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2021-01-22 廚房人類

伊利集團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廠,這是一家連年虧損、瀕臨倒閉的小企業。

1983年1月,鄭俊懷被調到該廠,任廠長。

伊利集團前身

那年鄭俊懷33歲,為了讓這家小廠脫胎換骨,他破格招收了一批有文化的青年進廠,24歲的牛根生,就是那時候進的廠。

作為新人,牛根生能力出眾,他帶領一班年輕人,當年就實現了扭虧為盈。

中年牛根生

1996年,伊利集團成立,鄭俊懷成了董事長兼CEO,牛根生是伊利主管生產和銷售的副董事長兼副總。

同年,伊利集團上市,成為中國乳品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

但鄭俊懷和牛根生可能都沒有想到,兩人即將反目成仇。

鄭俊懷(左)與牛根生(右)

當時牛根生主管全國生產經營,業績一直特別出色,伊利一半人都聽從牛根生的調遣。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1998年,牛根生慘遭伊利掃地出門。

無人知曉其中原因。

至今,伊利依然拒絕透露當時發生了什麼。

實在找不到圖了,就畫張漫畫說明吧
圖源@百度百科

被流放的牛根生,選擇在北大繼續深造,與此同時,許多曾經的舊部紛紛來到北京,勸說他東山再起。

在曾經的手下勸導下,牛根生決定從頭開始:

他與手下籌資100萬,在呼和浩特市註冊了蒙牛乳業。

復仇的DNA,就這樣刻在蒙牛的基因中。

牛根生帶著失敗的怒火,又殺回來了。

自此,蒙牛與伊利長達20年的拉鋸戰,開始了。

臥薪嘗膽:心機蒙牛追趕伊利

蒙牛剛開始創立,並沒有進伊利的法眼。

當時伊利的最大對手是光明乳業,小小的蒙牛,還撼動不了伊利。

而蒙牛為了宣傳自己,想出了一招「借力打力」:

它打出了「向伊利學習,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廣告牌。

這招看似向伊利認慫,實際上卻是一著妙棋。

他利用了老百姓平日只關注第一,無人關注第二的心態,讓消費者借伊利知道了蒙牛。

在當時,蒙牛在內蒙古,連前五都進不去,可憑藉著這個廣告,蒙牛獲得了遠超同行的關注度。

但你以為就這樣結束了嗎?

並沒有。

蒙牛的這45塊廣告牌貼出後,卻在一夜之間被不明人士砸了個稀爛,讓蒙牛的廣告戰略胎死腹中。

這件事,史稱「蒙牛廣告牌事件」。

對於這件事,坊間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是伊利派人砸的,要把蒙牛扼殺在搖籃中;

也有人認為這是蒙牛「自導自演」的行為,目的就是為了博眼球。

經過「廣告牌事件」後,大量媒體開始報導蒙牛,蒙牛知名度徹底打開,大量訂單飄到蒙牛廠裡。

蒙牛的第一步棋,算是走對了。

嘗到了甜頭的蒙牛,並沒有一直蹭伊利熱度的打算。

畢竟現在自己也真的變成了「內蒙古乳業老二」了,那怎麼宣傳?

牛根生大手一揮:「這次我們要提出一個新領域,然後在這個新領域裡騎臉伊利!」

於是,蒙牛史無前例的推出了「乳都」概念廣告。

蒙牛的廣告詞改為:

蒙牛和其他本土乳業,為中國乳都「內蒙古」喝彩!

有朋友就問了:這廣告平平無奇,有什麼亮點嗎?

那我可告訴你,亮點可多了!

首先,「內蒙古是中國乳都」這個概念,是蒙牛率先提出的。

那顯然,一旦「中國乳都」的概念確立了,那大家以後想到牛奶,就會想到內蒙古的牛奶很棒,對不對?

那蒙牛啥意思啊,不就是「內蒙古的牛」縮寫嘛。

那老百姓想到內蒙古的牛奶很贊,不就自動聯想到與內蒙古名字相近的「蒙牛」了嗎?

相比之下,乍一看伊利這個牌子,你是很難與內蒙古聯繫到一起的,對不對?

