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不到伊利的一半 蒙牛到底差在哪?

2020-12-18 騰訊網

  作者|張彬 設計|張亞茹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使高速發展的乳品行業遭遇重創。

  此後的十年間,經歷整頓和調整轉型,乳品行業進入穩定發展期。有機構預測,未來5年國內乳製品行業銷售額複合增速將達到8.68%,總銷售規模有望超過5400億。

  5000億市場,註定將上演一場精彩的較量。伊利、蒙牛等全國性乳企利用品牌、渠道優勢不斷拓展份額,但仍面臨產品差異化的壓力;光明、三元等區域性乳企則深耕當地市場,在低溫等領域尋找發展契機,同時也在渠道拓展、物流搭建和多元化的方向上努力。

  與此同時,消費趨勢的升級、洋品牌的衝擊、食品安全的挑戰是所有乳品企業的共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抓住、創造、更新消費者的需求,始終是致勝的關鍵。

  本周,《財看見》聚焦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幾大頭部乳品公司,通過解析各自近5年的財報,復盤它們的成功與失意,優勢與困境,探索與迷失。

  乳品系列第四篇,我們來看看乳業雙巨頭的老二蒙牛乳業,看看它是如何與伊利拉開差距的。

  乳業雙巨頭蒙牛、伊利由於產品結構高度相似,經常被放在一起談論。

  但二者的實力其實相差巨大。2018年,蒙牛營收690億元,比伊利少100億,且近3年二者營收差距越來越大。

  差距更懸殊的是盈利水平。2018年,蒙牛淨利潤30億元,不足伊利(64億元)的一半。

  蒙牛的盈利能力為何遠遜於伊利?曾經的乳業老大,是如何被伊利遠遠甩在身後的?

  淨利率低的苦惱

  2019年3月27日,蒙牛公布2018年業績報告。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89.77億元,同比增長14.66%;股東應佔溢利30.43億元,同比增長48.6%。

  儘管業績亮眼,但與競爭對手伊利相比,蒙牛的壓力仍大。2016~2018年,蒙牛營收分別比伊利少65億、74億、100億,差距逐年增大。

  2018年,蒙牛毛利率提升2個百分點至37.38%,與伊利(37.84%)幾乎持平,這也是近10年來蒙牛毛利率頭一次追趕上伊利。

  蒙牛財報中解釋稱,2018年毛利率提升,主要由於產品結構的優化及原奶價格相對平穩。

  蒙牛的產品主要分為液態奶、冰淇淋、奶粉及其他(奶酪等)四類。其中液態奶又包括UHT(常溫奶)、乳飲料、酸奶。2018年,蒙牛UHT奶和奶粉收入佔比均有所提升,其中高毛利的奶粉產品收入大增49%,佔總收入百分比提升2個百分點。

  毛利率還不錯,但淨利率就經不起比較了。2018年,蒙牛淨利率為4.4%,遠遠低於伊利的8.1%。蒙牛的盈利能力差在哪?

  首先從費用端看,2018年蒙牛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佔營收比重均高於伊利。

  2018年,蒙牛銷售及費用為188億元,佔營收比重為27.3%,高於伊利的24.9%。且銷售費用同比增幅(26.7%)高於營收增幅(14.66%)。

  其中,廣告及宣傳費用為70億元。2018年蒙牛圍繞世界盃展開一系列主題營銷活動,成為FIFA世界盃全球官方贊助商,籤約阿根廷知名球星梅西為品牌代言人。同時邀請李易峰、趙麗穎、吳亦凡、陳偉霆、張藝興、TFBOYS、盧靖姍等多位當紅明星協助宣傳。此外,2018年蒙牛加大三四線城市銷售渠道投入,拓展鄉鎮市場及校園渠道,拓寬電商渠道和建設新零售渠道也導致銷售費用上漲。

  進一步分析,蒙牛的高渠道投入,並沒有拉動同等比例的營收增長,與蒙牛的「大商制」經銷模式有關。

  大商制的優勢是初期渠道擴張快、管理成本低,但隨著大經銷商的壯大,其對蒙牛的議價能力也在變強。近年來,由於渠道激勵不足,蒙牛對渠道的控制力減弱,使得公司投入的促銷費用對營收的拉動偏小。

