哈佛學霸,最後成為美國高校的終身教授。
比如,瑪麗琳因為自卑,所以才更想在當時男女極度不平等的美國社會中證明女人並不是弱者,女人能夠做到跟男人一樣好,所以她在哈佛求學期間學習成績優秀,甚至超過了他們班上所有男同學,當然也因此得到了學校老師的任何和同學的尊重。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會作好準備迎接未來,才能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讓自己更優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因為「自卑」 詹姆斯和瑪麗琳成為了優秀的哈佛學子,同樣,因為「自卑」他們也變成了殺死自己女兒的「劊子手」。
所以「自卑」在好與壞之間是有一個度的,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自卑情結,要時刻警惕這種「自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可是,如果我們充滿信心,用簡單實際的方法去改變我們的生活,自卑感就可以慢慢消除。
每個人都不會一生都存有自卑感,這樣會使他難以負重,所以必須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才行。即使一個人失去了自信,不再想腳踏實地地努力以改變自己的生活,他仍不想被自卑感困擾,仍然時時刻刻想擺脫這種感覺。雖然他的目的仍是克服所有困難,但是他卻不為之努力,只是尋求一種自我安慰,甚至強迫自己認為有優越感。但是,這樣做不但無法消除自卑感,反而會越來越強烈。因為他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源,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在自欺欺人,生活中的問題也會緊緊跟隨他,以至於壓力越來越大。
面對「自卑」最好的做法就是正視它,然後想辦法解決它。
比如詹姆斯因為自己黃種人的身份自卑,那麼他應該做的是去找到黃種人身份的認同感。
比如瑪麗琳因為自己單親家庭的女性身份自卑,那麼她更應該做的是強大自己,不管是否結婚,都可以通過工作學習找到成就感。
比如自殺的莉迪亞因為無法達成父母的願望而自卑,那麼她正確的做法是好好的跟父母溝通,把自己真實的情況告訴父母,而不是一再的隱瞞或者找其他藉口,直到最後再也無法隱瞞下去了。
我們曾經是孩子、現在是父母、未來是長輩,都不要輕易的把自己的「自卑情結」發洩在其他人身上,尤其是自己身邊親人身上,因為這註定會成為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