內蒙確實如蒙牛所設想那樣成為「中國乳都」

因此蒙牛的內在邏輯很簡單:宣傳內蒙古=宣傳蒙牛自己。

不僅自己知名度會進一步上升,還帶動了內蒙古乳業的發展,好一個名利雙收,德藝雙馨啊!

另一方面,蒙牛作為號召「中國乳都」的先行者,在排面這塊明顯壓了伊利一頭。

等伊利想參與進來,這個項目的主導者早已經被蒙牛牢牢把持了。

提高知名度的同時還打壓了伊利,你說蒙牛這個廣告詞6不6?

蒙牛的高手操作還沒有結束: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為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也就變成了「中國航天員專用奶」,一直至今。

2005年,超級女聲大火,蒙牛抓住這個營銷機遇,冠名超女,極大的擴大品牌影響力。

就這樣,憑藉著這一系列的操作,蒙牛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家,大有與伊利平分秋色的意思。

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

牛根生也以1.35億美元的身家,進入那一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天平的兩端,實力終於接近平衡,接下來,就是真刀真槍的較量。

真刀真槍:蒙牛開始硬碰硬伊利

俗話說得好:一山容不了二虎。

伊利與蒙牛家大業大,難免會在許多方面有摩擦。

比如在酸奶市場,伊利率先開發了「優酸乳」,主攻青少年消費市場,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業績。

蒙牛隨即推出「酸酸乳」產品針鋒相對,藉助「超女」之勢,飛速發展,銷售收入從2004年的8億元飆升至2005年的30億元。

那時的伊利,想必連掐死蒙牛的心都有了。

2005年11月,伊利集團在呼和浩特,與北京奧組委籤約,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乳製品贊助商。

次日,蒙牛緊急向全國媒體發出郵件,時任蒙牛副總裁的孫先紅表示: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建議,讓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

對於最終伊利卻獨家成為奧運會乳業贊助商,蒙牛明確表示「感到不滿」。

這次輪到了蒙牛想neng死伊利了。

2005年1月5日,牛根生的老對手:伊利老總鄭俊懷,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入獄三年。

一把手的落馬,對蒙牛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

2007年,蒙牛在業績上實現了對伊利的全面趕超,正式宣告自己成為「中國乳製品行業一哥」。

牛根生,也終於報了當年被伊利掃地出門的一箭之仇。

數據來源@快消界

然而兩家的爭鬥,並未因此而停息。

2010年7月,當時主流媒體曝光中國魚油市場亂象,矛頭直指聖元奶粉會導致兒童「性早熟」。

經過三聚氰胺風波的中國人,哪能原諒聖元?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此後在網上大量出現攻擊伊利QQ星的言論,稱QQ星中同樣含有導致兒童性早熟的深海魚油DHAA成分。

因此不少消費者開始抵制伊利「QQ星」,伊利網上風評被害。

當天,伊利發表聲明稱,自己被競爭企業惡意攻擊,只好向警方報案。

經警方偵破,案件涉及蒙牛乳業及其公關公司,其中4名涉事人員被捕。

這一事件,史稱蒙牛「激素門」。

蒙牛也因此陷入了巨大的醜聞風波之中。

但蒙牛一直矢口否認策劃了攻擊伊利的事情,哪怕蒙牛乳業總裁助理楊再飛在接受採訪時,也一直不承認此事:

最終,伊利與聖元同時表示「不再追究此事」,這件事才慢慢不了了之。

但蒙牛與伊利的關係之差,從中可見一斑。

如果你去超市逛一圈,你會發現他們兩家的產品,居然「可怖的相似」:

蒙牛的綠色心情VS伊利心情

蒙牛的三色雪糕VS伊利三色雪糕

蒙牛老冰棍VS伊利老冰棍

誰在模仿誰,現在已經說不清了。

但這種「你出一款,我三天之內必出你同款」的競爭心態,確實讓人覺得有點脊背發冷。

Anyway,蒙牛趕超伊利,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伊利還有機會反殺蒙牛嗎?