  而伊利採用多級分銷模式,在全國建立幾個大區,每個大區有分銷商、經銷商和零售商。伊利深度參與銷售網絡運作,安排大量的營銷人員進行銷售網絡的開發、終端維護、陳列和促銷等工作,對渠道的掌控力更強。

  2018年,蒙牛行政費用為29.15億元,佔營收比重為4.2%,同期伊利的管理費用為29.8億元,佔營收比重為3.7%。

  另外,併購標的虧損也拖累了蒙牛的利潤。為了加強對上遊奶源的控制,2018年蒙牛增持現代牧業股份至61.3%,當年現代牧業(1117.HK) 業績大幅改善,但仍虧損4.96億元,2018年蒙牛應佔聯營公司虧損約3億元。而伊利同期卻有2.61億元的投資正收益。

  政府補助也是二者利潤拉開巨大差距的原因。2018年,伊利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8.32億元,而蒙牛當期政府補助金只有1.16億元。

  對於未來如何提高盈利能力,蒙牛乳業財務長張平在業績發布會上作了回應:首先毛利率仍有改善空間,例如雅士利奶粉、鮮奶、冰淇淋等業務銷售佔比的提升,會帶來毛利率的改善;第二是提升費用的使用效果,降低銷售費用的比例。

  同樣差距大的是二者的市值。受「百億回購」消息刺激,伊利股份4月9日大漲8%,截至4月10日收盤,伊利股份總市值1887億元,蒙牛乳業總市值1163億港幣(折合人民幣997億元),二者相差近一倍。

  蒙牛是如何被伊利甩在身後的?

  蒙牛落後伊利已有7年之久。而在此之前,蒙牛從零到銷售額超越伊利,只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

  蒙牛乳業創建於1999年,創始人為原伊利集團生產經營副總裁牛根生。乘著國內乳業爆發式增長的東風,蒙牛銷售額突飛猛進。2003年,蒙牛營收只有伊利的六成。2007年蒙牛營收突破200億,首次超過伊利,並在液態奶市場擁有40.7%的佔有率,一時風光無限。

  這期間,蒙牛在產品創新和營銷上均步步領先。產品上,構建細分的產品陣營,打造早餐奶、晚上好等調味乳;首次推出高端牛奶特侖蘇,2017年特侖蘇銷量突破百億,為蒙牛主要的營收來源。

  營銷上,2005年蒙牛酸酸乳冠名現象級娛樂節目「超級女聲」,火遍大江南北;2003年神舟五號上天,蒙牛打造「航天員專用奶」的品牌形象也取得巨大成功。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使乳業遭遇重創,從此,乳業雙雄的競爭態勢悄然改變。

  2009年,中糧入主蒙牛,獲得控股權。2008年~2010年,蒙牛營收增速放緩,但仍然小幅領先伊利。2011年6月,牛根生辭去蒙牛董事長職位,僅保留非執行董事一職。當年,蒙牛的營收和淨利潤開始被伊利超越,2012年之後,二者差距不斷拉大,2015年,蒙牛營收比伊利少108億元,曾經的「逆襲者」已被遠遠落下。

  蒙牛落後伊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管理層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2011年牛根生辭任蒙牛董事長後,蒙牛經歷過三次換帥:老將楊文俊、中糧系的孫伊萍和達能系的盧敏放先後擔任蒙牛總裁,管理層的動蕩不利於公司穩定經營。而伊利從2005年至今一直由潘剛擔任董事長及總裁,管理層較為穩定。

  此外,中糧系接管蒙牛後,為了掌控上遊奶源,布局高毛利的奶粉業務,拓寬產品種類,開啟了一系列併購。而被併購標的虧損,拖累了公司業績。

  2010年,蒙牛以4.69億元收購君樂寶51%的股權。2013年,蒙牛以31.8億港元增持乳牛畜牧公司現代牧業至28%,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同年,蒙牛以4.7億港元入股原生態牧業,以114億港元收購奶粉巨頭雅士利。2016年,蒙牛增持現代牧業股份至61.3%,收購達能集團旗下奶粉企業多美滋中國。

  自從被蒙牛收購後,雅士利和現代牧業就陷入業績下滑泥潭。雅士利2013~2016年業績持續下跌,2016年虧損3.2億元;現代牧業2014~2017年分別虧損7.42億元、9.75億元、4.96億元。受二者拖累,蒙牛2016年首次虧損7.5億元。

