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成國產的日本飲品巨頭:與蒙牛、伊利齊名,每年狂賺65億

2020-12-22 千經不盡理復來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比如華為、OPPO、VIVO和聯想等電子產品。

與此同時,也有大量外國品牌進入中國,而且還實現了本土化,讓一些中國人把它們誤當成是國產品牌。養樂多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是實實在在的日本品牌,每年在中國狂賺65億,算得上是「藏」在中國的日企巨頭。

一、養樂多的日本發展史

養樂多是日本一家歷史比較久遠的企業,外文名為「Yakult」,又譯為「益力多」,意即酸奶。20世紀初,日本的衛生條件比較差,很多人因此常感染上腸道疾病,代田稔博士發現這一社會現象後,就入讀京都大學,潛心鑽研對腸道有益的乳酸菌,希望改變民眾的健康狀況。

1930年,日本醫學博士代田稔發現了一種活性乳酸桿菌,並且在多次實驗後,成功分離和強化培養出了乳酸桿菌,並命名為「乾酪乳桿菌代田株」。

1935年,養樂多開始對外銷售,然而此時,很多日本民眾對養樂多所含的乳酸菌並不熟悉,也難以相信代田稔博士報告中所說的一系列健康因子,所以養樂多公司開始不惜代價向民眾解釋乳酸菌的優點。

1940年,「代田保護菌普及會」在各地成立,這也使得「乾酪乳桿菌代田株」名聲大噪,人們逐漸接受活性乳酸菌飲料。1955年,株式會社養樂多本社在日本成立,同時養樂多京都研究所成立,研究所的成立對於養樂多未來的發展有諸多好處,更利於養樂多自身的創新和進步。

1963年,養樂多開始實行超越傳統的「家庭配送」服務模式,由身著統一服飾的養樂多媽媽配送,這樣家庭主婦的配送既使養樂多的健康安全更具有說服力,又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養樂多公司在日本經過了30年的發展和積澱,日本國民已經從最初的不信任發展為將養樂多視為健康的代名詞。此後,養樂多公司開始走出日本,走向世界。

二、進軍中國內地市場

養樂多在日本大賣特賣後,就開始切換國際路線。養樂多公司遂將養樂多銷往國外,巴西、泰國、韓國、菲律賓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是首批海外市場,其後荷蘭、英國、德國和比利時等主要歐洲國家也有養樂多店鋪的身影,而且十分暢銷,並在這一類市場上佔據了一定的份額。

然而,養樂多直到2002年才真正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在此之前,1964年,養樂多在中國臺灣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1969年,養樂多在開放度較高的中國香港正式掛牌營業。

2002年,廣州養樂多店正式營業;2003年廣州養樂多上海分公司也開始掛牌營業;2006年,養樂多出現在了北京;近幾年,天津、無錫和佛山養樂多開始投產,並舉辦了「養樂多80周年紀念」活動。

初期,養樂多在中國的日銷售量只有6萬瓶,到了2018年,竟達到了750萬瓶,而且連續4年在該類排名第一。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養樂多所倡導的預防性醫學觀念受到廣大中國人民的認可;

另一方面,21世紀初,中國的乳酸菌研究領域剛剛起步,在生產方面標準不一,因此很多國人對國產品牌抱有強烈的不信任感,最典型的就是當時有很多人踏出國門搶購紐西蘭奶粉。

三、中國發展現狀

養樂多成立至今已經80多年了,對於乳飲品行業來說,80年已經足夠久遠了,畢竟每一代人的觀念都在不斷變化,而養樂多能在多年間一直能獲得國內外消費者的追捧是多麼的成功。

每一年,世界各地都會有新的飲品上市,養樂多都能屹立不倒,它能在國產品牌娃哈哈、蒙牛、伊利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

目前,養樂多在中國的發展勢頭依然十分強勁。從銷售量來看,養樂多在中國的發展無疑是成功的。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市場前景好,加上中國乳酸菌飲料市場的競爭敵手在當時較少,養樂多在中國的發展更是如魚得水。

從盜版程度來看,養樂多在熱賣後,就有很多心術不正者開始借著養樂多的「東風」賺錢,最典型的就是盜版飲料。

市場上很快出現了養胃多、胃樂多、美樂多和優樂多等異名飲料,關鍵這些飲料的包裝竟然與養樂多的包裝別無二致,都是小紅瓶,所以部分消費者在購買養樂多時常常只關注小紅瓶,而忽視了飲料的名字。

從這兩個方面都可以看出養樂多近年在中國的發展是十分有利可圖的,每年狂賺65億也並非玩笑話,畢竟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了,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如今,養樂多在中國的銷售公司越來越多,從2002年的廣州益力多乳品銷售公司(在廣東省內銷售的產品成為「益力多」),到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再到北京、天津和蘇州的銷售公司,東北三省等其他地區的銷售公司也正在建設中。

由此可見,中國的主要大中城市都設有養樂多的銷售網點,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使養樂多在今後仍然能狂賺不已。