伊利涅槃:市值慢慢碾壓蒙牛

面對老對手鄭俊懷的垮臺、伊利的衰落,蒙牛創始人牛根生,逐漸萌生了退意。

「我都沒有對手了,還留著幹嘛?倒不如功成身退,倒也圖個清靜。」

就這樣,在2011年,牛根生退出蒙牛,和蓋茨一樣,創建「老牛基金」,積極投身慈善事業。

與此同時,中糧集團在09年,就成為蒙牛的股東,牛根生走後,蒙牛徹底進入「中糧時代」。

然而失去了進取心強的牛根生,蒙牛一時之間似乎找不到方向。

就在他走的這2011年,伊利開始超越蒙牛,奪回「奶製品一哥」的寶座。

此後,這個差距更是越拉越大。

2015年,蒙牛營收490.3億元,伊利營收603.6億元 ,蒙牛落後多達113億。

2018年,一個伊利市值約相當於兩個蒙牛。

自此,蒙牛再也沒能超越伊利。

談到伊利為什麼能打爆蒙牛,一個淺顯的原因是:蒙牛的產品沒有以前那麼能打了。

最近幾年,伊利相繼推出了「金典」「安慕希」「暢意100%」「暢輕」等高端線產品。

在這一輪博弈當中,伊利通過劃分多個檔位的產品,讓只擁有「特侖蘇」「純甄」的蒙牛,倍感壓力。

重壓之下,牛根生也決定「再次出山」,試圖「扶蒙牛之將傾」。

牛根生一回來,蒙牛「馬上有內味了」。

十年前那支「富有鬥爭經驗」的蒙牛又回來了。

2019年6月20日,伊利微信公眾號突然發文,矛頭直指蒙牛聯合外資破壞北京冬奧會:

我解釋一下,事情是這樣的:

伊利自從贊助北京奧運會後,一直以來是我國奧運會的唯一指定贊助商。

這次2022北京冬奧會,伊利也不例外:

然而這塊蛋糕,蒙牛也想分,怎麼辦呢?

於是它直接繞過國內,去跟外國資本談:

在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和中國蒙牛,籤署了奧林匹克歷史上首個聯合全球合作夥伴協議。

這件事馬上引起了伊利的強烈不滿:

而蒙牛,也只是輕描淡寫的留下一句:「我沒有」,就飄然離去。

留下干著急的伊利,再發一篇文章,強調自己的唯一指定贊助商地位:

怎麼樣,這波操作是不是與20年前蒙牛碰瓷伊利那一套操作,如出一轍?

顯然,蒙牛隻要還剩一口氣,和伊利的鬥爭還會繼續下去。

蒙牛不死,輪迴不止。

不知道當年伊利把牛根生掃地出門時,會不會後悔:自己竟造就了一個如此強大的對手呢?