  此外,蒙牛的原材料價格高於伊利。由於伊利前期深耕上遊原奶基地的建設,而蒙牛早期對奶重視不足,使得蒙牛的原奶成本高於伊利,且更容易受到原奶價格波動的影響。對於乳製品企業來說,得奶源者得天下,這也是蒙牛近年來一直加強自有奶源建設、並通過收購加強對上遊奶源控制的原因。

  另外,伊利在毛利率較高的奶粉和冰淇淋等領域做得更大。伊利早在2007年就開始布局奶粉業務,2012年奶粉收入已經突破40億元,而蒙牛布局奶粉業務晚於伊利,2016年併購雅士利後又面臨諸多困難。蒙牛冰淇淋產品營收2014年起降至30億以下,而伊利冷飲產品近年來高速增長,2018年營收已突破80億元,佔營收比重超過10%。

  奮力追趕的三年 蒙牛都做了什麼?

  2016年9月,盧敏放接棒孫伊萍擔任蒙牛總裁。上任以後,他主要做了幾件事:其一是調整組織架構,啟動新事業部制,打造常溫、低溫、奶粉和冰淇淋產品獨立業務板塊。其二是通過打折促銷優化原料奶粉庫存,並通過對奶粉業務的商譽進行減值撥備,甩掉「包袱」,輕裝上陣。

  2017、2018年,蒙牛乳業營收、淨利潤均實現雙位數高增長。

  2018年,蒙牛繼續布局上遊奶源、開發新品,並推動渠道下沉。2018年12月,蒙牛擬3.03億元收購中國聖牧下遊液態奶業務,布局有機奶領域;常溫業務方面,推出特侖蘇有機純牛奶以及首款體重管理牛奶曼然纖維奶昔牛奶;低溫業務收入實現雙位數增長,奶粉業務扭虧為盈。新業務方面,設立奶酪事務部,通過加強與歐洲乳企Arla Foods合作,開拓奶酪市場;推出17個鮮奶單品,主打布局高端市場的每日鮮語鮮牛奶;植物基蛋白飲品業務,聚焦豆奶品類,推廣silk美食豆奶,強化與星巴克的B2B合作。

  渠道方面,蒙牛加大三四線城市銷售渠道投入,並拓展鄉鎮市場及校園渠道,拓寬電商渠道和建設新零售渠道。

  海外業務方面,蒙牛優益C印尼工廠2018年1月投產,設計日產能130噸,將以產供銷一體模式拓展東南亞市場。

  接下來,蒙牛的重點將放在常溫酸奶、高端常溫牛奶以及低溫新鮮乳製品上。

  常溫業務方面,聚焦特侖蘇等高端品類以及純甄小蠻腰;低溫業務方面,聚焦冠益乳及優益C的市場發展,優化低溫酸奶產品結構和市場基礎。同時,加大對鮮奶等新新型業務的投入,培育新的增長點。

  渠道方面,加速渠道下沉,繼續推動鎮村通工程、智網行動、亮劍行動等渠道創新、提升項目,擴張網點及提高銷量。

  蒙牛曾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銷售額千億元的目標。現在距離目標營收還差300多億,也意味著蒙牛未來兩年的營收增幅將超過20%。