四、總結

養樂多作為日本的老字號品牌,不僅在日本受到喜愛,還能在異域的中國獲得認可,並被很多中國人誤當作是國產品牌,這是很多企業都難做到的事情,而養樂多實現了,這是值得我們國家很多企業學習的。

養樂多能走進中國,是因為它擁有核心技術,即活性乳酸菌保護人們的腸道;它會被中國人誤以為是國產品牌,是因為它足夠低調,專心做好乳飲品的工作;它在花裡胡哨的世界敢於一直堅持小紅瓶設計,是因為它堅持品牌路線,希望消費者能在心底認定同小紅瓶。

這些都是養樂多能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的緣由。然而,在當下這個中國本土乳飲品逐漸發展的時代裡,養樂多是否能夠長久不衰是值得我們所有人期待的。

相關焦點

  • 日本飲料巨頭,每年默默從中國賺走65億,網友:難道不是國產的嗎
    近幾年,市面上興起了一種益生菌乳品飲料,這種富含腸道有益菌落的飲品,在大魚大肉後來上一瓶,對解油膩和促進消化有如神助。隨著益生菌飲料的流行,很快各大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益生菌產品。
  • 一個日本知名飲料,卻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每年在中國狂賺65億
    就拿華為來說,從當初默默無聞的一個通信技術小企業,到現在的5G大巨頭,都是實力所在的證明,即使遭到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刁難,但也不能否認華為技術的強大。而同樣在其他國家,也有自己非常厲害的東西。比如一個日本知名飲料養樂多,其不僅成功地打開了我國的乳酸菌市場,還實現了徹底的壟斷,甚至一度被消費者誤以為是國產品牌,根據相關數據,其每年能夠從中國市場狂賺65億,而這款飲品取勝的訣竅是什麼呢?首先乳酸菌飲品不是酸奶,而是利用了水、白砂糖、脫脂奶粉以及乾酪乳桿菌等構成的一種甜味飲料。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就拿剛結束的天貓雙十一來說,天貓每年自己都會記錄一個數據:第1億個包裹是在雙十一後的第幾天送到購買者手裡。這個數字在2013年是9天,到了2019年,第1億個包裹送達消費者手裡只花了2.4天,今年只會更快。
  • 日本飲料巨頭:年賺中國65億,用漢字偽裝,被誤以為是國產品牌
    中所周知酸奶屬於飲料中的一種,經常進入大眾視野的酸奶品牌有安慕希、伊利酸奶、希臘酸奶、君樂寶等品牌。近幾年酸奶的銷售市場呈現出擴大的趨勢,成為食品飲料中增長最快的品類之一,這些酸奶廠家主打的口號是:無脂、代餐、常溫、低溫、口味多元、富含果肉等,都是這些廠家的買點,而消費者也不負眾望,2017年,我國酸奶市場規模達 1220 億元,首次超越牛奶的銷售額。
  • 這個被認為是國產產品的日本品牌,每年在中國市場撈金65億!
    尤其是14億多的人口,更是隱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飲料市場中,我國在2019年的飲料零售額就達到了2099億元人民幣,同期增長幅度為10.4%。而即使是在2020年的疫情影響下,我國的飲料市場依舊在世界範圍內保持領先位置,8月單月零售額為199億元,同比增幅為12.9%。所以,很多外國企業也相當重視我國的飲料市場。
  • 日本飲料巨頭,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每年在中國默默撈金65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空前的機會,但也衝擊了生產力較弱的國家,當物美價廉的進口商品打擊國產商品時,國家又不得不出臺對應政策。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品牌來自於日本,每年在中國低調撈金幾十億,還一直被大家誤以為是國產品牌,它就是「養樂多」。
  • 「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來源:億歐網「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這個新品牌定會成為中國乳業市場一位新晉的大玩家。截至11月16日收盤,伊利市值達2331億元,蒙牛市值1627.95億港幣,折合人民幣1386億元,比伊利少了近1000億元。蒙牛與伊利的主營業務極其相似,都由液態奶、奶粉和冷飲三大產品構成。但這幾年,伊利開始聚焦常溫優勢,進行橫向拓展品類,不斷拓寬護城河,市佔率增速已經超越蒙牛。
  • 淨利不到伊利的一半 蒙牛到底差在哪?
    本周,《財看見》聚焦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幾大頭部乳品公司,通過解析各自近5年的財報,復盤它們的成功與失意,優勢與困境,探索與迷失。   乳品系列第四篇,我們來看看乳業雙巨頭的老二蒙牛乳業,看看它是如何與伊利拉開差距的。
  • 日本飲料巨頭,在中國每年撈金65億,卻一直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
    但是,大部分人卻都不知道低調的養樂多竟然是產於日本。它是日本飲料行業的巨頭公司,每年在中國撈金高達65億,卻一直被國人誤認為是國產品牌。它在中國的市場非常大,一分鐘就有4000萬瓶的銷量,出口全世界39個國家,使得它每年都有非常巨大的收益。其實它最大的成功在於始終把消費者放在第一位,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取代它的品牌。
  • 國產奶粉霸屏靠什麼 飛鶴、君樂寶、伊利、蒙牛誰是王者 誰在拖隊