廚房人類

專注於 研究「人類行為學和美食之間關係」

致力於 把和食物有關的趣事兒煮給你吃

相關焦點

  • 「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蒙牛的如意算盤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 財報出爐,蒙牛和伊利差距在哪?
    文/華商韜略 廠工4月28日晚,伊利股份同時公布了兩份財報。其中,2019年年報顯示伊利股份總收入超過900億,連續六年創亞洲乳業第一,營收連續超百億級增長。而這,距離蒙牛公布財報剛剛過去一個月。伊利股份同時發布的2020第一季報顯示,伊利股份今年1~3月份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6.53億元,淨利潤11.53億元。數據顯示,2020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已經對多家乳製品企業一季度的業績衝擊,由於疫情爆發時間正處於產銷旺季,行業上下遊各個環節均受到了一定影響。但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伊利快速反應,迅速啟動應急機制。
  • 淨利不到伊利的一半 蒙牛到底差在哪?
    儘管業績亮眼,但與競爭對手伊利相比,蒙牛的壓力仍大。2016~2018年,蒙牛營收分別比伊利少65億、74億、100億,差距逐年增大。   2018年,蒙牛毛利率提升2個百分點至37.38%,與伊利(37.84%)幾乎持平,這也是近10年來蒙牛毛利率頭一次追趕上伊利。
  • 蒙牛伊利之爭:牛根生與鄭俊懷的商戰往事
    據說此事是伊利和蒙牛兩家的公關公司,少有的攜手並肩作戰、一致對外的戰果。這裡暫不去討論文章裡的是是非非,不過伊利和蒙牛多年恩怨情仇幾乎就是一部中國奶業的撕逼史。「伊利撕伊利撕,伊利撕完,蒙牛撕」,在伊利和蒙牛的這些年裡,各種撕逼大戰令人嘆為觀止。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和伊利的創始人鄭俊懷無疑是整場撕逼大戰的絕對男主角。
  • 同是「千億」目標:伊利勢在必得,蒙牛恐難實現
    而早在2014年,伊利也提出了「五強千億」的目標,即伊利在全球乳業排名前5強,營業收入突破千億。 也就是說,伊利蒙牛都在爭奪千億的目標,到底誰有可能實現目標呢? 據最新財報顯示,蒙牛此次的數據不算差,2019年上半年,其實現的營業收入為398.57億元,同比增長15.6%;實現淨利潤20.77億元,同比增長33%,但低於市場預期的21.6億元。
  • 誰動了伊利蒙牛的奶酪?
    在頭部有伊利、蒙牛雙雄,中間有名氣斐然的光明、三元等企業這樣的競爭格局之下,妙可藍多劍走偏鋒,通過發力奶酪這一細分領域而鋒芒畢露,並獲得了「奶酪第一股」之稱。但憑廣告打造的先發優勢在與國內外大佬爭奪市場的過程中能存在多久?
  • 談談蒙牛、伊利兩大「乳業巨頭」的愛恨情仇
    此前,伊利和蒙牛先後發布年報顯示,蒙牛營業總收入為790億元,同比增長14.6%,淨利潤41.05億元;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902.23億元,同比增長13.41%,淨利潤70億元。雖然蒙牛和伊利的營收比只差10幾個點,但淨利潤蒙牛和伊利的差距已經快有一半了。但蒙牛接近800億元的營收中,「外戚」君樂寶貢獻良多。
  • 蒙牛和伊利的「千億收入約定」,有人要爽約了?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從發展質量、人的價值、對未來的投資方面,看千億俱樂部這個目標:伊利穩了,蒙牛難了。.從應收、應付票據和帳款能明顯的看到,伊利在上下遊的話語權都要更強,2019年上半年:伊利下遊賒帳17.5億元,蒙牛下遊賒帳41.9億元。伊利欠上遊105.7億元,蒙牛欠上遊70.2億元。
  • 伊利申請嗨皮牛夜商標 伊利蒙牛誰是"跟風"能手?
    繼此前蒙牛和可口可樂成立新公司命名為「可牛了」火了一把之後,近日伊利也有了自己的動作。  可口可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可牛了乳製品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註冊登記手續,並取得了營業執照。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過去,乳製品廠商是很少去參加中食展的,因為在國內,箱裝純牛奶市場基本是伊利和蒙牛的天下,低溫奶又沒法賣得太遠,所以參加這種全國性、國際性展會對小玩家沒意義。
  • 「奶荒」之下三元蒙牛伊利年內都漲價
    「奶荒」之下三元蒙牛伊利年內都漲價 繼三元食品宣布下月將上調部分產品價格之後,蒙牛、伊利昨天均表示將在年內對部分產品價格進行調整。  三元前天發布公告稱,自12月1日起上調牛奶產品價格,平均上漲8%,此次漲價幾乎涉及包括入戶奶在內的全線產品。而蒙牛、伊利昨天並未透露具體漲價時間和幅度。  乳企給出的漲價理由無一例外,都表示是由於成本上升。