相關焦點

  •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鄭俊懷(左)與牛根生(右)當時牛根生主管全國生產經營,業績一直特別出色,伊利一半人都聽從牛根生的調遣。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1998年,牛根生慘遭伊利掃地出門。無人知曉其中原因。實在找不到圖了,就畫張漫畫說明吧
  • 同是「千億」目標:伊利勢在必得,蒙牛恐難實現
    而早在2014年,伊利也提出了「五強千億」的目標,即伊利在全球乳業排名前5強,營業收入突破千億。 也就是說,伊利蒙牛都在爭奪千億的目標,到底誰有可能實現目標呢? 據最新財報顯示,蒙牛此次的數據不算差,2019年上半年,其實現的營業收入為398.57億元,同比增長15.6%;實現淨利潤20.77億元,同比增長33%,但低於市場預期的21.6億元。
  • 談談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的愛恨情仇
    此前,伊利和蒙牛先後發布年報顯示,蒙牛營業總收入為790億元,同比增長14.6%,淨利潤41.05億元;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淨利潤70億元。雖然蒙牛和伊利的營收比只差10幾個點,但淨利潤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已經快有一半了。但蒙牛接近800億元的營收中,「外戚」君樂寶貢獻良多。
  • 財報出爐,蒙牛和伊利差距在哪?
    文/華商韜略 廠工4月28日晚,伊利股份同時公布了兩份財報。其中,2019年年報顯示伊利股份總收入超過900億,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營收連續超百億級增長。而這,距離蒙牛公布財報剛剛過去一個月。伊利股份同時發布的2020第一季報顯示,伊利股份今年1~3月份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6.53億元,淨利潤11.53億元。數據顯示,2020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已經對多家乳製品企業一季度的業績衝擊,由於疫情爆發時間正處於產銷旺季,行業上下遊各個環節均受到了一定影響。但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伊利快速反應,迅速啟動應急機制。
  • 伊利和蒙牛同款的雪糕,你更喜歡哪一種?
    在食品界好像有很多的對家,比如麥當勞旁邊一定有一家肯德基,而據觀察,伊利和蒙牛兩家有很多的同款!一起來看看伊利和蒙牛同款的雪糕你更喜歡哪一種吧!老冰棍市場上有很多牌子的老冰棍雪糕,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其中就有伊利和蒙牛的,記得差別好像是兩種雪糕一種是純冰的一種是有一點奶味的,純冰的會更解渴一點!
  • 「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蒙牛的如意算盤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 乳業半年報盤點:伊利、蒙牛依舊領跑 上遊乳企業績向好
    從營收方面來看,伊利以450.71億元的營收位居榜首,蒙牛緊隨其後,二者繼續領跑行業。從利潤方面來看,多數乳企淨利潤均有增長,趨勢向好,僅中國聖牧(港股01432)、貝因美、南達農業、桂牛乳業出現虧損。對此,乳業專家宋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整體來看,乳品企業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越大的企業業績越好,越小的企業業績越差。
  • 誰動了伊利蒙牛的奶酪?
    在頭部有伊利、蒙牛雙雄,中間有名氣斐然的光明、三元等企業這樣的競爭格局之下,妙可藍多劍走偏鋒,通過發力奶酪這一細分領域而鋒芒畢露,並獲得了「奶酪第一股」之稱。但憑廣告打造的先發優勢在與國內外大佬爭奪市場的過程中能存在多久?
  • 透過伊利、蒙牛、光明、飛鶴 看中國乳業發展四重奏
    而要做到這一點,觀察伊利、蒙牛、光明、飛鶴這四家企業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取向就成為首要問題。作為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伊利股份代表著行業發展的哪些趨勢和方向?屈居老二多年、股價被飛鶴超過的蒙牛在出售君樂寶這個搖錢樹之後2020年的業績到底會怎樣?偏居一隅的光明乳業能否走出增長乏力的困境?異軍突起但卻受限於產品單一的飛鶴能否繼續高歌猛進?
  • 蒙牛陷入跑馬圈地之殤,求品質的乳業公司卻重營銷?
    一路過關斬將,2003年,伊利、蒙牛奠定「草原雙雄」霸主地位,自此,中國乳業雙寡頭格局基本形成。新品牌入局越來越難,卻不代表蒙牛就能高枕無憂。2011年,伊利早已全面趕上,全面穩步推進織網計劃,在市場營銷和品牌打造上不斷收效。蒙牛與伊利銷售額相近,市值卻相差了一半。