    反觀國產奶粉,飛鶴、君樂寶、三元、聖元、伊利、蒙牛等則佔盡優勢。尤其是前四者,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溼法工藝一次成粉,新鮮程度最高,即避免了二次汙染,又將原奶中的營養最大範圍保留下來。不過,這種溼法工藝,不是誰都能做的。需要從生產到加工一體的全產業鏈支撐。
  • 可口可樂聯姻蒙牛!可口可樂盤牛奶來了,蒙牛欲與伊利爭一哥寶座
    可口可樂(NYSE:KO)正試圖改變傳統,在碳酸飲品之外開闢出一條多元化道路。5月12日,可口可樂稱與中國蒙牛乳業(HK:02319)成立的合營公司已經收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具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不實施進一步審查決定書》,獲準新設合營企業,在中國國內生產並銷售低溫奶產品。
  • 日本巨頭國內撈金16年,賺走國人數百億,卻還被以為是國產品牌?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一直以來都是咱們對於飲食文化的態度,很多的傳統美食都是名揚全世界,而且國內飲料方面也是有著眾多的品牌,像娃哈哈、農夫山泉等這些巨頭都是陪伴了大家非常久的時間了,但是有一家巨頭,其實是一家日本企業,但是很多人一眼看上去都會是以為它是一個國產巨頭,而且默默在國內撈金了
  • 一直誤以為國產品牌的飲料,名字用漢字偽裝,每年從中國賺走65億
    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緣,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過去物質貧瘠的年代,恩格爾係數相當的大,解決溫飽問題已經是人們最大的願望,但是隨著人們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滿足,人們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來著日本的飲料巨頭,他用漢字偽裝成中國的老品牌,每一年中在中國賺取的金額高達六十五個億
  • 低調的日本飲料巨頭,被誤認為是國產品牌,在中國每年撈金65億
    推薦語:不說還真不知道,這樣的品牌居然是日本品牌,在這個行業,中國品牌已快速崛起,還能存在這樣的日本品牌確實讓人有點難以相信。下文轉載自作者:木丁看客看世界Hello,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資訊!說到國內的知名飲料巨頭,相信不少網友都會想到娃哈哈、可口可樂、農夫山泉等品牌。但也有網友表示:奶茶它不香嗎?為什麼一定要喝飲料?隨著這些年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提上去了,飲料行業的發展也迎來了紅利時期,就連連鎖奶茶店我國都是一家一家的開,一杯便宜的8、9塊,貴的16、17塊。
  • 財報出爐,蒙牛和伊利差距在哪?
    文/華商韜略 廠工4月28日晚,伊利股份同時公布了兩份財報。其中,2019年年報顯示伊利股份總收入超過900億,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營收連續超百億級增長。而這,距離蒙牛公布財報剛剛過去一個月。財報還顯示,報告期伊利乳業淨現金流達到84.55億,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預收款項則為125.31億,同比增長86.84%。
  • 中國乳業真正的壟斷者:伊利蒙牛為它「打工」,1盒奶攫取75%利潤
    牛奶消費的快速增長也催生了伊利、蒙牛等國民牛奶品牌,成為中國乳業的半邊天。根據日前伊利和蒙牛公布的2019年財報來看,2019年,伊利實現營收902.23億元,淨利潤達70億元;蒙牛營業收入達790億元,利潤達41億元。這一數據也表示,伊利已連續6年穩居亞洲乳業第一,營業收入也連續超百億增長。
  • 在中國一天賣出750萬瓶,低調打敗蒙牛、伊利
    現如今,人們對飲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不僅要好喝還要好喝又健康。而且酸奶和乳酸菌類的飲品正是被大家公認的有助於身體健康的飲品。在我們國加,像伊利和蒙牛這些大企業都已經投身於乳酸菌行列,可是它們的銷量並不是特別理想,還遠遠比不上一個日本的品牌,它就是養樂多。
  • 談談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的愛恨情仇
    此前,伊利和蒙牛先後發布年報顯示,蒙牛營業總收入為790億元,同比增長14.6%,淨利潤41.05億元;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淨利潤70億元。雖然蒙牛和伊利的營收比只差10幾個點,但淨利潤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已經快有一半了。但蒙牛接近800億元的營收中,「外戚」君樂寶貢獻良多。
  • 蒙牛和伊利的「千億收入約定」,有人要爽約了?
    有意思的是,2016年雅士利以12.3億港元併購連續多年虧損的多美滋中國,當年這筆交易就為蒙牛帶來了5590.5萬元的虧損。再比如2018年,蒙牛在數位化營銷建設領域做戰略布局,以奶昔牛奶慢燃等產品積極探索社交零售,開始拓展微商渠道。
  • 誰動了伊利蒙牛的奶酪?
    不是百吉福、安佳等國際巨頭,也不是伊利蒙牛等國內大品牌,而是妙可藍多。2015年,華聯礦業易主,柴琇女士成為新的實控人,在她的主導之下,華聯礦業收購了致力於奶酪業務的妙可藍多。2016年,柴琇又通過資產置換將自己旗下的兩大乳品公司納入上市公司,此後礦業公司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乳製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