  • 伊利蒙牛光明巴氏奶全線促銷 你會pick誰?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周子荑)隨著伊利、蒙牛、光明等幾大巨頭布局的加深,巴氏奶(低溫鮮奶)市場越來越熱鬧。近日,中國商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巴氏奶迎來了一波打折促銷的浪潮,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品牌幾乎全線「參戰」,他們為何在此時展開競爭?幾大龍頭的巴氏奶你又會pick(選擇)誰?
  • 伊利、蒙牛闖入羊奶賽道,誰是下一個「莫斯利安」?
    確切地說,是被伊利、蒙牛取而代之。2019年伊利安慕希突破200億大關,而蒙牛純甄也有了120億的體量。這一事件被行業戲稱為「莫斯利安式」反轉。羊奶如何成為反轉的主戰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轉?其中,固然有光明莫斯利安戰略上的失誤,可這反轉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基本事實:只要是奶,永遠繞不過蒙牛、伊利兩座大山!乳業內沒有差異化的產品,不會有好的發展。沒有差異化的技術壁壘,即使發展到一定規模,也始終無法擺脫在競爭中衰落的命運。畢竟,行業內沒有任何一個新進入者能夠有足夠的資本、經驗以及對市場的快速反應,用來與蒙牛、伊利等經過多年發展的乳業龍頭比拼。
  • 透過伊利、蒙牛、光明、飛鶴 看中國乳業發展四重奏
    而要做到這一點,觀察伊利、蒙牛、光明、飛鶴這四家企業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取向就成為首要問題。作為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伊利股份代表著行業發展的哪些趨勢和方向?屈居老二多年、股價被飛鶴超過的蒙牛在出售君樂寶這個搖錢樹之後2020年的業績到底會怎樣?偏居一隅的光明乳業能否走出增長乏力的困境?異軍突起但卻受限於產品單一的飛鶴能否繼續高歌猛進?
  • 光明、伊利、蒙牛,誰坐乳業老大之位?
    伊利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進入全球乳業8強的亞洲乳企,伊利集團下設液態奶、冷飲、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業部,所屬企業130多個,生產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無菌奶、酸奶、奶酪等1000多個品種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綠色食品認證。國際化是伊利集團的重要戰略。
  • 消費- 伊利好還是蒙牛好買牛奶要選擇哪一個牌子好
    相信喜歡喝牛奶的人應該都知道在國內市場上,伊利跟蒙牛這兩個品牌可以說是旗鼓相當的,因此在面對選擇時,應該都曾有過關於伊利好還是蒙牛好的疑問吧。尤其是那些更加注重健康的人來說,更會執著於伊利好還是蒙牛好這樣的問題了,今天就一起來說說伊利好還是蒙牛好,看看究竟買哪一個牌子的牛奶是比較好的。
  • 伊利、蒙牛先後收購大牧場,究竟為何?
    今年7月底,蒙牛以3.95億港元(折合人民幣3.5億元)收購中國聖牧11.97億股新股,合計持股17.8%的蒙牛成為後者單一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中國聖牧的董事長邵根夥。 一周之後,中國最大的乳製品公司伊利也宣布了新的上遊投資。伊利旗下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認購中地乳業股份。隨後在9月27日,伊利提出以16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14億元)收購中地乳業股份。
  • 伊利、蒙牛、三元 大佬如何把脈中國乳業趨勢?
    12月22日,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發布12個「中國乳業領軍品牌」,分別是伊利、蒙牛、光明、君樂寶、飛鶴、三元、完達山、銀橋、聖元、貝因美、明一、百躍、12個品牌2016年銷售收入1705.07億元。佔全行業的48.66%,其中銷售收入最多的是伊利606.09億元,佔全行業的17.30%。2.「一帶一路」開啟乳業新格局
  • 2017年中國酸奶品牌排行榜:蒙牛、伊利最受大眾喜愛
    據數據統計, 從品牌力指數檢測情況來看我國酸奶行業中蒙牛、伊利和光明品牌的酸奶分別以519.1、512.4和414.4的品牌力指數成為最熱銷的三大品牌酸奶。總體來看,蒙牛和伊利品牌的認知度比較高。2017年度中國酸奶品牌排行榜具體排名如下:
  • 蒙牛、伊利等知名奶粉品牌回應"三聚氰胺"事件
    蒙牛:  蒙牛集團承諾將不合格嬰幼兒奶粉全部召回  9月16日國家公布了檢出三聚氰胺的22家乳製品企業名單,其中蒙牛集團2008年1月8日(批次號20080108/B11030080103伊利:  伊利發聲明稱已全部回收問題產品 向消費者道歉  伊利集團今日發布聲明稱,16日在接到國家質檢總局通知伊利集團一款兒童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後,伊利集團在第一時間內將市場該批次產品已全部回收