  • 伊利蒙牛產品漲價5%!券商:乳業估值行業最低,業績增速高於茅臺
    【伊利、蒙牛回應基礎白奶產品漲價3-5%:正在核實】針對海通證券調研稱伊利、蒙牛基礎白奶產品元旦後漲價3-5%的消息,兩家公司相關負責人均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正在向相關業務部門核實情況。券商:全面看好乳業2021年的板塊性機會乳業接下來可能是業績與估值雙擊,競爭惡劣讓乳業估值處於行業最低,龍頭21-22年業績20%+,增速高於茅臺五糧液海天。
  • 消費- 伊利好還是蒙牛好買牛奶要選擇哪一個牌子好
    相信喜歡喝牛奶的人應該都知道在國內市場上,伊利跟蒙牛這兩個品牌可以說是旗鼓相當的,因此在面對選擇時,應該都曾有過關於伊利好還是蒙牛好的疑問吧。尤其是那些更加注重健康的人來說,更會執著於伊利好還是蒙牛好這樣的問題了,今天就一起來說說伊利好還是蒙牛好,看看究竟買哪一個牌子的牛奶是比較好的。
  • 近千億市值差距的背後,是時常「落後一步」的蒙牛
    伊利因為一直信奉「自己的孩子自己養」,對研發的投入一向很大。2018年,伊利的研發費用為4.269億元,同比增長104%。當然了,回報和投入是成正比的,伊利累計獲得國內外專利授權2418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為499項,並有4項專利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而蒙牛同期研發費用僅為1.59億元,還不到伊利的4成,高下立見。
  • 乳企上半年業績出爐:雀巢居首位,伊利蒙牛國內領跑
    從營收方面看,雀巢位居第一位,營收超過3000億元;達能位列第二位,營收超過1000億;伊利位列第三位,營收超過473億;蒙牛、光明、飛鶴、澳優、現代牧業、新乳業、雅士利國際進入前十位。上半年20家乳企上市企業業績排行榜:
  • 蒙牛伊利之爭:牛根生與鄭俊懷的商戰往事
    據說此事是伊利和蒙牛兩家的公關公司,少有的攜手並肩作戰、一致對外的戰果。這裡暫不去討論文章裡的是是非非,不過伊利和蒙牛多年恩怨情仇幾乎就是一部中國奶業的撕逼史。「伊利撕伊利撕,伊利撕完,蒙牛撕」,在伊利和蒙牛的這些年裡,各種撕逼大戰令人嘆為觀止。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和伊利的創始人鄭俊懷無疑是整場撕逼大戰的絕對男主角。
  • 蒙牛的焦慮:巨額體育營銷值不值 盧敏放千億夢究竟靠什麼?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期,蒙牛實現淨利率5.42%,雖同步增加,但對比伊利8.4%的中期淨利率,顯然低了不少。蒙牛的淨利水平只有伊利的64.5%。成本升高、淨利降低的同時,蒙牛的資產負債率也在攀升。2019年中期負債高達57.06%,相比2016年中期的47.82%,上升接近10個百分點。
  • 伊利,a2,蒙牛,光明,健合,貝因美,貝拉米,雅士利,雀巢……本周看點
    蒙牛乳業:終止收購雄獅乳品 8月25日凌晨生效 8月25日消息,蒙牛乳業(35.65, 1.30, 3.79%)在港公告,一項條件未能於先決條件屆滿日期達成,終止收購Lion-Dairy and Drinks的交易。
  • 聚焦五大乳企半年報,伊利、蒙牛、光明、貝因美、三元五家深度分析
    財報顯示,2016上半年營業收入22.99億元,同比上漲2.3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53億元,和2015年上半年不到5070萬元相比,漲幅高達202.42%%。EFW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立足飼料,服務畜牧  當然,三元股份202.42%的淨利增幅絕大部分並非源自其主營業務。
  • 雪糕界的「老冤家」,同款老冰棍、同款綠豆沙,蒙牛伊利你選誰?
    但是,今天要說的這對「冤家」不僅牛奶天天出類似的,連我們最愛的雪糕也出了很多同款,從冰工廠到老冰棍,蒙牛和伊利家的這幾種雪糕,你更偏愛選哪一個?圖2、綠色心情vs伊利心情 至於這種綠豆沙雪糕,雖然蒙牛家的是「綠色心情」,伊利家的叫「伊利心情」,但是從包裝上看卻有點相似,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買錯!
  • 伊利、雅培、蒙牛緣何紛至沓來 探尋乳企巨頭落戶浙江之謎
    蒙牛產品生產流水線  他們參觀的這個工廠是融匯蒙牛全球合作夥伴最新智慧的智能化常低冰一體化工廠,堪稱蒙牛集團數位化、國際化戰略的最牛標杆。這裡也是金華市工業旅遊項目的重要一站。  浙江金華,地處浙中腹地的華東南交通要衝,除了小商品名揚海內外,也是知名的產奶大市,華東南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近幾年,伊利、蒙牛、光明等知名乳企先後落戶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